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公众参与的传统聚落雷州青桐村景观保护性规划研究
2022-05-15邓卓迪陈琨麦湘颖
邓卓迪 陈琨 麦湘颖
摘要:从聚落景观保护性规划角度出发,以粤西地区典型传统村落——广东省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法和ArcGIS叠加分析法对乡村开展规划。通过提取乡村主要景观指标因子,耦合公众参与,构建矩阵系统计算评分权重,并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模型,系统地分析出乡村应建设区域、可建设区域和不可建设区域,并以ArcGIS叠加构建乡村适宜性建设规划图,划定了历史景观保护线、新增村民活动场地和绿地、构建特色旅游线路等,最后提出风景园林师应从乡村景观保护性规划角度出发,通过了解公众需求,做到合理科学规划。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调查问卷法;ArcGIS叠加分析法;
乡村规划;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2)02-0024-05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ective planning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 landscape, this study takes Qingtong Village, Yingli Town, L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hich is a typical traditional village in western Guangdong, and adopts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questionnaire method and the ArcGIS superposition analysis method to carry out rural planning. By extracting the index factors of important landscape elements in rural areas, coupl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building a matrix system to calculate score weight, and establishing a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 model, the study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areas that should be built, the areas that can be built and the areas that cannot be built in this village. Next, a rural suitabil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map is constructed by ArcGIS superposition, the historical landscape protection line is delimited, the villagers' activity site and green space are add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ourism line is constructed, etc. Finally, it is proposed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s should make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plan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ndscape protective planning by understanding public needs.
Key word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Questionnaire method; ArcGIS superposition analysis method; Rural plan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近年來,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实施,合理的乡村规划已成为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之一。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1]以来,我国开始进入乡村建设的探索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与农村发展方向[2]。2015年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发布,其从国家层面进一步指导乡村振兴发展之路[3]。自2017年6月以来,广东省在村庄规划编制、贫困乡村规划编制、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了持续深入的探索。历经四年,广东省已顺利完成乡村振兴工作“三年取得重大进展”的目标任务,在政策指导下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乡村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乡村风貌发生明显变化,塑造了一批岭南特色乡村[4]。
当前,在针对美丽乡村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中,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方法,各地区同时推进建设并诞生了各种优秀范例,但有的村落却陷入过度商业化、同质化、部分空心化的困境中[5]。实施传统聚落规划,不仅要重视其遗产保护,且必须重视农民主体,在做到“适村化”的同时,要拓展村庄未来发展重点方向,使过去与未来有机并存,才符合历史发展的意义。在实施方法上,村民应作为乡村规划的参与主体,由风景园林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强调公众参与规划研究的耦合性,形成自下而上的建议性纲领,使规划成果不仅能为村民肯定并惠及村民,更能为乡村的顺利建设和日后长治久安提供良好的基础。本研究以《2017年广东省2 277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指引》文件任务中的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为例,以景观保护性规划为核心思想,应用科学研究方法,对该聚落实施规划指引,并通过4年时间观察、跟进规划落实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并探索出一套适合广东粤西乡村的规划和建设方案。
