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盛京叠道”文化线路遗产研究

2022-05-17赵晓刚

地域文化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盛京永安辽河

赵晓刚

盛京叠道,是后金(清)定都沈阳后开辟的盛京(沈阳)通向关内的一条最便捷的陆路交通。最初称盛京至辽河大路,又称盛京御路,后又名京奉官道①姜念思:《盛京叠道考》,《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1辑),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339-346页。。它是人们征服“辽泽”的历史见证,也是后金西征大明、顺治帝入关、清帝东巡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交通路线,承载着众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东北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线路遗产。

一、盛京叠道由来

(一)开通时间和原因

据《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研究,“从汉魏时起,由辽东郡治襄平,西行医巫闾山东南的‘西部都尉’无虑县和辽西郡各地,必经过古‘辽泽’即辽水下游绕阳河、柳河诸支流汇成的泽沼之地。……渡辽泽的古道主要有三条。”②王绵厚、朴文英著:《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第89-90页。“一条是由襄平西南行,经汉辽队县后渡辽河,再西北行,经无虑县去辽西。这条路线大体就是从今天辽阳西南行,经首山、鞍山、牛庄,过辽河西北行,再经盘山至北镇,此可称为南路。另一条是自襄平西北行,经汉险渎县去辽西。这条路线大体是从今天的辽阳西北行,经辽中、黑山达北镇,此为中路。再一条即北路,是从今天的辽阳北行,经沈阳再西北行,从新民市东北方向渡辽河去辽西或内蒙古各旗县。”③姜念思:《盛京叠道考》,《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1辑),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339-346页。由于有辽泽相阻,自古以来从辽西到辽东虽有北、中、南三路,且中路最近,但夏秋两季此路即成畏途,所以明代以后较少再走此路。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之后,沈阳一跃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中心。后金要进军辽西,完成征明大业,再绕道辽阳(南路)或走北路显然已经很不方便,开辟沈阳通往辽西及关内更便捷的交通路线已是情势所需。

据高士奇康熙二十年(1681)所撰《扈从东巡日录》:“辛亥,驻跸永安桥(图一)。先是沈阳至辽河百余里间,地皆葑泥洼下,不受车马,故自广宁至沈阳间,向以辽阳为孔道。太祖高皇帝初定沈阳,命旗丁修除叠道,广可三丈,由辽河一百二十里直达沈阳,平坦如砥。师旅出人便之。叠道外仍多葑泥。永安桥去今奉天府三十余里,侧有新碑,纪修除叠道之工,屹然在望,土人名为大石桥者是也。”①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转引自《辽海丛书》第2册,第79页。盛京叠道好像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即已修建。永安桥至今仍存,桥东有石碑刻有:“宽温仁圣皇帝勅建永安桥,大清崇德六年岁次辛巳秋吉旦”,表明该桥修建于清太宗崇德六年(1641)。实则,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仅1年半的时间就过世了,而且当时军事形势紧张,根本来不及修筑此路。

图一 沈阳永安桥

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崇德三年五月十一日)癸酉,修盛京至辽河大路,两滂浚濠,中间增土,高三尺,广十丈。合八家及八旗每牛录出甲兵六十,及三顺王下甲兵皆赴工,给羊六百犒之。命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及固山额真役。”②《清太宗实录》卷四一。盛京叠道从崇德三年(1638)五月开始修筑,到翌年二月即开始启用,前后大约修筑了半年多的时间。

清入关前盛京叠道主要修筑了盛京至辽河这一段,所以最初称为“盛京至辽河大路”,长一百二十里。崇德六年永安石桥修竣,标志这段叠道最后完竣。而辽河以西至广宁这一段当时还没有修整,所以过辽河后,仍然要折向西北,经杨石木、张古台(均在今彰武境内),然后再折向西南到广宁。

当年顺治入关走的就是这条路线。清入主中原后,因叠道是盛京至北京的交通孔道,又是历次清帝东巡的御路,所以不断有所整修。康熙帝于康熙十年第一次东巡时,辽河西段已基本通行,不必再绕行。后又经康熙五十八年(1719),雍正六年(1728)几次兴修,逐成坦途。乾隆以后又对辽河以西段进行两次大的修整。至此,沈阳至广宁叠道全域基本修竣可行。①姜念思:《盛京叠道考》,《辽宁省博物馆馆刊》(第1辑),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339-346页。

