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肉羊品种资源利用与生产适应性研究概况
2022-05-16周喜荣玛尔孜亚亚森阿米妮古丽阿不来孜于丽娟张艳花买合甫孜古丽夏克尔拉扎特艾尼瓦尔
周喜荣,玛尔孜亚·亚森,阿米妮古丽·阿不来孜,于丽娟,张艳花*,李 亮,买合甫孜古丽·夏克尔,拉扎特·艾尼瓦尔
(1.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26;2.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乌鲁木齐 830026;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畜牧总站,乌鲁木齐 830026;4.新疆托克逊县伊拉湖镇人民政府,新疆 托克逊县 835500)
随着养羊业不断发展,我国养羊数量和规模已处于世界前列,但羊肉产量和质量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通过不断引进并利用优良肉羊品种,我国羊肉产量及品质已逐步提高和改善。 我国养羊业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2021 年版)》的有89 个,包括地方品种44 个、培育品种32个、引进品种13 个,虽然拥有许多优良的地方品种,但目前的羊肉产量仍然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产肉性能较好的小尾寒羊和马头山羊等也未经系统培育,距种羊要求尚有较大差距[1]。 因此,积极引入国外优良品种、开展杂交改良、发挥杂交优势,培育生产力高的羊品种,是满足种羊和羊肉市场需求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引进的国外肉羊品种主要有:特克塞尔羊、夏洛来羊、杜泊羊、澳洲白羊、萨福克羊、无角陶赛特羊、考力代羊、白萨福克羊、澳洲美利奴羊、南非肉用美利奴羊、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东佛里生羊、南丘羊等。 这些肉用种羊一方面用于纯繁扩群,丰富了我国的种羊资源;另一方面被用作杂交亲本,对选育和培育新的肉用优良品种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养羊业重引进、轻选育的问题依然存在,且对引进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不足,面对繁育、产肉性能等生产需求,依然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利用的、可复制推广的生产模式。 因此,本研究通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特克塞尔羊、陶赛特羊、夏洛来羊、澳洲白羊、杜泊羊、萨福克羊引进品种的资源利用和适应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指出当前引进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旨在为羊品种资源的科学利用以及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
1 六种肉羊现状
1.1 六种肉羊品种特征
1.1.1 六种肉羊原产地及我国引进后分布情况
特克塞尔羊原产于荷兰特克赛岛,由林肯羊和来斯特羊与当地马尔盛夫羊经过长期选育而成,在比利时、丹麦、美国和新西兰等国家广泛分布,在我国主要由宁夏、黑龙江、内蒙、甘肃和河北等地引进。 陶赛特羊原产于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由雷兰羊和陶赛特羊与考力代进行杂交后培育而成,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对该品种引进居多。 夏洛来羊原产于法国中部的夏洛来地区,是通过英国莱斯特羊和当地摩尔万戴勒羊杂交后又导入南丘羊血缘培育而成,是一个典型的肉用型品种,我国引进后,主要分布在山西、黑龙江、陕西、湖北、河南和河北等地。 澳洲白羊是澳大利亚2009 年注册,2011 年上市的肉羊品种,是澳大利亚第一个利用现代基因测定手段培育的品种,我国2011 年首次引进后在东北三省、甘肃、新疆、河南、河北和山东等地相继开展杂交试验。 杜泊羊原产于南非,由南非土种绵羊黑头波斯母羊与英国有角陶赛特公羊杂交繁育而成,我国引进该品种的省份主要有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和河南。 萨福克羊原产于英国东部及南部丘陵地,通过南丘公羊和黑面有角诺福克母羊杂交培育而成,在我国新疆和内蒙古等地区引进较多。 六种引进的肉羊原产地及其引进后在国内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六种肉羊品种原产地及分布情况
1.1.2 六种肉羊生产性能特征
特克塞尔羊属中大型品种,公母羊均无角,对寒冷环境有较好适应性,四季发情,早熟且生长发育快。特克塞尔羊适宜配种的年龄: 公羊一般在15~18 月龄; 母羊一般在8~11 月龄。 配种后受胎率能达到100%,平均妊娠期145~150 d[2]。特克塞尔羊前驱丰满,后躯发达,肉质好,瘦肉率及胴体分割率高,产羔率130%~180%,屠宰率54%~60%。
陶赛特公母羊均无角、颈粗短、能适应干燥气候、全年发情、早熟、发育快且寿命长。 在适宜条件下,120日龄陶赛特羔羊体重可达40 kg。陶赛特母羊母性好,产羔率高(150%~160%),成年母羊体重在75~80 kg 左右,成年公羊体重约115~130 kg。 一般情况下,陶赛特羊养殖6~7 个月就能出栏,胴体性能好,肉质细嫩,易于煮烂且易于人体吸收。
