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感恩教育研究:理论与路径

2022-05-15史丽

民族文汇 2022年15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工作

史丽

摘 要:高校的资助是帮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但是仅仅在经济上的资助是达不到育人效果的,应该明确学生的价值认知,做好日常思想工作;完善资助过程;增强学生参与感,做好资助宣传工作,用感恩教育激活高校学生资助体系。

一、资助育人: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兴旺的标志。高等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通过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十大体系之一,做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水平提高、推动人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0)》显示,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普通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学生3678.22万人次,资助资金1243.79亿元。对高等教育资助不断重视的同时,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能力考验也不断增多。

资助育人的意蕴就是,在落实政府资助政策、实施资助举措的动态过程中达成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或效果。但高校只有实现了其资助功能,才能更为充分有效发挥其教育功能。正如马克思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因此,实施好高校资助育人的经济功能,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够拥有坚实的物质基础,这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一致的。

二、感恩教育:一条可行的破题之路

国家领导人一贯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当前对于高校育人工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校资助育人模式、高校资助人才培养等方面,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认为其中深刻体现的感恩教育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这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合理的现实基础和可行基础之上的。

(一)资助工作面对的现实困境

1.学生中感恩情感的缺失。党和政府不计回报的学生资助投入、学校辛勤开展的学生资助工作在少部分学生群体中不仅很少引起感恩情绪,有时更出现有违感恩的不良倾向。从社会现象角度观察,部分学生虽然不会偏激,但是其收获资助后在行动上依然难以形成可靠的动力。一部分学生认为,资助等同于“额外收益”,从极为“利己”主义的视角出发看待学校资助工作,落入物质主义的陷阱之中。乃至于极少数学生未出现在资助名单之上就指指点点、埋怨再三,难以达到资助的效果。

2.工作上感恩教育的缺失。当前,高校在精准资助方面已经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形成了“奖、勤、助、贷、补、免、减”七位一体的资助工作体系,然而一直以来,资助工作中更关注的是如何精准发放资助名额、协调资助整个过程,对于资助之后的工作却较少重视和完善。一方面,这种工作程序忽视了学生对于资助工作的反馈,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学生对于感恩教育的不了解、不重視。另一方面,目前的资助育人工作,更多的是倾向于提升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其感恩意识的培养依然缺乏合理可靠的路径与模式。

(二)感恩教育操作的可行分析

1.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国人历来讲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知恩不报非君子”,这是深植于中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念,深受中华文化熏陶的学生心中,从根源上而言感恩教育较为契合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比其他价值观念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2.高校经济资助的扶持。光谈精神不讲物质,这一工作也是难以维持的。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援助,仅仅单纯地开展理论灌输、道德教化,那只能是无济于事。教育公正离不开公平资助。教育资助工作本身就渗透着强烈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学生在获得资助后心中会存在一种获益的情绪,这种资助给予的物质支持更容易激发其报恩情绪、感恩行动。

3.社会崇尚感恩的氛围。感恩始终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抗击疫情中,特别是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地救治患者以及患者心怀感恩的真情流露,向世人诠释了感恩精神的真谛,更不断强化感恩在社会之中的地位。青少年有一种争先的心理特征,在全社会崇尚感恩的大氛围下,开展感恩教育能够激活学生在这一方面的活力。

三、融合互促:感恩教育与资助育人

在树立资助育人、感恩教育的理论逻辑之后,应当强调,高校资助是手段,根本目的依然在于育人。因此要把感恩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明确价值认知,做好日常思想工作

历史地看,任何一种价值观念的确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的高校资助事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实都实现了成熟稳固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跳出高校资助这一领域,从日常工作入手,做好感恩教育工作。

以西南大学为例,2022年4月22日,心理学资深教授,学校心理学学科的奠基者黄希庭,代表他与其夫人孙承惠向西南大学捐赠夫妇二人毕生积蓄300万元,成立“中国心理学创新基金”这一事迹,就能作为当下感恩教育、回报教育的鲜明典型。通过新媒体传播之余,还能以主题学习会、报告会,甚至通过教授亲身讲授故事增强学生的观念建设。总而言之,做好感恩教育要从日常点滴做起,而不能等到资助工作当前再进行“突击工作”。

(二)完善资助过程,做好学生资助工作

上文提及,工作中实际上存在重选择过程,轻培养过程的遗憾。因此,需要在审核资助资格之外,更加重视对受资助学生的性格、观念培养的工作,完善资助各环节、全流程。

我国资助事业本身已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化的文化资源,当前工作者更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充分发掘资助育人内部深藏的内涵和功能,如何促进“三圈三全十育人”的一体化育人体系、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和如何彰显资助育人的制度优势。实际工作中,工作者更要以身作则,通过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工作者自身要拥有强烈的感恩情怀、感恩意识,并将这种价值导向融入进资助工作中,增强学生资助的人文精神、道德关怀。

(三)增强学生参与,做好资助宣传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曾指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有主观能动性,他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选择地接受。

作为教育的主体。在传授过程中就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发展诉求,一项可行的做法就是将学生纳入到资助工作本身来,让其体会资助工作的深刻内涵、资助工作的行进不易,利用情绪的传动功能,更能使其接受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并透过切身感受“选择性”地增强感恩的行动动力。更乐观地说,还能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片学生,形成点带线、线传面的局面。

在高校资助愈发规范、愈显重要的今天,除了明确价值认知、完善资助过程、增强学生参与外,还应当构筑规制性、规范性、文化—认知性的制度保障,维护资助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精准资助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更具现实意义的一点是塑造其全面发展的人格、推动其反哺社会的行动。这不仅要求顶层设计、中层规划,更要求高校要注重微观层面的政策,关注个体的行为特征,以此才能够形成“资助——受助——自立——助人”的良好循环。

但同时还应当注意到,以感恩教育激活学生资助工作,使广大学生从接受教育到做出行动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不断工作者投入人力、精力。

参考文献

[1]陈宗霞.”“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31.01(2022):61-66. doi:10.13887/j.cnki.jccee.2022(1).12.

[2]曳玲玲.”高校资助体系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究.”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4.09(2021):34-35.

[3]叶成蹊.”高校资助工作中提升学生感恩教育的路径研究.” 大众文艺 .15(2021):149-150.

[4]鄂英博.”探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知识文库 .14(2021):97-98.

[5]陈玉娇.高校家庭經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的伦理审视.2021.西安理工大学,MA thesis.

[6]朱瑾.”高校资助工作视角下的贫困生感恩教育初探.”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021):114-116.

[7]邱亚洪.”感恩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方法研究.”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3(2019):76-78.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工作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不工作,爽飞了?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