APP下载

福州旅游宣传翻译中传播学“信息论”的应用初探

2022-05-17刘璐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信息论福州译者

刘璐

(福建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 350012)

在抗击疫情时代背景下,尽管国际旅游行业受到巨大的冲击,但科技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仍旧是大势所趋,对外旅游宣传文本依旧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西方价值融合的信息窗口,对外旅游宣传文本翻译依旧是翻译界长久以来的研究对象。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万方、维普期刊网等相关文献网站检索出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在对外旅游宣传文本翻译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上,理论视角大多集中在目的论和功能论。从传播学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有石敏[1]、严玉婷和王倩琪[2]、李敬科[3]等,但是他们都是从传播学宏观理论进行研究。而该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具体的“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剖析福州旅游宣传文本英译内容中对原文“忠实度”的把握,对如何处理对外旅游宣传文本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有关的文本语言结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研究背景

1.1 对外宣传翻译存在的问题

从2019年至今,中国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展现出敢于斗争、坚持人民至上的中国精神,中国国际大国的地位愈加巩固。尽管由于疫情影响,这两年国际旅游业走势有所下滑,但是这并未减少外国游客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渴望,对外宣传翻译仍然是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陈小慰曾指出,“翻译作为对外宣传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目的是要让译文话语及其呈现方式对国际受众产生真正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吸引力,让世界正面理解中国而不是误解中国”[4]。而福建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不合英语规范、信息真空或信息误导、违背西方受众接受习惯、译名不统一等问题[5]。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1)译者本身对原文文本的信息存在误解或不理解的情况,因此采用减译的方法,把这部分信息省略掉;(2)译者对西方文化或用词习惯了解不够深入,因此译文会不符合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产生误解。另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文文本不仅在选词上有所讲究,还注重对仗,常引用成语、典故及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也给信息的传递增加了难度。

1.2 传播学“信息论”

信息革命推动翻译发展,近年来,一些翻译工作者把传播学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结合传播的对象、含义、符号、途径、功能等,研究传播对翻译发展的促进作用。“传播学所研究的,除大众传播之外,还有团体间传播、个人间传播,以至语言、文字、传播的起源,传播的模式,传播过程及其各个环节,传播对象的组成和传播效果等。”[6]施拉姆和波特总结出了传播的社会功能(见表1)以及传播的各个方面(见表2)。

中国旅游宣传文本的英译,正是译者通过各种翻译策略,把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价值观等传递给外国游客的一个过程。根据表1 和表2,可以得知,传播的各个功能分别有外向和内向两个方面,外向方面可以理解为传播中提供信息的行为,即译者提供旅游宣传文本英译的行为,内向方面可以理解为游客接收信息的行为,即游客阅读旅游宣传文本英译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以信息的传播为主要目的,结合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尽量忠实于原文。在这种信息传播的前提下,译者一方面要在提供译文之前,充分理解原文文本体现出的文化传统等特色内容,另一方面要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避免信息误导、缺失以及违背西方文化这些情况的产生。

表2 传播的各个方面

综上,该文研究主要导向为以下两方面:

(1)将旅游宣传文化与翻译实质相统一,综合看待旅游宣传文本在传输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以传播学信息论视角检验译文是否达到“忠实度”。

1.3 研究意义

在过去,广义的认知是将翻译视为普通性工作,内容拘泥于字面翻译,不考虑不同语言文字转换之间的语句含义,如此一来,便容易模糊概念,丢失原作的思维逻辑及译文读者的真实感受。而为避免翻译功能性缺失和保证翻译忠实性,需遵循以下原则:

(1)忠实原文,不歪曲更改原文大意;

(2)译文应准确表达原意,可进行适当添加,同时将译文翻译句子段落捋清,注重词语使用,在保证译文原意不变基础上力求达到文字美。

在原则的订立与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保证译文忠实的同时,不能让受众群体失望,并且要做到博采众长,完善翻译架构。译者具有双重身份,于原文是读者、于译文是作者,两者交织联系,将语言传导最优化,为原作表达基础意向。借鉴外国理论要善作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分析,分清具体情况,用实践出真知。与此同时,译者还需揣摩原作内在本意,感受更高层级的译文情感。用传播学信息论诠释翻译保留的忠实度,论证检验标准和翻译初衷,通过意义传达翻译是一门选择性艺术,译者要分辨和取舍,最终达到输出文化、弘扬价值的目的,这是研究旅游文本翻译的一个新思路。