夏洛来羊全身被毛白色,耳大直立,后躯丰满,臀部发达,四肢较短,具有较强适应性,性成熟早,产羔率达200%,成年公羊体重能达110~140 kg,母羊80~100 kg。 夏洛来羊具有典型的肉用品种特征:体型好、体躯长、背腰肌肉丰满、胸宽而深、臀部宽大、肌肉发达[3]。
澳洲白羊体型大,生长快,全年发情,有很好的自动脱毛能力及产肉能力,作为终端父本,杂交后代有良好的体型及生长。 杜泊羊和萨福克羊是肉用绵羊品种,是世界公认的优良肉用终端父本。 杜泊羊头顶部平直、长度适中,额宽,鼻梁隆起,耳大稍垂,颈粗短,肩宽厚,背平直,肋骨拱圆,前胸丰满,后躯肌肉发达,四肢强健而长度适中,肢势端正[4]。 杜泊羔羊生长速度快,3.5~4 月龄的杜泊羊体重可达36 kg,屠宰胴体约为16 kg。品质优良,羔羊平均日增重81~91 g,成年公羊和母羊的体重分别在120 kg 和85 kg 左右[5]。萨福克羊是体型最大的肉用羊品种,成年公羊体重可达114~136 kg,母羊60~90 kg,产羔率140%。 由于萨福克羊原产地气候干燥、寒冷、多风,因而造就了该品种能够广泛的适应很多地区的生态气候条件与养殖管理条件[6]。
1.2 六种引进肉羊资源在国内利用情况
我国从1995 年开始在黑龙江、北京和甘肃等地先后引进国外肉羊品种,引进后大多作为父本与本地品种进行杂交,改良肉羊生产性能。 引入的特克塞尔羊适应性强,例如最早1995 年在黑龙江大山种羊场引进特克塞尔母羊50 只和公羊10 只,14 月龄时母羊平均体重达73.28 kg, 公羊达100.2 kg, 母羊产羔率达200%。在杂交应用上,效果显著的有特克塞尔肉羊杂交改良青海绵羊,杂交羊表现明显的杂种优势:生长发育快、耐粗饲和抗病力强[7]。 80 年代末,我国用无角陶赛特公羊与小尾寒羊母羊杂交,后代公羔6 月龄时24.20 kg,屠宰率达54.5%,净肉率能达到43.10%。 陶赛特引入我国后,在不同饲养条件下与多个地方品种母羊杂交,生产性状相对稳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8]。 我国引入夏洛来羊后,作为父本与小尾寒羊进行杂交,后代表现良好的杂种优势:羊羔断奶后,生长发育较快,90 日龄体重达40 kg,6 月龄体重60~65 kg,屠宰率60%以上且瘦肉多[9]。 夏洛来羊放牧性能好,采食能力强,耐粗饲,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显著的杂种优势。 2020 年魏立明等人的试验用杜泊羊、澳洲白羊、萨福克羊与藏羊杂交,结果发现F 1 羔羊4 月龄屠宰率51.88%~54.32%,高于藏羊8.30~10.74 个百分点(P<0.01);净肉率75.24%~77.00%,高于藏羊6.26~8.02个百分点(P<0.01)[10];平均胴体重比藏羊多4.98 kg[10]。 2019 年杨杜录等人利用澳洲白羊、杜泊羊与湖羊杂交,结果表明:杂交后澳湖F1 代和杜湖F1 代羔羊均表现出胸宽而深且生长速度快的特性,与张琴等[11]研究结果一致;杂交后澳湖F1 代和杜湖F1 代羔羊4 月龄窝重分别比湖羊F1 代高7.31 kg 和4.08 kg,增产、增收明显,且胴体品质好、市场认可度高,与韩战强等[12]研究结果一致[13]。
我国本地肉羊品种改良需求大,而引入品种数量有限,且引入品种质量参差不齐。 这种供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肉羊产业发展。有些种羊场在繁育过程中不在乎引进种羊是杂种还是纯种,全部用做种用,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导致改良本地羊的杂交优势不明显、后代生产性能下降,这很大程度上延缓了羊品种改良的步伐。再者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种羊场、人工授精站、测定场等基础建设缺乏资金,导致地方品种选育进展缓慢,培育出的一些新品种生产力水平与国外品种相比仍相差甚远。 另外,我国一些优秀的地方品种,由于“只繁不育”,也逐步失去其竞争优势。 因此,我国养羊业的总体生产水平和质量仍处于较低水平[1]。
1.3 六种引进肉羊在国内适应性评价
肉羊引进要根据当地自然条件,群体情况等制定引种计划,确定引进数量和品种,切不可盲目进行[14]。随着引进肉羊品种的利用,我国肉羊改良工作不断深入。 针对肉羊引进品种开展其适应性的研究和评价能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2000 年吴士芳等人对黑龙江引进肉羊品种纯繁及杂交利用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发现特克塞尔、陶赛特、夏洛来等5 个肉羊品种能基本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并且主要的生长发育指标和繁殖性能达到或超过本品种在原产地相应指标[15]。 2019 年程关胜等人对陶赛特羊、澳洲白羊、杜泊羊等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的繁育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引进肉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基本正常,且优于地方绵羊品种湖羊,表明引进肉羊品种在中原地区能正常繁育,风土驯化效果良好,适宜作为杂交改良父本[16]。 雷芳萍对引进的杜泊和萨福克等羊进行了一年的跟踪观察,发现杜泊和萨福克公羊一次射精量、精子密度及活力均达到标准,且在舍饲条件下,具有对饲草无选择性、耐粗饲和饲料报酬高的性能;整个观察期,杜泊和萨福克的发病率为16.7%,体尺和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明显高于甘肃地方品种,抗病力好、抗逆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17]。
