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的关系
2022-05-13马梓程周细华
许 伟 马梓程 周细华
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 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江苏如皋 226500
乳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患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1-2]。乳腺癌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十分明确,但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肥胖等密切相关[3-4]。有报道显示,基因多态性作为个体中最常见的遗传变异,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参与肿瘤细胞的免疫调节,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6-7]。脂联素(adiponectin,APN)为脂肪细胞分泌的内源性活性蛋白质,可作为胰岛素增敏激素。有研究显示,APN 与乳腺癌发生密切相关[8-9]。基于此,本研究就IL、APN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展开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南通大学附属如皋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收治的96 例乳腺癌患者作为乳腺癌组,另随机抽取我院96 名同期体检正常女性的临床资料作为正常对照组。纳入标准:①观察组经穿刺病理活检诊断为乳腺癌;②年龄>18 岁;③首次确诊乳腺癌;④女性;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炎性乳腺癌;②伴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③严重心、肝、肾功能性疾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产妇。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统计两组一般资料,检测IL、APN 基因多态性。基因型检测:①核酸提取。清晨空腹抽取患者肘中静脉血5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加入1.5 倍体积的细胞裂解液,3000 r/min 离心1 min,取下层沉淀物,采用DNA 提取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②PCR扩增。采用WP-40 型PCR 扩增仪对提取核酸样本进行扩增,94℃预变性2 min、变性30 s 使双链DNA 模板在热作用下,氢键断裂,形成单链DNA;58℃退火30 s 将引物与DNA 模板结合,形成局部双链;72℃延伸1 min,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以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为原料,从引物的3’端开始从5’→3’端的方向延伸,合成与模板互补的DNA 链。总扩增35 个循环。引物序列见表1。③基因分型。采用Clin-ToF-Ⅰ型飞行时间质谱仪(北京毅新博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上述基因表型进行分析,得出基因多态性分型结果。
表1 引物序列
1.3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1.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两组IL-10 基因启动子区-1082 基因型、IL-16基因rs1556218 基因型、IL-6 基因-572 基因型、IL-8基因-251 基因型、APN 基因-276 基因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2.2 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将“2.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纳入logistic 回归分析模型,进行量化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IL-10 基因启动子区-1082GA 基因型、IL-16 基 因rs1556218TG 基 因 型、IL-6 基 因-572CG 基因型、IL-8 基因-251TA 基因型、APN 基因-276TG 基因型是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P <0.05),见表4。
表4 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乳腺癌作为高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病为遗传、免疫、肥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于其分子水平发病机制未十分清楚[10-11]。既往有报道指出,细胞色素P450 1A1 基因、胞嘧啶脱氨酶APOBEC3 基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 基因等为乳腺癌的高危易感基因[12-13]。但关于乳腺癌易感性与IL、APN 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较少,且结果、结论缺乏统一性。IL 作为人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与免疫、内分泌、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14-15]。APN 与肥胖密切相关,而目前一般认为肥胖是乳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6]。
本研究结果显示,IL-10 基因启动子区-1082 GA基因型、IL-16 基因rs1556218 TG 基因型、IL-6 基因-572 CG 基因型、IL-8 基因-251 TA 基因型是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提示上述IL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张志珊等[17]研究指出,乳腺癌患者IL-6 基因-572 CG 基因型例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认为IL-6 基因多态性在乳腺癌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董静等[18]研究证实,IL-10 基因启动子区-1082GA 基因型与乳腺癌易感性密切相关。IL-10为抑制因子(由干扰素合成),可抑制Th1 辅助细胞合成γ 干扰素、IL-2、肿瘤坏死因子-α 等,并协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对免疫系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对树突状细胞生长、分化进行抑制,下调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作用。有研究指出,IL-10 可协助乳腺恶性肿瘤细胞逃脱免疫系统攻击[19-20]。IL-16 是由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分泌的多肽类细胞因子,可与配体CD4 结合,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IL-16 可作为锌指蛋白36 的调节趋化因子,促进细胞浸润,有助于乳腺癌细胞内单核巨噬细胞迁移。IL-6 为炎症细胞因子,可参与乳腺肿瘤的免疫反应进程,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并对肿瘤内营养血管具有促进作用[21-22]。IL-8 是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趋化因子,在病理状态下,对T 淋巴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可刺激乳腺癌细胞增殖,加快肿瘤外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发生、转移[23-25]。上述IL 基因多态性可能对IL 的产生、分泌具有一定影响,上调或降低机体免疫功能,而出现乳腺癌遗传易感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APN 基因-276TG 基因型是乳腺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提示上述APN 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宗成国等[26]通过对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生具有明显相关性,与本研究相符。乳腺癌为雌激素诱发的恶性肿瘤,对雌激素具有明显依赖性,APN 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调控雌激素-胰岛素水平。报道显示,乳腺癌细胞中存在APN 受体,可与脂联素特异性结合,抑制磷酸腺苷激酶活性,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另有报道显示,APN 可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而减少肿瘤内新血管生成,减缓癌细胞转移[27-28]。
综上所述,女性乳腺癌的发生与IL、APN 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临床应引起足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