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北京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2022-05-15石林,杨冰
石 林,杨 冰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96)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为载体,依托农业生产、乡土文化、农民生活、农村自然资源等资源要素,融休闲观光、科普娱乐、农事参与、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休闲旅游活动。作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性产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展“旅游+”模式,倡导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整合乡村资源,提升乡村经济,促进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业态和消费业态。北京乡村旅游通过二十多年发展,历经了自发发展阶段、数量扩充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品质提升阶段,已经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发展模式。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提出:做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全市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学术界和企业共同关注和探讨的热门话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扶贫开发、发展规划等方面,这些研究为休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但这些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政策解读、轻理论分析的现象,提出的对策建议较为空泛。本文在分析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基本概况、发展条件与环境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和优势,探讨北京市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现状分析
(一)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乡村旅游悄然兴起,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成熟的产业。一方面,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巨大市场需求下,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业态创新、政府管理、社区营销等乡村旅游发展的“北京模式”,北京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9年,年均接待人数超过2000万,年旅游总收入增长了43%,占郊区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12%增长到21%。另一方面,乡村旅游质量也日益提高。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有7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94个国家级和市级星级园区,5588个星级民俗接待户,500多家精品乡村民宿以及6个“中国美丽田园”(房山区贾河梨园;密云县蔡家洼花卉景;房山区天开花海;平谷区桃花景;海淀区稻香小镇;朝阳区蓝调薰衣草园)。另外,还有部分项目获得国家A级景区称号。
(二)区域布局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公布的北京乡村旅游评定结果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共计1009家。类似全国其他大都市,北京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集聚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总体来说,受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所决定,方位对比鲜明,即分布在昌平区、延庆区、大兴区、怀柔区、密云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呈现北密南疏、西强东弱的特征;民俗旅游村呈现东北、西南走向集中分布;休闲度假村具有明显的“环水”分布特点,主要围绕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红螺湖、永定河、拒马河、清水河分布;观光农业示范园呈现近郊、中郊分布集中。其中,怀柔区、大兴区、昌平区在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数量方面发展最好,延庆区和密云区次之,大兴区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分布密度最大。
表1 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民俗户、民俗村分布密度
(三)存在的问题
得益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视,相关规范制度逐渐完善,乡村旅游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建设大量满足旅客需要的餐饮、住宿、农事体验活动等场所,而国家对农用地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北京乡村旅游未来将是一种“高效益、绿色化、链条式”产业。因此,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用地问题将制约其发展。第二,早期乡村旅游大都是自发型,全市各区乡村旅游项目市场定位不明确,缺乏整理规划,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未能形成规模经济和品牌特色。第三,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停车场和公共卫生两个方面,游客自驾到京郊停车难和道路狭窄问题,导致体验感大打折扣。另外,由于农户客房卫生条件缺乏统一标准及监管,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预期大相径庭,相关的娱乐配套设施不足也是京郊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京郊乡村旅游农户经营缺乏扶持资金。大多农户属于小规模经营,政府扶持资金更倾向于那些规模较大、特色鲜明的农户。第五,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大都是当地村民,缺乏相关经验和经历,学历较低,旅游接待服务意识薄弱,老龄化比较严重。上述问题构成了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三、发展环境与条件
(一)发展环境
第一,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加快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部署。规划中明确提出:深入发掘农村多功能和价值,着力打造十余条精品线路,创建百余个美丽休闲乡村,提升千余个休闲农业园区,改造近万家民俗接待户,推出一批乡村民宿特色乡镇,为乡村产业拓展增效空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指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必须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统一体谋划,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切实发挥城市和重点功能区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城乡功能融合对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发展城市功能导向型产业和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全市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
第三,乡村旅游供给侧和需求侧共同拉动。从供给侧来看,北京已创建3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共有699家精品民宿品牌、6000余个星级民俗接待户。从需求侧来看,201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6358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4311元,人们的消费倾向逐渐转向文化、旅游等消费领域。每年有67.3%的家庭选择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巨大客源市场。
(二)发展条件
1.自然条件。北京地形地貌多样,山区林果业发展迅速,盛产核桃、板栗、苹果、桃等,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食品,也为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提供了便利条件。北京作为首都,是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和国际交往中心,是世界著名的现代化国际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拥有强大的旅游消费市场,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雄厚基础。
2.人文条件。民俗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巨大的物质财富。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观自然景、赏民俗情”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北京悠久的历史为乡村旅游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3.产业基础雄厚。据不完全统计,在北京郊区的近4000个行政村中,已经有300多个村开展了旅游接待工作,民俗旅游接待达到1万多户,从事旅游接待工作的农业人口有4万多人。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有7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25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94个国家级和市级星级园区,5588个星级民俗接待户,500多家精品乡村民宿。
四、对策建议
(一)发展智慧旅游以实现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数字化建设,做出实施推进“互联网+”、数字乡村、大数据与农业深度融合的重大部署。在5G时代,京郊乡村旅游应积极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智慧乡村旅游平台,引导乡村旅游重点村在线开展经营,推广沉浸式体验、数字创意漫游等新经营模式,使智慧乡村旅游成为京郊农村一张新的名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提出:要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乡村观光休闲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转型,将乡村旅游培育成为北京郊区的支柱产业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现代服务业,将乡村地区建设成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首选休闲度假区域。随着乡村旅游数字化、智慧化推进,京郊乡村旅游定能实现转型升级。
(二)优化乡村旅游空间格局
对北京市农业用地进行全面管理,尤其是城乡结合部农业用地,利用城乡结合部地理优势,对其碎片化的农业用地进行升级改造,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青少年提供农作物科普式教育。对城乡结合部中型地块,发展体验式休闲农业。在京郊乡村发展度假式休闲农业,提倡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抓住后疫情时代城市居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重点发展文体旅游、研学教育旅游等新业态,实现乡村旅游与都市旅游并驾齐驱。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提高服务人员接待水平,建立网上推广平台,利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三)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后疫情时代,乡村旅游发展应更多向“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乡村旅游队伍更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转化而来,未来京郊乡村旅游需要建设一支懂经营、善管理、有服务意识的专业队伍,进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这就需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职业培训进行系统化,有步骤推进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宣传教育和组团考察。定期与有关职能部门、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合作,开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接待礼仪等专题培训。引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专业和领军人才,依托旅游景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订单式培养旅游人才,依托当地的职业院校,对从业的农民进行培训,提升农户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四)建立完善乡村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在确保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的前提下,放开农村土地经营权,加快土地流转,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条件。整顿在土地流转中的遗留问题,建立土地流转的长效规范机制,允许农民带股带资进城。借鉴江苏、浙江经验,统筹规划,给予乡村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乡村旅游有一定的空间。在减量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指标置换,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权和收益权。发挥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大对经营农户信贷支持,适当提高专项担保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在有条件的村镇成立村镇银行,为乡村旅游发展融入更多资金,同时也为农村集体资金寻找金融通道,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五)加强生态保护并注重生态效益
加强对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和重点村环境开发与保护。提高村民和游客环保意识,把环保教育融入到乡村旅游中来,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观念。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坚持与环境保护相统一,保护京郊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遗产和农耕文化。通过沉浸式旅游、观光式旅游、教育式旅游等方式,延伸和拓宽产业链,促进相关产业向高质、高效和环保方向发展。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强调村村联合,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业集聚区和相关配套服务集聚区,形成协同功能,构建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