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出院后随访管理专家共识
2022-05-17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循证医学学组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循证医学学组
随着围生医学的快速发展,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和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ELBWI)的出生率与存活率显著增加。虽然早产儿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仍呈现逐年增高趋势。来自全国57 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on care unit,NICU)参与的中国新生儿协作网(The Chinese Neonatal Network,CHNN)2019 年的队列研究数据显示,胎龄小于28周早产儿BPD发生率高达47.8%。
BPD 是由于早产儿不成熟的肺在多种高危因素,如宫内感染、高氧暴露、气压伤或容量伤及炎症反应等共同作用下,导致肺泡与肺血管发育阻滞及损伤后肺组织的修复障碍。BPD 可影响早产儿的预后,与早产儿在新生儿期后的死亡、再住院、儿童期的健康状况、神经发育和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包括肺部疾病、心血管功能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对BPD 患儿远期的影响甚至可持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为了进一步规范BPD 早产儿出院后的随访管理,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新生儿学专业委员会新生儿循证医学学组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出院后随访管理专家共识》(注册号:IPGRP-2022 CN003)。本共识涉及的BPD诊断标准与分级参照2018 年美国国家儿童和人类发展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NICHD)修订的标准。本共识主要目标人群为儿科医护人员。BPD 患儿出院后随访整合门诊团队包括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临床营养科、小儿呼吸科、心血管科、眼科、耳鼻喉科和小儿康复科医生。
1 BPD 早产儿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随访与管理
专家共识1:出院前呼吸系统功能评估方法包括离氧试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和肺部影像学检查。
专家共识2: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随访监测内容包括各项生命体征、 经皮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oxygen saturation,SPO)、主要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等。
专家共识3: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措施有:对于接受家庭氧疗患儿,建议继续低流量(0.5~1 L/min)鼻导管吸氧;脱离氧疗必须循序渐进;若出现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应及时到BPD 整合门诊或呼吸专科门诊就诊。
早产儿BPD 是VLBWI/ELBWI 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的原因。BPD 的病理特征是肺泡与肺血管的发育障碍,由此引起病理生理改变,主要包括:肺顺应性降低、潮气量和功能残气量减少、死腔增加;气道阻力和呼吸功增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气体交换面积减少,引起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肺血管床减少,肺血管重建,最终导致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甚至肺心病。因此,为了改善BPD 早产儿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的预后,需要随访管理。
1.1 BPD早产儿出院前呼吸系统功能的评估
(1)离氧试验评估:患儿如有以下2种表现之一可考虑做离氧试验评估:①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ed oxygen,FiO)≤30%时血氧饱和 度(oxygen saturation, SaO) >90%; ②FiO>30% 时SaO>96%。需要正压通气或需要FiO>30%才能维持SaO在90%~96%之间的患儿(重度BPD)不可进行该离氧试验。
患儿在喂养后平卧30 min,保持其基线氧浓度,记录15 min内心率、呼吸频率、SaO,以及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频率。如果患儿行头罩吸氧,每5 min减少2%FiO;如果患儿行鼻导管吸氧呼吸支持,每5 min 减少流量0.1~0.5 L/min(氧减少阶段)。监测患儿反应60 min,然后恢复基线氧浓度。喂养过程中对氧气的需求量没有考虑在内。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考虑离氧试验失败:SaO80%~89%持续大于5 min 或者SaO<80%大于15 s。该过程的不良反应: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在恢复基线氧浓度后氧需求可能增加5%并持续1 h。
(2)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查方法:参照2008 年欧洲呼吸学会与美国胸科学会制定的婴幼儿肺功能检测指南和我国制定的儿童肺功能系列指南。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可以很好地评估出院前BPD 患儿的肺功能,以便出院后随访复查潮气呼吸肺功能作比较。