1.4 研究方法

理论与实践自始至终贯穿整个翻译活动中,理论是翻译的基础,而实践对翻译的提升发展一一做出了验证。该文利用传播学信息论,将旅游宣传文本的英译转换为一个流通的系统,通过分析厘清原文传递的信息,根据传播的社会功能,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调节译文信息中有关文化遗产等信息的阐述。其中,传播信息的忠实度指在翻译过程中依照原文定义传输,并且准确、如实地阐述内容,忠实于原文,不刻意修改,符合表达语境及习惯用语,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翻译。这里的忠实并不是复刻原文的词语和结构,达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是根据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和用词遣句的习惯,传递信息,阐明事实,让读者更易于接受。因此,翻译的“忠实度”旨在判断译文是否做到准确性,是否完整传达出原文中心思想。这里不仅要注意语言层级结构的转换,还要保证语句有一定的变通流畅度,符合英语相应句法及修辞,符合翻译惯用的言语习惯,确保语感通顺。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通常是选择减少不影响原文内容的文字,即“删减法”。进行缩减的目的是为确保译文的流利度和内容在最大范围内还原“忠实”。虽然不可否认的是某些例子中确实存有某些“不忠实”的情况,但是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和客观限制本就存在相互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译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之,不管是翻译中的对等关系、传播领域的信息理论还是变通中的流利度都是建立在忠实的基础上的。因拥有忠实的基础,我们才能更加理性地去看待翻译中的问题。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的翻译人员,不再是简单地体现由内而外的社交过程,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下文将以福州旅游宣传文本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探讨福州旅游文化核心思想是否能很好地传播给外来游客。

2 福州旅游宣传“信息论”的应用以及译文“忠实度”的表现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历了从封闭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小康的巨变。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福建的地理、经济以及文化等特点展现了其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引领作用。

作为福建的省会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这座古城以其古韵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印象福建省:汉英对照》这本书就有关于福州的详细介绍。以下主要以该书中对福州宣传的段落进行分析,探讨拥有信息的接受者和发送者这双重身份的译者,如何以传播信息为最终目的,运用哪些翻译方法和策略,一方面恰当地处理翻译文本中涉及历史、文化等可能会令外国读者难以理解的语句,另一方面又能把握好翻译文本中的“忠实度”,在自身理解福州地方特色的前提下,尽量不破坏原文结构、内容、修辞手法等,力求精确地向国外受众传播福州旅游文化,宣传福州特色。

原文1:

1866年,船政学堂创建于福州马尾,是中国最早的海军学校和技术专科学校。

译文1:

Founded in 1866,Mawei-based Shipbuilding A cademy,formerly known as Foochow Naval Academy,was the first naval academy and polytechnic in China featuring navigation training and modern shipbuilding.[7]

马尾是福建的军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门户。作为土生土长的福州人,一提到马尾,就会想到诸如马尾造船厂纪念馆、中国船政文化景区及罗星塔公园这几个地方,它们是福州父母带孩子们感受福州船政文化的必去之地。船政学堂之前都是译作Foochow Naval Academy,对福州船政文化有所了解的西方人比较熟悉的是这种译法。随着马尾经济开发区以及马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马尾在福州的地位日益上升,越来越被西方人所熟知。因此,现在船政学堂被译为Mawei-based Shipbuilding Academy,并补充说明formerly known as Foochow Naval Academy,这样不仅能够准确地传递信息,又避免给读者带来误解。

原文2:

罗星塔位于福州市马尾区,早在明初就标绘在航海图中,是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之一。

译文2:

Standing as a landmark in Mawei of Fuzhou at the mouth of the Minjiang River,Luoxing Pagoda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navigation mark.It was included in nautical charts over 600 years ago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上文是对马尾罗星塔的简介。对比原文和译文可以看出,译者在译文中对两个信息点采取了增译的方法。处理马尾这个地名的时候,补充说明马尾地处闽江口(at the mouth of the Minjiang River),这给下文谈及外国船只来到福州都在罗星塔下抛锚做了铺垫——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因此罗星塔又被称为“塔锚地”或“中国塔”,是马尾重要的地标,西方读者就不会觉得这些信息来得突兀。另外,译者也对明代的时间做了补充(over 600 years ago),这同样也是给一些对中国朝代不是很熟悉的西方读者提供了一些额外的信息,确保他们在理解上不会有困难。这两个补充都是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对译文进行的增补,一方面是译者了解福州船政文化的体现,另一方面又可以把福州船政历史文化很好地传递给西方读者。

原文3:

