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相长 成风化人

2022-05-15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教育基地

浙江林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志愿者基地

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教育基地坐落于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校园环境清幽,崇学氛围浓厚,有“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特色。基地依托的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科实力雄厚,具有师范生培养基础,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院高度重视自然教育工作,结合学科优势和师范生培养优势,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多年来,学院在自然教育基地建设中,积极完善管理、统筹工作,建设队伍,强化研究,致力于在大中小学生中普及自然教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基地自2005年开始运行,2019年从下沙校区迁移至仓前校区,截至目前,开展活动累计400余次,服务近10万人次,有师生志愿者355人。

完善自然教育体系 夯实教学基础

基地积极协调教学、实践、团学等相关部门,出台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教学服务体系和保障机制,夯实教学基础。

不断完善组织管理,强化制度保障。基地制定了管理辦法、自然教育模式及内部管理、品牌课程培育办法等系列制度。对于教学实验室、标本馆等场所安全以及突发情况均制定了相应预案以及预防机制,成立应急处置专班应对险情发生。

积极建设教育场地,强化场地保障。基地拥有植物生物技术、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中心、药用观赏植物研究所等教研团队,建有独立的标本陈列馆、大型仪器平台和可供开放的实验室等场所,其中教学实验室(含辅助用房)超3000平方米、科研实验室(含辅助用房)近1万平方米,配有检测仪器、显微镜等专业实验设备。同时,校园作为室外教育场所,用于开展动植物观察、水质采样检测等课程。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强化人员保障。基地以“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志愿者”模式组建团队,组建B.D.服务社和“绿之翼”环保协会,现有指导老师10人、志愿者345人(其中核心志愿者48人)。同时,不断做好工作传承,延续自然教育模式与传统。

整合各方合作资源,强化经费保障。学院设置学生活动经费保障基地日常活动开展,科研经费保障基地科研项目,共同支持基地建设。此外,基地积极整合合作资源,与工会以及校外机构合作,为自然教育开展提供更多的经费保障。

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加强品牌建设

基地统筹校内外资源,积极面向大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自然教育,打造基地品牌。

依托专业背景优势,打造特色课程。基地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学院所拥有的生物科学(国家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生物技术(浙江省一流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浙江省一流专业),在哈佛访问学者吴玉环教授等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设置了植物学、动物学、环境学等相关自然教育课程。

发挥师范合作优势,普及自然知识。基地结合师范生培养模式,与余杭实验小学、闲林和睦小学、三墩中学等中小学及社会组织广泛合作,开展自然教育,广受好评。其中,“叶韵童心,拥抱自然”——叶脉书签制作、“与水之缘”——水资源观察实验、“碳中和”科普等课程,充分考虑年龄特点,通过自然教育宣传与讲解,让中小学生通过听觉、嗅觉等感官全方位感知自然环境,认识自然、融入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弘扬绿色志愿精神,推广环保理念。在高校内,基地培养自然教育学生志愿者;在高校外,与中小学校、社区、博物馆等合作,开展主题自然教育活动,实现环保理念全覆盖。在自然教育中,学生志愿者、听众群体都加深了对于自然的理解,环保理念得到推广。

培育自然教育人才 助力学科发展

人才是第一资源。基地积极培养相关专业人才,构建良好的自然教育团队,助力自然教育研究发展。

教学融合,培养教育人才。基地逐步建立了多维度、高素质的自然教育专业队伍,为中小学和教育机构累计输送百余名从事自然相关学科教学的教师,这些基地的志愿者、中小学的老师持续提升了基地的影响力和宣传的广泛性。

依托专业与时俱进,助力学科发展。基地依托学院学科,在课程开发上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实践总结和理论研究,目前已在学院支持下完成自然教育专项教材《动物标本馆教材》编撰,并开发10门常态化课程,助力师范教育能力提升,并用自然教育助推学科发展。

未来,基地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引导师生参与自然教育,开发更多优质课程和教材,培育更多教育人才,加强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在自然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

猜你喜欢

师范生志愿者基地
志愿者
小小志愿者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