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题探究法在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消费者均衡”教学为例

2022-05-16张学刚

锦绣·下旬刊 2022年1期

张学刚

摘要: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正在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渐行渐远。以习题为载体的探究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本文对习题探究法的思想、实行过程及其优点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以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均衡”章节教学为例进行抛砖引玉式演示,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习题探究法;经济学教学;消费者均衡

一、习题探究法的基本思想

具体而言,习题探究法指 将待学习的知识点散布在事先设定的题目之中,通过指导学生做题来引出结论,同时指引学生将导出的理论应用于现实,进而深化对理论的理解。题探究引入对于偏理论与数学逻辑的西方经济学来说,把经济学抽象的理论知识跟现实的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经济学教学不再枯躁乏味,而是充满乐趣。

二、一个案例:以“消费者均衡”为例

笔者一直致力于经济学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践行“习题探究法”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较高的评价。我们以《微观经济学》中较经典的“消费者均衡”章节为例,从探究性习题设定、习题的讲解与知识的导出、理论的深化、理论的应用等方面予以详细展开,供大家借鉴参考。

(一)习题设定   同学张三下课后去学校食堂吃饭,预算支出I=10, 计划荤素搭配选菜。假设肉菜(X)价格P=10,白菜(Y)价格P=2,由此带来满足程度(即效用函数)U=XY 。问:(1)张三将如何安排他的支出,为什么? (2)试根据(1)推出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一般条件:MU/P= MU/P(3)如果MU/P ≠ MU/P例如MU/P> MU/P意味着什么?

(二)习题的讲解与知识的导出   一般先随机问某学生中午吃饭了没有(显然是调节气氛的废话),吃了些什么,花了多少钱?比如回答吃了一份肉菜(X),花费5.5元;还买了一份素菜(Y),花费1.5元,1元钱米饭,共花费8元。接着我问他打菜时是否是自愿选择(没有谁强制),为什么没选牛肉或豆芽(鸡排和菜花等)? 学生一般会说我高兴这样选——其实暗含他对此种选择是最满意的,否则会做其它组合的选择了。由此我們得出基本公理性假设(即理性经济人假设)。

随后,随机点某个同学,问如何用数学语言来“翻译”张三实现效用最大化的选择行为。 为了诱导学生思考,我一般在黑白上板书:支出条件: 10x+2y=10。为获得最大满足程度,即实现最大化,求效用函数U=XY极值。对应数学语言描述是:S.t PX+ PY= I   Max U=U(X,Y);提示完毕,便让该同学上黑版来解该题。由于只涉及数学中求函数的基本方法,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求出结果。 当然,我们不能仅就题论题,而会再进一步要求该同学推到一般条件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MU/P = MU/P ——此即消费者理论中最核心的公式,竟然不觉中得到证明。

(三)理论的解读及进一步深化   为了得到更细致的结论,有必要深入探究具体的消费过程。为此,我们假设消费者一口一口地吃,下表列举消费者每多吃1口肉(或白菜)所带来的效用情况。其中,吃第1口、第2口、第3口、第4口肉所带来效用(即边际效用MU)分别为10、8、5、2.5个单位,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同理,每增加1口白菜,相应带来边际效用(MU)为4、3、1.5等,也满足边际效用递减。此外,10>4、8>3 、5>1等表明“肉比白菜好吃”这一常识。

我顺势提示:好吃是要花代价的呦。富悦酒店的饭好吃,假设效用为50; 学校食堂饭不太好吃,效用为10;但到富悦酒店吃最一般的自助餐没100元肯定下不来,在学校不到5元就能搞定。请问同样的1元钱,在哪里吃饭更合算?大家心里默默“算账”:富悦的饭好是好吃,但在富悦1元钱只带来0.5效用增加,学校食堂饭是差一点,但每1元钱可带来2单位的效用增加。显然,同样的钱在学校吃饭饭“划算”多了。随后,我总结道:看来只看效用大小是不行的,还必须考虑为得到该效用所付出的(货币)代价。雅戈尔的西服很好,有250单位的“好”,一般的非名牌西服没有雅戈尔好,只有100单位的“好”。但稍好些的雅戈尔西服2000多一套,而普通西服只要三两百元的时候,你们还觉得雅戈尔西服好吗?反正我觉得它不再好了。可见,价格因素至关重要(Price do  matters)。随后让同学们计算并完成考虑价格后单位货币所获得效用的图表。此时,老师再次抛出上述如何选吃5口顺序时,学生们的结论变为“菜菜肉肉菜”。其依据显然是Y(MU/P=2) > Y(MU/P=1.5) > X(MU/P=1)>X(MU/P =0.8)> Y(MU/P=1.5)。因此,我选择时不能仅只考虑收益,更应关注为此付出的成本代价——不考虑成本的收益是没有意义的!由此,综合考量单位支出所带来收益 MU/P——“性价比”,是理性、正确的选择。

进一步地,我们容易引申得到以下结论:MU/P > = MU/P ,说明每1元钱(单位货币)购买商品X带来效用增加量要大于购买Y带来效用的增量,即同1元钱,买X更划算。相应地,应该增加X(相应减少Y)的购买可得到更大满足(效用)。反之,表明同1元钱购买Y得到的效用更大,减少Y(相应增加X)的购买是增加总效用的理性选择。最后,我们还可以简要探讨此种分均衡恢复均衡的过程。

三、结语

本文介绍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种颇为独特的方法——习题探究法。该方法以日常生活为情景,并将知识“包装”在题目之中,是以问题形式驱动学生思考、探索,实现知识由传统被动灌输向学生主动探求转变,不仅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激发了创造性,无疑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熊素红. 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建议[J]. 科技资讯, 2019 (27):145-146.

[2] 刘晗. 基于PBL的区域经济学"线上+ 线下" 教学方式研究[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2):118-125.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经济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研究(CD8518ZY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