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九大以来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研究述评

2022-05-13王晓红宋笑敏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研究述评共同富裕

王晓红 宋笑敏

[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思想,学术界围绕这些新思想进行了阐释和研究,形成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新内涵、实现路径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等研究成果,丰富拓展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也为在实践中逐步推进并达到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和时代任务,一方面,学界仍需拓展研究视野,系统深入地研究基础性问题和突出的问题,在研究中贯彻共同富裕的原则,加强比较研究等;另一方面,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学界的研究也需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具体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施方略,全面系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预测发展态势,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逐步达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共同富裕;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D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2-0125-09

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逐步把实现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高度重视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要逐步达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1]P29。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更进一步指出这个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在2021年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原则,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4]P66。这些新思想新觀点不仅发展了新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而且明确了应当遵循的原则,指明了实践的方向,表达了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心。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现状共同富裕作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着力点,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特点的理论问题。通过知网查询显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与“共同富裕”相关文献分别有:期刊论文2900余篇,各类报纸文章2400余篇,还有数量众多的其他各类媒体研究文献。学界的研究主要从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的拓展、实现路径、面临的现实挑战等方面展开,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研究

准确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九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是推进共同富裕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助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做法。理论界、学界主要从共同富裕的主体定位、实现前提、原则要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

1.共同富裕的主体定位:全体人民的富裕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关于共同富裕的主体定位,理论界、学界形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姜辉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角度,提出绝不能出现剥削阶级社会中“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必须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追求利润为中心、少数人发财致富而导致贫富差距大和社会不平等的现象,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使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5]吴忠民从社会建设角度出发,认为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应当包括在语境层面上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的中国民众所认同。他进一步认为,共同富裕社会所看重的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富裕。[6]杨明伟在深入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对共同富裕问题的认识,根据他们对未来社会的构想,进一步指出,在未来社会中,生产力的总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而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生产发展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所有人都能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在所有社会成员经济逐步充裕、物质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的同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也将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其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会增加,最终实现“自由人联合体”[7]。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人全面发展,才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前进方向。

2.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共建共享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进而实现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富裕的美好追求。关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许多学者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前提是共建共享。郭占恒认为,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只有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真正实现人人享有。[8]胡乐明从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各类生产要素协调搭配促进物质生产过程共同建设、共同创造,进而促进生产更加高效的角度提出,只有构建起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充分释放劳动、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发展潜力和合作潜能,促进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奋斗,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9]顾海良从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角度,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富裕,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久久为功。[10]艾四林从推进共同富裕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层面,明确提出,要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同时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11]黄泰岩和刘宇楷从共同是对富裕性质的界定角度指出,“共同”界定了富裕的社会性质,属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范畴,是对共享发展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具体体现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在共建共享中,他们进一步阐释,共同富裕中的“共同”,是指所有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在建设进程中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对发展成果进行共享。[12]

3.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的内涵中不仅包括物质的丰富和充裕,人的精神生活也是衡量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和导向。关于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理论界、学术界普遍认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的全面富裕。谢伏瞻认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在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13]丁晓钦和顾善雯认为,“共同富裕”除了要不断丰富物质层面的产品和服务,还需要不断丰富精神层面的产品和服务,使精神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同时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即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富裕同时实现,才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14]李景治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角度出发,提出人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要使人人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公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公民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15]

4.共同富裕的节奏安排: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同步富裕,而是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分阶段逐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富裕。关于共同富裕的推进节奏,理论界、学界主体上一致认为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董晓辉认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将收入提高建立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将福利水平提高建立在经济和财力可持续增长的基础上,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16]针对共同富裕“同时论”“同步论”,即认为共同富裕应当是绝大多数人在大致相同的时间节点同步达到富裕状态。金观平指出,近来,有观点对“共同富裕”片面解读,将“共同”妄断为“同时”“同步”,曲解了中央的决策和部署。立足当下,落脚实践,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一是要做到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统一。二是要做到补齐短板与谋划长远的辩证统一。三是要做到推進过程与目标结果的辩证统一。[17]

5.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并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