(3)肺部影像学评估:肺部X线胸片检查,必要时肺部CT检查。
1.2 BPD 早产儿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随访监测内容
患儿出院后需要常规检测SPO,SPO要维持在92%以上;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如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血压等;BPD 患儿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建议行潮气呼吸肺功能随访监测,常用监测指标有潮气量、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等;若患儿因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RE)不能脱离氧疗的,那需要到小儿消化科接受检查评估。
1.3 BPD早产儿出院后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措施
患儿接受家庭氧疗的指征为:出院前离氧试验失败,并需要低流量(0.5~1 L/min)鼻导管吸氧才能维持SPO在92%以上。建议继续低流量鼻导管吸氧,并做好SPO监测并维持在92%以上。日常做好患儿呼吸稳定性评估,保持体重追赶性增长理想并达到同胎龄儿生长发育曲线的25%~50%,室内空气中24 h SPO保持在93%~95%。若达到了这些标准,可考虑做离氧试验。
脱离氧疗必须循序渐进,在几个月内逐渐减少氧气流量,不要在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疾病过程中减少或停止氧疗。体重追赶性增长不理想或有明显缺氧迹象可考虑继续进行现有的氧疗。解决好BPD相关PH问题,按时随访心脏超声检查(详见专家共识7~8)。
若患儿出院后出现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应及时到BPD 整合门诊或呼吸专科门诊就诊,进行常规感染指标和/或肺功能检查,予以抗感染、雾化吸入治疗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必要时入院治疗。对于入院治疗的BPD 患儿,建议常规行呼吸道感染及相关病原学监测,如呼吸道细菌、病毒、非典型微生物的监测及耐药情况。
2 BPD 早产儿出院后生长发育的随访与管理
专家共识4:根据出生到出院体重Z 评分的变化(调整胎龄、出生体重Z评分、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后)对患儿进行出院前营养评估。对于校正胎龄36 周前的早产儿,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客观、量化判断BPD早产儿的经口喂养能力。
专家共识5:患儿出院后按照高危儿随访规范,每月对其体重、身长和头围进行检测评估。必要时,对其铁储备、血尿素氮水平、血电解质水平、血磷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等进行评估。
专家共识6:患儿出院后首选母乳喂养,根据营养评估情况,确定母乳喂养强化程度,校正月龄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
早产儿出院后营养供给与BPD 发生发展和最终临床结局密切相关,优化营养支持对促进患儿肺发育和神经系统预后至关重要,但出院后BPD 患儿的营养问题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Markestad 等对26 例BPD 患儿进行随访,校正胎龄40周时,BPD患儿体重和身长均在第3百分位数以下,到2岁时,体重在第3~10百分位数之间。因此,对BPD 患儿出院后进行营养评估及追赶性生长的随访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2.1 BPD早产儿出院前营养评估
出生到出院体重Z评分的变化(调整胎龄、出生体重Z评分、恢复出生体重日龄后)不仅可作为NICU的营养管理评价指标,又可以作为BPD早产儿出院前营养评估指标。早产儿从肠外营养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通常需要经历5~7个阶段,为全肠外营养、部分肠外营养+管饲、管饲、管饲+奶瓶喂养、奶瓶喂养、奶瓶喂养+直接亲喂、直接亲喂,其中最关键的阶段是从管饲转换到完全经口喂养。在此阶段中,准备经口喂养和完全经口喂养是BPD 患儿面临的2 个关键环节。出院前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客观、量化判断患儿的经口喂养能力。并评估患儿生长速率是否达到预期标准:校正胎龄40 周前,体重增长大于15~20 g/(kg·d),身长每周增长0.75~1.0 cm,头围每周增长0.75 cm;校正胎龄40周之后,体重每周增长110~220 g,身长每周增长0.5~1.0 cm,头围每周增长0.2~0.5 cm。
2.2 BPD早产儿出院后营养评估的随访监测内容
出院后,每月进行营养管理与体格生长监测(体重、身长和头围)。校正胎龄40 周前以早产儿宫内生长曲线(2013 年Fenton 曲线)评估体格生长情况,校正胎龄40 周后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生长曲线图为工具,早期识别和校正营养问题。必要时监测:铁储备(网织红细胞计数、血清铁蛋白水平);血尿素氮水平;血电解质水平(使用利尿剂者);血磷和ALP水平;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水平。
2.3 BPD早产儿出院后追赶性生长的管理措施
患儿出院后首选母乳喂养,如无母乳,选用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足量强化母乳喂养(334~355 KJ/100 mL,即80~85 Kcal/100 mL)至校正胎龄38~40 周后,母乳强化调整为半量强化(305 KJ/100 mL);鼓励部分直接哺乳、部分母乳+人乳强化剂的方式,为直接哺乳做准备。强化喂养至校正月龄6个月左右,个别可至1岁;参考个体增长速率情况,逐渐停止强化喂养。BPD 患儿胃肠道发育成熟度较差,过早添加辅食会影响奶量摄入,甚至出现消化不良,建议校正月龄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
