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
2022-05-17徐成艳
【摘要】核心素养是一个复合性的概念,它不仅涵盖了学科、课程和教学三个层次,而且还包含了学生需要具备的价值观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其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学科课程资源[1]。本文解读了核心素养的内容,并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现提出了切實可行且行之有效的路径,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徐成艳(1978—),女,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红窑镇中心小学。
在小学语文学科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升其综合素质等。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将“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并对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从而促进语文学科发展目标的达成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培养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贡献力量。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1.“核心素养”的概述
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参与者。教师不仅需要关注教材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明确怎么利用教材内容才算得当,还需要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会帮助学生提高什么能力等。这些都需要教师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考虑,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研究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首先,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学习哪些知识、技能,这是教师应该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以及价值观等意识。最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等方面,这些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心理特征提出一些具体要求,也需要教师通过小学语文学科教育进行相应的指导。
2.“核心素养”的层次
从层次上看,“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第一个维度“知识”是指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第二个维度“能力”包含了人文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等内容,这说明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文化常识与理论知识,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及创造力等;第三个维度“价值观”是指学生的素养,它主要包括热爱祖国、尊重他人、团结同学、爱护环境等思想观念。
“核心素养”的层次与学科体系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反映了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地位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被提及。语文学习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阶段性的特点,主要包括审美情感和文化知识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人文精神,其次是审美能力,以及对事物进行思考与创新,最后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它表现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以及情感、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等,使他们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比较复杂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学生在语言、思想道德等方面需要培养的能力,而且也涵盖了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教师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就必须要重视这三项基础要素:第一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要学会如何正确地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第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语言的使用,让他们能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第三是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对小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对小学生掌握文化知识、社会能力和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三、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
1.转变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观
教育理念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所遵循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行为准则等一系列内容的总称,它决定着课堂教学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及组合。教师应该转变思想,以适应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发展的需要和提高其核心素养,并且应该树立科学的教学观,让学生明白学好文化知识并不是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要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应该是从学生出发,以人为本,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理念,并将其落实到课程改革中去,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3]。
2.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知识点涉及面广等特点,它不仅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要富有技巧,而且要求学生学会解决一些层次较高且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第一是教师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识储备与较高的道德修养,第二是要具备丰富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学科核心理念、把握教材内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等思想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同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能不断地适应社会,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灵活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教学手段。应用丰富多样、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以及增强其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运用,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制作微视频或音频资料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例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些图片、视频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材料进行课堂活动。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有关语文学习与能力提升等方面的教学活动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同时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4]。
4.注重德育渗透,实现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德育,让学生明白语文知识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关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朗诵活动进行道德教育,也可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知识競赛,还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精神,以实现将语文与思想道德的学科知识有效融合的目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讲解语文教材知识的丰富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文字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将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实现跨学科课程的有效融合。
5.探索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学科校本化
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真正落实这一目标。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应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之本,实现学科校本化的目的,进而总结出本校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发展方向。学校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进行有机结合,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大程度的优化,最终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学校应该对核心素养的内涵等教学内容进行有计划的制定,这样才能让核心素养的教育意义得到充分体现。另外,在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为了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教师应该不断对教学目标进行优化。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明确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应该只局限在国家、地方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该在校本课程中被全面落实,进而发挥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此外,教师还需要明确课程改革的作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导作用。
6.构建一体多元化的课程框架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课程结构,包括对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创新,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构建一体多元化的语文课程框架。“一体”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在国家所规划的课程框架中,学校对这一课程框架进行改革和创新,旨在让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素养;“多元”是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养。
7.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拓展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能力还处在逐渐形成的过程当中。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他的眼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另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8.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
在小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力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设计丰富的语文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
9.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语文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学会将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是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有关写作、阅读、口语交际等方面的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帮助学生培养语言应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该将有关语言方面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还应该将学生在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等方面的能力作为重点的培养方向。比如,教师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内容进行构思并将内容叙述出来,然后对学生所采用的表现写作内容的形式进行正确引导。又如,口语交际能够直接地体现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时,如果学生在交流中出现表达上的错误,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进而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核心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将其全面落实到语文教学当中。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等思想意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用到实践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喜斌,王会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8(12):81-83.
[2]穆希娟.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神州,2020(01):147.
[3]陈结英.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软件:电子版,2020(01):149.
[4]邱艳梅.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实现路径探讨[J].软件:电子版,2020(0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