共同富裕不是所有社会成员整齐划一的同等富裕,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富裕起来的顺序会有先有后,富裕起来的程度会有高有低。关于共同富裕的评价标准,学者们普遍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即使随着生产发展、收入增长、财富扩大,人们逐渐走向富裕,但富裕的程度和层次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遵循本阶段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是一个非同步、非同等、非同质的层次递进过程。共同富裕不应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贾康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阐述“先富共富论”,他认为,之所以“先富共富”(即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富裕起来之后帮助和带动其他地区和其他人一起富裕)的发展思路与政策方针,从根本上讲,是基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同社会成员和不同区域间收入和财富水平提升的过程,从来都是有先有后、差异化的。造成这种差异化的原因,从个体来说,既有辛勤程度、理想动机等主观原因,也有天赋条件、历史机遇等客观原因;从区域来说,则是由于自然、地理、资源条件方面和历史、发展阶段方面的多种因素带来。贾康进一步指出,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全体人民居住在发展差异极为显著的不同区域,想使全体人民齐头并进走向共同富裕缺乏可能性。因此,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直观地看,就是要打破因袭多年的平均主义老框架,鼓励和激发人民群众和各个区域争先恐后致富发展。[18]黄泰岩和刘宇楷从阐释实现共同富裕要共建共享的逻辑得出,共建共享决定了一方面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并不断完善公平分配机制;另一方面要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允许富裕存在先后差别和合理差距。[12]韩文秀认为,共同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先富带后富、帮后富,不搞“杀富济贫”。[19]

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我们推进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共同富裕呈现的各方面特点是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对共同富裕内涵进行的拓展,也是对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具体描述。

(二)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继承和坚持多年来党在共同富裕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指出共同富裕是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关于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建设思路,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做法和原则,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理论界、学界围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建设思路和实现路径进行了广泛研究。

1.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我国当前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无疑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关键。我国正处于世界动荡变革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我们要牢牢抓住中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改善供给结构,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补全产业链和创新链薄弱环节,精准推动各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转换发展动力,下大力气巩固并推进我国的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加快解决高新技术“卡脖子”问题,以此推进基础产业的广泛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在全球竞争中推进中国企业向中高端迈进,提高产出水平。针对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举措,理论界、学界普遍认为,要科学把握共同富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龚六堂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角度指出,要关注近年来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过快下降的趋势,保持第二产业占比维持在30%以上,这有助于提升我国劳动生产率,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在保持第二产业适当占比的同时,通过攻关“卡脖子”技术、完善产业链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兴旺带动行业从业人员增收,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20]高建生从推进共同富裕要落到老百姓更有获得感的实践角度提出,从推进布局上,要在高质量发展主题下,切实强化保证“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顶层设计。一方面,必须坚持把促进高质量发展作为“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主题和基础要求。另一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21]蒋永穆和谢强从高质量教育体系着手,阐述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他们认为,教育的发展既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符合摆脱贫困的需要;又可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因而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22]

2.构建基础性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当前推进共同富裕的短板一方面体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质量和水平还不够,与此同时,我国尚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和消费不充分等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资源分配不平衡和不充分,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匹配,供给质量不高等方面。而这些问题说到底,还要靠我们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汪同三从做大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的角度,通过探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举措实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视角指出,从宏观层面上看,主要是要处理好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是要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在微观层面,他着重提出,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把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收入分配工作的一个重点。[23]蔡昉从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角度指出,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一项把发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机统一的重要要求,也有助于把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改革和发展举措协同起来,同步、配套地予以推进。具体地,他阐述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重要途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促进安定团结、提高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24]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其中第三次分配引起社会各界一些“第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逼捐”的关注和反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对“先富带动后富”的要求日渐增多,第三次分配在分配体系中的作用日渐显著。在这种形势下,怎样科学稳妥发挥其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学界对于第三次分配有诸多不同声音,但主流上普遍认为第三次分配是由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活动。在推动共同富裕进程中,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它有利于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有助于缓解社会个体焦虑情绪并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5]。赖德胜、石丹淅指出,三次分配是通过捐赠、慈善等方式对收入和财产进行再一次分配。为此,要在法律、政策、社会环境等方面鼓励先富裕起来的企业和人群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支持和帮助后富者改善生活、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26]赵忠认为三次分配反映共建共享的理念,鼓励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形成“先富帮后富”的社会风气和相关机制安排。[27]