建议患儿出院后补充维生素A 1332~3330 U/(kg·d);补充维生素D 800~1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补充铁剂2 mg/(kg·d),直 至1 岁;补 充 钙70~120 mg/(kg·d),磷35~75 mg/(kg·d)。
3 BPD早产儿出院后PH的随访与管理
专家共识7:出院前进行PH 的评估,判定是否存在PH和PH的严重程度,以及PH是否缓解。
专家共识8:出院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儿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体循环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右心室收缩压(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RVSP)、收缩期末室间隔位置进行检测,随访PH缓解情况;评估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专家共识9:采用肺血管扩张药物(西地那非、波生坦或曲前列尼尔)治疗出院后BPD 相关PH。
BPD 患儿呼吸支持时间延长,引起肺血管床形态异常,表现为肺血管生长停滞和重塑,导致肺血管疾病,严重者引起PH。Arjaans 等对25项研究进行Meta 分析发现,胎龄<30 周早产儿中,轻度BPD并发PH比例为6%,中度BPD并发PH为12%,重度BPD并发PH为39%。Lagatta等研究表明,与没有并发PH的BPD患儿相比,BPD并发PH 患儿的死亡风险增加(OR
=3.15,95%CI
:2.10~4.73)。BPD 引起严重PH 患儿出院后有的需要支气管造口术、家庭氧疗,有的会导致潜在的心肺疾病一直到成人。因此,对BPD 患儿并发PH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管理显得尤为重要。3.1 BPD早产儿出院前PH的评估
出院前,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儿PH程度进行评估,其中sPAP/sBP<0.5为正常或轻度PH,sPAP/sBP 0.5~1.0 为中度PH,sPAP/sBP>1.0 为重度PH;或收缩期末室间隔位置正常为轻度PH,室间隔位置呈平直状态为中度PH,室间隔位置凸起左心室为重度PH。右心室收缩压降至正常且无明显临床症状,持续鼻导管吸氧改为间断吸氧,为PH缓解。
Savoia 等对23 例中重度BPD 早产儿进行超声心动图随访,从校正胎龄36 周到生后8 个月,其中12 例发展为轻度PH,2 例在出院后诊断为PH,PH缓解时间平均为8.9个月。Arjaans等对28例BPD并发PH患儿进行随访,显示校正胎龄36周到生后1 个月、3 个月和7 个月患儿存活率分别为89%、70%和58%,1 岁、2 岁和2.5 岁PH 缓解率分别为47%、79%和94%。BPD 并发PH 患儿定期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肺动脉压力,治疗期间1~2 周复查1 次,PH 缓解后每4~8 周复查1 次,直至停止吸氧后6个月左右。
3.2 BPD早产儿出院后PH随访监测内容
从校正胎龄36 周开始,超声心动图出现以下任一表现均可以诊断为PH:RVSP>40 mm Hg;RVSP/sBP>0.5;在持续导管开放病例中出现右向左分流,收缩期末室间隔位置平直或凸起。建议出院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对患儿sPAP、sBP、RVSP、收缩期末室间隔位置进行检测,随访PH缓解情况。Choi等对BPD并发PH患儿在18~24个月进行随访,发现与未并发PH 的BPD 患儿相比,BPD 并发PH 患儿的认知、语言和运动能力均较低,提示BPD并发PH影响患儿神经系统发育,建议出院后评估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3.3 BPD早产儿出院后PH的管理措施
采用肺血管扩张药物是治疗出院后BPD 相关PH的主要方法,但关于药物使用的研究非常有限,有待更多的研究验证。
(1)西地那非:西地那非是磷酸二酯酶5选择性抑制剂,通过抑制环磷鸟嘌呤核苷降解,增加环磷酸鸟苷含量扩张血管,在扩张肺血管的同时也降低体循环压力,常用口服0.5~1.0 mg/(kg·次),每6 h 1 次。尽管尚无足够证据支持西地那非用于治疗BPD相关PH,但西地那非仍是治疗BPD相关PH的重要药物。
(2)波生坦:波生坦是非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内皮素受体1 与其受体ETA 和ETB的结合,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压力,口服1.0~2.0 mg/(kg·次),每日2 次。2 例患儿采用西地那非治疗效果不佳,加波生坦联合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尚无波生坦用于治疗早产儿BPD相关PH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3)曲前列尼尔:曲前列尼尔是前列环素类似物,通过诱导产生环磷酸腺苷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循环压力, 其静脉输注起始浓度为1.25 ng/(kg·min),根据临床症状、血流动力学指标、不良反应情况12~24 h调整一次剂量。曲前列尼尔对BPD并发PH患儿控制肺动脉压、改善临床预后有一定效果,但仅限于其他治疗效果差的BPD 并发PH 患儿谨慎使用,疗效有待更多的相关研究验证。
4 BPD 早产儿出院后神经发育不良的随访与管理
专家共识10:采用头颅超声检查和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对患儿进行出院前神经系统影像学评估,判定是否存在神经发育迟缓及严重程度。
专家共识11:出院后神经系统随访内容包括:喂养情况、睡眠情况、头围、身长、体重、视力、听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注意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专家共识12:出院后BPD 患儿若神经系统检查异常,或发育量表测评明显落后,或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eneral Movements,GMs)有异常表现,应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必要时可采取家庭康复。
