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懂就“问”,再也不怕看不懂冰雪运动
——新华社记者带你“看”懂冬奥冬残奥

2022-05-16齐慧杰肖磊涛王文源

中国记者 2022年4期
关键词:冬奥新华社客户端

□ 齐慧杰 肖磊涛 王文源

随着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的举办,冰雪运动走进了中国民众的视野。那么问题来了,大家对比赛项目尤其是冬残奥项目没有那么熟悉,看比赛所需的专业知识不够,对比赛背后的故事无法从电视解说中得到充分拓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已成为现实,这股“冬风”如何吹进寻常百姓家?大家如何“看”懂冬奥冬残奥呢?

新华社记者给出了答案:不懂就“问”,我们在现场为你解答。

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栏目推出了《冬奥“问记者”》和《冬残奥“问记者”》系列互动报道,网友就关心的问题向记者提问,记者在现场通过视频、文字、海报等方式集中解答,让网友体验互动感极强的观赛体验。

衣食住行,火种采集,处处体现科技元素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新华社记者作为第一批进驻闭环管理区域的人员,在闭环现场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独家报道了“机器人大厨”“智能休息舱”和“冬奥列车”等科技冬奥元素,推出了《运动员菜单678道菜是怎么选出来的?》《机器人做的哪些菜品最受欢迎?》《在“睡眠休息舱”里休息是啥体验?》《乘坐冬奥列车是什么体验?》等报道,为北京冬奥会预热。

□ 《冬奥“问记者”》和《冬残奥“问记者”》系列互动报道专题。

记者岳冉冉报道,在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活跃着一群会“奔跑”的智能垃圾桶。它们是中国自主研发,采用无接触感应设计,手部只要靠近桶盖,就能自动打开。此外,它们在装满垃圾后,还能“奔跑”起来,跑到指定垃圾回收处,并短信通知保洁阿姨过来更换垃圾袋。最后,再回到自己的岗位“值守”,并且自动充电,准备下一次“奔跑”。智能垃圾桶大大节约了保洁人员的人力成本,还为防疫安全作出了贡献。

网友们看了报道后,对“‘奔跑’的垃圾桶”很感兴趣,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平台提了一些有趣的问题,“问记者”栏目推出两期互动报道《垃圾桶还能自己“奔跑”?》《“奔跑” 的垃圾桶不会迷路吗?》,获得肯定,在今日头条、腾讯、网易、新浪、搜狐、百度等头部新闻客户端被置顶转发。

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前,几名采火人在大运河漕运码头举行的火种采集仪式上采集“源流之火”,很多网友对“水火交融”的采火方式感到好奇,通过新华社客户端“问记者”平台提问。

“问记者”栏目随即推出互动报道《“水火交融”是怎么做到的?》,记者王普回复“这一幕是将燃气和水喷射到近似的高度,燃气遇到电磁高压火花燃烧,同时控制水不把燃气盖住,从而实现‘水火交融’的景象。”

“问记者”互动报道聚焦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的科技元素,通过记者的沉浸式体验和专业解答,不仅可以回应网友的关切,也将“科技冬奥冬残奥”的理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介绍比赛,讲解规则,全面普及两个奥运

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后,网友的关注点转移到了赛事上,每一场比赛都有大量的网友提问,提问多为比赛规则和背后故事。

“问记者”栏目随着热点推出了《冰壶选手穿的鞋子有什么讲究?》《高山滑雪滑的是“雪”还是“冰”?》《钢架雪车出发的两道冰槽是干什么用的?》《花样滑冰的4A、4T、4S……是啥意思?》《“回转”那么多,到底有啥区别?》《雪车比赛中,“胖”比“瘦”更占优势?》等报道,对赛事进行科普,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运动员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满足网友对运动员的了解,进一步挖掘运动员背后的故事,“问记者”栏目推出了《1620!谷爱凌这一跳有多飒?》《苏翊鸣还有“大招”没放?》《徐梦桃这块金牌拿得有多不容易?》等报道,巧妙地运用运动员“IP”带动大流量互动,将报道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到新高度。

北京冬残奥会期间,由于比赛项目的特殊性,网友们更加关注比赛的规则和难度,提出了很多关心的问题。“问记者”栏目随即推出了《视障运动员靠什么“看路”?》《用杆推冰壶,难度有多大?》等报道,将运动员和比赛相结合,对比赛项目进行了科普。

有网友们留言“看了朱大庆的比赛,感受到了作为视障运动员的不易,让她越战越勇的精神,我想就是奥林匹克精神吧。”“看过冬奥会的冰壶比赛,感觉很有意思,也很难。又看了冬残奥会的轮椅冰壶比赛,感觉更难,用杆去推冰壶‘一杆定乾坤’,更考验运动员的手感,这一定是经年累月刻苦训练的结果,向冬残奥运动员致敬!”

