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春秋”书目治曲艺“春秋”
2022-05-16麻立哲杜滇峰周磊王甲子
麻立哲 杜滇峰 周磊 王甲子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曲艺艺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河北曲艺源远流长,说唱传统可上溯至宋元时期的说话艺人。当前,河北省域内约有24种曲艺曲种,是典型的传统曲艺大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河北曲艺传承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在我们看来,这种传承方式优劣参半。
一方面,口傳心授在相当程度上能凸显曲艺的口头艺术特质,是强化曲艺活态传承的手段之一。另一方面,这种传承方式也有规模小、效率低等一系列劣势,特别是在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多的当下,这种劣势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成为曲艺艺术当代发展乏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尤其重要的是,口传心授很容易造成“人在艺在,人亡艺熄”,对表演技法和文本书目的传承造成消极影响,成为曲艺艺术当代发展的桎梏。据我们了解,近年来全国曲艺演出市场整体提振乏力,突出表现就是新创书目难以迅速有效地打开市场,而有完整体系和规模的曲艺脚本渐次流失、残缺,外在难以吸引新生代受众,内在又难以满足曲艺爱好者的需求,这使得广大曲艺工作者和研究者颇为心焦。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的前身河北省戏曲研究室就认识到了传统经典书目在磨砺从业者技艺、提升受众黏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曾组织专人,收集、挖掘、整理了4部、121卷、1500万字左右的河北省传统曲艺说唱脚本。这些脚本均为河北省曲艺界老艺人口述、研究室曲艺工作者实地调研并笔录而得,十分珍贵。这些手抄本不仅基本涵盖了自明清以来,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民间传承了几百年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河南坠子、渔鼓道情的唱本,还对相关艺人的从艺经历和表演心得进行了完整记述。通过木板大鼓《吴越春秋》,西河大鼓《薛刚反唐》《三侠五义》,京东大鼓《大破孟州》,竹板书《刘公案》,评书《福寿图》等,我们能看到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东大鼓、竹板书等多个曲种的原始风貌,遥想老艺人们当年的风采。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批手抄本的文献价值、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假以时日,如果能再现于舞台之上、荧幕之中,则定会成为当今曲艺艺术活态发展的强大助力,甚至会重新点燃某些曲种已经濒临熄灭的“星星之火”。
但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汇编整理成册的手抄本并未正式出版,保存也不尽如人意。60多年后,不仅口述者均已去世,记录者也多已不在人世。这些孤本的纸张均已泛黄发脆,字迹也开始模糊。如果再不开展行动,则为留住历史者自身很可能也会变成历史。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我们不做“哀之而不鉴之”的后人,所以展开抢救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年初,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根据文旅部《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曲艺传承发展计划>的通知》(文旅非遗发〔2019〕92号)文件精神,组织成立了“河北省传统曲艺脚本挖掘整理抢救项目”工作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业工作团队,以这些珍贵的手抄资料为主,对河北省现存曲艺传统脚本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录入、出版。该项目工程浩大、内容繁多,而简繁皆有的汉字和大量的方言、口语更为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工作组确立了“保护第一、抢救为主、分步实施、合理利用”的工作原则,计划以每年数字化录入3部、正式出版1部的节奏,稳步推动工作开展。工作团队以正事实、通文字、惠后学为目的,对手抄本进行严格的校勘、修订、批注、扫描,力求确保脚本能够保护好、留得下、传得开。
需要说明的是,面对曲种众多、内容纷繁复杂的曲艺脚本,从哪一部着手成为工作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木板大鼓“六部春秋”以内容相对完整、唱本有特色等特点,进入了工作组的视野。“六部春秋”又名“列国演义”,大致成书于晚清时期,作者无从考证。这6部作品,对中国神话、历史故事里诸多重要人物均有描写,具有较强的参考和比较价值。当年戏曲研究室的前辈曾用两年多的时间,笔录下了木板大鼓老艺人田玉福①口述的“春秋系列”全部6部的鼓词,其中《战国春秋》竟多达170万余字,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曲艺史料和精神财富。田玉福老人是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转变过程中很有代表性的老艺人,他的“六部春秋”直接影响了今天还在北方说书舞台上表演的评书、鼓书“六部春秋”书目。对木板大鼓版“六部春秋”的整理研究,有助于我们回向溯源,找到河北曲艺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源头。
木板大鼓版的“六部春秋”以“孙武—孙膑”为书胆,围绕这两人两世的故事主干,宏大繁杂的东周列国历史和人物徐徐展开。总的来说,《左传春秋》(又名《临潼斗宝》)、《吴越春秋》、《战国春秋》(又名《英烈春秋》)、《金盒春秋》(又名《孙庞斗智》)、《走马春秋》(又名《乐毅伐齐》)、《锋剑春秋》的各个篇章互有联系又可独立成篇,是传统话本“说部”中重要的系列作品,是中国民间文艺作品的瑰宝,与众多鼓书、评书作品在河北民间文艺发展史上共同构筑出了独属于曲艺的历史地位。
2020年,工作组决定首先出版木板大鼓《吴越春秋》。《吴越春秋》主要讲述了伍子胥赶赴松棚会,越王勾践智定美女胭粉计、范蠡献西施,吴王夫差宠西施、计害伍子胥,八将反江东、伍辛挂帅伐五国,孙武子大破杀戒、群仙斗胜,冰冻钱塘、大破五国王,雷炮焚兵、功成归天,伍辛得报父仇、收兵还楚等故事。
