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元素探讨与实践

2022-05-16赵丰润顾一煌张洪兵张浩文黄莹涂玥蔡云李开平刘华东陈涤平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政方法课程

赵丰润,顾一煌,张洪兵,张浩文,黄莹,涂玥,蔡云,李开平,刘华东,陈涤平*

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元素探讨与实践

赵丰润1,2,顾一煌1,2,张洪兵1,张浩文1,2,黄莹1,2,涂玥1,2,蔡云1,2,李开平1,2,刘华东1,2,陈涤平1,2*

1.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专委会,江苏 南京 210023

结合建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文化自信,设置中医健身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中医传统功法和文化自信的相互交融性。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中医健身;课程思政;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中医健身学课程的设置符合从根本上转变“重治疗,轻预防”思想,真正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现代健康理念[2]。

课程组坚持“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的理念,在中医健身学教学中强化中医健身方法实训与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理念,打造文化自信创新课堂,着重育才与培德并重,对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中医养生人才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3]。

1 实现掌握技能和培养文化自信双重目标

古往今来,中医健身方法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更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等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中医健身学应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注重以德培功。为此,课程组设置“掌握技能”和“培养道德”双重目标,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健身学的基础理论、历史源流和功法演练,具有运用中医健身学相关知识和技术指导健康、亚健康及患病人群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目的;注意文化自信及道德精神的培养,传承优秀中医传统健身文化,塑造“欲修其身,先正其心”的道德涵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个人生活方式,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和谐的人际关系[4-5]。

2 探索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组基于该课程的社会、文化及体育价值,充分探索思政元素,将理论知识上升到德育高度,将实践课堂结合文化元素,升华教学内容,使理论讲解、功法实训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例如,讲授第一章“中医健身学的发展简史”,从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的发现[6],到《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用导引按跷来治疗肢体寒冷或骨关节病;从战国时期的《庄子•刻意》篇中首见“导引”一词[7],再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的大力普及[8],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第六章第二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提到要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9];说明中医健身文化源远流长,直至今日仍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梳理中医健身学的发展源流,达到培养文成武德、贤良方正的中医养生学人才的目的。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见表1。

表1 中医健身学课程主要章节思政元素融入点

3 探讨中医健身学融合思政理念的创新型教学方法

课程组秉持“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积极探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现场演示、分组教学、互动交流相结合,采用以直观演示为中心的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以学生练习实践为主、教师引导和演示为辅的课堂模式,教学过程为新课导入、练习巩固、课堂小结、教学反思。通过教师引入主题、介绍中医健身方法源流、演示中医健身方法特点、讲解习练要领、具体阐述动作要点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健身方法套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实践训练;同时,结合当下社会热点,组织课堂案例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中医健身方法的社会实用性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及时调整课堂授课内容。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古琴、古乐、练功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华文化蕴涵的浓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中华文化创新性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色。

3.1 教学方法具体内容

3.1.1 教师直观演示 根据中医健身学的锻炼基本操作和中医健身方法分类,具体介绍典型的中医健身方法套路,要求具有实用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进行套路演示,动作要点讲解,常见错误动作提醒,设计具体教学演示模式,根据学生反馈情况调整课程难度。

3.1.2 学生实践练习 学生进行中医健身方法练习,分析具体中医健身方法动作的功理作用、健身实用价值,并结合具体思政案例,培养学生应用中医健身法服务于社会、人民的责任感。

3.1.3 学生反馈难点 由学生来反馈对中医健身方法的内容、特点及易犯错误等难以掌握理解的方面,为下一步改进教学模式、调整授课方式提供参考。

3.1.4 学生社会实践 学生自发组织前往社区中心、中医治未病中心及养生养老机构等进行教课实践,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体会中医健身方法的社会实用价值,培养文化自信。

3.2 教学方式

3.2.1 训练与实践式教学 教导学生将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中医健身方法实训技能,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3.2.2 问题导向性教学法 基于临床患者养生康复问题的中医健身方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研究热情和主动学习意识。

3.2.3 互动式教学 教师具体指导中医健身方法动作演练,学生反馈难点,通过互动式教学,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提高学生中医健身方法习练水平。

3.2.4 视频辅助教学 通过观看八段锦、太极拳视频,钟南山院士讲解太极拳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视频等,以及中医健身方法宣传片,使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医健身方法,掌握中医健身改善人体健康的知识点。