BPD 是VLBWI/ELBWI 的常见并发症,上述患儿往往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易合并3~4 级颅内出血、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等神经系统并发症;部分BPD 患儿需使用激素治疗,脑瘫风险增高。因此,BPD 患儿出院后随访中应高度关注患儿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4.1 BPD早产儿出院前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估
出院前神经系统功能的评估需要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超声检查和头颅MRI检查。
4.2 BPD早产儿出院后神经发育的随访监测内容
(1)神经系统随访内容包括:睡眠情况、头围、视力、听力、学习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注意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脑瘫发生情况,以及神经电生理及头颅影像学检查。
(2)BPD患儿神经系统随访量表选择(表1)。BPD 患儿神经发育评估包括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及神经运动发育评估。神经行为发育评估可选择新生儿行为评估量表(Neonatal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NBAS)、新生儿20 项行为神经测定方法(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早产儿行为评估(Assessment of Preterm Infant Behavior,APIB)、早产儿神经行为评估(Neuro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the Preterm Infant,NAPI)等量表。神经运动发育评估可选择GMs、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he 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 TIMP)、 Alberta 婴 儿 运 动 量 表(Alberta Infant Motor Scale,AIMS)等。贝莉婴幼儿发育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and Toddler Development-Third Edition,BSID-Ⅲ)可对早产儿的认知、语言、运动、社会性情绪、适应行为等5个领域进行评估。
表1 BPD患儿神经发育监测工具
(3)头颅影像学检查:所有BPD 患儿都应进行常规头颅B超筛查;头颅MRI能够较好探查到脑白质损伤,建议头颅B超异常患儿应随访头颅MRI检查。
(4)神经电生理检查:所有BPD 患儿住院期间都应进行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electroencephalography,aEEG)筛查;若有可疑异常脑电图表现,校正胎龄40周前应继续随访aEEG,校正胎龄40 周后应随访视频脑电图,直至脑电信号正常。
4.3 BPD早产儿出院后神经发育不良的管理措施
BPD 患儿出院后若有以下情况需警惕脑瘫:发育里程碑延迟、异常姿势、不对称运动或缺乏运动、肌张力偏低或肢体强直及持续性喂养困难。
对于BPD患儿若出现神经系统检查(肌张力、姿势、反射)异常,或发育量表测评明显落后,或GMs 评估为痉挛-同步性或不安运动缺乏等表现,应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必要时可采取家庭康复。家庭康复即为经过医务人员评估,患儿病情允许下,医务人员为监护人提供指导,为患儿提供以家庭为中心的照护,包括科学的喂养及早期的系统干预,以促进脑损伤获得最大程度修复。
5 BPD 早产儿出院后代谢性骨病的监测与管理
专家共识13:BPD 早产儿,尤其是有早产儿代谢性骨病(metabolic bone disease of prematurity,MBDP)高危因素者出院前进行骨代谢系统功能评估,监测血ALP、血磷和血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专家共识14:BPD早产儿,尤其是有MBDP高危因素者出院后连续评估骨代谢系统(监测钙、磷、ALP、PTH)及营养状况,必要时结合定量超声法和双能X线吸收法(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等进行骨密度测定,以早期诊断MBDP。
专家共识15:BPD合并MBDP早产儿及时补充足量钙、磷、维生素AD 及综合干预,减少骨折、骨畸形、佝偻病、骨质疏松等后遗症风险。
MBDP是由于机体钙、磷及骨代谢紊乱导致骨矿物质含量减少及类骨质不完全矿化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严重MBDP 发生率在合并BPD 的VLBWI中可高达31%。MBDP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延迟可导致严重后遗症。由于多数在生后2~4周后才能诊断,因此,出院后规范监测和管理不仅有利于早期发现,更有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5.1 BPD早产儿出院前骨代谢系统功能的评估
MBDP高危因素包含:(1)产前高危因素:孕妇维生素D水平低、使用硫酸镁>5 d、胎盘功能不全、绒毛膜羊膜炎、先兆子痫和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等;(2)生后高危因素:男婴、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500 g 的VLBWI/ELBWI、钙/磷/维生素D 补充不足、单纯母乳喂养;(3)病理性高危因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胆汁淤积性肝病,晚发型败血症等,特殊药物使用如糖皮质激素、甲基黄嘌呤类药物、利尿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等,延迟建立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治疗时间>4周和制动>4周。
