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演奏浅析
2022-05-16余泽恒
摘要:贝多芬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是其一生音乐创作中的重要瑰宝,钢琴奏鸣曲《告别》是献给鲁道尔夫大公爵的作品,表达了离别、怀念、重逢的情感,不论从作品的精神内涵上还是演奏上,都有着研究的价值。贝多芬的这首作品中使标题与音乐内容相结合,展现出了他推动浪漫主义发展的手笔。笔者对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的触键、节奏与踏板运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与弹奏方法。
关键词:贝多芬;告别;演奏分析
一、创作背景
1、作曲家简介
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为先河的古典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乐圣,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等9部交响曲,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也被称作为与巴赫《十二平均律》相等地位的《新约圣经》。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有早期、中期、晚期三个大阶段创作时期,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贝多芬的思想、创作风格、创作手法慢慢的变得成熟、看到他的风格也逐渐从古典中出现了浪漫的精神。
2、作品简介
《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为他的好友同时也是赞助人鲁道尔夫大公爵而作。1809年奥地利与法国的战争爆发,为了躲避战争,鲁道尔夫公爵离开了维也纳,贝多芬在作品的开头写下了“Lebewohl”(告别了),并在草稿上特别注明“告别,1809 年4月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之际”。随后在好友离开的几个月里,贝多芬创作了第二乐章“别离”(Die Abwesenheit)以表达对好友的思念之情。1910 年戰争结束,时隔九个月后鲁道尔夫再次回到维也纳,贝多芬在狂喜的心情中写下第三乐章“重逢”(Das Wiedersehen)庆祝好友归来,所以“重逢”是在经历了“告别”、“别理”后的相聚。给整部作品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演奏分析
1、触键
首先在演奏任何一首曲子的开头时极其重要,能给人留下最初的印象以及判断演奏者是否进入状态,所以在贝多芬《告别》第三乐章的开头在演奏时需要极其注意。在整曲开始的1-10乐段是第三乐章的引子部分,由一个f为标记的“爆发”性的和弦为开端,这个和弦需要演奏者在非常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由脚底发力通过腰、背、肩、大臂小臂传到指尖,以一种极快的坚决的方式奏响整曲的开端,紧接着就是左右手快速的阶梯式的向上跑动,这个地方与整曲的跑动部分一样要求手腕以水平的方式移动,掌关节带着抓紧的指关节贴着键盘快速跑动,达到清晰且富有“颗粒感”的音响效果;其次在第129小节时是左右手双八度的四分音符重音急进,给予曲子一个缓冲的连接部,在演奏这个地方时,要求手腕在发力不要有过多的动作,小臂以垂直的方式上下运动,用身体与大臂调整落指位置,由于这个地方触键力量巨大,可以两根或三根手指紧贴着触键,以防止手指“滑音”;最后就是整曲的和弦弹奏方式,由于第三乐章是快板乐章,演奏时的速度较快,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弹奏时指关节抓紧,手腕处于一个“放松”与“紧张”的快速交替的状态,这种方式要求识谱慢练时,弹下和弦时手掌支撑住,手腕而在达到键盘底部时立刻放松,才能达到一个较为良好的演奏状态,和弦饱满且不僵硬。
2、节奏
节奏是一首曲子的命脉,它是支撑起曲子内在的框架,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节拍是八六拍,在这里把流派那独特的“律动感”尤为重要。在曲子主题动机开始的第11小节,以波纹形状的音乐织体组成,要将节奏重音放在每三个音的排头音上,这样会使整首曲子有着惟妙惟肖的舞蹈律动感,在此之后这种律动会在左右手声部交替、琶音、和弦、八度等音乐织体中不断的出现。所以在演奏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律动感,同时在部分地方,例如在最后结束段175小节以后,可以通过速度的把控将节奏中的张力做的大一些,这样可以将贝多芬这首晚期作品中的浪漫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3、踏板
在古典三杰中,贝多芬的奏鸣曲有着浑厚、辉煌的特点,也是踏板用的最多的一位,在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第三乐章中,踏板的使用非常频繁,可以说从始至终都伴随着,其中踏板运用的变化也很丰富。首先是“音后踏板”的使用,在曲子主题部分开始处,为了保持旋律的连续性,需要使用音后踏板使其具有歌唱与连贯性。其次,是抖踏板的运用,在曲子中有着很多的快速跑动片段,在弹奏这些部分时要踩半踏板或者三分之一的踏板,在此状态下快速的更换踏板,以达到连续、清晰的音响效果。再次是更换踏板,在告别第三乐章中,以“换和声则换踏板”为原则,多为一小节两换。最后要注意一个点,在曲子36小节处是八度的重音弹奏,需要将踏板踩满,使那浑厚的音响效果更佳震撼人心。
三、结语
贝多芬是音乐历史中的巨匠,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而他的奏鸣曲在钢琴领域里尤为重要,是每一位钢琴演奏者、学习者、倾听者,都会去学习、欣赏的。而贝多芬《告别》奏鸣曲作为贝多芬少有的自命名奏鸣曲,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与分析价值。本文仅是对第三乐章进行浅薄的分析希望能给《告别》第三乐章的演奏者们给予一些理论方面的建议。
作者简介:余泽恒、1996年、男、四川省西昌市、成都大学在读硕士、钢琴演奏 导师:唐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