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消费青年

2022-05-14周春林朱作明崔小花赵春雨周慧娴唐伶

商界 2022年5期
关键词:消费

周春林 朱作明 崔小花 赵春雨 周慧娴 唐伶

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这个时代的消费主力,他们比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消费。而新消费的崛起,正是基于新一代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从心出发”的商业新逻辑改变。核心消费人群快速迭代,让中国迎来了自己的“消费新一代”。

在这个物质无比丰盈的时代,年轻人犒劳自己、探索自己、提升自己的方式,似乎从来离不开消费,他们展现出了巨大的消费力。当然,在消费这件事情上,年轻人也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

省钱专家

有因拮據而热爱钻研,因钻研而成专家。他们收入有限,但对品质却不将就,一面消费升级,一面寻求性价比更高的平替,从而练就了一身懂买会买的本领。90后社会新人是追求极致性价比的“精明消费者”和“专家型消费者”,是钻研型消费的主要人群。

国货本命青年

国货品牌深耕文化基因,通过原创设计和自主创新,让国货成为时尚标识,吸引青年一代消费人群。47.56%的90后社会新人在购物时会先考虑买国货,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社会新人。“国潮”不仅是国货之潮,也是国力之潮。

向内探索

现在年轻人更加热衷向内探索自身需求,更加忠于自我感受,积极应对自身焦虑。他们积极探寻个体与社会的真实交际,寻找一种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对生活的极致的热爱,也努力修缮与孤独的本我链接,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与修身养性相关的产业。

孤独的贵族

中国超2亿人单身,我国家庭呈现单身化趋势,单身经济盛行,催生出独特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文化。一人住、一人食、一人游……为单人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

断舍离

断舍离是一种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关系的方式,精髓在于克制。断:断绝不需要的,不盲目购物;舍:舍弃废物,清理掉多余的东西;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弄清自己真正的需求。理性消费才是趋势。

元宇宙居民

“元宇宙”一词最早诞生于科幻小说《雪崩》,不同于现在的VR游戏,元宇宙其实是由区域链、AR、VR共同组成的一个庞大虚拟空间。从Roblox上市,到Facebook改名Meta,一夜之间,各行业大佬们都煞有介事地谈起了 “元宇宙”,各行各业闻风而动。

从NFT到潮玩,95后、00后作为真正在数字化浪潮下成长的一代,对于破次元壁的消费,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热忱。

因理性而消费减负,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从某种层面上这也是一种消费升级。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与美食一样,购物可以激活大脑分泌多巴胺。换句话说,购物这一行为对于人体本能而言,是不具抵抗力的。欲望是无限的,但物质条件却是有限的。这种矛盾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典型。

当欲望与现实产生强烈冲击后,年轻人们选择购买大牌的平价替代品(“平替”) ,间接实现消费升级。

2021年度消费领域5大热词中,“平替”一词入选。“万物皆可平替”“3分价格8分效果”成为了不少年轻人的消费宣言。面对欲望和消费,年轻人们愈发清醒和理智。不再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年轻人开始考虑自身实际需求。

“平替”热

今年“2·14情人节”,玫瑰花价格创下20年来新高。

这导致了“平替”鲜花的火热,郁金香、洋牡丹、小苍兰销量上扬。盒马花园采购负责人履言表示,今年情人节,这几款热门的小众鲜花销量至少会比平时翻一番。

消费者们对“平替”的热爱,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出版社Livre de Poche在1953年发行了第一批口袋书,每本售价2法郎。口袋书瞄准的是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说是正常尺寸书籍的“平替”,没想到口袋书最后风靡各个阶层。一直到今天,口袋书的热度依旧没有褪色。

据费加罗调查,口袋书现已占三分之一的全法图书市场,在疫情肆虐的背景下,2021年销量竟比2020年销量同比增长了29%。

不只是书籍、鲜花,从护肤美妆、包包、衣服,到旅游景点,纷纷涌现了不少“平替”产品。甚至于“平替”这个词语已经形成了一种现象级的社会问题,只要有“平替”这样的关键词出现,文章或视频便掌握了流量密码。

但“大牌平替”产品发展到今日似乎已经变味,演变成为某些小众品牌吸引年轻人消费的营销手段。

在化妆品领域里,“大牌平替”原本的意义在于以更低的价格购买到替代大牌功效的化妆品。但事实上,如今不少所谓的“平替”产品通常只拥有一两种大牌成分。但化妆品的功效靠的是整个配方,不仅仅是单一成分。这些“大牌平替”实在言过其实。

还有一些山寨品牌,打着 “平替”的幌子,不仅没有模仿大牌成分,反而对产品包装进行抄袭,并因此“窃取”不错的销量。深受其害的完美日记表示,针对这种违法侵权行为,将采取多种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抖音电商在2021年发布了对美妆行业和个护、家清行业的“大牌平替”禁令,快手电商也紧随其后。但即便是抖音和快手,也只是在电商层面对“大牌平替”下达了禁令,并未涉及到视频“种草”板块。“大牌平替”依旧手握着流量密码。

不可否认的是,“平替”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依旧如初。这也折射出年轻人购物理性的一面。

“平替”与消费升级

苹果已故创始人乔布斯曾这样说道:“消费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直到我们拿出自己的产品,他们就发现,这是我要的东西。”

这句曾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宣言,或许在当下已经失灵。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2021新青年时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近7成新青年时尚消费者在购物时首要考虑性价比因素,消费时更趋于理性,炫耀型消费行为减少。

另一组数据也证实了年轻人偏爱平价替代品的消费趋势——《2021新青年生长力报告》显示在前3大电商平台中,拼多多年轻人的比例最高,其中95后的用户比例更是达到了32%。

