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创新途径探讨
2022-05-15杨静哲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基于‘问题+专题+课题’的硕士生思政课‘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为例”(SDS2020B13)。
作者简介:杨静哲(1993-),女,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
摘 要:高校思政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一环,而大学生处于成人的关键时期,思想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解决当前阶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为急需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对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进一步对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期能够帮助和谐校园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9.068
高校作为学校的最高等级,担当着建设和谐校园的重任。而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教研工作尚且存在着诸多问题,迫切需要得到一线教研者的研究与革新。新的历史形势下,应该将激发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难点,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借助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多种优势,将互联网技术作为破除发展困境的主要手段,在考虑到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破除教学难题与困境。
1 高校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平等观念欠缺
受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者容易站在一个传道解惑者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为人处世的建议与道理,却难以满足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价值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却存在着教育理念与课堂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天生所带有的对安全感的渴望和自我保护机制的构建,厌恶被压迫和处于被动地位的束缚,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在大学轻松、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对自由变得更为热衷,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更加期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平等对待与尊重,对于命令话式与僵硬化的教学形式比较抵触。
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通讯工具的推陈出新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提升了传播速度,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便更难符合实际的教学需求。思政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转变对大学生这一行为主体的看法,要正确地认识到他们已经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与学习能力,而不能停留在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教育对象,在教学中增添友情的成分,拉近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心理距离,转变教育者的角色进而革新教学方法成为思想教育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教育形式单调,方法单一
为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掌握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则十分重要。而在具体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授课老师主要是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但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在思政教育课中,部分教师尚未充分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对待自己的职责未能提起高度重视,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逐渐下降,一方面滋养老师敷衍了事的行为,师生之间欠缺有效沟通。
在教学实践方面,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对学生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即过分重视对学生的“监管”,而没有将学生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准成年人”,没有关注到被教育者的爱好和需求,没有实现对之晓之以理。部分的思政教师由于本校的教学质量评价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模式,担心评教成绩的降低而影响到自己的晋升与评奖评优等个人发展需求,存在着教学改革与落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之间的矛盾。
1.3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大学生虽然从年龄上看已经在法律层面上成年,但是仍旧处于三观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心理成熟程度、道德素養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此时具备的社会经验却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尚未具备坚定的思想信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的标准。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时代,但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也很难摆脱形式主义与西方思想的影响,在处理具体事务时不易站在学生个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对心理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也不够充分。例如,当一个学生沉迷于游戏而无法自拔时,我们很容易受到首因效应的影响,只是关注他行为的本身,认为该行为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或者不利于其学业的发展,而非深入研究他们行为产生的根本因素,可谓治标不治本,甚至也难以起到治标的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少,大学中的班主任大多由本专业的任课老师担任,由于其平时教学任务繁忙及其他事务的影响,班主任在大学生生活中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缺乏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到学生的内心所需,当学生在学习或者生活中出现问题时,便很难得到及时解决,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难以发挥出思政教育的真实效果。
2 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传统思想的影响
“师道尊严”是传统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到现在依旧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在九年的义务教育中老师便作为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强调其个人的权威性和管理者的身份。在大学中,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容易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继续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学生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不重视采取手段来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长期处在这种类型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之下,很难发挥出其原有的创造能力和天赋特长,在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下渐渐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在面对一些突发问题时还可能会欠缺与之相对应的灵活应变能力。
2.2 队伍专业素质不够硬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思政教育的工作队伍来完成的。综合来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数量上不仅相对缺乏,在结构上也有着不合理的缺陷,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不过硬等问题也是众多高校中存在的问题。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是非思政专业出身,而以法律、经济等其他专业的人员居多,导致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程度过低、知识结构不完善的缺陷。教育队伍素质水平层次结构参差不齐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及与学生相处中过度强调经验主义,很少归纳总结自己的处理方法和授课方式,也容易造成知识的老化,阻碍了自身教学与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他们既非科班出身,很难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对相关的心理知识、管理知识和人文知识等也缺乏深入的了解,也降低了他们利用多学科知识进行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创新的可能性。
2.3 思政管理目标制定过于笼统
不少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思政管理目标定位不明确、科学系统性较差、与专业课的结合程度较低等问题,思政元素在融入专业课开展的过程中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思政目标的管理中存在着稳定性过强但灵活性不够的弊端,具有十分强烈的滞后性。
此外,在教育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形式上过于单一,对受教育者的观点和看法重视程度不够,从整体上看缺乏科学性。事实上,大学生与初中生及高中生有了显著的区别,他们不仅在生理上趋于成熟,心理和思想上更加多元,在思维、工作效率等方面甚至不逊色于成年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一张白纸”,成长过程中夹杂着理性和叛逆的色彩,客观上要求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听取大学生群体自下而上的反馈。
3 创新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加大实践教育的开展力度
在大学中,教学目标和高中已经有了显著的区别,此时应该将他们从书本和屋子之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应该推动他们积极参加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打开他们的视野,增进实践经验。
一种方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的方式,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拟定好调研课题,鼓励学生在暑假与附近的同学或者在学校附近进行调查研究,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和其他优秀的人沟通、合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推动自身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善。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服务的方式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可以将校内的志愿者服务协会作为媒介或者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大学生与社区产生联系,寓教于实践活动,达到更好地教育效果。
3.2 加强网络技术的应用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网络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应该抓住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势,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手段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例如,可以开办并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思政教育网站的核心要点是提升网站的吸引力,应该抓住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特点和时尚潮流,比如可以与二次元人物相结合,既可以丰富趣味性,也能够帮助破除大学生心中对于思政教育的严肃呆板的形象。将网站的内容栏目与每日的热点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内容需求结合不同的热点,在介绍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时,可以与我国的外交发言人铿锵有力、振奋人心的发言结合在一起;在弘扬传统美德和遵守法律法规时,可以将某些明星艺人的劣迹结合在一起,使理论内容不至于过于空洞,也能够在与时代接轨的同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3 增添传统文化元素的渗入
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社会中掀起了一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可见其先进性和受欢迎程度。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厚植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呼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博大的胸怀对待马克思主义,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在具体形式上可以开办一系列的人文社科的讲座、座谈会、辩论会等其他形式,聚焦于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禮义廉耻进行探讨,用传统文化滋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修养,通过传统文化实现在人们心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通过提高大学生思政素养而实现提升整个社会和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目的。
4 结论
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之下,与时俱进地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力图通过对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的探析,进而提出一些针对思政教育的创新性的有效途径,以此来帮助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取向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姗姗.新时代思政教育 转变话语体系是关键[J].中国商人,2021,(06):48-49.
[2]程兰华,李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3):1-4.
[3]叶静.深度教学: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导向和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1,25(03):106-113.
[4]杜秀.高校思政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供求平衡[J].现代交际,2021,(10):159-161.
[5]孔凡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列创新[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1,23(02):69-72.
[6]邢良,谭翀.“后疫情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3):23-25.
[7]贾洋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渗透[J].品位·经典,2021,(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