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明昌:小蘑菇撑起大产业

2022-05-13山西省扶贫办

党史文汇 2022年4期
关键词:木耳食用菌山西省

山西省扶贫办

他有很多头衔:中共山西省委联系服务的高级专家、第九届九三学社省委常委、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山西省科技计划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专家、共青团山西省委大学生创业首批导师等。他也获得过很多荣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食用菌产业扶贫带头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他就是常明昌,一名致力于食用菌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扶贫的学者。其中,倾注智慧科技扶贫路,他坚持了35年。

引进先进技术助推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科技扶贫是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撑。如何推动科技扶贫?常明昌想得很透彻:一要技术,二要人。

在技术方面常明昌很下功夫。进行出菇试验时,他常常推着小平车,走街串巷收罐头瓶。冬天,在冰冷刺骨的水里洗刷收来的罐头瓶,手冻得裂了口子。因为没有好的试验条件,只好在一块空地上挖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这便是最初的菇棚。

为了等待出菇,常明昌曾连续多日24小时不间断守在潮湿闷热的菇棚里,根据蘑菇生长周期,耐心细致地做着烧火加热、喷水增湿等工作,稍微有点情况就着急上火满嘴起泡,生怕出现一点闪失。当看到一丛丛蘑菇如花一样绽放时,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他爱人见此就嗔怪他,还说“照看孩子也没见他这样用心过”。

对蘑菇的痴迷,支撑着常明昌越走越远。他先后创建山西农业大学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发表论文216篇,出版著作12部,主编了全国食用菌教材4部;培育出灵芝菇和猴头菇2个新品种;拥有授权发明专利5个;开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三位一体”香菇周年化高效生产技术,黄土高原杏鲍菇、白色金针菇工厂化高效栽培技术,银耳工厂化生产技术等一批新技术;率领团队建立了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标准体系,研发的产品先后荣获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5 项金奖。

2000年,常明昌到福建泉州考察食用菌现代化基地时,发现先进技术能精准控制生长要素,以此摆脱气候条件对传统食用菌栽培的束缚,从而实现周年生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他想创建山西首个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化基地。可对引进这些技术他既心动又畏惧。心动的是若能引进成功,对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具有突破性意义;畏惧的是引进技术需要大量资金,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反复思考他下了决心:作为科技工作者,有责任引进最先进的技术,引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和脱贫致富,这个头必须带!这个险必须冒!最终,他率领的团队经过筹措资金近千万元,成功在晋中市太谷区创建了食用菌基地。先进技术的成功示范,吸引了社会投资,从此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从技术到规模都发生革命性巨变。

2014年以来,常明昌带领团队成功申请到科技部的山西食用菌产业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平台,建成省教育厅的黄土高原食用菌提质增效协同创新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省科技厅的山西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省食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食用菌山西省科技重点创新团队,以及省农业厅的山西省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六大平台,为食用菌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基础。

培育技术人才促进脱贫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这些年来,常明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奔波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为帮助贫困地区夯实脱贫增收产业基础和培育技术人才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老师,他教过的大学生有12000多人。此外,依托科研基地,他培养出一批批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典型,如荣获“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称号的黄超、荣获“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江利斌等,他们都在科技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2012年,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在全国率先进行食用菌专业本科招生。2020年3月3日,是他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因为他率领团队申报的“食用菌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终于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全国首个食用菌本科专业,开创了中国食用菌科学大学教育的先河。为了这一天,他努力了9年,盼望了9年。

他的学生也不只是大学生。他同样很注重农民群众的技能提升并因人施教,为他们讲课时语言更接地气,实际案例更是信手拈来,还会根据蘑菇生长的不同时期手把手地教,真正把課讲到农民群众心坎里。多年来,他带领团队先后举办食用菌培训400多期,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培养出一批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人才,并带动3万多户农户脱贫。

吕梁山区临县清凉寺乡的郭凯嘉就是这样一个学生。经过培训,他从一个门外汉成为栽培香菇的能手,2019年带头管理11个发菌棚、31个出菇棚,栽培香菇40万袋。由于生产的优质菇多,产值达300多万元,净利润150多万元。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脱贫攻坚,需久久为功。常明昌在钻研食用菌技术的同时,一直在做一件事——全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脱贫攻坚。为了给农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帮助群众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直到群众听懂学会为止。