1研究地概况
青桐村落址于雷州半岛腹地,地处青桐洋火山玛珥湖盆地,乡土地域特色明显。青桐村始建于明代隆庆年间,人文荟萃,科名冠盖,历史上曾被称为“徐闻第一村”,村内至今保留着建于清代的祠堂和传统民居。村落人口分布密集,居住密度较大,西侧为新建民居集中区,东侧为传统民居区。目前,村落景观格局保存较完整,巷道密布,阡陌交错,村落肌理属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梳式布局。
研究团队于2017年开始对该村落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村庄存在以下问题:公共服务设施缺乏,交通系统混乱,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设施严重不足,卫生环境污染严重等。其中,较严重问题是传统建筑损坏严重,管理建筑、文化建筑、文化景观设施、生活设施不足,村庄绿地、办公楼、体育运动场地、村庄交流场所缺乏,自然区域和公共活动区域被过度侵占等。此外,部分村民对原乡村的建设与修缮各持己见,使乡村建设工作长期得不到有效落实。
2研究方法
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将层次分析法与GIS空间分析共同应用于乡村规划中。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参考相关研究[6~10],以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为基础,从聚落景观保护性规划的角度出发,对青桐村开展耦合公众参与的景观保护规划工作,同时聚焦于历史遗产保护、乡村自然空间、土地管理方法、村民生活空间4个重要因素,从中提取综合、全面涉及聚落景观保护性规划的指标,有针对性地对传统聚落建筑特色和格局作出有效保护,重新组织和开发乡村的新旧空间,合理制定传统村落生态、生活、生产等空间发展策略,以进一步深化广东省开展乡村科学规划实践的研究方向和内容。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提取乡村景观保护性开发的重要指标因子,建立景观安全格局模型并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专家评价与村民评价。专家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矩阵,由专家针对同一层次任意两个不同因子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再将专家评价结果运用yaahp软件构建矩阵系统,对问卷数据加以分析处理,得到各指标因子权重。村民评价则采用基于问卷调查的直接评价法,根据其对各指标因子的重要程度认知,由低到高执行1~10分级别评分,统计后将村民评价结果的平均值乘以专家权重,得到各因子的评价总分。最后,根据准则层加权平均值总和及评分结果权重值,结合ArcGIS叠加分析法构建适宜性分析,获取适宜性建设规划图,用以指导青桐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图1)。
3结果与分析
3.1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计算结果
本研究以青桐村景观安全格局為目标层,将自然风貌、社交空间、古建文化、民居村貌作为准则层指标,设立农田、有林地、荒地等13个指标作因子层和15个指标层,构建青桐村景观格局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由粤西地区高校、城市绿化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共12名专家学者开展调查问卷,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评分;然后以调查问卷方式指导该村村民对因子层的各个指标进行评分。问卷调查于2017年10月7—18日在当地进行,共发布包括专家问卷在内的312份问卷,回收289份,其中专家有效问卷为12份,当地村民有效问卷为265份,问卷有效率达91.7%。本研究通过矩阵计算得到权重结果(表1),将村民评分结果取平均值处理后,乘以指标权重,得到因子指标评分表(表2~5)。
3.2村民对乡村建设意愿分析
从权重值可以得出,专家学者认为:在准则层中,自然风貌B1与古建文化B3相对较为重要;在自然风貌景观B1中,因子层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农田C1、有林地C2、荒地裸露地C3;在社交空间B2中,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庭交往空间C4、邻里交往空间C5、大型交往空间C6;在古建文化B3中,重要程度最高为古祠堂建筑C7,其次为古民居建筑C8与控制建设地带C9;在民居村貌B4中,重要程度最高为传统民居集中区C10与新建住宅片区C12,其次为新旧住宅混杂区C11。在指标层D中,专家学者认为古建文化景观B3的保存性D10和艺术性D8,以及自然风貌景观B1的生态性D2和保存性D3,是青桐村最值得关注的方面,此4项的权重值总和达0.504 9,占总权重值的一半。
综合村民和专家的评分结果可知:1)在自然风貌B1中农田最为重要,需进行必要保护和严格控制;有林地次之,可进行适度开发;荒地裸露地适宜进行开发利用。2)在社交空间B2中,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家庭交往空间C4、邻里交往空间C5、大型交往空间C6,说明家庭交往空间受重视程度最高;交往空间的通达性D7是最受关注的方面,应注重对交往空间进行合理连接。3)在古建文化B3中,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古祠堂建筑C7、古民居建筑C8、控制建设地带C9,说明村民急需保存和修缮古祠堂和古民居建筑。4)在民居村貌B4中,重要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传统民居集中区C10、新建住宅片区C12、新旧住宅混杂区C11,说明传统民居集中区应重点保护,新建住宅片区建设的意愿较强烈,而新旧住宅混杂区则应该进行改造利用。
综上说明,村民对村庄农田的生态保护和荒地的多样性开发,村庄中交往空间在未来开发后的通达程度,古祠堂建筑及其控制建设地带的保存与保护,古祠堂和古民居建筑的艺术性保护与修缮,新建住宅片区的艺术性,以及传统民居的更新改造以提升其使用程度等方面的关注度最高。上述结果也进一步表明,村民与专家学者的关注方面是近乎一致的,他们共同参与开发和保护意愿较为强烈。
3.3景观格局准则层B权重计算及ArcGIS叠加分析
统计表2~5,得到准则层中自然风貌、社交空间、古建文化景观、民居村貌的加权平均值总和及评分结果的权重值(表6),并以此导入ArcGIS软件中,结合乡村规划现状图,按评分结果权重值进行叠加分析(图2),从而系统地判断出应建设区域、可建设区域和不可建设区域,形成乡村适宜性建设规划图。