具有以上高危因素的BPD 早产儿出院前建议进行MBDP筛查,步骤如下:检测血清ALP和血磷水平,如果ALP>500 IU/L 且较前上升,和/或血磷<1.8 mmol/L,需要检测血清PTH 和25 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必要时行X线摄片。
MBDP 诊断标准:若血ALP>900 IU/L,伴有血磷<1.8 mmol/L,高度提示MBDP。严重MBDP诊断:出生3 周后血PTH>180 pg/mL,伴有血磷<1.5 mmol/L。现有证据不推荐将25(OH)D 作为MBDP 的诊断依据。不推荐常规使用DEXA 筛查MBDP。
5.2 BPD早产儿出院后骨代谢系统疾病随访监测内容
监测骨代谢生化指标并评估治疗效果,必要时可结合定量超声法(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和DEXA 等进行骨密度测定。MBDP 患儿出院后定期监测体重、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并进行专业的营养评估和指导。
(1)定期监测骨代谢生化指标:如钙、磷、ALP、肾小管磷重吸收率(tubular reabsorption of phosphorus,TRP)、PTH等,若2次ALP>800 IU/L,应进一步选择QUS、DEXA 或定量CT 等进行骨密度测定。
(2)营养评估与监测:MBDP 可出现生长缓慢,特别是身高增长落后,并可持续至8~12岁。根据早产儿出院时营养风险程度分类,大部分MBDP患儿均属于高危早产儿,对MBDP患儿在出院后的营养评估内容和频率建议参照《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营养管理专家共识》及《早产儿保健工作规范》,定期进行体格生长评估、生化评估、临床表现及膳食分析。出生胎龄26~37周者可使用INTERGROWTH-21st标准进行体格生长评估,监测到校正胎龄64 周,或选择Fenton曲线(校正胎龄40~50周)、WHO儿童生长标准或2018 中国九市标准(校正胎龄40 周后)进行体格生长评估。
(3)随访时监测血清维生素A、25(OH)D、血锌和硒元素水平。
(4)对于出院后使用利尿剂患儿,应密切监测血电解质水平。
5.3 BPD早产儿出院后骨代谢系统疾病干预措施
(1)骨折:发生率为17%~34%,多见于生后第6~12周,通常发生在长骨或肋骨。早期发现和及时外科干预可减少后遗症。
(2)佝偻病或骨骼畸形:可出现佝偻病临床表现及一种或多种继发性骨骼畸形。根据监测计划及时发现钙磷代谢异常,补充足量钙、磷及维生素AD。
(3)生长发育落后:正常ELBWI/VLBWI 出院后会出现追赶性生长,但MBDP可导致BPD早产儿生长速率受阻,部分MBDP 患儿在校正月龄18~24个月或更晚可出现神经运动发育异常或落后。导致身材矮小的风险效应可持续至12 岁,甚至到青春期部分早产儿的身高仍未赶上足月儿。早期营养科和儿童保健科介入和营养指导,持续监测非常重要。
(4)骨质疏松:母乳喂养早产儿和早产儿配方奶喂养者需要到2~6岁后才能达到相应年龄足月儿的骨骼矿化度。早产儿的腰椎、脊柱、前臂和髋关节等部位骨矿物质含量和密度较足月儿低,甚至影响成年后的骨密度及老年时的骨骼稳态,更易罹患骨质疏松。及时足量钙、磷、维生素AD 补充,适当运动和物理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5)微量元素缺乏:铜、锌、硒、锰均是抗氧化酶辅酶成分,在BPD 发病过程中期起重要作用,血锌水平降低与BPD 发生相关,补足锌剂可减少合并BPD的VLBWI相关疾病发生率。
6 BPD 早产儿出院后疫苗接种的管理与随访
专家共识16:疫苗接种前应进行医学评估,医学评估稳定者可按照正常程序接种疫苗。
专家共识17:应按照实际月龄与足月儿的免疫程序一样正常接种疫苗,不需校正年龄。
专家共识18:应根据出生体重或胎龄安排乙肝疫苗、卡介苗等疫苗的接种时间;需额外加强接种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十三价肺炎链球菌疫苗。
早产儿的免疫功能不成熟,其罹患疫苗可预防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足月儿,建议早产儿按足月儿的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有研究认为,早产儿接种疫苗容易发生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氧饱和度下降等不良反应,BPD 可能是疫苗接种后出现不良事件的高风险因素。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早产儿对于常规疫苗接种的安全性与耐受性和足月儿无明显差异,BPD 早产儿疫苗接种后出现呼吸困难等不良事件并需要临床干预的较少见,且与无BPD 早产儿对比没有明显差异。
6.1 BPD早产儿出院前疫苗接种安全性的评估
目前,对于BPD 患儿的疫苗接种,国内尚无统一指导意见。由于BPD 患儿的特殊性,接种前对其进行疫苗安全性评估十分重要。本共识建议出院前对患儿的体重增长情况,心血管、呼吸系统是否稳定,有无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作,是否需要咖啡因的应用,以及感染控制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针对具体的疫苗,尤其是新的疫苗及联合疫苗,接种前建议由儿科医师及承担预防接种的保健医师共同评估,决定能否进行接种。有些单位成立了高危儿预防接种门诊评估,可以更好地规范BPD 患儿的预防接种。如医学评估稳定并且处于持续恢复状态(包括无需持续治疗的严重感染、代谢性疾病、急性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和呼吸道疾病),可按照正常程序接种疫苗。
6.2 BPD早产儿出院后疫苗接种的时间安排
及时有效地为BPD 患儿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治BPD 患儿肺部进一步损伤,提高BPD 患儿生存率的关键。但是,由于医护人员及家长对BPD 患儿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缺乏正确认识,全球范围内BPD 患儿的预防接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延迟甚至缺失。美国儿科学会建议早产儿应按照实际月龄与足月儿的免疫程序一样正常接种疫苗,不需校正年龄。
6.3 BPD早产儿出院后疫苗接种的内容