2 存在的问题
2.1 引进品种只引不选,地方资源选育不充分
近些年来,我国不断引进陶赛特羊、杜泊羊、萨福克羊和特克塞尔等国外优良肉用羊品种,旨在利用先进的繁殖技术快速扩繁,加强选育,提高羊肉质量及产量,满足市场需求[18]。 但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饲养管理且不注重群体选育,引进后盲目混乱的与本地品种广泛杂交,不仅造成经济的浪费,还造成改良后代羊的体质逐年下降,远达不到选种选育标准[19];再加上一些引进的肉羊种质不纯,甚至引进了杂种羊,也导致改良本地羊效果不理想。
2.2 种羊选种标准欠缺,种羊品种参差不齐
目前我国已经鉴定并颁布的关于羊的国家标准有125 项,行业标准246 项,而作为种羊的标准却只有3项,分别为波尔山羊种羊标准(GB/T 19376-2003)、无角陶赛特种羊标准(NY 811-2004)和萨福克羊种羊标准(NY/T 3134-2017)。虽然国家对于规范种羊标准已经有了一定的重视,但标准少、执行标准不严等问题广泛存在,由此导致种羊鉴定管理不到位,也造成种羊市场混乱及“以次充好”等一系列问题。 一些以杂交改良为目的引入的种羊品质鱼龙混杂,杂交后品种退化严重,陷入了“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
2.3 繁育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不高
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广和普及良种的重要载体, 在提高肉羊良种化率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我国种羊良种繁育体系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并未形成由原种场、扩繁场和商品场组成的完整良种繁育结构。 多数原种场规模偏小,基础设施简陋,育种技术水平低,选种和繁育手段落后。 其次,我国部分地区在肉羊规模化养殖过程中,缺乏资金扶持,基础设施薄弱,且多数养殖农户文化水平偏低、信息不畅、育种技术普及困难,这些均严重制约养羊业的进一步发展[19]。
3 对 策
3.1 完善肉羊良种选育标准
针对目前肉羊良种市场“以假充真,以劣充良”的现象,我们应该制定肉羊优良品种的选育标准,严格按照选育标准进行选择和淘汰;加强肉羊良种监督和检测体系建设,对于育种企业或种羊场出售的种羊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监督和检测,杜绝以杂种冒充纯种,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
3.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国外优质肉羊在繁殖率、产肉率及肉质风味等方面都优于当地品种,推广优良种公羊如无角陶赛特、特克塞尔、萨福克和杜泊羊,通过杂交改良当地羊,选择适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杂交组合,结合良种繁育技术、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改善目前养羊业中存在的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水平低的局面[18,20]。力争培育繁殖性能高、生长发育快的专门化肉羊新品种,逐步建立相应的杂交繁育体系。
深入实施全国肉羊遗传改良计划,大力支持国家肉羊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督促育种企业提高场内测定质量,提高国产优秀种公羊数量和质量。加快推进联合育种,支持和鼓励以企业为主导,联合推广单位、科研院校等成立联合育种组织,搭建遗传交流平台[23]。
3.3 加大肉羊良种培育的资金投入
新品种的选育与培育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 鼓励肉羊良种经营企业或种羊场加大育种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参与良种的开发利用,自主培育与繁育肉羊良种,以龙头企业带动与市场开发、品种培育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加快育种进程。
4 结 论
肉羊产业以其投资小、见效快、经济效益突出等优点,已成为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 伴随我国肉产业的迅速崛起,羊肉产量和品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受良种化程度低、疫病防控不健全、养殖规模不集中等因素影响,市场供应总体偏紧。针对肉羊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坚持加快培育自己的优良品种、提高规模化水平,提高我国肉羊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