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5-16王茜茜

大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途径大学生

王茜茜

[摘 要]共青团大学生志愿服务一直是各大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多种多样。文章在深入研究及归纳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共青团;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03-0222-03

一、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开展,大学生与社会接触联系的渠道也越来越便捷和多样,共青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務的途径也呈多样化,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途径。

(一)引导和支持高校社团自发组织

社团自发组织主要指在高校内由学生自发组建的志愿类社团发起的活动。2005年1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支持大学生社团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发展至今,高校社团已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增加交友范围、丰富内心世界的重要群体组织,在大学生中具有很强的凝聚力。由于学生社团的门槛低、退出自由,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与,其组织的活动主要在校园内或邻近社区,以短期和不定主题的活动为主。

(二)高校团委直接组织

高校团委组织活动总体分两方面:一方面在平时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以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基础,吸纳团总支、团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力量,发挥院系专业特长优势,深入开展敬老助残、科技创新、绿色环保、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社区群众、关爱身边困难同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另一方面利用暑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形式是在暑期开展以志愿服务和红色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团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深入西部、山区、农村、学校、社区等基层一线,在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的同时,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公益活动[1]。

(三)与社会组织合作引导参与

大学生参加由社会组织、基金会、媒体、爱心企业组织开展的活动,其中又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目前,我国正式登记和在社区内部成立的志愿服务组织已有18万多个,其一手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寻求企业支持和开展网络众筹等方式筹措资金、资源,一手通过公开招募网罗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弥补其人手的不足[2]。

(四)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参与

在“互联网+”的时代,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招募和记录早已通过信息化平台来实现。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可以搭建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实现志愿服务主体、客体及志愿服务信息的高效供给,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即时了解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样的服务等志愿服务客体信息,并进行自由选择;活动组织方也可以查阅志愿者注册、个人状况、专业特长等志愿服务主体信息。

(五)动员参与政府主导赛会

自2008年奥运会以后,政府主导的大型赛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越来越大,大学生在历次大型活动中展示了青春风采,共青团也在其中主动承担了组织、推动和宣传的职责。自2005年全国十运会后,江苏分别承办过亚青会、青奥会、世乒赛、世界击剑锦标赛、世界竞走锦标赛、世界轮滑锦标赛、亚洲女排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对大学生参与者来说,这些活动普遍具有层次高、人数多、培训正规、内容精彩等特点,为广大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但大型赛会具有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和培训淘汰率较高等特点,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

(六)专项行动计划

自1998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以来,共青团就特别注重通过项目化来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并以此来牵动、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目前仍然正常开展的有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暖冬行动、七彩假期、关爱行动、阳光助残行动、海外服务计划,等等。这些专项活动有明确的服务地点和服务时长要求,并且有政府的资金保障和政策扶持,有的还需要大学生志愿者通过高校团委的正规招募和岗前培训。

二、目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目前参与志愿服务状况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路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共青团在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在大学生中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虽然团中央和省、市级团委开展了很多的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推广仍显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高校是一个较封闭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说明地方团组织更为注重活动时的用人和招募,平时不注重对大学生新生群体的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

(二)组织活动的创新力有待提升

青年志愿者行动开展20多年来,由于各级共青团已经习惯于承接团中央的一系列品牌项目,如关爱行动、西部计划、阳光助残行动等,自我创新的意识比较淡薄,创新的自由度受到限制,各个高校团委的志愿服务项目内容也大同小异,项目同质化倾向十分严重,如各大高校暑期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开展暑期大学生支教项目,有些学校一个暑假就能派出上百支支教志愿服务小队。但在社会治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的空间非常广阔,特别是在满足日常生活中社区居民的美好生活需求方面,需要共青团在这一领域因地制宜地去挖掘和引领[3]。

(三)对高校社团缺少必要的指导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主要通过学生会和社团了解活动信息,但经过调研发现,其参与社团志愿服务的时长却远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说明社团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强,也说明高校社团的组织策划能力不足。实际工作中也发现,能坚持长期运行并产生一定影响力的社团志愿服务项目往往有校团委或专业教师的指导,但因过度强调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自由性,各高校团委普遍缺乏对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指导和优化升级,加之社团本身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社团志愿服务仍在发展初期阶段徘徊。

(四)各级共青团在大学生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强

在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和网络媒介越来越便捷的条件下,社会组织可以通过社会合作吸引招募到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联系上社会组织,但这种缺少第三方监督和引导的方式,让大学生难以辨别社会组织的优劣和背景,在实际活动中也难以保障自身权益。而共青团作为两者的引导者和关系建立的中介,由于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的限制,导致行政化色彩过浓,在大学生和社会组织联系合作之间,没有发挥共青团应有的桥梁纽带作用,也使得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工作中对社会团体组织的印象不深、情感不强、越来越疏远[4]。

(五)专项活动受到资金等条件制约规模明显不足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各级共青团的专项活动和政府的大型赛会给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成为他们热衷参与的活动之一。虽然各高校平时也有一些暑期七彩志愿服务、春运暖冬行动等季节性专項活动,但很多专项活动如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苏北计划只能在大四毕业后才能参加,大型赛会也有一定的随机性,这些都给普通大学生的参与带来了一些难度。且这些活动经费都是来源于财政拨付,在规模效应上难以实现突破。以江苏为例,全省共有200多万大学生,每年超过50万大学生毕业,而每年志愿服务相关专项活动加起来只有1000多的参与名额,两者对比覆盖面就显得不足。

