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诊断及综合防治
2022-05-16孙田革
孙田革
近些年,草鱼因肉质紧实且鲜嫩,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已成为我国目前养殖数量较多的淡水鱼种之一。草鱼在鱼苗时期通常以浮游动物为食。幼鱼可以采食水中的昆虫,当发育达到50厘米以上后转为草食。成年时期的草鱼身长可达到100厘米。随着草鱼需求量的增加,养殖面积也随之增加,草鱼病害的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草鱼出血病。草鱼出血病是一类传染性高、传播速度快的病毒性疾病,并且已对草鱼养殖行业造成一定的威胁。草鱼出血病是于1970年首次发现。经过不断研究于1978年确定了该病是由于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该病不断危害养殖草鱼,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1.1 病原
草鱼出血病,又称之为“病毒性出血病”其病原是草鱼呼肠孤病毒,该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草鱼出血病病毒自1978年发现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后,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直至1983年通过分离病毒的方法从病鱼组织中获得了滤液感染草鱼,而后经过单层细胞传代,成功得到这一病毒,该病毒是一种直径70纳米的球状病毒,有双层衣壳,无囊膜,含有11个双链RNA片段。同时,该病毒有较强的酸碱耐受能力,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可以长时间生存。此外,该病毒能够在敏感的细胞中产生合胞体状细胞病变效应。
1.2 流行情况
寄生虫、水体等载体是草鱼出血病主要的传播工具,其主要危害对象是长2.5~15厘米的草鱼或者150~350克/尾的一龄草鱼种。草鱼一旦感染出血病,最先表现出来的特征就是存活率下降,同时该病还会感染其他鱼种,例如罗汉鱼、青鱼、麦穗鱼和稀有鲫等。草鱼出血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6~9月高温季节发病,此时水温通常在25~28℃,患病后的草鱼死亡率可达80%以上。根据调查显示,该病毒主要流行于湖北省、江苏省、河南省、广东省、福建省、上海市、四川省、河北省、浙江省、广西区等养鱼区域,并且出血病发病时节较长,致死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渔业养殖的发展及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做好防控。
1.3 主要表现症状
草鱼出血病致死率较高,症状较为复杂,可在体内外出现一系列明显症状,其中最为基本的表现症状是草鱼各大器官或组织充血、出血。从外表症状看,病鱼体色呈现暗黑红色,较小的鱼种在灯光或者阳光下透视,明显见到皮下和肌肉出血,病鱼的下颌、眼光四周及头顶出现充血现象,并且鱼腔也有明显出血点,眼球外突。鳃盖和鳍基都可观察到充血现象,通常情况下鳃部无明显病变,但是由于内出血导致鳃部苍白,俗称为“白鳃”,也有的鳃瓣呈鲜红色斑点状充血。从内部病变看,可明显看出病鱼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出血,严重时全身呈现鲜红色;解剖后发现肠壁充血,肠内无食物,肠子整体有韧性,并且在内部脂肪、胆囊、肾、脾、肠系膜、鳔发现明显出血点。其临床症状主要分为3种类型,“红肠型”“红鳍红鳃盖型”“红肌肉型”。患病鱼可能出现一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症状。
2.1 常规诊断方法
常规诊断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1)对发病鱼塘的生长环境、日常饲养管理情况、鱼塘水质整体状况、发病鱼在池塘状态等方面做好现场调查。(2)仔细观察病鱼体内外所有情况(3)通过镜检的方式检查鱼体内外是否存在寄生虫。(4)根据病鱼的品种、规格、发病率、死亡率及发病时的状态等其他情况进行综合判定。
2.2 实验室诊断方法
通过实验室细胞学、分子生物学或者免疫学等方法可进一步确诊草鱼出血病。具体操作如下:取病鱼内脏组织,在无菌操作下处理敏感细胞分离病毒,使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或者RT-PCR法进行鉴定,也可以用组织病料制备的病毒悬液直接接种细胞后取细胞培养物进行特异性RT-PCR,通过特异性或进一步测序结果确定病鱼是否感染草鱼出血病。此项技术方便、准确、快速、安全,且只需要普通PCR仪和电泳仪就可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还可以直接取病鱼的心、脾、肾、肝进行病理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出现典型、异常的巨大细胞或嗜碱性细胞肿大,进而判断是否患有出血病。