“平替”的火热,展现了年轻人在个体消费行为中不断审视自身的消费观,并逐步掌握了消费的分寸感。他们开始把消费决策握在自己手里,而不是把消费的选择权交给商品。

消费,这种经济行为,已经被社会叠加了好几层附属色彩。很多时候发生消费这一动作,触发点并非当事人的物质刚需,它更像是一种凸显阶层的符号、社群认同的纽带和社会生活的价值归宿。

很多时候,后者更能体现消费升级的意义。并不是说年轻人抛弃了消费所带来的精神滋养,相反,年轻人发现人生维度的复杂性,购物所带来的精神层面满足感并不会完全填充上述这几种社会色彩。他们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类别、选择“平替”品牌,用节省下的钱购置资产、为兴趣和知识付费,追求了人生另一种精彩。

“平替”的出现,也引发了社会对高奢品牌定价的反思。

坐标郑州,一位女士表示自己在某奢侈品店购买的手包带子轻轻一折就断。在向奢侈品店反馈后,该女士竟然得知包带的内衬竟然是纸做的。

品牌溢价,让不少大牌产品价格虚高。类似“奢侈品就是一次性消耗品”这样的话题每每出现就能引发舆论的热议。与此同时,直播、短视频的无孔不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关注一些产品品质能够与大牌比肩、甚至做到超越的品牌。

在“平替”产品火热的当下,部分国际美妆护肤品牌也开始了降维打击战,宣布下调旗下产品价格,与“平替”产品正面开战。

对于年轻人而言,因理性而消费减负,并不意味着消费降级,从某种层面上这也是一种消费升级。“平替”火热的背后,是年轻人既不想对生活质量将就,又想与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保持距离的态度。

毕竟,消费的终极意义,就是让自己度过更加充实的人生。

国风当道,国潮盛行。

在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制造惊艳了世界。

1915年,巴拿马,中国品牌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斩获74项大奖,独占鳌头。但当时为国争光的,仍是丝绸、茶叶、瓷器等传统手工制品。

107年后的今天,全球70%以上的彩电和手机、90%以上的个人电脑,都产自中国。疫情冲击下,世界各地超过150家汽车工厂关闭,特斯拉、宝马等跨国车企把中国作为“避风港”,国际大牌纷纷上天猫掀起开店潮,率先进入常态化防疫的中国,成为世界的担当。

越来越多中国品牌也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大疆占据全球民用无人机7成份额、联想收购IBM、吉利收购沃尔沃、比亚迪电动巴士“占领”欧洲、TCL电视冲顶美国市场……

国货的崛起,一方面是民族自信、消费自信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国货在品质与品牌上的崛起。

国货爆红的背后

从中国李宁、北冰洋到故宫淘宝、五菱神車、完美日记......国货潮品在市场上毋庸置疑已经占据了一席之地。据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2021国潮骄傲搜索大数据》:从2011年到2021年十年间,国潮的搜索热度上涨了528%。

回看,鸿星尔克河南雨灾后捐款事件、白象拒绝日资、安踏和李宁力挺新疆棉花等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品牌顺应了公共事件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自豪感与认同感正日益提高,民族情怀和新消费观正成为消费者的内在选择机制。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人每天可能接触4 000到10 000支广告。

形形色色的广告充斥在现代都市生活,几乎无孔不入,它们可以出现在各类电子屏幕、电梯门、房门、车窗上……却难以真正抓住消费者的注意力。近几年国潮拼命“种草”,渗透消费者的心智。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开始打破传统的行业界限,不再一味“单兵作战”,转而用跨界合作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其主要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各自品牌的影响力,实现粉丝精准互补,达到1+1>2的效果。市场上不断涌现出各类“联名款”“定制款”也备受消费者青睐。

与此同时,随着流量红利逐渐退去,不少国货品牌也会面临着营销手段同质化、过度依赖流量等瓶颈。

路径遍地开花

为了突破瓶颈,国货品牌在行业发展大趋势下频频涌现新玩法,其与过往相比体现在5个部分的升级:

一是产业升级。中国制造业生产高效、产业链齐全,制造逻辑也从传统的“规模化生产”向“小批量生产”“个性定制”“柔性生产”演变,满足了新品类快速迭代的要求,也契合了新消费群体表达个性、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二是技术升级。技术的强弱代表着产品品质的好坏,随着技术升级,品牌不断增强产品品质,提升运营效率和顾客的消费体验,为国货崛起注入新的动力。国货们通过引进创新技术、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创新等,打造高性价比的产品,进一步缩小和追平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

三是渠道升级。国货品牌更倚重社交媒体,主要采用线下+线上双渠道融合模式,将传统营销与新营销结合,在各大社交网站“种草”,通过直播与短视频带货等“DTC(直面消费者)化”进一步降低了销售和获客成本。

同时,打造IP也是国货品牌的“借力势能”,IP内容营销的核心差异化优势是在短时间内创造巨大声量,帮助品牌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联动,从而实现产业链、品牌和消费者的深度连接。

四是物流升级。国货品牌从送货、安装服务,到为用户量身定制解决方案的全链路、一体化服务,开启了物流行业场景服务的新时代,满足了消费者对收货体验“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五是品类升级。成熟市场中,市场竞争激烈。传统品牌通过消费群体选择、新市场定位、新产品创新、新传播渠道等,与传统产品形成差异化区分,从而对传统品牌形成升级和变革。

其次在市场需求大、市场竞争强度大的市场环境下,避开大类目的竞争,从细分品类切入,也为新晋品牌带来一定的发展空间。

“一人经济”“他经济”“懒人经济”等新业态涌现,众多品牌从消费需求入手,在产品研发和技术上做到产品创新,开发出“0到1”的品类,打出“大爆款”,构建消费者的认知。

