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国文人的眼里看饮食

2022-05-16陈雨婷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袁枚文人苏轼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人苏轼、袁枚的有关饮食的作品作简单梳理分析,试图厘清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变化。由古至今,写饮食相关文章作品的文人似乎在逐渐变多,作品涵盖的范围也逐渐宽广。在文人们对饮食的描写背后,可以了解许多的饮食典故、渊源,也可以窥见作者们他们的内心情感甚至是人生态度。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文人;苏轼;袁枚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孟子·告子上》中也说到:“食色,性也。”

中国人爱吃、会吃可以说是一大共识。中国幅员辽阔,国土之大,孕育出了神州各地的山肤水豢。仅是出名的就有八大菜系之分,更遑论各个菜系之中的珍馐美馔。

与此同时,古往今来也有许多与饮食相关的文章著作流传。如南北朝时期的《食珍录》,这是我国古代饮食专书之一,著于南北朝时期;北宋陶谷著《清异录》,其中与饮食相关的有八个门类,共238条,占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成书于隋朝的《食经》也是也是饮食文化史上有名的著作之一。此外还有宋陈达叟所著《本心斋食谱》、南宋林洪《山家清供》、元忽思慧之《饮膳正要》、元贾铭著《饮食须知》、元倪瓒《云林堂饮食制度集》、清袁枚《随园食单》、清李化楠《醒园录》等等,不胜枚举。

古今文学家、诗人等更是有不少传世佳作,歌咏美食,传递情感。食物们在作者笔下,不仅仅是种种美食,背后更是寄托了作者的种种情感。或是对家乡的思念,或是对人生的看法。受地理位置、历史发展、宗教信仰等影响,饮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融進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一、苏轼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最耀眼的明珠之一,苏轼以其多才博识全能名垂青史。他一生官场起伏,颠沛流离,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布祖国各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和美谈。而其所经之处,除了诗文记录,更是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家喻户晓的经典美食,如东坡肉、东坡鱼、东坡羹等等。可见,苏轼诗是真的对美食情有独钟,其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不可谓不大。据不完全统计,苏轼直接描述饮食烹饪的诗文近百篇,间接的叙述就更多。比如吃野鸡,就写了《野雉》;吃鳊鱼,就作了《鳊鱼》诗;《豆粥》诗写吃豆粥。此外还有吃河豚、黄雀、鲍鱼、二红饭等,都有或文或诗流传。有学者认为:“如果把苏轼记录的馔肴品种集中在一起,完全可以看出宋代的饮食状况和烹饪水平。”

都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苏轼对于美食的热爱不仅在于诗文的流传。他从幼年时就对烹饪食物怀有浓厚的情趣,此后一生,他对烹饪的兴趣也丝毫未曾减弱。苏轼在黄州时创制出了至今也深受好评的名菜——东坡肉。在宋代时,上层社会人们不喜好吃猪肉,而普通老百姓则不善使用猪肉做菜,因此猪肉价格十分低廉,有称“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而东坡“性喜嗜猪”,于是在这样机会之下,他经过不断实践,创制出了东坡肉这道广受欢迎的名菜。除了创制出许多让人垂涎三尺的美食之外,东坡先生与友人的美食故事也是令人啼笑皆非。

北宋有个著名的史学家叫刘攽(字贡父),与东坡用当今的话来说,可以算是笔友,苏轼与刘攽交往约二十年,通过诗文书信的文字往还,保持着长期而亲密的联系。二人因吃饭招待问题留下了一桩笑谈。刘攽以“皛饭”招待苏轼,所谓“皛饭”是白盐、白萝卜、白米饭的组合。而苏轼则以“毳饭”回待刘攽,是三者皆无的意思。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委婉劝诫对方,既不让对方尴尬,又起到了提示友人的作用,再命人上食,完美化解了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可谓高超。

二、袁枚

如果说苏轼还算是“自学成才”,凭着对美食的热爱而创制出了道道经典菜肴的话,那么清代著名的诗人袁枚先生则可以说是“集大成者”了。袁枚是清朝时期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也是“性灵派”三大家之一,与纪昀纪晓岚先生合称为“南袁北纪”。袁枚不仅是一位出色的诗人、文学评论家,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美食家。在经过了长达四十年的美食探索与实践之后,袁枚著出了中国烹饪史上不可或缺的饮食著作《随园食单》。袁枚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详尽的描摹了乾嘉时期江浙一带的饮食风味及烹饪手法等。全书分为14章、332味,收录的菜肴糕点达300余种,珍馐美馔,糕点粥饭,无不尽有,堪称包罗南北。

《随园食单》里的分类非常细致全面,首先是介绍下厨知识,以“须知”19条,提出全面严格的要求。他提出是:“厨者之作料,如妇人之衣服首饰也。虽有天资,虽善涂扶,而敝衣蓝缕,西子亦难以为容。”正如衣服首饰之于妇人的重要性一般,有的女性虽然天然貌美,也善于脂粉修饰,但穿的破破烂烂,美如西施也难以施展其美貌。调味品之于一个厨师而言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有须亦有禁,他还提出了14条“戒条”警示厨者许多注意事项。

之所以说袁枚可称“集大成者”,实是因为他所掌握的美食知识和烹饪技巧多且全。古典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守制时,曾于一次宴席上偷偷“夹了一个大虾圆子”吞下肚去。“虾圆子”为何种菜肴?后人知之不详。所幸与吴敬梓同时代的袁枚却载于《食单》之中。除了如实记载做法,他还细心作注:“捶虾不可过细,恐失真味”。袁枚可以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生动体现,正是因为对美食追求的精益求精,才为我们留下了《随园食单》这么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

在这些文人们的生活和作品中,饮食不仅是物质上的果腹,更是精神上的寄托。在一篇篇文章、一段段字句中,我们得以窥见他们在心灵深处的一些东西,或是思念亲友家乡,或是抒发经历见识。以文字承托情感,以篇章传承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就是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们的笔触得以记录流传久远。

参考文献

[1] 熊四智、杜莉《举箸醉杯思吾蜀:巴蜀饮食文化纵横》[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 苏轼《东坡全集》[M]卷九八《猪肉颂》。

[3] 杨胜宽《苏轼与刘攽交谊考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06期。

[4] 朱弁《曲洧旧闻》[M]卷六。

[5] 袁枚《随园食单》[M]。

[6] 朱小平《其人与笔两风流——袁枚与<随园食单>》[J],群言,2020年06期.

作者简介:陈雨婷(1996—),女,汉族,籍贯重庆,文学硕士,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袁枚文人苏轼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一百顶高帽子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袁枚也曾被难倒
才子袁枚缘何富得流油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