2010年至今,常明昌受聘担任广灵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他不计报酬,热情地为当地农民群众解疑释惑、排忧解难。山西农大到广灵往返一趟就要800多公里,10年来他往返广灵 50多次,行程达4万多公里。广灵县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食用菌生产从来没断过线,而且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广灵县食用菌年产量2万吨,带动5000多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上万元,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优秀主产基地县。

2014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西临县开展食用菌科技扶贫。在团队辛勤耕耘下,2019年全县发展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62家,栽培香菇1500多万袋,产值突破1.3亿元。他的先进事迹也因此入选科技部汇编出版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技扶贫100个典型案例》。

2016年以来,常明昌制定完成的《香菇工厂化发菌周年出菇技术规程》在晋城、大同、吕梁、临汾、运城、长治、阳泉7市推广实施,产生经济效益5.78亿元。仅香菇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一项,就形成了临县、交口、广灵、万荣和高平5个产值过亿的基地市县,对推动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0年3月,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常明昌带领团队奔波在吕梁贫困山区的临县、中阳、交口等县,并担任了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中阳县地处吕梁山区深处,山路崎岖,经常堵车,往返一趟就需要七八个小时。4月20日至23日,他们跑遍中阳县7个乡镇,调研指导了1个龙头企业、31个木耳基地。每天下来,满身都是土,满脚都是泥。一次下雨路滑,一边是山,一边是沟,他的车差点掉进沟里……

6月2日凌晨5点多,他的手机响了,原来是中阳县车鸣峪乡弓村菇农梁小平心急如焚的微信:“常教授,半个月了,菌棒出不了木耳,怎么办?”他立刻一个视频电话打过去,查看菇棚里木耳生长情况后,认真作了回复:“千万注意高温,要加强通风换气,以便降温。这些现象多数是开口催芽阶段高温缺氧导致的。”随后又将问题发到木耳栽培群里,提醒大家注意类似情况的发生。天亮后,他索性开车前往中阳县木耳基地,实地查看情况后才完全放心。这样的联系是家常便饭,他的手机铃声常在半夜响起,有时是电话、短信,有时是微信、视频,都是菇农兄弟发来的咨询信息。他不厌其烦,24小时随叫随到。

4个月的时间里,常明昌带领团队不辞劳苦,自己驾车,食宿自理,一趟又一趟,累计18 次往返木耳基地,“望、闻、问、切”解决菇农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一个问题的解决,也许就决定着一个菇棚一年的成败,决定着一个贫困家庭能否脱贫摘帽。”对菇农,常明昌总是无微不至地提供服务。当千家万户的菌棒长出一朵朵肉嘟嘟的小木耳,像黑色的小花绽放时,群众的笑脸就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在常明昌团队的精心培育和山西省委统战部的帮扶下,中阳县建成年产1600多万袋的山西最大现代化黑木耳产业基地,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带动当地贫困人口5000余人实现增收,创立了黄土高原夏栽木耳新模式,并成功举办第五届全国木耳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小木耳、大产业”学习研讨会。

常明昌从不觉得辛苦,因为他坚信: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实际结合市场,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才会充满活力;只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研成果送到田间地头,才能体现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35年來,他和团队跑遍了山西83个食用菌生产县,先后在全省40多个县区开展科技扶贫,累计行程80多万公里,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并建立了山西省最大的香菇、木耳、白灵菇、绣球菌、杏鲍菇、灵芝菇、猴头菇、北冬虫夏草基地;率领团队帮助31家企业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其中年产值过亿的有6家,直接带动上万农民群众脱贫。山西省食用菌产业也由2009年的总产量9万吨、产值5亿元,发展到2019年的总产量38万吨、产值约36亿元。山西食用菌工厂化发展水平走到了全国前列,常明昌也被评为“全国食用菌产业科技扶贫带头人”,被业内誉为“山西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奠基人”。2020年,常明昌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科技成果为支撑,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常明昌率领食用菌团队,用小蘑菇撑起了脱贫攻坚大产业。

(转自《脱贫攻坚先锋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事迹》,内容略有改动)

猜你喜欢

木耳食用菌山西省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粉色木耳你见过吗?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中)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上)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下)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发现木耳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