对国货品牌而言,未来将迎来乘风破浪之机遇,而Z世代的出现,无疑将其推上更大的浪尖。

与上一辈向内探索的消费方式不同,年轻人消费所表达出的消费倾向带有强烈个性色彩。

年轻人很容易被焦虑所束缚,而焦虑的产生来自于对现状的不满意、对自身的不满足。想要解决焦虑年轻人只有勇于自救。与其沉溺于这种负面情绪,年轻人发现,不如通过一些具象的事物来舒缓自己的情绪,这些事物具体体现在身、心、灵这3方面的消费上。与上一辈向内探索的消费方式不同,年轻人消费所表达出的消费倾向是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

朋克养生正当时

某档综艺节目上,一名明星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养生所捆绑,家中各种保健品、养生器材琳琅满目。这种现象其实在年轻群体中并不少见,另一档综艺节目中,某明星出行时,保健品的药瓶塞满了半个行李箱。

“朋克养生”已经成为了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他们一边“857”“996”,又一边开始关注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和长辈不同,这一代年轻人的养生观点主要围绕着“养和防”展开,就这样保健品、健身课等开始填充年轻人的日常生活。而在“朋克养生”的主导下,无论是减肥、美白,还是提神、安睡,又或者控糖控脂,年轻人们都会选择通过“吃”这样既不劳神又不费力的方法达成。一些功能性食品则成为了年轻人养生的日常补给品。

美国咨询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全球功能性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2 75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 553亿元) 。

不仅全新品牌入局,一些老字号也开始眼红功能性食品领域,同仁堂等老字号纷纷跟风,推出新品。

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对这些“功能性食品”来者不拒,有业内人士透露,“年轻人生意不好做,特别是这类功能性食品,业内复购率为10%多点,而达到这个数据的很大程度上还在依赖产品提供的售后服务。”

为快乐埋单

相比老一辈,这一代年轻人开始转变消费理念,持续从功能层面的“衣食住行”向追求高品质生活跃进,他们追求个性,不愿意成为大千世界中平平无奇的其中之一。批量生产的商品开始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他们喜欢用特定调性的品牌为自己的个性增彩。潮玩或限量版商品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诠释自我。

此外,他们更加尊重内心的诉求。电商大数据表明,“悦己消费”正逐步成为主流消费模式,消费者变得更愿意在最大消费能力范围内取悦自我。

《经济日报》数据显示,女性的悦己消费主要集中在“变美”和“自我提升”2个领域。16岁至25岁的女性最热衷于进行悦己消费。而26岁至35岁阶段,女性的消费重心则会向“家庭型”消费转移。男性用户的悦己消费占比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远高于女性。

美妆护肤、个人护理、教育培训、宠物生活以及书本,都是女性取悦自己的渠道。而男性消费中,美妆领域的“他经济”正逐年增长,天猫新消费趋势预测显示,男性彩妆备货量同比增长30倍。

批量生产的商品开始逐渐淡出他们的视野。类似房子、汽车等耐销品由于购买频次不高,乐趣的体现不明显;而一些特别、有趣、好玩的小东西,则能更轻松、随意、频繁地展现自我。

在实现身心愉悦之后,年轻人的向内探索就会逐渐升华到灵魂。

独一无二的自我品质

年轻人中流行有这么一句话:“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猪。”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高压下,我们一直生活在某种评判标准中,人们追求效率、分数、成果。而评价标准多数时候由外界制定的,自己并不清楚目标和方向。向内深耕、锤炼自己的灵魂,则成为了年轻人的消费目的。

和老一辈更喜欢在集体中寻求自我不同,年轻人更愿意挖掘自身真实的灵魂。

冥想,是年轻人探索灵魂的方式之一。“冥想”并非和狭义的、宗教情景下的“打坐”或“念经”。它伴随着“自律” “消解压力”等生活方式关键词成为一种新流行。

正因如此,关于冥想的生意频频受到市场青睐。目前已有App、健身房推出了一些系统的课程,甚至有酒店專门推出了“冥想之旅”“冥想房”。而Headspace、Calm等App和通过其他渠道提供冥想内容的平台,已经陆续进入了“独角兽”行列。

而Calm、Headspace的暴火与硅谷大佬们的KOL作用密不可分。早在 2015 年,便有大量文章开始讨论“冥想是乔布斯的灵感来源”。并且在美国,通过C端订阅和B端的企业采购,冥想App们便已走上商业化的道路。Lululemon甚至在纽约开起了自己的冥想空间。

在国内,年轻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打破了大众对冥想存在一些与宗教关联的固有认知,冥想生意正在逐步壮大。

与以“快乐主义”为核心的悦己消费不同,冥想带来的力量更由内向外,并不是通过对外用力宣言就可以达到自我价值感的锚定和确认。而自我沟通是对自己言行的复盘,对自己成长的浇灌。与自我进行沟通的前提是年轻人必须拥有充实的大脑,脑中空无一物,是无法真实触碰自我需求的,因而在拥有独一无二的自我人格之前,年轻人还需提升自我。

年轻人向内探索,是自我的体现,也是不断沉淀的历程。正如《人民日报》所说,面对人生新阶段的困惑与挑战,青年人要求拥有更辽阔宽广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更深地扎根于奋斗的泥土中。

单身的人多了,单身的生意也就多了。

我国的单身人口有多少?