总的来讲,实现共同富裕最终要靠脚踏实地谋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同时构建基础性分配制度等,共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3.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现实挑战的研究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和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在世界上缺少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在2021年第20期《求是》杂志刊发的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的“四个原则”,其中再次着重强调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要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有充分估计。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协调有待加强,财富创造与财富分配的有机协调有待完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有待平衡,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这些都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影响了群众对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信心和追求,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有效解决会削减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任、对执政党的信心,最终威胁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要清醒认识到,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仍然任重道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松松劲歇歇脚,必须充分估计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针对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問题,理论界、学界普遍认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充分估计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姜辉指出,共同富裕不能通过整齐划一的绝对同步来实现。要充分认识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坚持循序渐进,积小胜为大胜。[5]金观平从共建共享走向共富的关键步骤方面指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让所有地区、所有人同时同步富裕,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必须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经历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充分估计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既要拥有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决心,又要保持接续奋斗的耐心与恒心。[28]朱克力从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角度探照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现实难题,他提出,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通往共同富裕注定面临很多挑战,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城乡、居民之间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拦路虎”。具体地,要通过明确目标、需求侧补短板等办法循序渐进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29]龚云认为,每个人和每个地区不可能按照同一步伐一道富,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一样富,致富的步伐有快有慢,富裕的时间有先有后,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30]

我们当前依然处于马克思指明的历史时代,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时代。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问题上,列宁早就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都能在决不掠夺他人劳动的情况下完全达到和保证达到富足的程度。”[31]P470在社会主义现有阶段、现有条件下,“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32],针对眼下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问题,为实现全体人民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必须要作出更多有效的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33]以“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34]P337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的成果及其不足学界对于党的十九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届五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表述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我们需要正视这些不足,并进行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一)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成果丰硕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研究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学界的热门话题,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首先,理论界、学界从主体、前提、原则、节奏安排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对新时代,特别是新发展阶段共同富裕的新内涵进行了多维度、深层次的详细论述。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新内涵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挑战、新目标。

其次,针对新时代共同富裕更重要的任务,即如何在实践中迎接挑战、实现目标,如何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研究。

再次,学者们清醒地认识到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面临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等现实的挑战。因此,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唯有坚持循序渐进,充分估计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即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方能不断实现。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研究的不足之处

1.研究视野有待拓展

从研究成果来看,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对共同富裕新内涵及其实施路径的阐释分析,研究内容有同质化的现象。研究成果多是依据报告和讲话的内容进行阐释,因而侧重阐释、解读的文章较多,侧重学理研究的成果偏少。随着研究视野的拓展,需要进一步加深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比如新时代随着国内社会状况、国际环境的新变化,共同富裕对国内和国际社会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与国际、国内现实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推进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等等。

2.对于重要基础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仍不充分

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过三次重大变化,那么所有制结构对于共同富裕有何重要影响,所有制经济结构中各种经济类型如何在共同富裕中协调合作积极发挥作用的研究仍较薄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构。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属性的保证,私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各自应当在共同富裕中发挥何种作用。对此,程恩富、伍山林指出,国有企业是名副其实的全民所有企业,建议实施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向全民分红,相关部门尽快组织力量开展理论论证和实证推演,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和实施细则;并选取若干省份或中心城市开展试点,总结经验实施推广。[35]诸如此类的重要基础性问题仍亟待深入系统的研究。

3.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原则和突出问题的研究仍需加强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共同富裕的原则即“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36]等,只有把握这些基本原则,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循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学界在研究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些原则。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突出问题,是推进共同富裕将要面临的主要挑战,而新的科技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变革对这一突出问题产生怎样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等,仍需要学界进行更充分的研究。

4.采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

现有研究成果多从历史的维度研究我国共同富裕问题的演进,但横向比较研究不足。比如,与资本主义的福利社会相比较,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富裕有哪些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哪里等。比如,我國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主要是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在经济中起着全面协调的作用。因此,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如何有效地行使职能,发挥政府的作用,达到既能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保证竞争的公平的目的,并最终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横向的比较分析能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三、深化共同富裕研究的思考展望关于共同富裕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需要,这一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入和全面,未来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深刻认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重要性,着眼于统一思想认识

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实践的目标,更是一个政治承诺,需要全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因此在认识到这一目标任务重要性的基础上统一思想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3]。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给我们提出了努力的目标,更是在思想认识上的引领。共同富裕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公有制企业也包括私营企业等,不仅涵盖各级政府部门,也包括各级基层单位,不仅包括城市还包括农村等。当前,社会各界对于共同富裕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比如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是同步富裕、平均主义等思想需要在各界深入宣传贯彻。因此,学界要以对重要基础性问题的研究为基础,在各个主体层面上开展研究、阐释、宣传,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统一思想认识,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的进一步实施。

