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科学精神培育研究

2022-05-15张园媛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培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张园媛(1995-),女,汉族,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科学精神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本文在阐述科学精神意义的前提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了培育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现实对策,对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1.033

在全球各国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其相应的上层建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科学精神作为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義。但近年来,科学精神缺失现象频频发生,因此,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

1 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思想文化,不仅仅指具体的科学理论或文化知识,它是人类进行一切的科学活动以及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科学手段、科学规律、科学行为及科学家人格魅力等在人类精神层面的反映,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内涵丰富,具体包含求实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等基本内核。

2 培育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意义

2.1 培育科学精神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

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度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影响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当前,我国科学事业发展迅速,科技成果层出不穷,科学技术不断突破。例如,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成功构建,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建成放电,标志我国正式跨入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前列。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我国科学事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优秀的科技人才是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对大学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培养出我国具有创新思维的科学人才,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力量。当前,处于信息知识大发展、大爆炸时代,即使大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学到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仍然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困惑,容易受到社会上其他不良思想的影响,不明是非对错,被伪科学蒙蔽双眼,因此,诸如大学生被骗案例在社会上频频发生。所以,对其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势在必行。

2.2 培育科学精神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具体而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其除了具备人文精神外,还需要具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精神,这样才能有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科学精神的培育对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科学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育的过程中求真实干、开拓创新、质疑批判等的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人格。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离不开科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大学生科学文化系统知识的学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提高也离不开科学精神中的批判、实证等精神的培育。

2.3 培育科学精神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育,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爱国信念。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对于还未正式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要始终将祖国利益永远摆在第一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奋斗自己的科学事业,坚持个人理想与祖国利益相统一;科学精神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储备力量,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培育,有助于更加深刻的理解开拓创新的内涵,在实践中勇于挑战,积极思考问题;在思想上,敢于同落后思想作斗争;在学术研究上,敢于摆脱对学术权威的盲目追随,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科学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促使其在为自身的理想目标、科学事业奋斗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 当前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现状

当前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认知不够全面。21世纪是人类史上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几乎每天都有新科技的突破,生产力发展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更加错综复杂,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思想参差交织,此消彼长。表现在社会生活道德领域中,拜金主义重新抬头;在学术研究领域中,学术不端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严重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因此,在如此纷乱庞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态度和判断对错的标准极易受到影响。大学生也在不同程度上缺乏科学精神,如对科学精神的认知不够全面,对科学精神的内涵含糊不清,认为科学精神就是科学家精神;没有将科学精神看作是追求科研事业的原动力,反而将金钱和名利作为前进目标;缺乏探索精神、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这一点在文科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往往通过读文献的方法,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研究,相比于理科专业的做实验、写数据、出成果的方式,文科学生很难获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不看重质量,只追求数量,更有甚者,受到“拿来主义”思想的影响,剽窃他人学术成果。

当前大学生对封建迷信的防范与鉴别能力不高。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阶段基本上都是“90后”,“00后”,并且大部分是双职工家庭的独生子女一代。父母对其保护的比较好,缺少社会锻炼,社会经验少,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果父母和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就极易受到各种迷信思想、伪科学的干扰,从而导致其做出错误决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对封建迷信的防范与鉴别能力不高也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刘纯教授谈道:“任何一种古代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相比于西方近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局限性就是科学精神的匮乏”。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各家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社会人文科学得到很好的发展,相比之下,自然科学虽有发展,但发展进程缓慢。因此,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厚的人文精神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对一些“高科技”封建迷信辨别不清,如网上算命、网上抽签、网上解梦等很多种形式的封建迷信伪科学,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

4 培育高校大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4.1 端正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态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教育和武装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真理的不断发展是一个过程,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运用到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上,就是要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客观真理,正确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觉抵制社会上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同时,大学生要积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此为标准,定期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敢于向不良思想观念作斗争。

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大学生虽年龄成熟,但思想并未成熟。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育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从内在正确认识自我。此外,高校也应该加强与其他院校老师的交流合作,邀请优秀心理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对自己有更为全面的认识,敢于接纳自我,完善自我,妥善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矛盾,只有这样,在面对挫折和强大诱惑时,受到歪风邪气干扰时,他们才能抵制是非,遏制错误思想的萌芽的产生。

4.2 加强教师科学素养建设

增强专业教师的科学素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表明,作为老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在思想上为其解惑,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专业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其典型示范作用,不仅要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还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如对真理的坚定信仰,不断钻研的顽强意志,善于思考的创新意识。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参与学术会议和专题讲座,不断学习,与学术同仁进行交流,汲取他人的科学精神思想,这样才能在创造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思考,对大学生形成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提升创新意识。

增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科学素养。思想政治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其具备高度的政治觉悟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政教师应该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学习最新研究成果,清除学生不科学的观念与想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认知能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实效性,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的阵地,帮助学生抵制伪科学的干扰。

4.3 营造培育大学生科学精神的教育环境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应该整合多方资源,为大学生创设条件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做到只唯实的科学实践精神,除了要在理论教学中学好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积极参与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例如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赛、挑战杯等科学实践比赛。通过这种形式,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在实际中检验科学知识,发现科学规律。同时,面对比赛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学生能够积极结合所学理论、观点、方法,有效激发创新意识,解决问题。

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社会实践环境。社会实践作为大学校内实践的补充和延伸,对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人格品行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尽可能地创设条件,为大学生提供科研实习的平台。例如校企合作,让学生深入企业或基层单位,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难题,锻炼其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认识到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理论在实际生活应用中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大学生科研兴趣,树立坚定的科研品格。

总之,科学精神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坚定地科学精神。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努力对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公民推广和培育科学精神,使其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成为推动时代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纯.科普的核心是弘扬科学精神[N].科学新闻,2000,(16):6.

[2]李定庆.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10):94-97.

[3]李定庆.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基本路径[J].理论导报,2006,(12):68-69.

[4]王辉,和建华,杨伯成,等.浅谈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2,(15):177-178.

[5]黄文杰.大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

[6]唐淑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31-33.

[7]许晓琪.当代中国科学精神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3:18.

[8]張潇.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育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4:27-28.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培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大学生之歌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