根据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共有家庭户49 416万户,其中“一人户”超过1.25亿户,占比超过25%。

一人独居,两眼惺忪,三餐外卖,四季网购。是许多独居青年的生活写照。

单身群体逐渐庞大,他们作为消费新势力,正在促进单身经济这一领域崛起。

单身经济是指为满足单身群体需要的所有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比如满足单身群体需求的食品、住房、家具家电、汽车等产品,以及餐饮、健康、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和娱乐等服务。

一人食

相比非单身群体,单身群体更倾向于一个人就餐。

根据艾媒数据显示,有68.1%单身人士表示一个人吃饭为常见的情况,其中32.9%的消费者处于长期独自就餐的状态。他们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年龄主要在19-40岁之间。

一人食经济先是在电商中展现出非凡的消费潜力。

天猫发布的《2019~2020国民味道》数据报告就指出,一人食、健身餐、滋补品、原产地、跨界品和懒人速食已经成为了2020年六大年度美食趋势。2019年一人食商品的销量在天猫商城中同比上涨30%;2020年,京东消费数据显示,“一人食”自热火锅和自热盒饭成交额环比增长了77%。

此外,一人食经济更是催生了一种新的餐饮店形式。

如一人食火锅、一人食烤肉这类新式餐饮店。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近5年来,我国与“一人食”相关的餐饮企业不断增加,同年,全国范围内“一人食”相关企业新增注册112家企业,同比增长了43.6%。虽然店铺总数不多,但增速很快。

其实这样的餐厅在很早之前便在国外流行。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创立于1960年的一兰拉面。这家拉面馆正是以隔板将食客分开,让食客能够安静地享受美食而受到追捧。

当代年轻人很多都有“社恐”(社交恐惧),不喜欢过于热情的服务和人满为患的就餐大厅。比如前几年网络上就有许多人调侃,海底捞过于频繁地添水、下菜会让人觉得不安。

虽然很多餐厅都支持单人就餐,但在这种强调一人食的店里,点单、取餐都是自助的。特别是在普通餐厅里,一个人吃饭时看到邻桌多人就餐的热闹场景时,难免会心生孤独。而一人食餐厅的环境提供了私密性,即使一个人吃饭也不会尴尬。

因此,一人食餐厅的兴起,与其说是食物品类的特殊性,不如说是在售卖一种情绪价值。日本电视剧《孤独的美食家》的暴火就很能代表被当代年轻人认可的饮食文化:孤独也可以享受美食,一个人安静地吃饭也可以很满足。

一人居

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平均家庭规模较10年前减少了0.48人,选择独居的人口数量增加。但与之前不同的是,独居人群的构成除了之前的“孤寡独居”更增加了“城市青年独居”。

近6成的20-39岁独居人口聚集于城市,从城市独居人群来看,20-49岁是当前城市独居的主力人群,占比高达64.2%。

年轻、独居、高消费。这样的独居青年的增长催生了小户型房地产生意。

首先是小户型租赁市场的兴起。与传统的房屋租赁不同,这些独居青年在选择住址的时候更倾向交通便利、生活配套好的社区。但这些老社区更适应家庭居住,一居室的户型极少。单身公寓便在这样的需求下得到了发展。

2021年,万科泊寓、龙湖冠寓、乐乎等头部长租公寓品牌的出租率均能达到95%以上。去年上半年,泊寓营业收入为13.19亿元,虽然占比不高,但其25.6%的增速要比集团总增速高出11.4%。

观察这些公寓品牌可以发现,除了选址、装修符合单身青年的需求和喜好以外,它们会受到欢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具备社交属性。

相比于已婚群体,单身群体的社交需求更高,他们需要通过社交丰富精神生活。独居者因为一个人居住更加自由,不过,也让他们产生了孤独感。

许多公寓品牌,会在公寓内设置大面积的公共区域,比如公共厨房、读书室、观影区等,还会定期组织公寓活动,促成公寓成员之间达成不止于邻居,更像是学校社团的关系。

让独居群体的居住生活不脱离社会网络、减少生活孤独感,是公寓品牌超越传统的分散租赁的关键。

陪伴经济

单身人群享受孤独,但另一方面,也需要陪伴。

根据90后消费群体的用户画像汇总,“孤独感”是其中的关键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共5类需求。

为了满足单身人士的情感需求,“陪伴经济”已经蔚然成风。

陪伴经济中最大的市场,便是宠物。

据《2021宠物食品行业消费洞察报告》显示,在当前养宠人群中,有超40%的人群为独居单身人群。

2020年,我国城镇宠物市场规模接近3 000亿元,2015-2020年6年间复合增速达到32.8%。随着宠物家庭渗透率和行业成熟度的持续提升,宠物行业依然会保持稳步增长。据预测,未来3年我国宠物行业复合增速在14.2%,到2023年规模将达到4 456亿元。

除了宠物陪伴,新兴的陪伴職业也反映了陪伴经济的繁荣。

在线上,有游戏陪玩师、陪聊师、考前陪学师;在线下,也有旅游陪游、陪诊,甚至陪看电影、逛街陪购等服务,但凡可以结伴做的事情,几乎均可找到对应的陪伴服务。

2019年,国金证券便在报告中预测,2025年左右,陪伴经济的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400亿- 500亿元规模。

2014年上线的陪练App“比心”就是其中的代表。根据比心曾经发布过的营收数据显示,2018年比心平台月流水超过2亿元。截止到2020年比心累计给平台陪练人员创造收入超过200亿元,注册电竞陪练师也是超过了700万人,全职陪练月均收入在7 905元。

但不同于游戏陪玩能够跑出比心这样的大公司,大多数陪伴服务均属于通过淘宝、闲鱼乃至豆瓣等第三方平台经营的个体经营。

面对这样的一种新兴经济,在还没有足够完善的监管下,还存在很大的法律灰色空间。这对于陪伴经济来说将会是一个最大的考验。

经济学家郎咸平评价过,独居率的上升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独居率还会上升。目前德国、芬兰独居率高达42%,挪威、丹麦高达39%。日本、法国为34%,英国、美国为30%。

单身群体在消费上的新需求,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催生了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新兴职业。

孤独经济会继续迎合着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升级而持续扩张,也会伴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提升拥有更广大的发展前景。孤独经济不再被“孤独”这个词束缚,而会形成一种新的流行。

“断舍离”不是扔,是更理性地买。

新时代年轻人的“断舍离”,正在打开一个新的消费市场。

你的闲置物品会怎样处理?你会购买二手商品吗?