3.3 思政元素融入中医健身学课程

3.3.1 了解中医健身方法悠久历史,树立文化自豪感 中医学将导引术应用于疾病的康复治疗历史悠久。“导引”一词始见于《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7],“道引”即导引。《吕氏春秋•古乐篇》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10]。提出舞与导引相关,习练导引有宣通气血、通利关节的功效。历代都有关于导引的相关描述,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谱绘制了包括弯腰、前屈、拧转、拉伸、马步等导引术的基本动作,明代《普济方》有论述导引与治疗疾病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养性延命录》将导引术与药物、按摩、饮食疗法相结合以治疗疾病。教师提出问题,如从中医健身方法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哪些感悟,从古代医疗和健身方法相结合方面谈谈国家“体医融合”战略开展的相关意义等,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实现以下教学目的:⑴树立中医文化自信,坚定专业学习目标;⑵树立时代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结合国家方针战略,坚定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信心。

3.3.2 掌握锻炼要领,培养文化自信 中医健身方法的锻炼要领是整个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可结合具体的示范演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要领。例如,讲到“松静自然”,通过教师配合古琴曲站桩的演示,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形体放松与精神放松,感受思想和情绪的安宁,将“道法自然”“返璞归真”等理念传递给学生,达到“恬淡以养神,虚无以养志”的教学效果。

3.3.3 介绍具体中医健身方法源流,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东汉医学家华佗创制的五禽戏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由5种模仿动物的动作组成。纪录片《五禽戏》讲述了周金钟、陈静、夏克平等五禽戏传承人,为发扬光大流传千年、享誉中外的文化瑰宝,传播中国文化,做出不懈努力和奉献的故事。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五禽戏》,引导学生了解中医健身方法的文化价值,追求身心和谐、进而进入人与社会和谐的社会价值。

3.3.4 培养学生文化传播意识,定位人生价值 历史悠久的中医健身养生文化是世界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师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应积极推动中医健身文化走出去的讲解,使学生树立文化传播意识,掌握国家“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推介更多饱含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传统健身文化。

4 小结

文化自信蕴含“崇尚和谐”“天人合一”“团结互助”“止戈为武”的思想,与中医传统健身法理念同根同源,通过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讲解中,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从《诸病源候论》具体记载运动疗法对疾病的医疗康复,到历代医家结合导引、吐纳、意识调整治疗疾病,再到“体医融合”“运动是良医”等观念的提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学习和感悟,使学生坚定学好本课程的信心。

中医健身学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将传授中医健身方法技术与文化自信相统一,把练功与个人修养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彰显中医健身学课程的文化底蕴与人文内涵。

[1] 新华社.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21-08-0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EB/OL].(2019-10-26)[2021-05-15].http://www.gov.cn/zhengce/2019-10/26/content_5445336.htm.

[3]顾一煌.中医健身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

[4]张丽娟.从“形神合一”解析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的调心机理[J].河南中医,2016,36(9):1634-1636.

[5] 梅凯,谭克理,陈晓柳.“心主神明”理论与易筋经“调心”作用的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7):136-137.

[6] 吕利平,郭成杰.清辉四辙的中华养生文化——从《行气玉佩铭》、《导引图》和《引书》谈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176-179.

[7] 庄周.庄子[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157.

[8]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1):6-10.

[9]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健康中国2030热点问题专家谈[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6:7.

[10] 吕氏春秋[M].高诱,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0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CM Fitness Course to Highlight Cultural Confidence

ZHAO Feng-run1,2,GU Yi-huang1,2,ZHANG Hong-bing1,ZHANG Hao-wen1,2,HUANG Ying1,2,TU Yue1,2, CAI Yun1,2,LI Kai-ping1,2,LIU Hua-dong1,2,CHEN Di-ping1,2*

(1.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China; 2. Special Committee o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 Nanjing 210023,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heritance system and promoting cultural confidence, TCM fitness course was set up to achieve the dual goals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fully integrating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the integration of TCM skill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was understo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CM fitness course was carried out through the use of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n-site demonstrat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elping students master knowledge, and establish cultural confidence.

TCM fit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confidence

赵丰润,顾一煌,张洪兵,等.彰显文化自信的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元素探讨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2,46(3):69-71,封3.

G641

A

2095-5707(2022)03-0069-03

10.3969/j.issn.2095-5707.2022.03.016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703503)

赵丰润,E-mail: zhaofengrun@126.com

通讯作者:陈涤平,E-mail: cdp@njucm.edu.cn

(2021-08-12)

(2021-09-22;编辑:魏民)

猜你喜欢

思政方法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