(二)行经线路

盛京叠道的具体行经路线是:盛京三十里至永安桥,三十里至老边(沈阳西老边驿),四十里至巨流河(今新民市巨流河),七十里至白旗堡(今新民市大红旗堡),五十里至二道井(今黑山县二道),三十里至古家铺(今黑山县胡家),二十里至小黑山(今黑山县城),七十里至广宁(今北镇市)。

(三)发挥作用

1.缩短了里程,方便了交通

因为沈阳以西是沼泽,未修叠道前,清军入关需要绕行辽阳、海城等地,费时费力,叠道的修建,则把北京至沈阳的路线缩短了近200公里。

2.影响了历史发展进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

叠道建成后,后金西征大明、顺治帝迁都、清帝十次东巡、众多京官赴东北上任、大量的东北流人等均在此路上留下历史踪迹。

3.征服了自然,改变了辽泽,促进了辽泽地区的开发建设

叠道沿途兴起了新的城镇、居民点,开辟良田无数。

(四)废弃时间和原因

《沈阳县志》卷八“县西京奉官道最广宽处逾十三四丈,狭处亦及八九丈。清太祖始定沈阳,以城西道途沮洳,命修叠道百二十里,即此路也。历代东巡为车驾所必经,夹道植宫柳以荫行人,因沿称曰御路。自京奉铁路筑成后,此路行旅渐稀,附近农民往往侵垦。民囯二年五月间,西四乡自治会议葺城西永安桥,息不款,乃请丈放此路,俾兴桥工,东起满铁路线右,西迄小三家子村东,计三十里,中留大道五丈,余按请赋三则章程由该会缴价报领。当经今知事赵恭寅据情详省长,由县派员丈放,计地四百五十亩,共收地价计小洋六千四百六元七角五分。……至西三乡御路两旁旷土亦多私垦,民囯二年四月间,经西三乡自治会援案,拟将该乡境内东起永安桥街西第二石桥,西至老边村东,长约三十里之御路,呈请丈放,以杜私垦。”②曾有翼等撰:《沈阳县志》,奉天作新印刷局印,1917年。

随着京奉铁路线的开通,盛京叠道的交通功能被取代,沈阳至辽河段的盛京叠道在民国初年多已废弃,垦为农田。至今,沈阳至辽河一段盛京叠道的踪迹已难寻觅,只有永安石桥还完整地保存下来,成为这一重大历史工程的唯一物证,可供后人做怀古之思。此后,102国道新民至黑山段仍是在原叠道的基础上修筑的。

二、遗产构成要素分析

(一)叠道本身

叠道的遗迹现在虽然很难在现实中看到,但其修筑方法在史籍中则有明确记载。李氏朝鲜士人朴趾源《热河日记》:“自永安桥,以连抱大木编成为梁,梁高数丈,广五丈,两沿木头整齐,如一刀裁划。……今清家数幸盛京,故自永安桥编木为梁,以御潦沣,而至古家铺为止。二百里两沿如引一绳,可见其制作之精一矣。”叠道之所以得名,即源于此。其修筑方式为编木为梁,数层相叠,整齐划一,路宽可达五丈,路高也有数丈。当然,这是在沼泽地带,如遇河水,则或者架浮桥,或者修筑石桥。永安桥、永济桥等即是叠道上的桥梁,也是盛京叠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永安桥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马三家乡原蒲河故道上,为三孔石拱桥,现为国保单位,保存完好;永济桥位于沈阳市于洪区造化乡郭大桥村,始建于清代崇德二年(1637),现仅剩辅桥,为于洪区区保单位。

(二)帝王僚属诗文、民间传说故事及特色饮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除了道路本身,清代帝王、文人墨客途经叠道,还留下了许多诗文。这也是盛京叠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诗文有康熙帝的《渡句骊河》、《过永安桥口占》,乾隆帝的《雪中过永安桥》、《雪中过永安桥》前题再咏、《渡句骊河》、《渡辽水》、《回程漫赋二首》、《恭奉皇太后自盛京回銮之作》、《永安桥》、《叠道》、《渡句骊河》、《老边》、《题永安桥》等;嘉庆帝的《叠道》、《过句骊河》、《老边恭依皇考元韵》、《柳河沟即景》等;道光帝的《老边》;廖公恩的《渡辽河》;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南怀仁的《鞑靼旅行记》等。

