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论析
2022-05-17李新灵
李新灵
(徐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近年来,工匠精神成为高频词。2016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重申要“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充分说明工匠精神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已成为国家意识和人民共识。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要求,对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是我们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作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法宝。因此,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及特质,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责担当和重要任务。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来自并超越工匠,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及科技的进步密切相关。当今语境中的工匠精神在继承传统工匠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新时代的职业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蕴含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摒弃浮躁的专注精神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对一切劳动者都具有指导意义,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
第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根基。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这是工匠群体生存的根基。《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展现了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及象牙等工艺品时的认真、专注和细致,体现了精益求精的要义。精益求精以优秀的专业能力为前提,秉持精益求精精神的工匠们十分注重自身技艺是否精湛。缺乏一定的技术专长,就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有高超的技术,就无法成为卓越的工匠。因此,从本质上说,精益求精首先是一种专业、精业的精神,体现出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专业意味着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大量的训练,日积月累才能养成一定的技艺;精业意味着精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精湛的技艺。当前,我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需要以专业、精业的工匠精神为支撑,将“粗制滥造”的功利化生产意识转化为“精雕细琢”的质量意识。
第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工匠精神的源泉。
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爱岗”就是真心喜欢并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人生价值;“敬业”就是恭敬、认真、全心全意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岗敬业体现了个人对职业的热爱和敬畏,要求个人把工作当事业、把岗位当舞台,尽职尽责,不断实现人生价值。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力量之源。只有饱含对工作的热情,才能摒弃浮躁,踏实专注;只有全心全意投入工作,认真、负责,才能创造出优质的产品,从而实现精益求精;只有敬畏工作,尽职尽责,才能在工作中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工匠精神所强调的这种爱岗乐业的职业态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高度契合。每个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担任哪个职务,都应该以热爱负责的态度和认真勤奋的劳动来践行这一价值要求。
第三,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撑。
专注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匠精神的重要支撑。出类拔萃的工匠必然具有专注的品质。所谓专注就是内心坚定,既有着眼于细节的耐心、执着,又有淡泊名利的坚守。从实践经验来看,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执着、持之以恒,即数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坚守既是对爱岗敬业的生动诠释,又是实现精益求精的有效支撑。因为坚守才能精业,因为精业才能专业,因为专业才能卓越。可以说,工匠精神最为动人的地方就是心无旁骛、一心一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职业,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即使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也不半途而废。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一些人热衷于追求“短、平、快”,社会上呈现出一股浮躁的风气。新时代的劳动者应该具有摒弃浮躁、认真踏实的坚守精神。只有具备这种踏实专注的工匠精神,人们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创造出品质更高的产品。
第四,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动力。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工匠精神强调坚守、执着、专注甚至痴迷,但绝不等同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真正的工匠正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不断创造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创新指“在结合现有的思维及存在的事物,提出新的思维或者改进方法、途径等,或者创造出新的物质,包含有更新、改变和创造新的东西,这些改变或者更新能够带来一定效果的行为”。创新引领着工匠精神,它既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和发展的动力,又是当代工匠精神的立足之本。新时代的劳动者要在爱岗敬业的基础上,树立勤奋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做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和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意义
当前,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碰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轻实践”等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认同度偏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亟待加强。实际上,无论是从工匠精神的内涵、作用来看,还是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和使命来看,培育、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然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的动力和精神支撑。
第一,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强调在德育为先的基础上全面树人。立德树人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立德就是要培育、塑造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立德是树人的前提,树人是立德的目标。工匠精神和立德树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工匠精神既重视技艺、技能方面的专业能力,又重视道德品质的养成,强调信念、德行和技能的高度融合,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严格的自律等,正是优秀道德品质的表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立德树人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知识、技能培养的综合性、全面性要求日益增强。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具有精益求精的专业素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和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既要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又要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第二,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首要内容。工匠精神内涵丰富,既蕴含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严谨专注的民族精神,又蕴含着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时代精神。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要求人们热爱自己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强调的敬业精神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此外,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精益求精、质量至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内容相一致。因此,工匠精神蕴含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创新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既可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内容。
第三,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2019 年3 月18 日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复杂,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必须以培育工匠精神为契机,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始终如一的坚守精神有助于涵养高校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初心,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对大学生的引导、示范作用。因此,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高校要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呈现诸多新特征,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考验和新要求。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内容渗透工匠精神、实践教学锻造工匠精神、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以及教师践行和传授工匠精神等途径,实现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第一,以理论教学渗透工匠精神,加强理论育人。
高校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业性质,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积极构建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要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把工匠精神的具体内容与要求分解到课堂教学、理论解析中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明工匠精神的本质、核心,帮助学生从源头上弄懂工匠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在剖析工匠精神的时代要义以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从党情、国情、世情的角度来把握工匠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在史论结合,阐明工匠精神发展的历史进程,帮助学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工匠精神;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在突出工匠精神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引导学生践行工匠精神;形势与政策则可从经济全球化、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等角度重点突出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
第二,以实践教学锻造工匠精神,加强实践育人。
工匠精神来自于实践,实践性是其本质特征。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受教育者理论内化后的行为外显。也就是说,大学生不仅要理解、认同工匠精神,更重要的在于积极践行工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鼓励师生投身于劳动实践,在基层、在实际岗位中真正领悟和践行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学生道德素质培养体系,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与工匠精神养成紧密融合;积极联系社区、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等,建立大学生德育基地和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定期开展专家、劳模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先进典型等讲述自身成长成才的切身经历,为处于人生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释疑解惑,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学生观摩校内外企业,切实感受工匠精神的魅力,在“行走的课堂”上铸造学生的匠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道德操守。
第三,以校园文化滋养工匠精神,加强文化育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等起到重要的熏陶、滋养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此,高校要促进工匠精神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中营造劳动光荣、工匠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发挥校园文化的正面导向和引领作用。一是注重工匠精神的宣传,在校园文化中唱响工匠精神的主旋律。高校既要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社团、宣传橱窗、条幅等传统媒体,讲好工匠精神,又要利用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通过视频、文章、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讲述工匠故事,增强大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二是要积极发挥一线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推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校园工匠”。高校要结合自身特色,积极开展“讲工匠精神 展时代风采”“寻找身边的工匠”“寻访优秀创业校友”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真正让工匠精神扎根校园并走进学生的心灵。
第四,传授和践行工匠精神,加强师德育人。
作为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既是工匠精神的传授者,更是工匠精神的直接践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受教育者进行启迪和规范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一是靠真理的力量,二是靠人格的力量”。教师的责任感、教学态度、对学生的情感时刻影响着学生,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蕴含着育人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精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自信,对专业知识的不懈追求,对教学方法的反复推敲,对育人方式的用心琢磨,时刻影响着学生对知识、职业和人生的态度,不断影响着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形成。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自觉运用工匠精神来要求和武装自己,让工匠精神成为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将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体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赢得学生的信任;将爱岗敬业的态度和始终如一的坚守转化为对学生的关爱、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以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将不断进取的精神运用到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