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引领,下好创新这盘大棋

2022-05-13曹霁

教育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学科思维课程

曹霁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是新时期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为此,新课程改革多次强调要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传统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转向“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并在各类科目的学科素养中进一步加强创新与教学的联系。

虽然新课标已经实行了一段时间,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影响着学校、家庭的教育模式,也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家长、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不少学校对如何将“创新”这个抽象思维具化到学科教学实践中缺乏有效探索,导致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当然,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道路上,也有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成功经验。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里的大学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南大学附中”)探索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已近40年,逐渐形成了包括支撑、驱动、实践和评价的特色模式,为青少年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了闭环学习支持系统。学校结合办学理念以及高校课改思想搭建学术资源和师生发展平台,以科研院所专家和中学骨干教师组建学术指导团队,以兴趣驱动、项目驱动和竞争驱动对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分向的立体培养,同时以各级名师工作室、跨界教学课题组、嘉陵科学研究院为抓手展开教育教学研究,建设学科融合课堂,开展综合实践项目。

课程融合是西南大学附中的一大特色。以生地融合创新研讨课为例,生物和地理备课组进行多次教研讨论后,以探索推测为情境、以时间线索为脉络,打造了“走近科学之人类真的起源于非洲吗”生地融合课程。该课程根据地球自然环境的演化历程,层层揭开人类进化的神秘面纱,同步达成了地理与生物的教学目标,并以问题探究驱动下的跨学科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传递给学生一种科学探究的理念——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世界。

学校依托校内STEAM中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履约基地、野外基地六类科技教育资源平台,积极围绕“大学学术引领”“创新实验班”“研学课程”“环境教育”“科技教育”等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以项目为抓手,实施“菁英计划(学校级)—雏鹰计划(省市级)—英才计划(国家级)”三级人才培养计划,为创新人才培养打通发展通道。

学校将学科教学与家国情怀、国内外时事、科研课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2019年10月,高三学生徐翊恒在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展示了他参与的英才项目“嫦娥四号登月科普载荷试验”、雏鹰计划“二氧化氯消毒效果及其副产物影响因素的控制研究”、空间科学项目“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对宇航员血管压力的改变导致静脉曲张的影响”等,通过与专家的交流,他获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作为英才学员和雏鹰学员,徐翊恒要分别到两所高校去完成不同的研究课题,虽然生物和化学分属不同的研究领域,但是科学研究的思维体系是相通的,况且不同学科在一个课题下会有相交的内容,在完成两个项目时,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可以互为补充,同时学校还会为学生的课题引入专业导师团队、学术交流平台等强大的学术支持。

学校在学科融合和学科创新的基础上开設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校本选修课、大学先修课和中外合作课程,每年举办全校性科技活动30余项,并鼓励建设科创学生社团,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此外,学校倡导教师通过研究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鼓励教师申报、立项、研究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已立项的与科技教育直接相关的省级以上课题就有10余项,如“基于生涯规划的高中生个性化教育研究”“普通高中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青少年创新人才模式研究”等。

创新思维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实践中出真知。建设“中学里的大学”,西南大学附中以探求事物本质、追求客观真理的大学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乐于实践,为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探索出一条新路。

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以课程铸就创造之魂

山东省济南市有一所以“创造”为特色的小学,光一个学期内,学校的创造教育课堂就产生了141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如此令人惊叹的成绩与学校23年来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深入探索分不开。从1999年开始,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就开设了“创造教育”课,如今,学校已系统研发了贯穿1—6年级的“大爱无边”校本课程,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各年级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情境导入、兴趣推进、问题探究、体验拓展”的四步教学模式。

“老师,看看我发明的秋千式茶壶托,这样倒水更方便。”“老师,这是我发明的可折叠拖把,这样房间里的死角也能轻松打扫了。”……创造课上,学生的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学校鼓励学生从自己的问题出发,主动探寻解决方案,并使用“创造发明卡”记录小组的创意,每班成立“创造发明评价委员会”,参与评价每一个小组的创意,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和潜能。为了保护学生的知识产权,学校还积极做好学生国家发明专利的申报工作,给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成果最好的支持和保护。