(1)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母亲所生的BPD 早产儿,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出生体重≥2000 g,即可按“0~1~6个月”程序进行3针乙肝疫苗接种,即第1针在生后24 h内接种,第2针在1月龄时接种,第3针在6月龄时接种。如果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应首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稳定后再按上述程序接种。如果BPD 早产儿<2000 g,待体重达到2000 g后接种第1针(如出院前体重未达到2000 g,在出院前接种第1针);1~2个月后再重新按“0~1~6个月”程序进行乙肝疫苗接种。
HBsAg 阳性或者不详母亲所生的BPD 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者,无需考虑体重,尽快接种(出生后12 h 内)第1 针乙肝疫苗,并在婴儿满1 月龄、2 月龄、7 月龄时按程序完成3 针乙肝疫苗接种;危重BPD 早产儿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若患儿母亲HBsAg阳性,无论患儿身体状况如何,生后12 h 内(越快越好)必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HBsAg 阳性母亲所生的BPD 早产儿接种最后1 针乙肝疫苗后1~2 个月进行HBsAg 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检测,若发现HBsAg 阴性、抗-HBs阴性或小于10 mIU/mL,可再按“0~1~6 个月”程序接种3针乙肝疫苗。
(2)卡介苗:胎龄>31周早产儿且医学评估稳定后,可以接种卡介苗;胎龄≤31周的早产儿,医学评估稳定后可在出院前接种卡介苗;3个月至3 岁儿童,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试验阴性者予补种;与免疫球蛋白接种间隔不做特别限制。接种方法:左上臂三角肌皮内注射0.1 mL。
(3)其他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百日咳疫苗等按照正常足月儿程序接种。
(4)需要额外加强接种的疫苗包括流感疫苗和十三价肺炎链球菌疫苗。
流感疫苗:BPD 患儿作为易受流感侵袭的高危人群,建议优先接种流感疫苗,且无需校正胎龄。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6月龄至8岁儿童应接种2 剂次,2 剂次之间间隔≥4 周,在流感高发季节前完成接种。建议6月龄以下BPD患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流感。
十三价肺炎链球菌疫苗:肺炎球菌是引起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菌,是中国儿童死亡的重要原因。早产儿容易感染肺炎球菌,尤其是<32周的早产儿和患有BPD的早产儿,肺炎球菌感染更常见。肺炎链球菌疫苗是预防BPD 患儿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之一。建议BPD 早产儿可按照足月儿预防接种程序进行肺炎链球菌疫苗的接种,无需校正胎龄或推迟预防接种。进口PCV13:适用于6周龄至15 月龄。常规免疫接种程序为2、4、6 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月龄加强免疫。首剂最早可以在6周龄接种,之后各剂次间隔4~8周。国产PCV13:适用于6 周龄至5 周岁(6 周岁生日前)。推荐首剂在2个月龄(最小满6周)接种,基础免疫接种3 剂,每剂间隔2 个月,于12~15 月龄加强接种第4剂。或推荐首剂在3月龄接种,基础免疫接种3 剂,每剂间隔1 个月,于12~15 月龄加强接种第4剂。
6.4 BPD早产儿出院后疫苗接种的措施
(1)接种方法:于上臂外侧三角肌处和大腿前外侧中部行肌内注射,卡介苗选择上臂;接种针的长度应参照早产儿肌肉量来确定,多数使用小于常规足月儿的针型(小于2.22~2.54 cm)。
(2)接种后观察:接种后24~48 h 内需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氧饱和度下降等情况;这些通常是自限性的,48 h内可好转,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对于第1次接种后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不良事件的患儿,在第2次接种疫苗后可考虑疫苗接种后入院观察48~72 h。
7 BPD 早产儿出院后随访团队与随访时间安排
专家共识19:出院后随访整合门诊团队包括新生儿科、儿童保健科、临床营养科、小儿呼吸科、心血管科、眼科、耳鼻喉科和小儿康复科医生。
专家共识20:出院后1周到新生儿科专科门诊或新生儿科整合门诊团队随访1 次。出院后第1~6个月建议每月随访1 次,出院后第7~12 个月建议每2 个月随访1 次,出院后第2 年建议每3 个月随访1次,出院后第3年建议每6个月随访1次。
专家共识21:BPD并发PH患儿应定期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肺动脉压力,治疗期间1~2周复查1次,PH缓解后每4~8周复查1次,直至离氧后6个月左右。所有BPD患儿根据随访结果酌情增减随访次数。必要时可以制订个体化随访监测计划。
8 结语
本共识对于改善BPD 早产儿生存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鉴于BPD 疾病自身的特点,本共识涉及的BPD早产儿出院后随访与管理内容众多,如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生长发育、PH、神经发育不良、MBDP及疫苗接种等,整个过程需要多学科组建的随访整合门诊团队密切协作,严格随访评估指征,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尽最大可能有益于出院后BPD 早产儿。期待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为本共识的应用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证据,以进一步更新和完善该共识。
