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四层”,推进高中育人方式转变
2022-05-13张志军刘登博
张志军 刘登博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普通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求普通高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提高育人水平。
育人方式的转变、推进与落实需要分阶段、分类别、分层次地实施。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一核四层”高中育人方式,促进了学校内涵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一核”指育人的核心,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四层”指育人的四个重点领域,即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劳动教育、生涯教育。通过四重融合,赋能创新人才培养。
建构“1121”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育人方式的变革,必须抓好课堂教学改革主阵地,增强育人硬实力。为此,学校改革创新,建构了“1121”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包括:1个原则——先学后教;1个载体——导学案;2种课型——自主课、互动课;1个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121”课堂教学改革以“先学后教”为原则,以导学案(自主案、互动案、巩固案)为载体,依托自主课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知识储备,并带着解决问题的意愿走进互动课,在互动课上展现自主学习效果。巩固案作为检测自主学习能力的手段,复盘课作为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外延,都起到了调节、完善学习效果的作用。以上几个因素相互作用和配合,形成了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上的闭环,进而推进了育人方式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转变,为人才培养筑基。
打造“一体四域”校园文化环境,涵养学生家国情怀
提升学校育人质量,需要构建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育人软实力。为此,学校打造了“一体四域”校园文化环境,“一体”指以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载体,“四域”是组织(年级)理念、教师团队、学生群体和学校环境四个领域。
多年来,学校注重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素材和养料,以学生成长为平台,从学习、生活、活动三个层面,健全年级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环境文化四个内容体系,从而赋能人才培养。学校在实施中遵循四个关键点。一是增强年级文化认同。通过开发年级文化活动整合年级文化资源,展示年级发展特色,引领学校文化建设。二是注重学生文化激励。包括:组织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年度颁奖晚会”、学习“身边的榜样”、开展“午间诵读经典”等各种类型的主题文体活动,为每届学生举办“十八岁成人礼”,等等。三是加强教师文化引领。通过举办“课程研讨”“教学论坛”“班主任讲堂”“读书交流会”等活动,给教师以精神洗礼,冲淡教师的职业倦怠,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四是重视环境文化熏陶。样式新颖的“格言牌”“励志语”、独具特色的党史教育馆、连续举办十年的师生书画展……装点着美丽的校园,也无声地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开发“七彩”劳动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
“五育融合”育人观念的落实,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的价值。学校秉持这一理念,以实践性、开放性和安全性为原则,开发了“七彩”劳动教育课程。课程编排做到纵向贯通、进阶有序,根据劳动场景分为七类项目——
一是基于问题解决、自我管理的礼仪责任岗,即家校生活劳动课。历届高一高二学生均以班级为单位参与校园清洁、青年文明岗、餐厅剩餐记录等日常劳动,每学期30学时。学生通过岗位实践在劳动中养成行为规范。
二是基于素养提升、学科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即现代电子劳动课。学校在寒暑假开展以“热爱家乡,热爱文化”为主题的英汉双语宣讲活动。学生利用各科知识进行实地考察并用英汉双语撰写稿件,同时进行音视频的编辑制作、网络宣传等工作。
三是基于切身体验、感悟劳动的生产实践,即生产实践劳动课。校企协作单位梁子黑陶、绿能垃圾焚烧发电厂每学期为我校安排劳动实践岗。“劳动周”期间,优秀学生、团员代表参与拉胚、修胚,垃圾分类运输、焚烧发电等劳动,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质,树立了尊重劳动人民的意识。
四是基于乐学善学、技术运用的社会实践,即创意设计劳动课。校内展板交由篆刻、绘画、电脑爱好者3个社团规划、设计、制作,定期更换,美化校园环境。梁子黑陶定期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讲解德州黑陶历史、制作工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工艺,完成报告,动手实操完成作品。
五是基于珍爱生命、人文情怀的志愿服务,即社会服务型劳动课。2014年起,学生参与社会福利中心献爱心、各类景点维护、交通文明志愿岗等系列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学校每年组织志愿活动11次,超2000人次参与。
六是基于信息意识的任务清单限时演练,即管理协作型劳动课。以学生会、社团活动为基础设计需要多人协作的具体任务清单。基于任务,参与学生分工合作,统一调度,共同完成,形成高三“教”、高二“管”、高一“学”的协作管理模式。
七是基于国家认同、价值体认的社团活动,其中,“模拟政协”是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学习对象的特色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每年组织学生通过调研、访谈等形成提案参与活动。
“七彩”劳动教育课程有学科渗透、家校共育、校社衔接等特点,并且使用了“档案袋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学习成果展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经过多年实践,其以劳动承载教育、以教育涵养劳动的价值作用充分显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真正让“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在学生心中生根。
创设“321”生涯发展指导模式,引领学生构筑人生愿景
生涯发展规划指导可以使学生在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与职业知识的过程中构筑美好的人生愿景。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构建了“321”学生生涯发展规划指导模式,该指导模式以“导师制成长共同体”为载体,贯通“学科渗透”和“职业示范”两个渠道,分别对三个年级层层推进发展指导,延伸育人链条。
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发展愿景和需求,班主任负责将本班学生均分给“3+3”科目的任课教师,统一制作《生涯小组师生心语交流表》和《师生座谈记录表》,推行“每周三个一”的工作程序,即导师指导所负责的学生完成一次心语书面交流——涵盖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情况、学业和成长困惑等;导师组织一次集中座谈会——沟通学生发展状况,彼此分享发展喜悦;解决一个成长主题——在落实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分阶段、按计划逐步开展成长主题教育。
与此同时,学校贯通两个渠道,帮助学生规划生涯发展路径。一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教育。学校组织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将生涯教育与学生的6门选考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形成可操作性强、推广价值高的实践模型。二是职业示范引领生涯规划。为了助力学生树立发展标杆,引领生涯规划,学校制作了“杰出校友宣传栏”悬挂于教学楼内走廊,对优秀学子的求学经历、职业感悟、校友寄语栏目进行了编辑整理,既能启发学生开展生涯规划,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斗志,受到学生热切关注。此外,学校利用寒暑假,通过情境体验模式、岗位体验活动,引领学生在自我潜能与外在需求之间寻找平衡。
“321”生涯发展指导模式依据学生在高中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特点、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分层推进学生发展指导:高一阶段注重自我价值的认识,高二阶段关注学习生涯的超越,高三阶段侧重职业规划的推进。最终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专业,着重于学业、专业和职业的衔接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寻找到既适合自我发展又符合国家需求的职业方向并为之努力奋斗。
十余年来,学校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一核四层”的育人方式,办学质量呈阶梯式增长,教师育人能力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高。“一核四层”育人方式经省内外多家单位检验,有效推动了市域薄弱高中、跨省县域高中育人质量的提升。
高中育人方式的變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对其进行正确、全面的分析,变革育人方式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周丽C73D3424-EA0D-4488-B357-B9E792913B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