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脉络演进与变迁逻辑

2022-05-16贺艳芳吴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0期

贺艳芳 吴丹

摘 要 对职教教师教育政策文本的疏理发现,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注重教师专业技能阶段、强调教师实践应用能力阶段、强化教师理实结合能力阶段和推进教师多元能力阶段。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化,但是总体发展趋势基本遵循需求逻辑、宏观逻辑和服务逻辑。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深化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策略是:兼顾职教教师自身能力发展需求;倡导各主体共同助力职教教师能力发展;构建职教教师能力发展体系;建立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监督评估机制。

关键词 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政策变迁;演变逻辑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0-0047-06

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开启了提质培优、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征程,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一直以来,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实践的经验积累不断变化。以国家关于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政策为依据,国家对于发展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经历了从注重专业技能本身到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再到强化理实结合能力和推进多元能力四个阶段。本研究以政策文本为切入点,重点分析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脉络演进,从而揭示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变迁逻辑,并以史为鉴,为当前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出促进策略。

一、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脉络演进

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经历初步确立、调整适应、重构发展以及完善深化四个阶段,基于政策文本纵向疏理每个阶段职教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有助于明晰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演变逻辑。

(一)初步确立阶段:注重教师专业技能

洋务运动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起点,但是此时的职业教育以培养具体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主,并没有涉及到职教教师教育的范畴,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标志着职教教师教育在中国的正式诞生。其中,能较系统地揭示当时职教教师教育办学要旨的文件非《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莫属,在入学条件方面,该章程规定“须年在十七岁以上,在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或与同等以上之实业学堂毕业者,始为合格”[1]。也就是說,当时要进入实业学堂学习并成为一名职教教师,首先须具备最基本的文化知识学习能力。在专业选择方面,讲习所开设了农业、工业与商业三种教员讲习所,分别针对不同群体进行具体的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能力训练。每种专业门类下设的科目划分明确,数量繁多,每类科目内容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将“实习”明确规定在培养范围之内,从侧面体现了对职教教师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重视。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方面,依据《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中对各专业具体科目的设定可知,人伦道德、教育学、教授法、英语和体操是所有职教师范生必须学习的科目,体现了对职教师范生道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身体素质的要求。

1915年10月,教育部颁布《实业教员养成所规程》,其中第五条提出“实业教员养成所之学科目,须参照相关专业学校的规章制度办理,并要酌情增加教育学和教学法等科目”[2]。可以看出民国初期对于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大致沿用“癸卯学制”中所规定的内容,以职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1928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业学校教育令》,明确实业学校的宗旨:“以教授农业、工业和商业中所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为目的”,这与《癸卯学制章程》中的办学目的基本相同[3]。

洋务运动至民国初期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初步建立与发展时期,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规定更多的是依据社会实际需求、社会性别角色以及社会传统观念来制定的,教授方法也多以讲授的形式开展。通过对这一时期政府文件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此时政府已经开始注重对职教教师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学习能力、身体素质能力提出要求与规定,但这些要求大多体现在入学条件以及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单列出具体的职业能力标准与行业细则。此外,在政策落实层面存在很大不足,很多文件中提到的内容都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当时培养的职教教师质量并不高,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比较强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

(二)调整适应阶段:强调教师实践应用能力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以职业教育制度取代实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得以确立,职教师资培养制度也就此确立[4]。此次新学制的标准发生了调整,其中“适应社会之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都更为体现出新学制对于与人的生计相关教育的重视,而针对职教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则还是基本沿用之前的政策规定。1927年,国家进入10年内战,职教师资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倾向于为战争服务,即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继而为战场后方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三民主义教育”宗旨,随后职业教育宗旨也随之改变,其中“人民生活、社会生存以及国计民生”等内容得以凸显。《修正职业学校规程》规定,将具备职业经验作为初、高级教师任职的条件之一。1933年,教育部出台《各省市职业学校职业学科师资登记检定及训练办法大纲》,针对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方式及训练科目作出规定,其中训练科目的占比如下:普通学科占10%;职业理论学科占30%;职业技术学科占50%;教育学科(如教育、教育心理、职业教育、职业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占10%[5]。除此之外,为提升职教师资的专业能力,教师培训也积极开展起来。一方面,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进修,提升自我;另一方面,建立教师进修机构以及在假期开展各种工科、农科专业的讲习会来助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特点主要体现在为战争服务以及为人民生活、社会生存和国计民生服务上。政府在此阶段主要强调职教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发展。但由于战乱频繁,民国时期的职教教师教育处于不断适应调整之中,职教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也大体基于之前颁布的各项政策,以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实践经验以及道德素质为四大核心,特别强调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在培养中的作用。