共同第一执笔人:蔡成(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余章斌(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新生儿科);李芳(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曾凌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科);袁天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
参与本共识制定与审阅的专家委员会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龚小慧、蔡成);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余章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包蕾、李芳、史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刘汉楚、曾凌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詹灿阳、施丽萍、袁天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程锐、周晓光);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肖昕);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吴本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娟、毛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周伟);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汤泽中);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王来栓、程国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黑明燕);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夏世文);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韩树萍);安徽省阜阳市妇女儿童医院(李帅);福建省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陈冬梅);贵阳市妇幼保健院/贵阳市儿童医院(刘玲);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张谦慎);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刘敬);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王亚娟);天津市儿童医院(郝丽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孙建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夏红萍、何振娟);暨南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柳国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杨传忠);河北省儿童医院(马莉);陕西省人民医院(张勤);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李占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王文静);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李晓莺);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姜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秀永);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徐发林);郑州市儿童医院(康文清);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冬);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武辉);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陈名武);江西省儿童医院(晏长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岳少杰);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陈平洋);湖南省儿童医院(吴运芹);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唐军);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巨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梁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易彬);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梅花);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李龙);新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明霞);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李怀玉);福建省厦门市儿童医院(庄德义);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李志奇);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唐成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琍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章丽燕);鄂东医疗集团市妇幼保健院(程红斌);江苏省滨海县人民医院(翁晓文)
利益冲突声明:本共识所有成员声明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