3.1 综合预防措施
(1)注重草鱼饵料喂养工作。根据草鱼的采食特点投放适口性较强的优质饵料,不能用腐烂饵料,以次充好,饵料的投喂顺序应当先青料后精料,青料以鹅菜、苏丹草、浮萍等优质青饵料为主,精饵料应当为全价熟化饵料,并且要保证蛋白质含量大于30%。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草鱼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定期对饵料进行调整。(2)深度清扫。对老化池塘的淤泥进行全面清除,保持淤泥深度小于20厘米。(3)定期、全面消毒。可利用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预防草鱼出血病。具体操作如下:每水深1米占地面积1亩的池塘可用25公斤石灰石进行泼洒,再用350克完全溶解的硫酸铜进行泼洒,每18天轮换用药一次,从6月份一直用到9月下旬。同时坚持在食场悬挂硫酸亚铁合剂和硫酸铜的布袋,并根据鱼池自身的大小和水深决定挂袋的只数及用药量。(4)人工免疫预防。目前主要分为两种免疫方式。第一种是浸洗法,用浓度为3%的盐水浸洗3分钟左右,再将其放入0.5%疫苗液中浸洗5~10分钟;第二种是注射法,该方法针对于体长达10厘米以上的草鱼,每尾草鱼在腹腔或者背鳍基部注射0.3~0.5毫升疫苗。(5)注意季节保护。6~9月是草鱼出血病流行时期,需要加强疾病防治工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进行全面防治,内用板蓝根、维生素B粉、维生素C粉、恩诺沙星等药物拌饵饲喂,外用亚氯酸酐或聚乙烯等消毒剂杀死病毒,从而提高草鱼自身的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3.2 中药防治措施
中草药防治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方法之一,其优点颇多,例如无毒副作用、抗药性较小、资源丰富、使用到的药材容易获取、性能多样化等。在有效控制草鱼出血病中,研究、开发和利用中草药不仅可以解决抗生素及替代品无法解决的抗药性及药物残留问题,而且还可以提高我国渔业产品整体质量。因此人们在对中草药防治草鱼出血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并总结筛选出较多的应用方案。《中国渔业》报道称,研究人员发现每100公斤草鱼,用洗净的鲜地榆根1公斤、稻谷10公斤,加水煮至稻谷裂口,待冷却后喂鱼,经过一段时间发现效果显著。每亩池塘用40公斤粉碎的水花生挤汁后伴入豆饼粉制成药饵,每天喂2次,连续用15天,效果明显。每亩水深1米的池塘用0.6公斤大黄及1.75公斤菜籽油并在水中煮沸30分钟,待冷却后二者充分混匀,全池泼洒,可有效防治草鱼出血病。蒋德山和李炳文等用清瘟败毒饮治疗草鱼出血病,按照草鱼体重0.3%做成餌料进行饲喂,一星期后观察未见死鱼,至出塘也没有复发。
3.3 西药防治措施
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通过对草鱼出血病的分析,研究出如下治疗方法。先将适量面粉调制成糊状,冷却后加入4克左右肠特灵,然后将面糊均匀晒干投喂到50公斤鱼的日常饵料中,连用3天,效果显著。每50公斤鱼用0.3~0.6克盐酸吗啉胍,同时加50克食盐,与饵料拌匀后投喂4~5天。每100公斤鱼用2.5~5克鱼血宁拌饵投喂,连用5天,可预防草鱼出血病。
3.4 干扰素防治措施
干扰素是一种细胞因子,主要用来调节细胞功能,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值及调节免疫功能等效果,是当代医学、生物学等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但是目前仅在人类和高等脊椎等领域涉及了干扰素的研究,而在低等动物中的研究很少,仅处于开始阶段。苏建明等通过研究发现,在草鱼受精卵中可用显微注射法将A-干扰素基因转移进去,同时获得转基因群体,并通过PCR技术对转基因草鱼进行分子水平测定,检测结果表明,外源人A-干扰素抗病基因可以整合入草鱼基因组中。采用腹腔注射法,对转基因鱼进行草鱼出血病病毒接种攻毒实验,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转基因草鱼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此类药物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为理想的一种抗病毒生物活性物质,但是因成本颇高,在鱼类研究较少,所以还未得到广泛使用。
综上所述,草鱼出血病为病毒性疾病,危害性较大,死亡率较高,所以我们应秉承着“有效预防,积极治疗”的基本原则,加强养殖过程中日常管理及预防工作,并且在用药过程中使用安全、有效、科学的配药比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损失,这样才能有效抑制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