(三)重构发展阶段:强化教师理实结合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中国依然面临着复杂的内外环境,各项教师教育政策多借鉴苏联经验,国家没有具体就职教教师教育制定新的政策,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内容几乎都零散地显露在教师教育政策、职业教育政策以及相关会议纪要中。

此时政府明确规定,中等技术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以专门的技术训练,还需要加强政治教育、基本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教育以及实习,并且还要建立与有关工厂、农场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训场地。1952年,教育部颁布《中等技术学校暂行实施办法》,规定“中等技术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培养专业技术教师,加强其专业技术能力以及提高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与企业定期交流合作,建立专业技术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机制”[6];1954年,政务院发布《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理实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生产教育在中等技术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使生产实习的每一个阶段服从于理论课程有關部分的学习”;此外,文件中还提到“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力求自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取材,作为教学大纲的补充”,体现出职业教育教师要有与时俱进、审时度势眼光和能力,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1985年,国务院提出要调整中等教育布局,治理专业技术师资紧缺的问题,强调“可以聘请技艺精湛的技师和技压群芳巧匠来传授技术手艺”;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的补充意见》,规定“在教师岗位聘用工作中,对教师任职条件的评定,要坚持理实并重的原则,主要考察教师的思想道德、基础文化水平、理论学术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工作过程能力和本专业的实战经验。达到专业岗位标准的,可以予以聘用”[7]。

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各行各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学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能力都被加入到职教教师政策文件中,以完善职教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但参考这一时期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在计划经济时期职教教师教育相关内容总体呈现出培养目标单一化趋势,即只重视职教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8],而对于政策中所提到的许多职业能力都还只是停留在美好的蓝图中。当然,这一方面体现了职教教师教育对于教师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且逐步通过制度加以完善;另一方面也揭露出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单一性。此外,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和层次仍未能在政策中得以体现,主要还是在宏观层面进行把控。

(四)完善深化阶段:推进教师多元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时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也逐步向标准化、全面化和深入化发展。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双师型”教师概念初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出现,作为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宗旨,“双师型”教师不仅强调理论教学能力,更强调实践教学能力;不仅强调教育教学能力,更强调工作职业能力[9],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视。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不仅要使教师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还要让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体验,在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中都积极渗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对追求终身性学习和创造性发展的教师给予物质鼓励。

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为了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大力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力,勉励和支持教师灵活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派遣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开展顶岗工作,积累工作过程知识和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化科技创新与开发服务、企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等职业能力。2011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作为这一时期的目标任务,塑造一大批以能力为本位的“双师型”专业骨干教师[10]。2013年,教育部发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教师要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与实习实训单位沟通合作的能力等。

2015年,教育部颁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归纳到教师考核评聘的标准之中,并要求提高教师的国际语言交流能力”。201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在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的部分强调要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和管理协作能力,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外,文件中还提出要提高职教教师的培训需求诊断能力、课程与数字化资源开发能力、教学设计实施能力、核心技能创新与推广能力、绩效考核评估能力和工作室(平台)主持能力[11]。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国家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速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将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聘任考核、晋升考核、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12]。

通过对20世纪末至今我国有关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政策文本的分析可知,这一时期我国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相关政策中反复提到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信息化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突显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核心特质;而服务能力、外语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管理协作能力、课程技术和资源开发能力、科研教研能力等则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陆续增加的职业能力,体现了职业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与时代潮流紧密联系的特性。

二、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变迁逻辑

从洋务运动发展至今,随着我国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职教教师教育也完成了螺旋式上升的四个阶段,其中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为全面化,在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结合政策变迁历程,可以从需求、宏观和服务的逻辑中窥见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踪迹。

(一)需求逻辑:顺应各时期社会发展对职教教师的現实需求

“人类历史是一部不断追求社会需求和谐的历史。”[13]国家每一次重大时期的转折都会产生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与时代需求紧密衔接的教育类型,开拓职教教师资源、传授给国民谋生技术、助力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是每一时期职教教师教育给予社会需求的回应。

洋务运动至民国初期,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开始初步发展,在遭受外部势力侵略,民族存亡危在旦夕之时,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来振兴国家实业,而培养一群优秀的职教师资继而培育出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以挽救处于生灵涂炭之中的国家成为必然选择。基于此,政府开始探索新学制,强调以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来培养职教师资。民国中后期至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国家对职教师资的需求分为两部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职教师资的职责是为战场后方培养各种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战争胜利提供人才需求补给;新中国成立之后,恢复和重新建设一个新的国家成为了这一时期的课题,职教师资也逐渐由为战场后方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变成为国家培养战后恢复和建设而服务的应用型人才。1949-1995年,国家逐渐从战争创伤中走出来,开始大力建设国家事业,急需培养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为此,国家开始规划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美好蓝图,不仅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在广度上的拓展,还重视教师职业能力在深度上的优化。1995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全球化的进一步推动,各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与国家战略布局息息相关,社会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层次的要求也进一步升级。以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开端,政策文件逐步体现出对职教教师质量的重视以及对教师职业能力多样性的要求。