从最早的家具、书本,到如今的球鞋、数码产品,当下消费群体购买二手商品不只是单纯为了省钱,而是在同等投入下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物品是情感的承载,旧物是温情的延续。然而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旧物更多是和贫穷联系起来,只有穷才购买二手商品成为了共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过剩,新型极简主义、环保主义生活的倡导,二手经济再次繁荣起来。

因此,线上、线下,中古店、二手电商等二手商品的交易平台迎来了全面升温,闲置经济的价值被重新发现。

据悉,2018年中国二手闲置物品的年交易额为7 420亿元,2019年达到9 646亿元,2020年则上升到了12 540亿元,市场规模已达万亿元,年轻群体成为二手消费市场的主力军。

随着“互联网+循环经济+共享经济”概念的发展,二手商品市场重新被激活,年轻的消费者由过去的“买买买”逐步转变为“卖卖卖”,也由此开启了二手经济的新篇章。

QuestMobile发布报告显示,90后是闲置交易的主要人群,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活跃占比更为突出。易观分析发布的行业洞察报告显示,从用户年龄来看,35岁以下人群是二手电商的主力用户;80后、90后对商品消费的态度既关注性价比,也愿意享受超前消费,是消费升级的主流群体;另外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年轻人也是二手电商的潜在用户群体。

二手市场的无限潜力

当下的年轻消费者喜欢挖掘物品背后的情感价值,在他们心中,二手商品不再是单纯的物件,而是情感的承载和延续。

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环保主义的消费理念对年轻消费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炫耀性消费、过度消费,逐渐转化为个性消费、精准消费和克制消费,使得二手经济再次繁荣起来。

“共享经济”鼻祖罗宾蔡斯女士曾提出了一个公式: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而现在的闲置经济正符合了此公式,人人参与使大量的闲置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得到循环利用。

尽管有不少专做二手商品的大卖家和实体店,但在二手平台上,大部分卖家依旧只是业余卖家。比起商人的重利性,这些小卖家似乎更加真性情:爽快拍下就可送礼物,只卖给真正喜欢唱片的人……二手平台上一个个标题奇怪的真实卖场,自有它独有的个性吸引着买家。

不同于传统市场里,大部分人是买家,只有小部分是卖家,在二手市场里,人人都可以是卖家。你可以卖自己的车,也可以卖自己的衣服、手表、不实用的小家电,哪怕没有什么实物商品可以转卖,你也可以卖你写的PPT或者弹吉他的技能。

卖家和买家的巨大体量,决定了这必然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

同时,随着互联网巨头的入局,二手电商的信誉体系逐渐建立,消费者关注的产品质量、交易服务、售后保障等问题有了妥善的解决方案。

平台提供的社區化服务,为二手交易的行为附加了独特的区域社交价值,把单纯的物品交易延展成兴趣探讨和兴趣社交,不仅提升了用户黏性,也在潜移默化中拉动了二手市场的流转。

理念的转变、情感的加持以及平台的助力,提高了年轻消费群体对于二手交易平台的好感度,逐渐形成了健康有序的交易环境,给二手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在二手市场买什么

国内拥有庞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在奢侈品存量的持续增长、疫情之后经济形势的变化、当代年轻人消费观念改变等因素下,国内的二手奢侈品市场近年来不断壮大。以箱包皮具、高档腕表、珠宝首饰为主要产品的各类中古店层出不穷。只二、胖虎、妃鱼、红布林等二手奢侈品电商平台先后获得融资,并开始纷纷发力布局线下场景。

二手交易的物品中,手机、电脑、电视等3C产品也占很大比重。二手交易电商平台转转集团2021年的二手“双11”战报数据显示,从11月10日晚8点至11月11日24点的28小时内,该集团B2C业务的手机3C支付成交超17.1万单,C2B手机回收业务提交订单量超5.7万单。另一个二手交易平台万物新生的数据则显示,2020年二手3C消费群体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成,男性消费者占比达到78%。

另一个大的二手交易品类便是母婴用品。由于婴儿成长速度快、物品更新频率高,宝妈也是二手交易的重要人群。有宝妈在社交平台上称,自家的婴儿车、婴儿床等都是她在二手交易平台淘来的,为了卫生,买来的二手物品她都会消毒后再使用。

此外,汉服、洛丽塔服装等价格高昂、日常穿着次数少的衣物,也是二手交易的主要品类,消费者多为95后人群。一套正版的洛丽塔服装通常价格比较昂贵,有些人穿一次拍了照就在平臺上转卖。在洛丽塔这个圈子,买卖二手衣服是比较平常的事情。

二手球鞋、二手图书也是二手交易市场非常火爆的品类。当然,二手交易市场还有更多的机会等待被发现。

最聪明的一代消费者已经拿起接力棒,他们对于二手交易行为有着很高的接受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二手交易过程中存在的商品信息不对称、行业标准不统一、渠道与货源甄选、商品售后保证等诸多问题,导致的交易信任困境难题始终存在。

二手经济如今已经成为重要的新经济、新消费模式之一,并在不断创造着新的市场机遇。相信在国家政策引导、行业标准推动、新零售融合模式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不断升级的背景下,二手经济市场会愈加成熟和健全,走出一条规范化健康发展之路。

“Z世代”不是在创造异类,而是在编织主流。

从最早的元宇宙游戏到NFT数字藏品,大火的AYAYI再到数字虚拟偶像,各种元宇宙概念火爆全球,成为当下最热的赛道。除此之外,海底捞、可口可乐、蜜雪冰城,以及欧莱雅、自然堂等美妆品牌也相继发力元宇宙。

那么当消费遇到元宇宙,是炒作还是机遇?蹭概念还是新风口?