(二)拓展研究视野,运用现代科技变革解决重要和突出问题

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的拓展,使得对共同富裕的研究不仅要立足当下,更要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共同富裕既不同于古代的盛世华年,也不同于国外的福利社会,而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制度下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是一项开创性的系统工程。因而学界不仅要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力量,也要吸纳国内国外历史的经验教训,接通古今、放眼世界,具有立足现实的开放性研究视野。此外,在当前大数据技术体系的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学界要以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为契机,以科技力量改变社会,着力解决重要和突出的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三)在实践中进一步具化共同富裕的实施方略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界在研究中应加大对于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界应紧跟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已经出现或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提供可行的具体实施策略。比如衡量贫富差距的标准是什么,不同的标准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什么是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衡量标准;贫富差距的主要根源是什么,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各自在贫富差距中起什么作用;政府如何加大民生投入,制定普惠政策;以及如何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数字化的发展为共同富裕服务。另一方面还要防范数字化带来的社会贫富加剧分化等等研究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更为适合的实施方案。

(四)全面系统地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研究,系统运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社会、全学科协同运作的大课题,需要各级、各行业、各学科的共同合作,学界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管理、外交等各学科,国际国内、城乡、东西部等各角度进行调查研究,需要各级政府、各个企业、单位的全方位参与。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其发展规律,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共同富裕进行全面的系统研究,避免偏颇,理顺各方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结合,预测共同富裕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总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新华社.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20-10-30.

[3]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4]本书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王斯敏,张胜.专家访谈:正确理解共同富裕以“人人奋斗””实现“人人享有”[N].光明日报,2021-10-13.

[6]吴忠民.论“共同富裕社会”的主要依据及内涵[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6).

[7]杨明伟.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的坚定谋划和不懈追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3).

[8]郭占恒.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和浙江的基础优势[J].浙江经济,2021(8).

[9]胡乐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10-12.

[10]顾海良.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N].人民日报,2021-10-11.

[11]艾四林.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N].人民日报,2021-04-09.

[12]黄泰岩,刘宇楷.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与价值取向[N].光明日报,2021-09-14.

[13]谢伏瞻.如何理解促进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21-10-08.

[14]丁晓钦,顾善雯.从思想到行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N].光明日报,2021-09-30.

[15]李景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J].党政研究,2021(1).

[16]董晓辉.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J].红旗文稿,2021(19).

[17]金观平.尊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二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N],经济日报,2021-10-09.

[18]贾康.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理解“先富共富论”[N].经济日报,2021-10-11.

[19]韩文秀.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不搞“杀富济贫”[EB/OL].中国网新闻中心网站,http://news.china.com.cn/2021-08/26/content_77715583.html.

[20]龚六堂.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建议[J].国家治理,2020(46).

[21]高建生.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的思路选择——学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4).

[22]蒋永穆,谢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逻辑理路与实现路径[J].经济纵横,2021(4).

[23]汪同三.做大分好“蛋糕”促进共同富裕[N].经济日报,2020-11-12.

[24]蔡昉.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努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N].经济日报,2020-12-07.

[25]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6]赖德胜,石丹淅.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2).

[27]赵忠.三次分配的作用和边界[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09-02.

[28]金观平.全面准确理解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上[N].经济日报,2021-08-21.

[29]朱克力.全面小康之后,怎样追求高品质的未来?[EB/OL].经济网,http://www.ceweekly.cn/2021/0706/350791.shtml.

[30]龚云.论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

[31]列寧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新华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脱贫攻坚总结评估汇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12-04.

[33]李中文,窦瀚洋.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N].人民日报,2021-04-02.

[34]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5]程恩富,伍山林.促进社会各阶层共同富裕的若干政策思路[J].政治经济学研究,2021(2).

[36]《求是》杂志编辑部.新发展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擘画[J].求是,2021(20).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oncrete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WANG Xiao-hongSONG Xiao-min

(Academy of Marxism,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proposed a series of new ideas on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and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interpreted and studied these new ideas and produced fruitful literature on the new connotation of concretely promot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the paths to realize this goal and the main challenges.These studies have enriched the theory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and also laid a foundation for gradually approaching to and finally achieving this goal in our practice.However,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s an important issue and mission of the new era,so the academic circle ne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vision of research,study the fundamental and outstanding themes systematically and deeply,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research,and strengthen the comparative study.On the other hand,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s a process,and so the academic research should,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d based on the common understanding,work out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apply the Marxist methodology into the research,predict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prevent possible risks,so as to gradually achieve the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for everyone in the main by the middle of this century.

Key words: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common prosperity;review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簡介]王晓红(1973—),女,河南偃师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欧洲大陆哲学。宋笑敏(1985—),女,山西长治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0ZDA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研究述评共同富裕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基于文献分析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述评
安徽古代文人曲家剧作文献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