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及其教学建议

2022-05-17王峥高莹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妇芙蓉游子

王峥 高莹

一、《涉江采芙蓉》主题的“多意性”

1.政治解读之一:游子怀友

《古诗十九首》作为整体收录在梁萧统编《文选》当中,唐李善为《文选》作注,成为《古诗十九首》最早的完整注解。李善对《涉江采芙蓉》的诠释称其为“二人同心”之作,但究竟“二人”是谁却未做过多阐述。李善之后,唐五臣又对《文选》作注,李周瀚和吕向二臣明确指出该诗为“怀友”之作,李周瀚称“此诗怀友之意也”,又称“以为香、美比德君子也”,吕向也称“同心谓友人也”,可知二人根据诗歌的香草意象认为主题是对知音、挚友的思念,这是最早对《涉江采芙蓉》主题的诠释。 “游子怀友”成为主流观点之一。

2.政治解读之二:谪臣思君

李善曾揭示出《涉江采芙蓉》与“楚辞”的关系,他在“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下注谓“折芳馨兮为所思”(《山鬼》)和“将以遗兮离居”(《大司命》),明确指出《涉江采芙蓉》对“楚辞”成句的化用情况。李善认为《涉江采芙蓉》化用的诗句出自《山鬼》和《大司命》,二者都是《九歌》中的篇章,后世很多学者将这首诗的主题与屈原身世结合起来,认为是“谪臣思君”的作品。清代吴淇和张庚明确称这首诗是“臣不得于君之诗”,附和者如清代姜任修等。

3.文学解读之一:女子思夫

前两种观点属于政治角度的解读方式,注家侧重挖掘文字背后的政治蕴含,让文学服从于政治并成为治国理政的经典。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游子怀友”还是“谪臣思君”,无不体现注家希望政治清明的主观愿望。但随着学者们的深入研究,这种政治解读渐渐退魅,注家开始侧重阐释诗句的本来含义,进而勾勒出诗歌文字描摹的真实图景。

4.文學解读之二:游子思妇

对于“女子思夫”的观点,马茂元先生在《〈古诗十九首〉初探》中认为过于曲折,并称这种曲折的理解在唐诗当中偶有体现,但在古诗中断不会有。在马茂元先生看来,这是一首“游子思妇”的诗歌,全诗讲述了一位游子因思妇而采芙蓉、还顾望乡,诗歌文字不存在曲折的幻想之词。其实在马先生之前,元代刘履也认为“还顾”二句出自游子之口,他说“客居远方,思亲友而不得见,虽欲采芳以为赠,而路长莫致,徒为忧伤终老而已”,虽主张政治角度的“怀友”说,却也认为全诗视角出自“游子”,不存在“思妇”的幻想之词。

二、文学解读下的艺术手法阐释

首先,文学解读角度更适于探究诗歌主题。在政治解读中,无论“怀友”还是“思君”,诗歌主人公都是遭受政治贬谪的游子。评论者根据李善注认为诗歌化用了“楚辞”成句,从而将诗歌与屈原身世进行联系,认为是政治失意士子心中苦闷的宣泄。但从文本来看,诗歌本身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政治特征,全诗描述了互相思念的两人欲采芙蓉来寄托相思这件事,无一处透露政治的因素,甚至连“怨”的情感都没有。

其次,“女子思夫”说不能轻易否定。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首诗无疑是“离人言情”之作,学界对“女子思夫”和“游子思妇”两说都有支持,但马茂元先生认为,“女子思夫”的解读太过曲折,这种曲折在唐以前的古诗不会出现。正是这种论断导致“女子思夫”说影响的式微。我们认为,不能轻易排除“女子思夫”的可能性。从马茂元先生的推论来看,他肯定“游子思妇”不过是这种观点在理解上较为通顺,全诗的视角比较统一。但他否定“女子思夫”的理由却大多出于推测,没有实质性证据。他断定唐以前诗歌没有视角改变的情况,并依此推断《涉江采芙蓉》主题必不会是“女子思夫”。

三、新课标要求下的教学建议

既然“游子思妇”和“女子思夫”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且其背后所体现的诗歌手法并不相同,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突破教材的限制,对诗歌主题的“多意性”做拓展讨论。

1.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此诗主题的“多意性”特点。首先,教师应从文本细读出发,提示学生体会文学解读角度下的“女子思夫”主题。

2.教师可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探讨“游子思妇”和“女子思夫”所描述的画面有何不同,进而探讨其背后诗歌创作手法的区别。在这里,教师应当适当补充“蒙太奇”手法的讲解,让学生明白“从对面写来”“天涯共此时”是一种“蒙太奇”的写作方式。

【项目:石家庄市2021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儒家经典选编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1107)、“优秀传统文化进初中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13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王峥(1989—),男,河北石家庄人,文学博士,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教学。

高莹(1970—),女,河北无极人,文学博士,石家庄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教学。

猜你喜欢

思妇芙蓉游子
秋华岁月,独爱这一树芙蓉开
清明雨
蓉城立秋夜有寄
潮细胞
一支游子心弦上的小夜曲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游子的行囊
同一叙事模式下的不同意蕴
让爱再一次靠近
芙蓉街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