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一卷横
2022-05-16王海轩
文\王海轩
《富春山居图》——
一旦走近它,绝非只是看清了一卷画,而是靠近了一种淡净却百折不挠的生命态度。
这幅高0.33 米、长约7 米的山水画,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的“第一神品”“画中之兰亭”,被后世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国宝级文物。
作者黄公望,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50 岁后始画山水,晚年大变其法,自成一家。他以书法中的篆草笔法入画,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另著有阐释画理著作《山水诀》。其山水画,多创作于70 岁以后。在富春江畔创作的《富春山居图》长卷,用水墨技法描绘中国南方富春江一带的秋天景色,画出了当世的繁华落尽,画出了画家的精神诉求。在构思时,画家跑遍了富春江两岸,用六七年时间才完成画作。《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其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也成为中国画几千年浩瀚星河里璀璨的瑰宝。
这件作品的不凡之处首先体现在构图布局和笔墨技巧上。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让人联想到南北朝时文学家吴均所言:“自桐庐至富阳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其画境开阔辽远。画卷从一座顶天立地的浑厚大山起始拉开序幕,正如作文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水波不兴;再接层峦叠嶂,松石挺秀、云山烟树、屋舍俨然,渔舟小桥、江溪暗通;之后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上去虽平淡,却是笔法的“无声胜有声”,蕴含连绵不绝之意。结尾处山岭陡立,与卷首呼应。整幅作品或雄秀苍莽,或简洁清润。起伏的山形成自然的段落,水势贯穿始终,景物疏密有致、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作品散发出浓郁的江南文人气息。王维有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画中的穷绝之处就在江的水口,看似绝望,但这个时候你如果能静下来,正看到淡云初起。而云气恰是一种生命的现象,画家把这些哲学、文学的东西变成了山石、水沙跟云气之间的自然关系。
从笔墨特色上来看,画家用他最擅长的“长披麻皴”笔法,线条疏松,乱而有序。既有湿笔披麻,又施干笔皴擦;或擦或染,或湿或枯,浓淡相间,干湿有别;其山或浓或淡,远山及洲渚以淡墨抹出,可见笔痕。水纹用浓枯墨勾写,偶加淡墨复勾。造型上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水不同水,人皆异人。整卷空灵毓秀,堪称展示山水画笔墨意蕴之佳作,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又一次变法赖此得以完成,成为后世中国山水画家必临摹之作。
《富春山居图》从诞生后就历经磨难。从几度流失到被从红炉之火中抢救出来,这卷画尽管已分为两段(一段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段为《剩山图》,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终究还是神奇地保存下来了,这本身就是个奇迹。2011 年,《富春山居图》前后两段在台北故宫首度合璧展出,更是对当今艺术世界的最好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