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认同研究综述

2022-05-13吴春晓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全球化角度民族

吴春晓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中的两个重大命题。首先,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基础,只有解决了文化认同的问题,才能树立文化自信;其次,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所追求的价值相同,当代中华文化认同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三大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也是来源于对这“三大文化”的自信;最后,两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化认同是基础,文化自信是本质,必须深入探究文化认同问题,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

关于文化认同内涵的研究

国内大部分学者对文化认同相关内涵的研究大致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对人类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关于文化认同内涵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文化認同的概念、性质以及过程等方面,但许多概念的界定还未形成定论。

关于文化认同概念的研究

1.词源学角度

阎嘉在《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问题》一文中探究了文化研究中的“身份”与“认同”这两个概念。他对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内涵进行了区分:“身份”,指的是根据一定的比例和参考坐标确定出来的一些相同特性和标识,是一个名词;“认同”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寻找和确认他们的文化“身份”,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在寻求自身的文化“认同”,它具有动词的性质。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阐释,来对文化认同的概念进行解读,也就是说寻求文化身份的过程,亦是寻求文化认同的过程。

2.历史哲学角度

韩震在《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阐释了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文化认同与国家和民族政治生活、全球化形成的新世界主义息息相关,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中介形式。因此,文化认同具有民族身份认同、国家认同和全球认同三重特性。

3.宏观、微观角度

董莉、李庆安以及林崇德等学者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对文化认同的概念进行阐释。从宏观角度出发,文化认同分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从微观角度出发,文化认同是个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对某些具象、文化或人群的情感、态度和认知,具有多重维度。

4.经济全球化背景角度

李武装在《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一文中说,文化认同是在对“跨文化”的反思之上,进行的价值辩护和资格验证。个人在回答“我是谁”的问题时,群体在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时,就是在验证文化身份,或者说解决“身份危机”的问题。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回答“我是谁”和“我们是谁”的问题,得出文化认同是价值问题,而不是实施问题的结论。

关于文化认同性质的研究

1.现代性

雷勇在《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一文中通过分析文化的特性和产生过程,阐释了文化认同具有的社会属性,以及文化认同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现代性。

2.丰富性

雷勇在《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一文中阐释了文化具有丰富的构成体系,民族起源、部落所有权、生活方式、习俗、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和文明形态等社会因素都包含在内。这些社会因素是社会群体记忆历史的主要手段。文化是文化认同的主体内容,文化认同因此具有丰富性。

3.协同性

邢媛在《文化认同:协同性、动力机制和自组织性》中分析了文化认同的协同作用。第一,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结构性存在,由四个层次的文化要素构成:工具、规范、行为(符号)和观念。第二,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过程,也就是在认同活动和过程中产生一种具有新特征的文化。第三,文化的基本要素,即参数,是文化认同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个体或团体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文化和观念,整个过程与工具、规范、行为(符号)和观念协同作用。

关于文化认同过程的研究

1.承认、接受和融入的过程

欧阳康在《多元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选择》中分析了多元文化进程之下,以认同文化的程度表述了文化认同的过程。文化认同首先是承认,承认一种文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其次是接受,认同并接受一种文化。第三是融入,融入是文化认同的最高层次,为此而进行必要的文化变革,甚至在创造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对文化形式、文化规范、文化价值的认同过程

佐斌、温芳芳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中分析了文化认同的表现层次,文化认同从外到内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根据文化认同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化认同的表达层面,即文化形式的认同;二是文化认同的保护层,即文化规范的认同;三是文化认同的核心层,即文化价值认同。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文化认同过程体系。

3.时空相互映照,体现多重利益的过程

韩震在《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一文中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文化认同过程的复杂性,提出文化认同的过程是寻求某种文化的一致性或同一性,但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变化和断裂,文化认同的形式和内容复杂多样。首先,文化认同既是时空性的,也有象征意义或内涵性的特征。文化认同不仅在空间上相互重叠,而且在时间上相互反映。其次,文化在时空上的认同,也与各种象征意义相互交错。就叙事内容而言,文化身份认同不是对单一文化形式的连贯选择,而是多重利益话语的拼接物。