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对策建议

面对以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各级共青团要从青年志愿者行动全局的高度,依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加强顶层设计、加深资源整合、扩大激励宣传、推动校地联动、注重务实创新等方面进行调整,形成各级共青团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的新局面。

(一)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顶层设计,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工作思想指导全局工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来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进行顶层设计。首先是强化党委的领导,重视育人功能。各高校团委要进一步争取校党委对志愿服务的重视程度,特别要突出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把志愿服务纳入学校各项事业的统筹安排之中,在政策、资源和专家指导方面给予倾斜、保障,把志愿服务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紧密结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高校共青团改革的目标要求,按照规划中十大重点项目提出的发挥共青团员示范作用、推行实名注册、培育骨干队伍、扩大组织覆盖等要求,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来完成提高青年社会责任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彰显团员志愿者的先锋作用、广泛凝聚和服务团员青年等改革的任务。

(二)加强各方面资源整合,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

各级共青团在资源整合上要注重三个方面:一是要注重党政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联合民政、财政争取政府在购买青少年社会服务项目方面的投入,联合教育部门争取政府在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暖冬行动等专项活动方面的投入,在大型赛会的组织方面也要变被动参与为主动谋划。二是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要兼顾基金会、网络媒体、专业机构、爱心企业等资源供给方,以及社区、医院、交通、场馆等服务需求方两方面的资源。三是要注重对平台资源、智力资源等软资源的整合,要通过建立专家导师库、示范项目库、系统培训教程等方面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同时要加强对目前各类信息平台的整合,在信息互通、活动共享、记录共认等方面打通壁垒,提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团委要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形成本校的特色,地方团委要加大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共青团特有的品牌。

(三)加强宣传和激励,提升志愿服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

地方团委要联合高校团委共同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传播体系,通过主题海报、宣传栏、校园网、校报、微信、微博等方式,大力宣传“志愿服务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的理念,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信息、报道、感悟、成果等,营造生动活泼的志愿服务氛围。可充分利用“3·5”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6”国际志愿者日等有利契机,开展相关主题的文化演出、总结表彰、实践活动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另外,还要进一步完善激励和表彰机制,适当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的奖助考评、实践学分相结合,在“青马工程”培训、推优入党中增加志愿服务比重;为优秀志愿者出台联合激励方案,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给予实质性的优惠,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增强荣誉感与归属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四)注重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青年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

当前共青团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领域的要求,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角度,在总结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三大攻坚战”和重点青少年群体,在生态环保、脱贫攻坚、社区服务等方面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领域、新模式。二是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群体动机纯洁、有特长、有情怀、微公益等方面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围绕便捷性和长期性,在组织机制建设、专业特长发挥、志愿服务岗位开发、志愿者招募培训、志愿者权益保障、志愿文化的推广、志愿精神的传播与普及等方面探索一系列符合青年特点、行之有效的模式,如江苏团省委和中国移动“咪咕善跑”APP合作开展的“美丽江苏行 志愿河小青”公益健走活动。此外,还可以通过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等形式,建立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形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如江苏每年都举办省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5]。

(五)加强对社团和社会组织的双重引导,通过校地联动发挥共青团应有的桥梁纽带作用

一方面要把志愿服务社团作为校青志协发展培育广大大学生志愿者的末梢网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在内部管理运行和外部联络活动上加强规范引导。另一方面要把社会组织作为共青团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助手和伙伴,在资源和项目上充分合作,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中充分共享,使社会组织对共青团产生黏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主导力,形成共青团、社会组织和高校社团一盘棋的格局。要通过校地联动消除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校园壁垒,一是推动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与社会组织联动,推动更多的优秀青年社会组织承接共青团设计发布的政府购买青少年社会服务项目,引导大学生在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认知和能力水平;二是推动高校团委与社区联动,把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和高校的专业支撑作用相融合,汇集政府、高校、居民各方资源,引导大学生参与到解决当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以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要。三是推动高校团委与地方团委联动,地方团委要发挥统筹协调能力强、联系资源广泛等优势,充分结合高校团委大学生群体庞大、导师理论素养高、科研成果丰富等特点,重点在大型赛会、品牌专项、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方面联合实施,形成分工负责、资源整合、成果共享的校地合作机制。

总体来说,共青团在主导开展20多年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过程中,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路径和载体,逐步完善了组织体系和政策保障,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共青团改革的进程中,我们更要加强对大学生引导方式方面的研究,并通过以上建议,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推动校地联动和务实创新,引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焕发新的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 代恒猛.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J].中国社会工作,2019(34):8-9.

[2] 龚万达.志愿服务20年:中国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87-91.

[3] 郝学武.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体系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 (16):81-82,96.

[4] 朱笔.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实践探索:以淮阴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为例[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58-59,61.

[5] 李兴睿.浅析志愿者培训中的参与式方法[J].天府新论,2008(S2):14-15.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共青团途径大学生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最勇敢的决定最美丽的少年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大学生就业趋势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