(二)宏观逻辑:政府从宏观上进行总体布局

通过疏理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相关政策脉络可以发现,其过程明确体现了以政府为主体,从宏观上进行把控,再从上而下进行落实这一路径依赖,每个时期的政策出台主要都是以政府为主体来推进,表现出较强的宏观逻辑。

首先,在初步确立阶段。面临国破家亡的处境,面对敌人的船坚炮利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的涌入,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过往那种“重学轻术”的教育对于拯救国家显然已软弱无力,发展实业才是“对抗”的有效手段。而实业、教育、教师正如涟漪效应般层层晕开,环环相扣,要想实业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教师发展上来。因此,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开辟了我国职教教师培养的先河。其次,在调整适应阶段。伴随着清朝政府的完结与南京国民政府执政的开始,常年遭受外部战争与内部战争轮番交替的境况早已使得民不聊生,为此南京政府依据国情调整新的教育政策,提出“以培养青年生活之知识与生产技能”为此时的职业教育目标,从宏观上引导职业教育在注重培养工业、农业方面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培养生活生产方面的专业人才,以维持社会生存与国民生计。再次,在重构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成立使得国家可以将重心放在发展国家经济建设上。但由于当时我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资源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都是由政府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调控。因此,职教教师也是由国家进行统一计划与管理。最后,在完善深化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但出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和对“市场失灵”的担忧,政府仍然是推动众多政策变迁的主导力量[14]。这一时期,政府根据国家战略需要以及国际形势发展不断出台政策,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推动了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朝着专业化、多元化、深远化方向发展。

(三)服务逻辑:服务于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从洋务运动至今,职教教师一直作为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时代需求逐步完善。洋务运动时期,面对“丧权辱国”的国情和“自强求富”的渴望,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开始发展起来,但苦于当时专业师资与技术匮乏,国家发展难有起色。为早日摆脱屈辱的命运,急需培养大批服务于军用企业与民用企业的专门人才,职教教师教育应运而生;民国时期,频繁的战争使得国家对于战场后方各种技术人才和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激增,为更好地服务于战争的需要,这一时期对职教教师职业能力提出了为战争胜利与国民生计服务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更好地促进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并开始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建设与改革服务;改革开放以来,全球竞争、合作与发展日益紧密,国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强了社会对于职教教师数量和质量的重视。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也向国际标准看齐,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交流能力日益成为职教教师的基本职业能力,为现代企业和行业培养更具国际适应性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此外,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培养更多优质的定向公费职教师范生服务乡村、振兴乡村也深刻体现了这一强大逻辑。

三、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策略

教师振兴是教育振兴的关键,教育振兴是人才队伍振兴的关键,人才队伍振兴是乡村振兴、国家复兴的关键。推进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既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当前国家对于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突破口,意义深远。

(一)兼顾职教教师自身能力发展需求

社会需求与社会服务是推动职教教师能力深化发展的有力推手,社会需求的更新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往往会驱动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方向。而教育作为一种与人类社会发展共生的产物,其既依附于社会经济发展,也有其独立发展的体系与内核。一味地追寻社会需求和效益,迷失教育的本质也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损耗。因此,在以社会需求、服务为导向的同时兼顾职教教师自身能力发展需求是冲破当今社会“需求纵横”境况,永葆职教教师教育本质的有效路径。职教教师发展核心需求总体可以归纳为四个方向,即道德、知识、能力和态度,这四方面犹如四根支柱共同架构起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楼宇。其中,职教教师职业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应用型研究能力、课程与教学研究能力。将核心能力作为职教教师能力发展根基,再以此为基础顺应时代潮流以及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去完善职教教师其他能力发展是进一步科学提升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二)倡导各主体共同助力职教教师能力发展

首先,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应该积极参与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标准制定。除政府以外,企业、学校和社会都是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利益相关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的管理体制从中央政府集权逐渐转变为政府放权、地方分权,不断将社会大众的需求与市场渗透纳入职教教师教育的多元话语体系中[15],各主体应该借此“东风”积极参与到推进职教教师能力发展中,制定职教教师能力标准与细则,完善职教教师能力体系。其次,政府、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了解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职教教师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如何培养职教教师的能力,特别是在职业院校工作的职教教师,更应该加强对企业的了解及与行业的互动,在提升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继续完善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此外,政府、企业和学校应鼓励和推动职教教师能力的快速升级,落实企业实践、教师培训等相关政策,为职教教师提供能力发展的机会,并适当对积极参与培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职教教师给予奖励,永葆职教教师对自我能力提升与发展的热情。最后,各主体应大力宣传技术技能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扭转“重学轻术”的局面,将职教教师能力提升到与“大国工匠”同样的高度去重视,增强职教教师对职业能力的认同感,提升民众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可度。

