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迪的建筑,是城市里开出来的花

2022-05-16楚门

女友 2022年5期
关键词:高迪文森米拉

楚门

初次造访巴塞罗那的三四天,大部分时间献给了天才建筑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他像上帝的花匠,用石头混凝土让大地上长出奇异的植物。

毕加索和米罗的作品在别的地方还有些机会看到,要看高迪的作品,只能去巴塞罗那,他的作品是牢牢长在那座城市的。

高迪设计的第一件作品——文森之家,始建于1883年,而早在1878年,高迪撰写的《La Casa Pairal》一书中就曾详细阐述过他对“家”的定义:“理想中的家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地方,我们日复一日地丰富它、扩充它,直到它幻化成我们心中的宫殿。”

文森之家,是高迪完成的第一座宫殿。

当年的委托人想要一栋带花园的夏日别墅,设计之初,高迪给出的设定是“一座坐落在绿洲中的伊斯兰式庭院”。

文森之家,在周围规规整整的住宅区中,显得特别鲜艳灵动,即使在冬天造访,仍然能感受到这座房子的夏日度假气氛。小院里种了不少棕榈树,和黑色铸铁的棕榈叶大门两相呼应。外墙面是粗糙花岗岩与金盏菊小花砖的组合,黄绿相间的金盏菊花砖是文森之家的主旋律,同样的主题图案有好几种不同的色彩浓度配比,用在不同的位置,相互呼应又各有变化。

文森之家融入了大量的伊斯兰风格,能看到很多标志性的圆形穹顶塔尖,房间内部还有很有冥想氛围的伊斯兰艺术风格天花板。当时,高迪的自然至上原则更多地表现在图案装饰上,整栋建筑的装饰灵感大多来自于植物,比如棕榈叶、万寿菊、常春藤、雏菊、黑莓……高迪将这些花木移植在房子里,墙壁的彩绘、屋顶的装饰,甚至浴室的瓷砖,无一不是自然的延伸,好像这里原本就是一座巨大的花园,房屋只是花园的延伸罢了。

站在不和谐街区,一眼望过去净是风格各异的美丽建筑,而巴特罗之家在其中仍然美得像个异类——它像个活物,有骨骼有鳞片,多彩、柔和、流动,仿佛会呼吸一样。

高迪的每栋建筑都自帶主题。巴特罗之家的灵感来自“圣乔治屠龙”的故事,这座建筑虽是改建,却从外到内还原了梦幻的海洋世界。达利曾评价,这座建筑是高迪依照大海的形态建造的宫殿,展现了各种情状的大海。

房子内部看不到传统认知里的墙角,甚至没有一条直线。大厅的墙壁和天花板在自然光下乍看是象牙白,其实并非纯色,而是布满细碎的金色纹路,在光线比较暗的角落,能看到隐隐的金线闪烁。天花板的弧形褶皱看起来像巨大的海螺,门窗的边缘都是弯曲的,并在上部镶嵌着彩色小圆玻璃,像缤纷的海底生物。房间里触目所及全都美得出人意料,细节上也很舒适,不过待在里面可能会有点致幻。

走在上楼的阶梯上,更能体验什么叫“龙之家”。锯齿状龙背脊般的阶梯、找不到直线平面的墙壁,仿佛真的在巨龙体内探险。

房子的中心有个日光天井,起着均衡室内采光的作用。天井墙壁贴着蓝白两色瓷砖,为了制造温和的光差,采用了五种不同色调的蓝色瓷砖,越靠近建筑的顶层,瓷砖的颜色越深,整个渐变的过程,让人仿佛从海面逐渐潜入海底深渊。没错,地面的入口是海面,真正的海底反而在楼顶。

楼上有个特别小的花瓣形阳台,勉强能站下两个人,这就是公主阳台——童话中被恶龙抓走的公主每天站在这个阳台眺望家乡。公主阳台可以付费站上去拍照,由架在户外的摄像头完成,拍摄的角度独一无二,不走官方渠道,谁也不可能拍到这个背景的照片。

行至最高处,就能看到在深海之中的巨龙。屋顶完全是一节节龙的脊背,龙鳞龙脊和龙骨清晰可辨。在屋顶,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屠龙童话的结局:龙脊屋顶的最上方,是一个代表圣剑的十字尖顶,象征圣乔治把剑插在龙脊上。

从巴特罗之家出来,走过半条街,就是高迪的另一处建筑珍宝:米拉之家。走在路上,远远就见到转角上的那幢弧线外墙的建筑。

米拉之家被认为是高迪的作品中最具象征意义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山脉,砂色的石材看起来像被海水长期浸蚀又经风化的布满孔洞的岩体。从屋顶到外墙都是起伏不定的曲线,像山脉,也像波涛汹涌的海面。