其次,以乡村适宜性建设规划图为基础,通过与村委会和村民的共同研究,解决场地内生态、空间、建设和保护等问题,以获得该范围中的具体规划的工作和内容,如:1)规划景观保护部分,包括自然区域的边界划定,民房村貌整治区划定,传统建筑修缮及其周边控制建设范围划定,社交空间提质区划定,村庄公园绿线划定以及混杂住宅区景观提升等工作;2)规划开发部分,包括村道巷道整治,新建住宅区域范围划定,医疗站、村委办公室、敬老院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科学选址及周边环境提升,活动中心和接待中心创建,重新定位保留地以发展未来农业和振兴旅游等。最终得到青桐村村庄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图3)。
4结论及讨论
4.1结论与后期建设成果
本研究通过耦合公众力量共同参与,构建矩阵系统计算青桐村景观保护性规划多个重要指标的权重值,其中 4个准则层指标按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自然风貌、古建文化、社交空间和民居村貌;进一步分析出乡村的应建设区域、可建设区域和不可建设区域,并将当地居民的建设意愿,与专家学者和设计人员对场地景观保护、更新改造的具体方法内容相结合,编制了村庄规划,着重解决了村庄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了村庄的发展目标。
本研究从2017年10月完成场地调研,到2021年11月村庄完成基本建设,历时4年,近期规划建设严格依照《乡村适宜性建设规划图》实施:1)在景观保护方面,划定了历史保护线,修缮了传统宗祠,提升了村貌及建立了民房整治区,建设了红色文化活动场所,构建了特色旅游线路,通过保存文化印记,为村庄未来旅游发展奠定基础;2)在规划建设方面,完善了村庄基础建设,建设了防灾绿地和村庄公园,界定了新建住宅区域,新增了村民活动中心和场地。历经四年建设,青桐村整体乡村风貌得到较大提升,村民反馈良好,规划设计的成果得到社会承认与好评(图4~5)。
4.2讨论
乡村振兴在国家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指导下,正在有序且有针对性地展开。在本次研究项目中,风景园林师全程参与乡村规划建设,在关注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的同时,充分了解并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利用科学、合理的现代信息化手段,统筹专家学者及村民的关注点,最终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从而惠及村民。
今后,在我国的乡村振兴工作中,描述乡村问题需要客观全面。风景园林师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时候,应脚踏实地地对村落的特色和格局作深入的调研,努力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探寻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依据村民的意愿提出针对性策略,不断完善乡村建设,挖掘乡村发展潜力,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應善于运用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规划设计原理及方法,从景观保护性开发策略的角度出发,全面开展摸底调查,发掘农村优势资源,把乡村(镇)的故事完整地反映出来,让乡村留住乡愁;更应善于思考乡村生态环境和经济该如何同步转型升级,如何实现农业生态和乡村居住、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村庄是乡村群众的家,只有了解他们最深度的需求,同时给予科学方向的引导,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当地景观,合理开发乡村。
注:图3来源于《广东省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广东省雷州市英利镇青桐村规划(2017-2025)》;其余图片为作者自绘自摄。
参考文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 人民日报,2012-11-18(00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报,2013(2):4-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 32000-2015[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4]魏剑丹,郭素萍,邹伟勇.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J]. 南方建筑,2019(2):62-67.
[5]付维春. 徽州古村落“乡愁文化”营造策略探讨[J]. 工程与建设,2020,34(1):36-40.
[6]杨丽萍. 基于AHP分析法景迈山乡村景观质量评价[J]. 绿色科技,2020(5):26-28.
[7]鲁黎明,张书文,杨芳绒,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传承型乡村景观评价——以广西省北流镇鸭埌村为例[J]. 河北林业科技,2021(2):18-22.
[8]张贵豪,李晓璐,吴佳杰,等. 乡村振兴背景下湖州市三林村的生态敏感性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2021(3):627-631.
[9]陈玉山,朱英明. 基于GIS-AHP的乡村居民点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商业经济,2019(12):20-22+169.
[10]刘嘉伟. 临潭县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研究[D].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作者简介:
邓卓迪/1987年生/男/广东开平人/硕士/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园林系(湛江 524088)/风景园林设计工程师/从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景观生态学、乡村文旅与建设方向研究
陈琨/1995年生/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园林系(湛江 524088)/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方向为风景园林
麦湘颖/2000年生/女/广东广州人/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园林系(湛江 524088)/在读本科生/专业方向为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