(三)构建职教教師能力发展体系

随着时代深入发展,社会对于教师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作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其教师所具备的能力越全面、越专业,学生的能力构建则越完善。此外,由于职教教师工作环境更为复杂,工作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也对他们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制定职教教师能力框架体系。依据实际工作所需将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分成若干板块,如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理论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其他工作能力等,再针对每一种能力进行延伸,并细分下一级能力,如教育教学能力可以细分为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而教学能力还可以细分为教学设计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堂评价能力等等,通过这样的逐步疏理,构建出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框架体系。其次,基于职教教师能力框架制定能力标准。如果说构建能力框架是为了解决“职教教师需要什么样能力”的问题,那么对能力制定标准则是解决“如何发展职教教师能力”的问题,通过对不同水平的教师制定不同层次的能力标准,即对新手教师、骨干教师、专家教师制定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以期提供给他们明确的上升方向与空间,并以此作为他们考核或晋升的标准,激励他们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最后,多主体制定职教教师能力发展标准。由于职教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很多能力都需要在企业中去历练,企业的设施设备换代以及技能技术的更新彰显出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不断升级。因此,要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企业和学校的沟通。而政府作为宏观层面的主体,不仅紧握国家战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船舵,且更能有效架起校企合作的沟通桥梁,因此,三方共同参与职教教师能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能为职教教师能力发展保驾护航。

(四)建立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监督评估机制

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能力标准的制定和评定也只有通过监督评估才能将其意义发挥出来。首先,职教教师能力发展评估机制要注重发展性和多维性原则,能力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每个人的能力发展速度有快有慢,能力的呈现方式也各有所异,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师能力的成长,注重个体能力发展的差异性。此外,基于职教教师工作内容的复杂性,在对教师能力做出评价时,应全面、多维地看待教师能力发展,如可以从教学维度、学习维度、实践维度、创新维度等方面入手来综合评价教师的能力发展。其次,在选择评价方法时,由于每一种能力的呈现有隐性与显性之分,在评价时应注重采取形成性与过程性联合评价的方式,特别需要正视过程性评价在教师能力形成中的作用。此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也是全面、科学评价教师能力的有效方法。再次,建立多主体评价组织。延续多主体制定职教教师能力标准的做法,在评价环节也应该采取多主体评价机制,即建立第三方组织,组织成员可以从教育部门、企业、学校中按比例分别选取研究员、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以及专家教师组成,依据制定的标准对职教教师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将职教教师能力发展评价结果与奖励机制挂钩。满足教师需要是保持内力、促进教师发展的手段,更是实现教师评价目的的保证[16]。参照评价结果,对符合标准,甚至超过标准的教师给予奖励,将晋升、评职称、评优评先的占比向能力超群的教师倾斜,是鞭策职教教师能力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 考 文 献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0:110.

[2][3][4][5]孟庆国,曹晔,杨大伟.中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21.17.22.29.

[6]曹晔,刘宏杰.我国中职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主要政策60年演变进程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18-24.

[7]曹晔,母华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务制度的历史与现实[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1-66.

[8][15]汤秋丽,赵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变迁分析——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21(3):91-97.

[9]李晓东.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及培养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8):76-81.

[10]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EO/OL].(2011-11-08)[2021-10-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1111/t20111108_128045.html.

[1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EO/OL](2016-11-03)[2021-10-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611/t20161115_288823.html.

[12]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O/OL].(2019-09-23)[2021-10-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10/t20191016_403867.html.

[13]鲍宗豪.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需求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64-73.

[14]钟云华,刘姗.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变迁逻辑与发展理路——基于1949-2020年政策文本的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2):114-124.

[16]陳建超.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评价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05(8):38-39.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 polic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professional ability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namely, the stage of emphasizing teachersprofessional skills, the stage of emphasizing teachers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stage of strenthening teachers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the stage of promoting teachersdiversified ability.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teaching ability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 era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s basically follow demand logic, macro logic and service logic. Standing a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new er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to deepe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ability: 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own ability; advocate social institutions to help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ability development; constru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ability development system; establish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 of vocational teachersability.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ability development; policy changes; evolution logic

Author  He Yanfang, lecturer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1);Wu Dan, master student of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