网友们对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比赛项目不是很熟悉,这正是“问记者”平台发挥大作用的时候。网友想知道什么就提问“下单”,记者“接单”答疑解惑,实现了完整的双向互动过程,这正是建立“问记者”平台的初衷。

扫码提问,投票选择,持续互动延展体验

一问即“答”的互动方式拉近了网友与记者的距离,不仅回应了网友的关切,而且让报道产生更好的传播到达率,对于增强用户黏性发挥了积极作用。那么,怎么样吸引网友持续互动呢?

▲ 《冬残奥“问记者”丨“水火交融”是怎么做到的?》报道截图。

《冬奥“问记者”》和《冬残奥“问记者”》系列互动报道在记者回答完网友提问之后,还附上了海报,网友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跳转到“问记者”专题,网友可继续浏览新闻,继续提问互动。海报还可以单独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好友扫码即可进入专题提问,实现了持续互动,延伸了网友的互动体验。

同时,在每篇稿子后面都加入了投票设置,网友读完记者的回复内容后,直接投个票,选择自己的选项,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另外一种方式将互动持续下去,形成全流程、多方式、不间断的互动报道形式,体现出“问记者”的互动属性,让新华社客户端“新闻+社交”的模式深入人心。

另外,“问记者”栏目将新技术应用到互动报道中来,推出了《跨屏“问记者”丨记者眼中的冬奥是什么样?》,新华社新立方演播室的主持人连线前方记者,不同空间的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中并交流,实现了异地同屏实时互动,为网友带来独特的观看体验,体现了新华社新媒体报道的科技赋能。不仅如此,“问记者”互动还走进了VR现场中,推出了H5互动报道《冬奥看不懂?快来VR现场“问记者”!统统安排!》,VR场景里包含了北京冬奥会12座竞赛场馆,网友足不出户就可以全方位浏览场馆实景、查看最新消息、向记者提问,身临其境和记者在“元宇宙”中互动。网友说“这就是沉浸式‘问记者’吗?”“感觉自己也参加了冬奥冬残奥,体验好奇妙!”“技术让互动无处不在,点赞!”

除了关注比赛,“问记者”栏目还关注报道比赛的记者,推出了互动报道《雪上项目的记者有多抗冻?》,稿子一经发出便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并且引领各家媒体关注到记者本身,央视在我们之后推出《雪上项目的转播团队有多抗冻?》,还有一些媒体陆续跟进,实现了在报道赛事的同时,也宣传了报道团队,符合移动时代自我宣传推广的传播规律。

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结束的时候,“问记者”栏目推出了盘点互动报道《你心中的奥林匹克是什么?》《这些天,哪个瞬间让你破防?》,以视频和海报组图形式记录多名新华社记者参与报道的感悟,结合所报道的赛事,分享自己心中的奥林匹克,让最破防的瞬间、最直观的体验、最现场的感动再次呈现。其中《这些天,哪个瞬间让你破防?》获全网置顶,冲上抖音热榜第二位。

《冬奥“问记者”》和《冬残奥“问记者”》系列互动报道共播发了28期,每期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均突破150万,在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浏览量均突破30万,在新华社抖音、快手、视频号上网友互动活跃,整个系列超2000家媒体采用,全网总浏览量突破2亿。

新华社客户端适应新闻社交化发展趋势,推出“问记者”平台后,持续将“问记者”互动报道应用到各个新闻报道场景中去。这次冬奥冬残奥报道,是“问记者”互动报道与体育赛事相结合的最新实践。网友留言说“看冬奥冬残奥,不懂就‘问’,再也不怕看不懂冰雪运动!”

猜你喜欢

冬奥新华社客户端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再创新高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