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骏马背上的苦与甜
——读北雁的小说《骏马》

2022-05-17杨海波

大理文化 2022年5期
关键词:阿达彝人骏马

●杨海波

一口气读完大理青年作家北雁的小说《骏马》(原刊《中国铁路文艺》2021年第12期,并被《作品与争鸣》转载),我仿佛看到了奔驰在滇西群山之间的彝家骏马。马背上演绎着的,正是彝家人民的甘与酸、苦与乐、血与泪。字里行间,真情饱满,让我感觉这就是一篇马与彝家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唯美诗篇。

《骏马》取材于洱海之源的罗坪山之间,从一个彝家孩子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母亲在新婚途中与马的初识与误会、再到“患难与共”和“心心相印”,骏马在大山里的数次救险,父母与骏马共同应对黑熊的夜晚,以及骏马被盗后,一个彝族家庭宽宏处理善后的四个小故事。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通篇小说始终以蕴藉着丰厚的民俗之美,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把读者带到了云岭高原深处的一个彝族村寨,同时别有匠心地将彝家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历史铺排而出,使人身临其境。诸如母亲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彝家人与骏马命运与共的万物有灵观,追寻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伦理,不仅再现出了彝家人淳朴善良、多姿多彩的民俗生活,同时展现出了骏马与彝家生活的血肉联系。

一、骏马背上的苦

小说的一开头,就直奔主题,从“我”父母最初的爱情引出关于骏马的故事。按照诺苏人的婚姻习俗,彝家姑娘出嫁时,必须要骑马到夫家,所以一匹被称作“闪电”的骏马就要出场了。这是被“阿达”(父亲)驾驭的在三月街赛马大会上连连夺冠的骏马,如今却被主人派来当作坐骑,迎娶自己的新娘“阿母”(母亲)。那匹骄傲的白马,似乎正象征着那个不可一世的夫君,阿母换上美丽的嫁衣,送亲的长辈刚把她扶上马背,还未来得及让人拍一下马儿,闪电便已奋开四蹄,独自带着阿母上路。出村不到两里,它就把接亲和送亲的队伍远远地抛在了后面。翻山越岭,穿行在险峻的山路上,颠簸碰撞,让柔弱的阿母还未进夫家,就吃尽了苦头。而那匹充满野性与刚烈的骏马,正与新娘的娇柔形成了强烈对比。为此作家曾这样写道:“陆家村的马儿是全世界最具灵性的动物,同时也兼具了一个彝人的阳刚、坚定和倔强。这匹刚从三月街夺到金牌的骏马,除了它骨子深处的狂野和粗暴,必定是被它的主人事先交待了些什么,一定要把她颠得直不起身子,吃尽苦头,从此到了陆家就只能小心小胆,人头鼠面,乖乖地做个贤妻良母。”按照彝族的婚俗,新娘在未到达夫家前双脚是不能落地沾到尘埃的,面对屈辱和磨折,阿母也曾咒骂过骏马闪电给自己带来的狼狈,甚至还一度有了轻生的念头,但当闪电遇到危险时,她却又对马儿心生怜爱,成为了马儿的精神后盾,为马唱歌、搔痒,硬是让马儿重新站了起来,最终平安到达夫家。由此可见,人与马可以用心灵感化,并且命运与共。同时也可见,土生土长的彝家女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坚韧与智慧,而这也正是这篇小说中的一处点睛之笔。

小说的第四个故事,讲的是阿达的骏马闪电被村邻盗走了,接着贩卖到偏远的云龙白族山村沦为驮马,那时又逢着彝家人重要的传统节日“火把节”,阿达是要把骏马带到火把节赛马场上征战的,可偏偏这一紧要时刻,马被人偷走了。在得知失马后,彝家兄弟在阿普(爷爷)的指引下去寻马。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彝家人的家园意识,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遇到困难时,彝家人表现出的甘苦与共、团结互助精神。在找到骏马闪电以后,他们却很明智,用诚信与白族兄弟化干戈为玉帛,同时又深情感恩,“阿达在夺冠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急着回村,而是给这个派出所和白族山村,各自送去了一面代表敬意的锦旗。”为一个令人血脉贲张的事故,落下了和谐的结局。在最终法官判定盗马案结果时,阿普和家人又表现出难得的宽宏大度,赦免了窃马者的一切物质赔偿。彝族人有祖先崇拜的信仰,往往德高望重的长者就是一个家族精神引领。阿普以宽容悲悯的胸怀感化窃马者,从中体现的正是一个民族的和谐智慧与宽广胸怀。

