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志说的方式,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苏州
2022-05-13亦安冉
记者 亦安冉
苏州从哪来?过去有哪些精彩?有多少谜团?到如今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地方?
长期以来,对于历史谜团,总会有人去探索、去追寻。关于苏州的故事,你以前听说过的,还有很多根本没有听说过的,都可以在志书《志说苏州》中寻得答案。
作者陈其弟介绍:《志说苏州》其实就是一本苏州故事集,讲故事需要吸引人的情节。有人说当今是个读图时代,可以“文字不够图来凑”,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插入一些图照。可我认为,一本不是“画册”的书,就得有点自信,只要“有料”,文章同样可以不朽。因此,本书收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篇章,比如苏州第一个状元的考证,王羲之墓的真假,“红蝇赶散”之谜等等,都是“独家刊布”,没有人云亦云。
《志说苏州》纵横开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编排方式大体按照事件发生或主人公所在的历史时间作为先后次序编排。而对于同一时间段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略有编排上的“随意性”,不再刻意按照人物的“生年”或“卒年”排。就地点而言,往往是先苏州城里,再城外,乃至县级市(区)的乡镇。
一起打开这本书,一览苏州这座城的古往今来,去感受志书的魅力,并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真实的苏州。
故事是否有趣?要看了书才知道
请说一说您写《志说苏州》的缘起?
《志说苏州》中所收录的文章,多数是我历年来在各种媒体上发表过的。这本书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结集出版的一本文集。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么个书名?那是因为我从离开校园踏上工作岗位起,一直从事着修志工作,在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是“择一事终一生”。我的这些文章每篇都离不开地方志,是用地方志的资源,从一个修志人的角度解读苏州,试图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苏州。
书中的很多章节和大家印象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式的苏州印象有区别,可以从文化学者的角度,谈谈苏州的“另一面”吗?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苏州似乎就是“小桥流水人家”。其实不论是桥还是水,都是路的“延伸”。路的尽头有了一座桥,就能不被河流阻挡,继续前行。在江南水乡人眼里,水同样是一条可以通往目的地的路,只要凭借船只,就可通往胜利的彼岸。苏州城在伍子胥建城之初,就被赋予了不同凡响的历史使命,为了吴国的强大,在太湖流域平原地带矗立起了一座强大的标志性建筑——阖闾大城。
今天被称为“运河故道”的环古城河、胥江,以及城内纵横交叉的水网是这座古城与生俱来的。随着吴国的强大,这条从环古城河起步的运河,不断地在延伸,流出苏州,来到无锡、常州……过长江,开邗江,直达华北,这就是当时吴国开拓的一条早期古运河,也是一条吴国的争霸之路。
所以说,苏州古城与古运河“同龄”,苏州古城随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可以说早在春秋末期就奠定了的地位。
书中提到的一些地址做过怎样的筛选?其中有没有一些有趣的故事?
苏州的地名蕴含着很多历史信息,有的与历史典故有关,有的与历史人物有关,还有的其实与历史人物无关,只是被误会和附会了。所选地址往往是大家耳熟能详,但是又具有若干知识盲点的,比如说三元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因为乾隆年间钱棨“连中三元”而得名,其实在此之前,明代末年的《崇祯吴县志》里已经有三元坊的记载了,而且不是一个牌坊,是三个牌坊竖立在苏州府学的东侧。故事是否有趣?只有看了书才会知道。
在写作的过程中,您参考了哪些重要的志书?
本书既然称为《志说苏州》就离不开地方志书,这是本书写作的依据和源头。地方志的起源可上溯到汉代,最早记载苏州一带历史的是汉代的《越绝书》,后世历代都有志书,明清两代最多。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编修过两轮新的《苏州市志》,苏州市各县级市(区)都有志书,甚至有的乡镇和村都编修了志书,特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周庄、千灯、同里、黎里、甪直、木渎、东山、梅李、古里、浏河、凤凰都编过志书,同里和东山都出过四种版本的镇志。
除了综合志书以外,我们还编修了许多专志书,古代的旧志,比如虎丘、灵岩山、寒山寺、玄妙观等都编修过志书,现在新编的专志也有《苏州山水志》《苏州老桥志》《苏州老街志》《苏州丝绸志》《垂虹桥志》等。
如果看了《志说苏州》还不过瘾的话,不妨直接找些新旧志书“追根溯源”。旧志看不懂?有难度,就看些经过标注整理过的旧志,比如《洪武苏州府志》《吴邑志·长洲县志》《吴中小志丛刊》《至正琴川志》《海虞别乘》《嘉靖吴江县志》《乾隆震泽县志》《震泽编》《吴中人物志》等。
可以从江南文化的角度来谈谈书中的一些细节吗?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代表,苏州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杰出代表,称之为“最江南”一点也不为过。所有人们印象中江南该有的特征,苏州都具备。不论是诗性还是雅致,城市还是乡村,古往还是今来,无不蕴含着活灵活现的生活气息。
苏州人的故事雅俗共赏,苏州的文化历久弥新。要了解江南和江南文化,不妨从苏州开始。要了解苏州,不妨从地方志开始,从《志说苏州》起步,这本书里有你想知道的苏州,有你想了解的江南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