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智慧化”

2022-05-13孟昕李秋实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智慧化辽宁文化产业

孟昕 李秋实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9月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是新时期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2019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宣布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期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辽宁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省份,在东北振兴前行的道路上承担着重要责任,对辽宁文化产业模式的深度探索也能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在新时期推进东北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是促进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从艺术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辽宁文化产业新价值,促进辽宁文化产业的区域对外传播,探索艺术与“智慧化”相结合的发展渠道,为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植入新的运作模式。通过创意设计等艺术渠道改造现存的历史工业建筑,重塑公共空间,并以此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导向,进而打造“智慧辽宁”文化品牌。加深区域文化特征,扩大文化认同群体,强化本土文化,通过艺术文化新形式的注入,带动群体文化发展。

本文提出的艺术+“智慧化”文化产业模式是生产各要素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形态,注重艺术与科技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因为艺术思维与当下科技发展相结合,能够激发人更多的灵感与超前设计规划。“智慧化”文化产业表现为人的创意在资源重组与再生中的作用,也表现为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与整合。强调思维和技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力作用,其也是产业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变革力量和核心资源。因此,以“艺术与科技—新型文化创意—智慧经济”为运行轨迹的文化产业新型模式也成为辽宁经济未来发展的新研究方向。以此为切入点,探索艺术+“智慧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渠道,为辽宁新一輪振兴发展注入地域文化元素和发展动力,促进新时代辽宁经济整体发展。

以数字化技术为优化手段挖掘辽宁地域新价值,树立“智慧辽宁”文化品牌

首先,以当地典型的历史文化为载体,用现代的设计方式结合传统地域文化,对原有的资源进行开拓整合,以凝练辽宁文化符号,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旅产品的文化需求。其次,深层次研究分析以新媒介和新技术为手段的“智慧辽宁”文化构建平台,发挥艺术创意,设计立意新颖的网络版块,在其中呈现辽宁多年来文化、历史、自然景观、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变化,以此向外界展示辽宁的新时代风貌。最后,定位于当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形象,打造“智慧辽宁”文化品牌。通过准确定位新时代辽宁文化符号,视频化、听觉化、网络化地展现“智慧辽宁”、东北“新地标”的文化形象,形成具有时代气息的整体合力。

艺术与工业遗产空间结合——建立“观光型”产业模块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遗留下来的工业老建筑、废弃厂房非常多,老的工业空间代表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业文化,且一旦拆除就无法恢复。利用艺术方式改造老建筑不仅可以使老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也可以带动“观光型”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转变老建筑的功能,提升区域文化产业能力。例如1905文化创意园的原型始建于1937年,这一创意园是以沈阳重工厂老厂房建筑群为主体框架改造而成的。经过精心的设计,现在已经打造成以“艺术、体验、分享”为品牌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其以艺术空间、文化演出、文创商业、文化活动等产业为载体,现已成为辽宁地区文化产业的一张靓丽的名片。此外,原丰天烟草局老建筑改造的“别处”美术馆,通过多次举办与文化相关的推广活动,定期推出各种形式的文化展演,让大众感受到了多样的文化氛围,扩展了文化消费群体。“观光型”的展览方式也受到了民众的认可,各种文化体验、文创产品以及亲子活动为新时代辽宁的文化生活增添了更多的艺术内涵。细化特色文化地域特征,重组辽宁地域内的文化空间,以辽宁地域文化为主题促进本地新时代文化特色发展,通过艺术方式改造老建筑,使其增加新的文化功能,建立“观光型”产业模块,拓宽文化产业消费群体。

艺术与科技融合——以“沉浸式”为体验模式的博物馆空间展示

科技是促进社会发展,改进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贴近民众生活,依靠科技进行生产与消费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可或缺。从无人驾驶技术到机器人医疗,从VR的“沉浸式”体验到交互虚拟现实展示。沈阳故宫、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工业博物馆、辽宁科技馆等场馆作为辽宁省的历史文化名片在对外展示平台上应用了新的科技元素,更新了原有单一的展示模式,增添了静态与动态的呈现方式,注重向未来博物馆方向发展。其通过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方法设计出具有创意性的展示空间,以充满代入感的观展方式让观众了解传统文化。博物馆以交互影像、沉浸式投影、 Mapping、动态装置、虚拟现实、VR影像等科技元素为构建手段,增强民众的“沉浸式”体验感,并结合艺术思维的创新性为传统文化的价值再塑提供新的实践展演形式。

增强文化产业新引力——构建新型“智慧文化社区”

在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支出一般占社会商业总支出的60%以上,而在中国这一比重目前仅为30%。这决定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喜好、习惯的消费群体对于时间、空间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新型“智慧文化社区”是在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以推动社区文化消费升级为目标,以建立满足现代化社区文化配套需求的便民服务空间为基础,以构建以创新、品牌、经济、便利的文化模式为核心,打造集社区文化艺术交流、社区文化IP孵化、社区文化艺术培训、衍生便民服务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新型社区文化中心。同时,以辽宁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依托,以创新手段为社区现代化改造赋能,打造新时代特色的智慧社区、文化社区。搭建基于区块链的架构平台,通过“形成区块”和“各端上链”的区块链应用可以使各权益端建立信任,实现共识共享,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造诚信环境。此外,“智慧文化社区”还可以高效地完成面对大众基层的新媒体、文化艺术的智能宣推,推动地域文化发展。