除诗文外,叠道两旁也流传下来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等,如永安桥的传说、驸马碑的传说等等。特别是新民市谭振山、杨久清、王树铮等讲述的民间故事,其中有许多和盛京叠道、清帝东巡等相关。

盛京叠道沿途村落中留传下来许多满族、锡伯族、朝鲜族等特色饮食、民族服装、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也是盛京叠道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于洪区的崔氏戏鞋传统制作技艺、那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纪氏面塑、邵氏传统揭裱技艺;新民市的民间吹打乐、芝麻糖传统手工艺、金庭栋粉面肉肠、马红梅的工艺葫芦、锡伯族传统手工苫草房工艺等等①于洪区和新民市非遗资料。。

三、遗产价值认定分析

要认定盛京叠道为文化线路,那它必须满足文化线路的相关价值认定标准。

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16届大会上通过的《关于文化线路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宪章》,简称为《文化线路宪章》中指出,文化线路是指“任何交通线路,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其他类型,拥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和自身所具有的特定活力和历史功能为特征,以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明确界定的目的,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它必须产生于并反映人类的相互往来和跨越较长历史时期的民族、国家、地区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相互交流;b.它必须在时间上促进受影响文化间的交流,使它们在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上都反映出来;c.它必须要集中在一个与其存在于历史联系和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中。”

盛京叠道是否符合文化线路价值认定标准呢?我们试分析如下:

首先,从概念上来看,盛京叠道特指从沈阳出发至广宁的穿越“东西二百里”辽泽的一条陆上交通线路,在形成之初拥有清晰的物理界限(现在部分与现有道路重合,部分已经消失),是在自然道路基础上经过人工修筑的,为了满足从盛京近距离到达辽西而设,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明末清初的战争、政治,对清代京师与盛京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保障,是连接辽东与辽西的交通干线。

其次,从历史作用上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满足条件a的标准:1.盛京叠道的修筑是建立在汉魏以来形成的东北交通体系之上的,是实现从以辽阳为核心的交通向以沈阳(盛京)为核心交通转变的标志;2.盛京叠道的修筑满足了从辽东到辽西最短距离的交通需求,是清代大御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东北与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顺畅交流;3.盛京叠道自清崇德三年(1638)始修至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本完成历史使命,连续发挥作用近200年,是清代东北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是明末至清代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

第三,从文化交流上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满足条件b 的标准:1.盛京叠道的建成使盛京成为四通八达之处。“西征大明,从都尔鼻(今彰武)渡辽河,路直且近;北征蒙古,二三日可至;南征朝鲜,自清河路可进。”2.盛京叠道的建成使盛京作为后金都城更具经济实力。“沈阳浑河通苏苏河,于苏苏河源头处伐木,顺流而下,材木不可胜用。出游打猎,山近兽多。且河中之利,亦可兼收矣。”3.盛京叠道给关东大地带来了清帝东巡的盛世辉煌,促成了东北的“流人文化”,传播交流了“清音子弟书”,促进了“闯关东”文化的发育,促进了满、汉、蒙、藏等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得关内关外真正融为了一家,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第四,从融入现代的实际情况来看,有以下几点可以满足条件c的标准:1.盛京叠道上现存的永安石桥已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因为河道的变迁,加之铁路、公路的建设,它已失去了原有的交通功能,但政府已将其保护了起来,供游人免费参观,它已成为沈阳城外一道靓丽的风景;2.与盛京叠道相联系的蒲河已经被整治,建成了蒲河文化廊道,沿途的一些村落也有意识地开展满族、锡伯族、朝鲜族文化等民俗旅游,未来发展前景可期。

据上分析,我们认定盛京叠道可以满足成为文化线路遗产的所有条件。

随着文化线路遗产、文化景观、线性遗产、遗产廊道等概念的不断普及,加之国家各有关部委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加大,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在打造“盛京文化”的同时,努力推动“盛京叠道”文化线路遗产的调查、研究、申报等工作无疑对于推动沈阳经济文化的建设,乃至辽宁、东北经济文化的复兴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猜你喜欢

盛京永安辽河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辽河记忆
盛京银行:报表里还藏着多少不良资产?
倾听
清帝东巡盛京之表象、本真与遗留之史迹、诗赋、文著新论
朝鲜朝使臣所见清代东北盛京
辽河文讯
美丽的永安溪
双面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