元宇宙深得“Z世代”欢心

“Z世代”作为数字技术的原住民,如今他们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催生了大量的新经济和新文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Z世代”人口总数约为2.6亿人,占总人口的16%。他们出生于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物质生活富足、社会文化多元,不过,由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且从小浸润在互联网和数字产品的世界里,他们也更加善于通过网络和虚拟的方式表达自我。

换句话说,让“Z世代”为之疯狂的,本质上并非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感。对“Z世代”而言,情绪价值的意义远高于功能价值,关系价值的意义远高于产品价值。

如果说新消费是“Z世代”在现实世界掀起的一股浪潮,那么元宇宙就是他们在虚拟世界掀起的一场革命。

元宇宙的概念来自于科幻作家史蒂文森1992年创作的《雪崩》,该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

几十年后的今天,元宇宙已经不再是科幻想象了。尤其在游戏领域,元宇宙深得“Z世代”欢心。一个典型例子是,风靡已久的《东方Project》。

起初,游戏人ZUN创建的“上海爱丽丝幻乐团”开发了一系列的游戏原作,后来,由东方爱好者进行二次创作,开发了海量的音乐、动漫、游戏、小说、绘画、服装、手工等内容,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时空交错、人神妖吸血鬼混在的独特瑰丽世界——幻想乡。

这些东方二创作品,撑起了早期B站大半壁河山,直到2015年依然是B站IP榜首。B站最重要的频道鬼畜之名,也来源于东方,英雄联盟、魔兽世界、原神等游戏大作均受到其的深远影响,令人惊叹的是,早前一场线下东方展,摊位可达5 000多个。

在元宇宙之中,众人共创成为一种潮流,与此相应,个体的参与感和认同感都能得到充分满足。有专家表示,工业化的集中供给,无法满足每个人心中的精彩世界,这需要我们参与,共同创造。

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社会存在多种多样的亚文化,而所有的亚文化圈层都是新世代聚合的幻想乡,它们就像尚未开垦的处女地,蕴含着不可限量的市场机会。

元宇宙下的新机遇

元宇宙时代,新消费品牌的商业模式将会迎来迭代。那么元宇宙会给新消费领域带来怎样的新机遇呢?

元宇宙在消费领域的第一大应用当属游戏。

以《王者荣耀》为例,在里面,每一个人都有唯一的身份,有和这个身份相关的社会关系。游戏里面,有交易装备和皮肤的系统,尽管这个系统比较简单,但也勉强可以理解为游戏内部的经济系统。

玩家可以组织公会,发展社会规则。与此同时,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像沉浸感、低延时、多样性、随地性等条件,它也是全部满足的。据此,《王者荣耀》其实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元宇宙。不过,在现有的宣传中,几乎很少有把类似的游戏作为元宇宙的代表。

相比之下,类似《罗布乐思》《我的世界》《动物森友会》等在内的游戏则被作为元宇宙的代表来推广。这些游戏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创造性,玩家在其中的交互更为自由,受到的约束更少,代入性、可塑性也更强。

而社交是元宇宙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脸书公布了一个扎克伯格接受采访的视频。从视频中可以看到,现实中的扎克伯格和采访他的记者都戴着VR眼镜,而在虚拟场景里,他们的3D动画化身则面对面侃侃而谈。

除了以上两大应用之外,元宇宙在零售、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都有着大量的应用。对于品牌而言,它们可以走出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品牌将拥有新的经济、货币、消费环境和用户行为。

目前,已有不少品牌开始了在元宇宙中进行品牌营销的尝试,抓住元宇宙中的营销机遇已经成为各大品牌的共识。耐克、迪士尼和 Facebook (脸书)等品牌正在创建虚拟社区、提供虚拟内容、打造资产、为用户提供时尚和艺术体验。

想要建立生态系统和成熟的运转,元宇宙还需要加速沉淀应用场景,包括数字潮玩、NFT收藏品或将是最快的应用场景。

新一代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带来了消费行为的改变,消费市场从大众化流通导向变成圈层化需求驱动。

近几年,中国的新消费张力大开,迎来了风起云涌的黄金时代。

主打平价新消费的名创优品登陆纽交所,市值超过国内大多数线下零售企业;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登陆纳斯达克,市值超过150亿美元;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市值即超过1 000亿港元……

更多新消费的潜力玩家仍在肆意生长,无糖饮料元气森林、国产麦片“扛把子”王饱饱、国风美妆个护品牌花西子、精品速溶咖啡品牌三顿半等,都在近两年弯道超车,在消费者心中占住了一席之地。

一级市场的新消费投融资也从“无人区”变为“火力全开的热战场”。新品牌层出不穷,投资人重仓加持,营销指南满天飞。

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到底什么是新消费?仅仅是每一代人都会出现的新一代人的消费浪潮、昙花一现的网红词汇,还是真正站在历史转折点的新商业模式和新产品运动?