船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启蒙思想家”严复、“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有“匡世良才”美誉的造船专家魏翰、设计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巴玉藻、著名外交家陈季同等,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它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励志进取的传统文化神韵,人们称之为“船政文化”。

译文3:

National heroes like Yan Fu,a great enlightenment thinker;Jeme Tien Yow,the“Father of China’s Railroad”;Wei Han,a talented shipbuilder;Ba Yuzao,the designer of China’s first aircraft and Tcheng Kitiong,a well-known diplomat,all amazed the world by their strength of character,wisdom and will power.Thisplaceandthesepeoplehavedemonstrated the uniqu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namely,and endless pursuit of self-improvement,loyalty to one’s own country,and an enterprising spirit.

这段文字是对马尾船政文化的介绍。对上文中出现的人名(我国杰出的海军将士和近代工业技术人才),以及四字成语,译者采取增译、减译和重译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特别体现在“匡世良才”“自强不息、精忠报国、励志进取”这几个成语的翻译上。在中国人眼中,成语有延展性和可塑性,能够完整地涵盖文本大意即可,但是在西方读者眼中,这种讲究结构统一的方式未免过于累赘,晦涩难懂。为了让西方读者能够一目了然,译者退而求其次,不追求结构上的“忠实”,只“忠实”于意义,基于西方受众的阅读习惯并且在结构流畅的前提下,选择用西方受众能够理解的简单词句进行改写,减少了翻译中的复杂性,也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原文4:

“茶”,拆开即“人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度冷暖,几许纷繁,如一盏茶水,苦如茶,香亦如茶。泡一杯好茶来喝,是人生一件简而易得的乐事。一茶一境,一叶一韵,优雅闲逸,静心,悦己。

译文4:

When the Chinese character 茶(tea)is taken apart,it means a human(人)between grass(艹)and wood(木).A human’s life may last one hundred years,while most plants wither away within just one year.However,they are similar in the experience of seasonal changes and the exposure to the elements.Like tea,life is bitter and sweet.Making and having a cup of tea is simple and enjoyable by itself,even more to be savored is the quiet pleasure and lasting appeal it brings to one’s heart.Every cup of tea is a unique realm,while every tea leaf has its charm to the imagination,which gives one satisfaction and peace of mind.

这段对于茶文化的描写,是典型的中国式修辞的运用,讲究对仗整齐、结构并列,运用比喻的手法,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文化氛围。第一句对于“茶”这个字的解释,考虑到汉字与英文单词是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若直接翻译为When the Chinese character tea is taken apart,it means a human between grass and wood,未免太过抽象。由于汉字的理解和拆分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失去了“形”,就无法理解“义”。因此译者采取增加释义的方法,把汉字体现在译文中,这样西方读者眼前就有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同时体验到学习汉字的乐趣,这也对传播汉语言文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若是把这段文字的对仗结构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译文会过于累赘冗长,因此译者主要采用改写的翻译方法,以传播原文内容为前提,以传播茶文化而不是以传播汉语修辞为主要目标,做到“形变而神不变”。

另外,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上发布的宣传视频中的英译,也同样运用到了上文中提到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如:

原文:福州,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古以来,便是通达世界的大港。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它见证了当年繁荣的福州海上丝绸之路。[8]

译文:Fuzhou was an important point along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It has served as a large port to connect China with the world since ancient times.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an important heritage site located in Fuzhou City,is a significant symbol to show half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Three Lanes and Seven Alleys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of the past first Maritime Silk Road in Fuzhou in ancient times.[9]

如上文中的“一座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原文讲究对仗工整,译者通过改写的手法,把译文处理成易于西方受众理解和接受的简单的不定式的结构,既“忠实”地传播了文中要表达的内容,又避免在信息传播中由于中西方语言结构差异而引起的信息缺失、误解等问题。

3 结语

翻译是一项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作为从事翻译活动的译者,在任何情况下都需保证原文内容表现得达意又传情,这样才能在交流当中产生意义,使社会受益。翻译又是一个具有价值尺度标准的活动,译者在传播原文的过程中,又要尽量地把握译文的流畅度、语句结构、中英双语之间的地域差异、字句韵律等,把这些“忠实”地转换成西方受众可接受的语言。而在对外宣传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要意识到,传播文化、传递信息才是外宣翻译的终极目标,因此,可适当摈弃词句、文章结构的对应关系,“忠实”于内容。这就要求译者能够正确判断主次、把握重点,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给西方受众,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出去”。

猜你喜欢

信息论福州译者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寻味福州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信息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信息论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