高迪的名言中,最广为传颂的一句就是:直线属于人类,曲線属于上帝。在他看来,建筑物不应该是个盒子,而应该像自然界中生长出来的东西。于是,在面山背海的巴塞罗那,他用波浪形外墙和屋顶的起伏曲线体现大自然的律动。

走进米拉之家的庭院,发现建筑内部倒与外观的单一砂石色不同,大厅和主楼梯顶上的天花板上,是清透淡彩晕染出的自然图景,柔和混沌,像轻音乐里的春季森林。对着街有一扇大门,黑色铸铁的不规则弧线纠结在一起,让人想起巨型蝴蝶的翅膀,好像会瞬间飞走。

虽然在大众眼里高迪是怪脾气的天才艺术家,但他在设计房屋时绝不只考虑外形的艺术感。他给米拉之家建了地下车库,是首个在住宅楼建造车库的建筑师,而且,还在卫生间安装了热水锅炉和浴缸,所以这座建筑不仅有艺术性,生活设施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

大楼内部围绕两个独立庭院展开,一个圆形,一个椭圆形,这个设计使建筑中的每个房间都能双面采光。

建筑内部的房间,天花板、窗户、走廊也都很少有直线与矩形,最梦幻的当然是天台。

来到米拉之家的天台,就像是进到了异空间,处处矗立着抽象造型的标志性烟囱,像风化扭曲的砂岩石柱、像巨大的国际象棋棋子、像头戴尖头盔与护面的古代武士。据说《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就是从这些烟囱中获得灵感,设计出电影中帝国卫兵的服装。

天台上还有几座小型拱门,从其中一个拱门望过去,能遥遥看到仍在施工中的圣家堂,大家都排着队站在小拱门前拍照留念。

至今仍未完工的圣家堂,是巴塞罗那的标志。

到访圣家堂的那个早上,挤在人群中从地铁出口刚冒头,耳边就传起此起彼伏的不同语言的轻声惊呼,好像未事先排练的多声部合唱。

原来,一出地铁站就是真真正正的圣家堂啊,不是在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上看到的圣家堂,是近在眼前,能亲手触摸到的圣家堂。

圣家堂,在加泰罗尼亚语中被称为“圣家赎罪教堂”(Temple Expiatori de la Sagrada Família),是高迪穷其一生未完成的杰作,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遗产。

建筑专业人士赞叹它光怪陆离的结构;导游手册告诉你,它有诞生、受难和荣耀三大立面,隐喻耶稣一生的三个阶段;导览耳机里还会持续不断地介绍所有让人目不暇接的细节设计……对于普通的我来说,它的吸引力特别简单直接——在看过各种各样的教堂后,圣家堂能让我感受到它的唯一性。

圣家堂的外观,在各种图片上看得够多了,实地看到仍然足够震撼。但我没想到,给我内心最大震动的,是迈进教堂内部的那一瞬间。圣家堂从外部看,繁复、不可思议,还带点神秘暗黑感,走进去,内部却异常明亮,好像走进了光之神殿。

内部空间巨大,高大的柱子如同巨树,撑起整个穹顶。东西两面侧墙上镶嵌着高耸的彩色玻璃窗,东侧色彩偏冷,西侧色彩偏暖。一天之中,随着太阳的移动,光会从不同方向透过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殿内的色彩光线也随之变化,柱子或墙面上会留下不同色彩的光斑。圣家堂中,人们穿梭来去,我几乎是呆坐在那里,坐了两小时,没有去看每一个细节,也没有拍多少照片,只环顾四周,让自己沉浸在这个地方。

这座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高迪于1883年接手,自1914年起不再接受其他大型工作,直至1926年6月10日因车祸去世,他耗时43年投入设计与建造,教堂完工不到四分之一,现在,他的遗体被埋葬在地下圣堂内。

在2021年末,圣家堂的圣母楼终于完成封顶,一时间,大家都在传看由钢和玻璃制成的巨大“伯利恒之星”被安置在138米的尖塔顶端并点亮夜空的视频,这意味着圣家堂距离竣工又近了一步。

在圣家堂漫长的建造过程中,高迪曾说过一句话:“我的客户(上帝)并不着急。”关心圣家堂的人们,也许都该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

猜你喜欢

高迪文森米拉
小学生迪克比
安东尼·高迪建筑设计研究
小学生迪克比
安东尼奥·高迪
米拉的豁口
米拉雪山
四架战斗机掠过“卡尔·文森”号航母
“死亡之船”—卡尔·文森号航空母舰
把赞美送给米拉
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