势能:历史进程中的增量赛道

新消费是基于新一代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带来的“从心出发”的商业新逻辑改变。

核心消费人群快速迭代,让中国迎来了自己的“消费新一代”。从追逐“WE”的国民化归属感到热衷于“ME”的主体化表达欲,新一代消费者自我意识觉醒所带来的消费行为改变,带动了消费市场从大众化流通导向变成了圈层化需求驱动。而圈层化是完全不同于大众化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从而也形成了新消费“从心出发”的新商业逻辑。

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首先,重要的一点是世易时移,整个中国商业力量的崛起,背后是经济社会的演变脉络。新消费的底层逻辑和中国市场供需关系的改变息息相关。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市场从供给稀缺到极大丰富化,消费行为也从物质主义向精神时代进化——前者的特点是地位焦虑与炫耀性消费,后者则追求自我表达、意义主张和圈层化认同。

其次,人际代差带来了消费意识的变迁。如今的95后、00后正踏在新消费的潮头浪尖,他们出生在一个经济繁荣、国富民安、独生富养的年代,视野宽广、开放热情、内心强大,相对于外在表象和商品价格,他们更在意内心的体验和感受。

年轻人的新需求值得被认真对待,巨大的空白市场提供了新消费品牌的高成长性。新消费主权时代的品牌需要以人为本,品牌企业需要深度理解并适应消费者“情境”改变带来的需求变化。

具体来说:

1.从拥有更多到值得更好。中国数字化新基建带来了消费壁垒的显著降低。各种选择一键可达,7天无理由可退,这也为消费者卸下了消费心理包袱,唤醒了自我消费意识。

2.从功能满足到情感驱动。消费者从追求物质满足进化到渴望心理脱贫,商品的实用性不再是购买执行的决定性因素,情感归属成为品牌价值观的核心表达。

3.从物质价格到心理价值。相比产品的经济价值、功能价值,在新消费时代,产品的体验价值和社交价值比重被明显放大。

以泡泡玛特为例,通过购买手办,年轻人的自我愉悦、陪伴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表达自我,突出个性,不断强化所在的社群归属和标签。

第三,更加值得關注的是,新消费群体的消费规模和体量日益强大,逐渐成为不容忽视的商业力量。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推算,彼时10—19岁即今天20~29岁的人口约1.7亿。他们正成为消费市场的引领者,也即将迎来事业发展、收入上升的黄金时期。

新需求产生新品类,新品类催生新品牌,最终构建出新市场,这个从0到1的创新过程将不断出现,国产消费品牌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将经历一个全面焕新的过程,一个新的品牌红利期正在到来。

聚焦一二线城市,年轻女性消费群体在国内消费人群中已占据核心地位,加之受教育程度及对应的工资水平提高,使得这一群体成为重要的消费升级推手。同时,年轻一代的生活场景改变,工作时间愈加灵活,睡眠时间愈来愈晚,夜间经济崛起,新型的夜间业态将出现。

对照海外市场的发展阶段来看,在过去十年,日韩等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似性,经济都起飞于制造业,人口红利是第一级火箭;后期慢慢从偏制造业能力的品牌渗透到偏文化输出的品牌。

当下中国经济正处在一级火箭逐渐燃尽、即将进入二级火箭点火的关口,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本土品牌将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未来5~10年,中国极有可能诞生自己的星巴克、宝洁、可口可乐、宜家等全球知名品牌。

五力动能:高增长的底层要素

过去几年,在社交媒体、新渠道和新消费群体等因素的驱动下,大量新品牌平地起飞,但高度饱和的竞争与信息流量的快速迭代,也让品牌崛起后的长期发展成为了一个问题。在新消费时代,网红潮起潮涌,究竟什么样的消费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商业模式力:从渠道为王到以人为本

新消费和大市场在商业模式上存在底层逻辑的天壤之别。大市场时代是产品导向、渠道为王,标准增长公式为国民化大单品+洗脑化大传播+压货式大分销+流量式大出货,本质商业逻辑是供给重于需求、货找人的弱关系触达。

而新消费时代的关键词是圈层化和需求驱动,必须用户导向,聚焦目标消费者,用创新的产品和体验与消费者“三观共情”,本质商业逻辑是需求重于供给、人创货的强共情联动商业逻辑。

比如元气森林主打无糖饮品,切中了消费升级背景下最大的一个细分消费趋势,那就是年轻一代、富裕起来的一代对更高品质健康饮品的需求,满足了Z世代对好味道、好颜值、好成分、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用户洞察,挖掘出新消费需求、创造出新消费场景后,设计与核心能力相匹配的商业模式,从而打造完整的商业模式——这种打法成为不少头部新消费品牌崛起的商业范式。这更像是一场立体作战,“新”的背后是死磕产品体验,极致化供应链效率,巧妙嫁接新营销方式,体现的是深刻理解消费者需求的能力。

产品力:从好产品(卖供给)到WOW体验(创认同)

最近两年,伴随流量红利趋于枯竭,消费品牌完成了对互联网思维的祛魅,品牌的建构路径回归常识,其中,产品力成为第一道防线。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产品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物品或者服务为前提,重点在于供给,以规模生产提效率,借深度分销找用户,那么互联网+时代需要的则是超级产品带来超越预期的惊喜。在此,产品力可被定义为有颜有料有感,背后是全供应链精打磨,圈层定向“爆出圈”。

新消费“人创货”的路径往往是从细分品类切入,靠品类创新引爆流行,以此获得基础用户,进而通过口碑式社交裂变,塑造品牌。比如喜茶、奈雪的茶、乐乐茶、茶颜悦色等创造了新茶饮赛道;江小白创造了新酒饮赛道等。潮玩手办、新酒饮、新茶饮、抗糖代餐、睡眠经济、智能小家电等领域,不仅仅是以一个新品牌的面目出现,更是“物种再造”。

营销力:从中心化大流通到去中心化品效协同

大市场时代,营销是注意力的竞争,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沟通,高举高打创造大众喜好的大传播、大分销。这种“中心化”思维指引下的营销行为,更重视花钱买流量、买效果,营销KPI偏向于曝光次数、直播销量、购买转化等效果指标。

而新消费面对的是一个复合消费场:人群圈层化、需求多元化、沟通明晰化、触点多元化,初创品牌如果仍然延续“中心化”的买流量、买效果思维,新消费品牌,显然拼不过原有成熟的传统品牌。由此可见,新消费时代的营销首先应该着眼于社群性共情共创,快速建立去中心化、以用户为导向,以场景和体验为核心的互动。