二、骏马背上的甜

“事实上就是因为有了马,让彝人漫长的历史从此变得多彩和浪漫起来。”骏马与彝家人的情结,体现在那么多与马相濡以沫的故事中。小说中讲道,按照诺苏彝家婚俗,新娘阿母在进入夫家第二天,在吃完早饭后就要跟着送亲的长辈“回门”,暗喻新娘对父母的难舍难分及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念。然而阿母只回娘家在了三天就回来了,虽然她对高傲的郎君充满憎恶,但她在回娘家的夜晚总会梦见闪电,忘不掉那段刻骨铭心、和闪电相依为伴的马上时光,从那时候开始,阿母就对白马有了依恋,与马共悲喜。北雁以故事讲述者的身份这样写道:“罗坪山的峡谷有多深,马与彝人的情谊就有多深;罗坪山的水有多长,马与彝人的故事就有多长。而且有时候我却更加坚信,罗坪山间奔驰的骏马就是彝人刚强坚韧与英勇不屈的化身。”从中体现的,正是彝家人尊崇的“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以及彝家人对马的深厚情怀。于是小说讲述了骏马在山里的两次救险,以及阿母用她的歌声感化了一匹烈马,并从此与白马深情相依、患难与共,更让读者感受到一个彝家女子善良博爱的美好心性。

北雁小说的独特魅力,是其特殊的语言赋予了民族个性,北雁是个白族作家,但广泛的深入采访,让他在小说讲述中,一直使用淳厚的富有彝家地域特色的方言,从而做到了诗意与民族性的完美融合,使小说得以保持浓厚的乡土底色,让读者被浓郁的边地风情和民族魅力所吸引。透过小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久居深山的民族灵魂深处的坚韧与不屈,在遇到大灾大难时,相亲相爱的力量足以战胜一切。小说的第三个故事,讲述的是夫妻两人在得知闪电遭遇黑熊的恶毒攻击时,齐心协力与熊搏斗的经历。彝家人对马的爱惜胜过爱自己,于是阿达恨不能插上翅膀去救马,甚至还曾深深地误解了自己的妻子。但阿母身上却充满了坚强、智慧和忍耐,她用自己的歌声把骏马从漆黑的丛林中导引了出来,并与马一起和熊作斗争。这正是小说的高潮,读来真是扣人心弦。夫妻与马生死与共,守候的似乎并不是白马,而是一种心心相印的信念,这甚至就是对爱情真义的诠释。《骏马》这篇小说,其实就是对人的本质呼唤,人应该爱自己、爱别人、爱万物。

三、苦乐交织的生活哲学

《骏马》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融合的生活哲学,也是寻根文学写作的深切表达。透过小说,可以看到作者的文学故乡,故乡是一个作家最初的出发点。那儿是个山清水秀,万物皆充满灵气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是作者精神回归的地方。即便在过去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能够相亲相爱,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体现出了彝家人的包容性与超越性,这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然要遵循的理念。科技发展,使人从自然中获利而成就自我的同时,也使人丧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环境破坏的严重性,已经让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共呼吸同命运的相融关系。这篇小说描写的环境山清水秀,可以看出彝族人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理念,也是对当下保护环境的深切呼唤。

文学作品,就是要扎根于作者最熟悉的现实生活环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哲学。《骏马》给人的感受就是生活的真谛,说白了就是一场苦乐参半的修行,人生不能圆满未必是遗憾。人的精神必须要找到一个着陆点,这样才可以使其在面临巨大困难时,发挥出自身巨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正如小说中提到,骏马是阿达的精神支撑,阿达是阿母的精神支撑,人与万物或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中的苦与乐写得淋漓尽致。真正能让人感受到荷尔德林说的那样:“人是诗意地栖居”,我们的存在,因自己能主动战胜困难而更有意义。泰戈尔也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是向死而生,苦与乐是生活的真谛。

编辑手记:

北雁的小说《骏马》发表于《中国铁路文艺》(2021年第12期),后被《作品与争鸣》(2022年第1期)转载,受到好评。小说以“驯马——骑马——赛马——偷马”的故事为主线,借“骏马”这一表意性象征符号,高扬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与蓬勃旺盛的民族民间文化精神。本期文学评论刊发两篇《骏马》的评论文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视野来分析《骏马》的精神内核与外延,期以此两篇文章让读者们更加深入地解读和品味小说《骏马》。

猜你喜欢

阿达彝人骏马
奇书骏马佳山水
张美寅摄影作品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骏马丢了之后
美丽的彝人古镇
“老三毛阿达姆松”经典漫画选辑(八)
“老三毛阿达姆松”经典漫画选辑(七)
浅谈西南地区的太阳崇拜
同桌的阿达
Beitaisi/贝肽斯 LM203(LM203 小骏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