木板大鼓《吴越春秋》的主人公孙武子(武圣人)仙体异质,法力高超,又带着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他智勇双全、不惧生死,为徒报仇宁可违反天条誓与邪恶斗法。同时,书中也生动鲜活地塑造了吴王夫差、越王勾践和一夜头白的伍子胥等多个历史人物。本书在风格上融“士马金鼓”与“烟粉灵怪”于一体,其中“松棚大战”“隔江斗法”“冰冻钱塘”“雷炮焚兵”等几段鼓词精彩纷呈,不失为经典曲目段落。
工作组之所以首先出版《吴越春秋》,一是因为在现存的曲艺脚本中,该脚本保存最为完好,字迹也较为清晰,便于较快地展开工作,为之后的由简入繁奠定基础,积累经验;二是“范蠡献西施”“越王卧薪尝胆”等故事家喻户晓,首先出版《吴越春秋》,能显著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为其余5部书的出版积累一定的受众基础。
因为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工作组的相关工作也格外周密慎重。为了更为准确地将书稿呈现在广大曲艺爱好者和读者面前,2021年,工作组专门召开了河北省传统曲艺脚本专家研讨会,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吴文科,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易卫华,河北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曲艺专家江玉亭,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袁冀民,河北省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陈晨等专家领导济济一堂,就木板大鼓《吴越春秋》的学术价值、出版规范和编辑原则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作为我所的老一代曲艺专家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工作的亲历者,江玉亭所长首先对该书的艺术属性进行了界定。他强调,不论是原始文本还是木板大鼓版本,《吴越春秋》都属于俗文学的范畴,编校者和广大读者应以俗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它,尽可能地将最原始的脚本内容保留下来。他认为俗文学的特征有三:一是民间艺术,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产物;二是民间自然流传成型的艺术,根基在民间;三是和雅文学各有各的传承方式和存世价值,二者没有可比性。作为亲历者,江玉亭老师十分激动地说:“现在这些脚本终于可以出版了,我感到特别欣慰。我们现存的这些曲艺脚本意义重大,首先是不可复得,(脚本)再也收集不来了,文献价值更不可估量;其次是这些脚本仍有实用价值,小说是没法演出的,但这个脚本可以演出。河北的曲艺艺术,最有成就的就是中长篇鼓书。咱们这‘六部春秋都是长篇,咱们要好好在这6部书上下下功夫。”
袁冀民认为,河北是曲艺大省,曲种分布较广、较多,但因为比邻京津,部分曲种在发展过程中不太容易保留下河北自己的地域特色。虽然木板大鼓没有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等的影响大,但它用沧州方言说唱,原汁原味。现在还能有这么大体量的长篇脚本保存下来,更是难能可贵。“我省历史上就是长篇书的重要地域,一个说书演员如果会说唱一部长篇大书,就可以保证自身的生存。现在这些鼓词能够有文字传承,对河北的曲艺界尤其是鼓书界,的确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些脚本记录了历史,记录了老曲艺家对河北曲艺作出的贡献和成绩,真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吴文科说:“全国好多曲艺研究院所搬家时都扔了不少的资料。河北省会当年从天津搬到保定又搬到石家庄,遗失的资料也不在少数,但是我看到手中的这些沉甸甸的曲艺长篇鼓书书稿时,深深地被感动了。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得以保存下来,而且这么完整,我要说你们是怀着敬畏心,手捂心口干活。因为这些资料太珍贵,所以接下来的出版要非常谨慎,首先是编校不要太急,增加学术含量,提高整理水平,增加利用效率。编纂的过程就是好的体例、范例形成的过程,要为后续脚本的编校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用学术的眼光尽量还原脚本的原貌,拿得准的错别字可以改,但拿不准的一定要加注释。尽可能地尊重文献的原貌和书稿最初的样子,是研究中最重要的事情。”
工作组充分尊重研讨会中专家领导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编校工作方式进行大胆改进。此时的工作虽然已经进入到终校阶段,但是基于对前辈艺术家的尊重,基于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无与伦比的爱护,真正“为后续脚本的编校出版打下坚实的基础”,工作组还是果断地决定,推翻原来的部分编校原则,重新再校。因为即使是一个最微不足道的改动,也可能影响到整部书的效果,扭曲脚本的原始面貌,到时候再想改回来,谈何容易。
木板大鼓《吴越春秋》于2021年12月正式出版,标志着“河北省传统曲艺脚本挖掘整理抢救项目”踏踏實实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也为河北省艺术研究所37年的历史划上了个完美的句号。2021年底,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名称变了,但初心没有变,使命和责任不能变。这批曲艺手抄本是河北曲艺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北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注解。随着“河北省传统曲艺脚本挖掘整理抢救项目”的深入开展,更多珍稀说唱脚本必将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尽管曲艺脚本抢救保护工作的前路漫漫,也充满了各种不可预料的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有恒心,将这一工作继续开展下去。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将以百倍的努力,全力完成好传统曲艺脚本的挖掘整理工作,让沉寂在书柜中的手抄本重新“活起来”,让这些产生、流行于民间,保留了传统曲艺原生态,蕴含着丰富民间智慧的曲艺脚本,留之于文字,重现于舞台,真正实现传统曲艺的“活态传承”。如此,方不辜负时代赋予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
注释:
① 田玉福(约1880-1960),自幼师从木板大鼓名家史振林学艺,师徒二人是“六部春秋”在北方较早的演出者,是京东、京南地区的驰名演员。田玉福老人于1957年至1959年在口述“六部春秋”时已双目失明,不久后辞世。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