文创产品“精细化”——打造智慧时代的文化新业态

“精细化”指的是文创产品在内核建设和外延发展上,依托现代文化产业园区,引导新型市场主体开展精准的设计、生产,形成一套网络化、精细化的现代文创产品生产新模式。这一转变过程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来连接企业、高校与消费市场之间。同时,在消费市场方面,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和以创意为内核的双向互联文化产业智慧升级是必然趋势。生产和消费两者之间的连接形成了智慧化发展趋势,根据市场目标和市场供求曲线模型,科技发展驱动实现“消费流量”的“变现能力”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落脚点。文化产业中的合理闭环程式设置(公平共享的生产体系)、设计流通的市场体系技术实现(区块链应用的互联互通)、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培育(用户消费过程体验)三者的结合才是原有产业模式向产业市场转变,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走向智慧升级的必经之路。针对辽宁文创产品现状,应该培育多个较大规模的物联网集成应用典型文化产业基地,发挥运营商、信息化企业、艺术高校的技术优势,用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市场高质量发展,用原有文化积淀、消费市场、科技水平支撑文创产业智慧化升级,助力打造移动时代的文化新业态。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艺术高校、企业、传媒机构的引领作用

辽宁拥有八大美院之一的鲁迅美术学院,还有鲁美大连校区,除此以外,几十所高校均拥有设计艺术专业,因此,辽宁在文化创意产业、艺术创新、城市空间改造方面有很多可利用的经验和资源。联合辽宁地域的艺术类高校,整合资源,从艺术角度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例如,沈阳市莫子山公园的景观塑造由鲁迅美术学院牵头,以当代的艺术形式呈现室外景观,形成以国际性、艺术性、生态性、参与性和当代性为理念的国际景观雕塑公园。以公共空间文化引领品位,提升区域品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现在莫子山主题雕塑公园已经成为辽宁城市公共空间一处重要地标。其次,联合企业,重组老城区公共空间。例如铁西区的红梅味精产业园在被万科接管后,邀请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为其进行量身打造,以高雅文化展示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主要功能,现已成为东北城市公共空间成功转型的代表,带动了周边文化经济的发展。最后,利用省市传媒机构传播属性搭建了多元化的文化传播及交流平台,通过整合区域资源来重塑辽宁文化产业形象,从而建立东北文化创意高地,打造工业精神和工业旅游新热点,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建立“智慧渠道”——拓展文化产业“立体化”发展路径

建立“智慧渠道”,指的是以辽宁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为基础,以区块链、智能文化平台、大数据分析、云端等新技术为手段打造智慧运营体系,构建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化”发展路径。横向上要完善文化产业发展内核建设,在设计生产方面应多整合本土文化与人文价值,以大众交互设计为出发点,构建差异化文化产品,完善生产渠道。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与“智慧辽宁”城市整体发展目标相统一,并做好文化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智慧辽宁”文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让消费者参与、体验产品的制作过程,使大众原有的“被动式”的接受方式,变成“主动式”的消费体验,消费终端的良好体验感受能够以点带面,促进文创产业全面发展。对外应以辽宁为原点,向国内、国际发散式拓宽包装、展演、销售的外延通道。纵向上,发展理念要与国际接轨,把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向外拓展,在艺术文化项目上与国内外其他地域交流合作,在艺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代入辽宁人文价值,进而提升辽宁文化知名度,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经济发展,文化先行。文化引领艺术与科技发展,从艺术结合科技角度出发,多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和勾勒出辽宁的区域文化特征和新型文化业态,以国际化视角和“智慧化”信息手段更新本地文化产业模式,助推辽宁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从“智慧辽宁”概念出发,以辽宁历史文化为区域特色,以艺术、科技、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拓展辽宁文化产业,为其深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通過全方位、多角度的整体设计,树立“智慧辽宁”文化品牌,在辽宁公共空间的再造、老工业遗产功能的转变、文化产品的“精细化”模式、新型智慧文化社区的建立等方面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化”文化产业渠道,以文化产业模式为切入点,结合辽宁的实际问题给出政策建议,探索艺术+“智慧化”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共同服务辽宁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和文化多样性[J].南方文物,2007(02):2-28.

[2]朱双月.智慧旅游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0(03):169-171.

[3]蔡宁.智慧经济与智慧产业的内涵、功能及其关系研究[J].商业经济,2019(08):48-50.

[4]徐士进,陈红京,董少春.数字博物馆概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7.

[5]汉宝德.文化与文创[M].台北:联经出版,2014.

[6]黄永林.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评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谭仲池.文化:照耀城市发展的光芒[N].光明日报,2005-8-3(11).

[8]孟书魁,雷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9,35(07):100-104.

[9]萧又展.以体验经济模式探讨社头织袜产业之文创商品设计[D].台中:朝阳科技大学,2013.

[10]杨耕.文化的作用是什么[N].光明日报,2015-10-14(1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艺术+‘智慧化’——辽宁文化产业新模式探索”(编号:2021lslybkt-02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智慧化辽宁文化产业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辽宁风采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分析
经济转型升级阶段我国流通企业商业模式探索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