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视化分析
2022-05-13吴会晓蔡毅东
吴会晓 蔡毅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脾胃病科,北京 10009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伴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晰,西医治疗用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控制炎症反应[1],但效果有限。在中医中UC 属于“久痢”“休息痢”“肠澼”的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UC 的研究备受关注,相关文献也越来越多[2]。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对中医药治疗UC 的文献进行分析,探究近年来该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的中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级检索,为保证纳入文献的全面性,在中国知网中按照“(主题=溃疡性结肠炎+UC)AND(全文=中医+中药+中医药+中国医药+中西医结合+中华医药+艾灸+针刺+针灸+隔药灸+拔罐+穴位埋线)”的条件检索;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无全文检索,均选择主题检索,检索范围包含北大核心期刊、CSCD 期刊、CSSCI 期刊,时间范围为2000 年1 月至2021 年10 月。
1.2 文献处理
纳入标准:①主题为中医药治疗UC;②文献类型为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经验总结、研究进展、meta分析等。排除标准:①重复发表;②信息缺失,如关键词、作者、研究机构缺失;③会议论文、指南、采访、科普、共识。见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
1.3 研究方法
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导入CiteSpace 进行转化。CiteSpace 版本为5.8.R1,参数设置时间为2000—2021 年,默认切割时间为1 年,节点类型为作者、机构及关键词,其余参数为默认设置。
2 结果
2.1 文献时间分布
中医药治疗UC 的文献在过去21 年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1 年发文量增长较快,年均发文111 篇;2012—2021 年发文量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年均发文180 篇。见图2。
图2 文献时间分布
2.2 作者可视化
以作者为节点进行分析,得到连线1677 条,节点925 个。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图中节点越大代表作者的发文量越多,发文量>7 篇的作者见图3,核心作者以沈洪、王新月、唐志鹏为代表。
图3 作者共现
2.3 研究机构可视化
以发文机构为节点进行分析,将不同称呼的同一机构尽可能合并,图谱中节点279 个,连线333 条,发文量≥10 篇的机构见图4,主要研究机构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等。
图4 研究机构共现
2.4 关键词
2.4.1 关键词共现 以关键词为节点进行分析,合并意思相近或不同表示方法的关键词,如:中医药疗法、中医治法、中医疗法;NF-κB(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核因子-κB 等,得到关键词988 个,连线1452 条(图5),排名前20 的关键词见表1,频次排名前3 位的关键词为UC、保留灌肠和中医药疗法。
表1 排名前20 位的关键词
图5 关键词共现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24 个模块,根据聚类结果可分为:①治疗方法:#4 针灸疗法、#9 保留灌肠、#21 电针;②证型方药:#7 复方(中药)、#8 溃结灵、#18 脾肾阳虚、#23 参苓白术散;③机制探究:#1 核因子-κB、#2 白细胞介素-8、#6 mRNA、#10超氧化物歧化酶、#11 大鼠、#16 白细胞介素-6、#20白细胞介素-17;④临床研究:#14 临床研究、#17 疗效观察、#2 临床疗效;⑤文献研究:#3 网络药理学、#24 meta 分析。研究热点集中于UC 的中医辨证方药、中医药治疗UC 的临床效果研究及机制探索。见图6。
图6 关键词聚类
2.4.3 关键词突现及时序图 关键词突现反映该领域的研究趋势,分析得到21 个关键突现词(图7),结合关键词时序图(图8),该领域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①2000—2009 年,侧重于临床研究,机制集中于细胞因子,文献研究以综述为主;②2010—2021 年,重视机制研究,侧重肠道菌群、信号通路、黏膜屏障方向,文献研究以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为主。
图7 关键词突现
图8 关键词时序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对国内近21 年中医药治疗UC 的文献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的发文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核心作者研究各有侧重:①沈洪重视UC 湿热病机,自拟清肠化湿方,该方可降低UC 小鼠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 和肿瘤坏死因子-α 水平[3];②王新月研究“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UC 中的应用[4];③唐志鹏强调脾虚和湿热,自拟健脾清肠方,该方可降低UC 小鼠的炎症因子[5]。上述作者间合作密切,对该领域有引领作用。北京、江苏、上海和辽宁四个地区间形成了跨机构、跨区域的合作,成果较多。研究表明UC 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6],以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加之优秀的科研水平,为该领域理论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本研究其他机构间合作较少,然而不同区域对UC 的辨证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跨区域交流利于全面把握对UC 的认知,促进该领域的发展[7-8]。
3.2 研究热点
研究热点集中于UC 的中医辨证方药、中医药治疗UC 的临床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三个方面:①辨证方药,UC 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气滞、浊毒为标[9],形成了脾虚湿阻、大肠湿热、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候。数据挖掘显示[10-11],UC 证候分布以大肠湿热占比最高,临床使用的高频中药有黄连、白术、党参、木香、白芍[12-13],常用方剂有芍药汤、参苓白术散、白头翁汤等,UC 的治疗除中药口服外,保留灌肠、艾灸、针刺也占重要地位。②临床疗效方面,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14]中发现,清肠化湿颗粒能改善UC 的临床症状,特别在改善脓血便方面疗效显著,此外白头翁汤[15]、乌梅丸[16]对湿热型和寒热错杂型UC 患者也有突出疗效。③机制探索方面,目前研究集中于炎症因子、黏膜屏障、免疫应答、肠道菌群等方面,炎症因子在UC 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17]。研究发现参苓白术散可降低UC小鼠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 及白细胞介素-1β,改善肠道免疫应答水平[18-19]。此外近年来对中药单药和单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红景天苷[20]、白芷乙素[21]、青黛[22]均能缓解UC 大鼠的炎症反应,改善肠黏膜屏障。
3.3 发展趋势
该领域的发展趋势侧重作用机制研究,集中于肠道菌群、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三个方面。
21 世纪以来UC 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日益增多,菌群紊乱是UC 致病的关键因素,其中促、抗炎微生物的比例失衡使宿主产生缺陷性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肠道炎症[23]。目前研究证明,中医药对肠道菌群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如芍药汤[24]可调节湿热型UC 小鼠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和多样性,从而减轻肠道炎症;百药煎[25]可降低拟杆菌属和Allobaculum 的丰度,提高普雷沃菌属丰度,改善菌群紊乱状况,恢复黏膜屏障。但目前研究均集中于菌群结构变化、肠菌数量及多样性等方面,对UC 不同中医证候的特征菌属及深层机制探究有待于进一步加深。炎症因子和信号通路研究方面,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挖掘更新的有效方药中的核心作用靶点及对应的信号通路,充分发挥中医药多成分、多靶点及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综上,本研究纳入文献数量较多,质量较高,能准确地反映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CiteSpace 绘制中医药治疗UC 的知识图谱得出该领域的整体研究热度处于上升状态,未来研究会在作用机制方面深入,且信号通路、肠道菌群及炎症因子是未来研究趋势,从以上三个方向挖掘更新的中医药对UC 的药理学机制和作用靶点,发挥中医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