创造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创造教育课承担的任务,更是整个课程体系都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为此,学校以“把握课堂主渠道,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的案例研究”为抓手,大力支持学生的尝试、探索,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以科学课为例,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往往无法跳出教师提供的思路独立展开发散性思考,因此,科学教师改变了“教”的方式,以“头脑风暴”激发学生思考,以实验操作训练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能力。如在《溶解》一课“加快溶解的实验”中,首先结合生活实际回顾问题“为何需要溶解”,再以游戏比赛导入,设置分组进行“冰糖溶解速度比赛”的任务,随后进一步鼓励学生结合经验和猜想动手实践(搅拌、用热水、碾细……),再随机选择学生的推测,如“利用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让学生以食盐为溶解物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最终自主探索出结论。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让“学”有了“玩”的特质,才能催发更多奇思妙想。

兴趣是智慧的触发点、才能的生长点、求知的前动力,因此,“把学习变成有趣的事”成为每个经十一路小学教师的追求。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新颖别致的导入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模拟情景、电教媒体辅助等多种方法来设疑激趣,孕育创新思维的萌芽。对于如英语、数学等工具类学科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此在此类课程中,教师尤其重视“情景”的设置。以英语学科为例,为优化语言学习环境,教学中教师会通过实物演示、情景再现、表演体会等多种形式把学生带入真实生活,引导他们在情景中产生疑问、设想和创新意识。如在“Shopping”授课单元中,教师将教室布置成“Plaza”(购物中心)或“Supermarket”(超市),让学生带来各种水果、衣服、文具等,还原真实情景进行练习,并鼓励其自主扩展出“讨价还价”“找零钱”等内容,用以丰富和拓展语言工具的运用思维,实现学以致用。

据副校长刘震介绍,在经十一路小学,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参与到“创造教育”中,围绕“创造”展开教学和研究,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当创造的意识根植于师生内心,激发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思维就不再只是空谈。”刘震说。

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打开教育新场域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北京师范大学沈阳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北师大沈阳附校”)创新教育形式,着力研发、建设、实施场馆课程。场馆课程以五育并举为导向,以学科融合为载体,以项目学习为路径,设立了面向未来社会、面向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培养、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目标。

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学校的场馆课程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构建语言、数学、科学、人文、体育、艺术、技术、工程和实践九个领域的课程体系。学校以场馆藏品研究为基础,从学科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者中心三个取向进行跨学科融合,以展现价值特征、时代特征、地域特征、物质特征和艺术特征为目标,重构了国家课程的各科教学框架。例如,学校研发并开设了包括“又见大唐”“复兴之路”“古代辽宁”“唐宋八大家”等的辽宁省博物馆主题课程;包括“辽沈战役”“九一八事变”“清代皇室展”“抗美援朝展”等的辽宁省档案馆课程;包括物质科学课程、工程课程、生命课程、化工课程、地球与宇宙科学课程、食品与营养科学课程等的辽宁省科技馆课程;建立分年级、分学段、分主题阅读的辽宁省图书馆课程。通过专家讲座、交流探讨、實践操作、课后展示等环节,形成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于一体,兼有学科融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

以博物馆课程“唐宋八大家”为例,在辽宁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组织语文教师、历史教师、政治教师进行联合教研,将学科内容深度融合,设计了文史课程的单元内容——追逐唐宋八大家古文中革新的巨浪,让学生尽情汲取优秀古代文学作品的养料,咀嚼“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的思想;深入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结合《宋代经济的发展》等单元教学内容,以“假如我生活在宋代”作为课程主线,采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穿越方式”,体会宋代百姓务农、做工、从商等“经营之道”。以往的学校课程无论是在时间脉络还是学科内容上都是彼此独立的,经过重新梳理的博物馆课程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逻辑,促进学生的系统性、逻辑性、发散性思考。

“为什么冥王星不再是行星了?”“气态行星上面能站人吗?”“地球怎么没有行星光环?”……在辽宁省科技馆,学生们围坐在展品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站在中间的讲解员正是他们的地理老师。在《地球与宇宙科学课程——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一课中,地理课的教学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与以往借助图片、视频、模型等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去科技馆上课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的乐趣,同时也让学生更宏观、更系统地了解空间和宇宙科学,在系统学习中培养发散思维。学习结束后,教师会同步进行评价优化,组织学生以作品交流、活动展示、研究报告、辩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将描述性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评价与组内学生互评相结合,最终把学生场馆课程评价结果形成评价表、档案袋等,成为中小学生综合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活动的源泉和核心,启迪创新思维是科学教育的根本。场馆课程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之外更大、更完整的世界,同时引导他们不断求索、奋勇创新。

猜你喜欢

学科思维课程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