4.国家认同和心理认同的过程

董莉、李庆安以及林崇德在《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中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包括两个部分:民族认同以及国家认同。从微观角度来看,文化认同具有多维特征,包括对特定群体的态度、认知和情感等内部心理过程。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定义文化认同,文化认同的过程都会落实到个体心理层面。

关于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包括文化认同的内容、原因以及意义等,主要针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问题,下面结合当代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展开研究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内容的研究

主流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的价值信念

史炳军和马朝琦在《危机与回应:和谐社会的文化认同》中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当今中国的主流文化,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其二,传统文化精华;其三,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

关于文化认同原因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文化认同根源的分析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进程,以及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内部原因主要从认同主体、客体以及中介角度进行分析,包括认同主体的经济地位、年龄、文化认知水平,认同客体的默许和接受,以及文化认同的教育和传播等。

1.外部原因

(1)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韩震在《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一文中将文化认同的根源归结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提出中国社会的转型有利于建立和加强国际认同。首先,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伴随这个进程的还有城镇化和人口的集中,这一过程可以消除狭隘而根深蒂固的地域身份认同、族群认同造成的差异。其次,中国市场经济的建设不仅促进了人员流动,而且逐渐将地域文化改变成为一种共性的法制和契约文化,有利于消解熟人社会所依赖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

(2)经济全球化

杨博华在《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文化帝国主义》中分析了全球化的影响力,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正以不同的形式渗入我国的经济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和研究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曹海峰在《全球化、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中分析了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口流动、经济贸易往来等因素影响原本维持人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固有文化。

2.内部原因

(1)认同主体角度

董莉、李庆安、林崇德在《心理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年龄、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以及受教育程度对个体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按照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首先,受到个体认知能力的影响,个体文化认同的发展是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开始的,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能够形成更成熟的文化认同。其次,社会支持是个体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提高适应能力和面对压力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父母和同龄人,在促进个人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最后,个体的文化认知水平和生活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体的文化认同产生重要影响。

(2)认同客体角度

雷勇在《论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及其现代建构》中从认同主体以及认同客体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维持除了取决于认同主体自身的认同程度,还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认同客体的默许和接受。最终的结果是在社会和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自我”和“他人”社会身份的区分,形成更为深层次的认知。

(3)认同中介角度

韩震在《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出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国家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迅速传播,为公众建立平等沟通的平台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促进了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共性的增长,逐步消解了不同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

詹小美和王仕民在《论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与条件》一文中将教育与学习看作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文化认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群体角色的规范。

关于文化认同引导策略的研究

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部分

林明在《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一文中提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具体措施:首先,继承和发扬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良文化和伟大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次,要继承祖辈留存下来的宝贵思想文化财富;再次,不断强化近代以来深入人心或人民所期待的文化观念;最后,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贯彻到日常生产生活中,贯穿到各种活动和节日之中。

巩固主流文化的指导作用

秦宣在《分化与整合——谈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出要不断提高认识事物的水平和能力,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层面,充分理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同时要大胆学习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水平。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郑敬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多维向度》一文中论述了满足人民群众切实需求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认知的水平能力是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条件,取得人民群体的认同是实现文化认同的核心。

提升公民教育

韩震在《全球化时代的公民教育与国家认同及文化认同》一文中提出公民教育不是用来制造或扩大差异的,而应在培养共识,形成共识,形成集体认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形成“民族国家”的基础,就必须形成和巩固“民族国家”的意识,加强“民族文化”,同时需要整合地方文化,创新性地发展地方文化。要塑造“民族国家”的基础,必须确立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全民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做好公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韩震.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多重文化认同[J].求是学刊,2005(05):21-26.

[5]韩震.大众传媒、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4):70-74.

[6]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6-113.

[7]赵剑英.文化认同危机与建构社会基本价值观的紧迫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02):87-91.

[8]赵剑英,干春松.现代性与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01):9-16.

[9]邢媛.文化认同:协同性、动力机制和自组织性[J].理论探索,2017(04):56-60.

[10]邢媛.论文化认同的三种主要形式[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34(04):102-107.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研究項目“甘肃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五大攻坚’的实践创新进展研究”,项目编号:GS[2020]GHB4778。

猜你喜欢

全球化角度民族
全球化时代的数字纪念
MINORITY REPORT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民族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