一方面,在流量愈贵、竞争愈强的消费品市场中,抓住社群运营的机会。以往,流量往往是货不动人动,通过规模化的洗脑+货架第一触及来产生品牌偏好和购买;而社群时代则是人不动、货动,产品被设计成为内容,基于数据和算法更精准地识别并连接圈层化用户。

重点在于与目标消费者的互动共情以及用户资产的沉淀、运营,让消费者爱上品牌的价值感。对于品牌而言,一个个社群构成了连接用户的分布式网络,通过这个网络,品牌获得了可以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最短路径。

比如王饱饱之所以能快速蹿红,便是先靠内容吸粉;自嗨锅甚至与腾讯视频大热综艺《明日之子乐团季》内容共创,由内容去关联品牌,沉淀私域流量;喜茶做直播不是为了带货,而是加微信、建社群,为粉丝消费者做增值服务。

另一方面,以文化引领品牌,情感认同逻辑正在取代传统的產品定位逻辑,价值观才是可持续的情感表达。品牌IP化——突出能让用户共情的核心价值点——聚合品牌的内核主张与势能态度——提供全链路信息——塑造立体化的品牌认知,进而在多场景中触发用户行动。基于新品牌、新人设,通过文化输出和口碑“种草”成为新消费品牌“去中心化”的崛起策略之一。

新消费品牌与用户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个社群的情感连接,与大市场时代相比,这也许是一个翻转的金字塔逻辑,即当新消费品牌即将成功破圈,并将谋求规模化成长时,也拥抱传统广告的心智占领,来引领品牌的高质量增长。也许就到了既要关注底部大传播,同时又需不断强化与一个又一个社群共情连接的T型策略了。

渠道力:从“中间商”变为“养成系”

在渠道为王的时代,渠道的角色是流量分配、商品推荐。线下大卖场赚的是流量的通道费,线上电商平台赚的是算法推荐成交的抽成费。

进入消费者主权时代,渠道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基于垂直人群的商业模式将会不断发展。简单而言,渠道从分配流量的中间商变成了养成流量的体验系。”

为了不被平台掐住流量命脉,同时在线下实现快速规模化,许多“新物种”一旦崭露头角,便不再依赖单一渠道的曝光和转化,而是构建强大的全渠道运营能力,并建立DTC(direct to consumer)体系。

而随着线下体验式消费逐步成为主流,游戏化、沉浸化、心灵化也对渠道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零售和商品之外提供更多附加值,成为线下与线上建立极致区分度的关键。

HARMAY(话梅护肤)是国内美妆电商中较早将目光转到线下场景的一个,在开到第三家店的时候已变成女孩儿们的网红打卡地。未来,“体验+”将嫁接到大量消费场景,“二次城市化”将迎来新消费的“格式升级”。

组织进化力:从求稳到敢梦

新消费、新逻辑下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同步在组织文化中不断进化,具体方向也从工业时代的流程体系驱动、强管控,进化为愿景与价值观驱动、强调协同的赋能型组织。

新消费品牌在组织层面有3种变化值得学习。

一是从传统线性价值链组织模型转变为以终端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小前台大中台”结构,产品和用户是组织架构的原点而不是结果,更有利于对终端变化做出快速反应,及时迭代内部组织能力;

二是阿米巴模式在新消费品牌的应用能够使组织更轻更灵活,破除部门壁垒,打通前中后台,加速创新与协同;三是组织进化力,人才从“专才”到“通才”,从消费者需求调研和洞察开始,产品研发的逻辑跟传统企业完全不一样,融合了消费及互联网行业的组织形态。

破局:终局思维决胜新消费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今天的中国商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变革时刻,创业者的“终局”思维和战略定力也体现为企业在新消费领域的“T”形策略。“—”代表着产业生态的覆盖规模;“|”则预示着产业服务的专业深度。

新崛起的新消费品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现实是,传统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单品战略模式仍然是市场主流;但同时,数字化时代新基建给予聚焦新人群的新消费品牌无限的可能性。在大市场与新消费交汇的时代,国民化经典往左,圈层化网红向右。最难回答的问题在于新消费品牌如何跨越增长鸿沟,实现基业常青?

过去,消费品行业的生意边界是由供应链、渠道来决定的,未来可能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来决定的。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的消费公司将更加趋同,公司将越来越不存在稳定化的状态。消费人群的改变或者技术创新的改变将导致市场规模的剧烈变化,这样的事情将会不断发生。

从聚焦人群,建立品牌的价值认同,到实现破圈增长,未来新消费品牌的战略扩张存在两种可参照的路径。

一是价值升维,人群扩张。从小众化的人群属性中提炼出符合主流的人性价值,从而扩张人群,同时保持对核心人群的黏性和广谱人群的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可口可乐的“Youth in heart, Optimistic in Mind”,Nike 的“everyone is a born athlete”都是值得学习的经典之作。

二是共创溢出,反向制造。品牌与用户的连接,正从基于曝光逻辑的单向教育,重新构建为充满交互、沟通、养成的双向奔赴。用户反馈成为品牌、产品的核心驱动力,通过与用户共创,品牌可更精准地拓展品类多元化,全新的战略扩张也由此展开。

当下,新消费是“结构性机会”已经成为共识,势不可挡的新消费浪潮将继续浩荡前行,但其中95%品牌是昙花一现,胜者则将穿越周期。如何成为那5%的新消费领军企业不断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批又一批新消费公司在破旧立新中朝着“掀翻赛道巨头”方向进化,究竟谁是下一个新的百亿美元级消费“独角兽”?谁又能先人一步买定明天?谁能与时俱进,基业常青?荣耀只属于真正上场的人。

猜你喜欢

消费
绿色消费
国内消费
设计是消费,也不是消费!
“新青年消费”,你中了几条
消费舆情
消费物价指数
新消费ABC
消费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