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复兴下的汉服文化与少儿教育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2022-05-13胡旭莹
胡旭莹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已成为家庭教育和培养少儿的重要内容。汉服作为一个具有物化特征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经典文化,例如其本身的服装文化、连带的传统礼仪、传统艺术和国学启蒙等文化因素,对增强少儿文化自信,培育具有文化复兴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当今汉服在少儿群体中的传播面临着诸多问题,对此可以从文化倡导、产业协同以及家校共建三个层面分析汉服复兴与少儿教育的融合发展路径及对策措施。
文化倡导:立足时代之机 深挖传统文化
以新时代为实践基础,坚定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 1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时代需要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将各种各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融入新时代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这需要我们把握新时代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文化脉动,让传统文化抓住文化复兴的时代契机。
汉服文化是反映儒家礼典服制的文化总和,贯穿西周到明朝的儒家书史体系,体现在祭服、朝服、公服、常服以及配饰上,例如《礼记》《后汉书?舆服下》《晋书?舆服》等,由此可见汉服文化的丰富内涵及其重要性。当下汉服热正方兴未艾,不少年轻父母也在汉服的粉丝群体之中,因此穿着汉服的儿童数量也在不断增多。汉服走热,这些小小身影的出现就是汉服传播过程中的新局面,也从侧面说明传统文化正渐渐从多方面渗透进新时代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情感中。在这样的新局面下,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契机,借助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以汉服为载体,为少年儿童提供学习、了解、传播、创新传统文化的渠道和途径,以汉服为镜,帮助儿童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增强新时代儿童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以充分的文化自信指导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14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 2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而从文化自信中所迸发出的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正是传统文化研究者、传播者和创新者所需的精神力量和实践指引。
当下汉服在儿童群体中广泛传播,部分原因是家长认为儿童穿着汉服可爱,虽然这样的思想有一定跟风的倾向,但归根到底还是源于汉服文化本身的强大吸引力,以及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追求和逐渐重视。由此,对于少儿教育和汉服复兴,文化研究者和创新者需要以文化自信的角度持续深入挖掘汉服本身的文化内涵,立足少儿群体,注重趣味性和游戏性方面的创新,特别是汉服装饰图案和图示绘本的有机融合、汉服结构与国学知识的有效结合、汉服礼仪与游戏互动的相互配合,用文化自信和复兴责任感着力将优秀、丰富的汉服文化渗透进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中。
产业协同:立足少儿群体,根植文化创新
立足少儿群体,打造优质性产业品牌
随着汉服热潮不断升温,汉服产业针对群体逐步从年轻人群体扩展至老年人群体和少儿群体,少儿群体有家长的关注和培养,购买汉服也可得到家长的资金支持,因此少儿汉服产业大有希望成为文化传播和创新创业的新领域和新风口。
少儿汉服使用者为少儿群体,而购买者多为家长,在此基础之上,汉服产业需要充分把握少儿群体的汉服需求和家长的购买期望。家长在购买时更加关注服装的材质安全问题,故而汉服材质和质量是汉服产业需要重视的问题之一,要确保使用安全材质制作汉服;汉服附带的头饰、配饰等要考虑少儿的使用习惯,比如1—4岁的幼儿群体,很容易误食服装的小部件或者误把尖锐的头簪饰品当作玩具,汉服上应减少使用小亮片、小珠子之类的配饰品,也最好不要有大片的印花,因为印花可能会大片大片掉色,很有可能出现孩子皮肤过敏等问题,可以选择不会掉色的刺绣以增加美感。幼儿汉服尽可能制作成半身裙的形式,方便孩子上厕所,解决生理问题。同时,5—17岁的少儿群体活动量大,汉服制作时应减少长裙的比例,使用易排汗、易透气的面料。总之,汉服商家在汉服制作时要充分把握少儿的需求,把材质安全放在汉服制作的首位,注重产业工艺的提升,立足少儿群体,打造以质出众的产业品牌。
根植文化创新,孕育独特汉服文化系列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儿,提供兼具形式美和内涵美的汉服产品是汉服产业面临的问题之一。文化自信、文化创新的态度对于汉服生产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少儿汉服生产和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行动力量。
当下众多汉服品牌中,“从壹汉服”推出了目前汉服市场上并不多见的“亲子定制汉服”,分别以“花”“卯”“寅”为主题,其中“花”主题亲子汉服为明制汉服,它的配色参考了经典迪士尼公主形象以及牡丹、樱花形象,并结合现代连衣裙版型,更加方便儿童穿着和运动,做到了实用性和审美性并重;“卯”主题的灵感取自苏轼的词《月兔茶》,属于明制汉服,汉服的少女感以及诗词中的“月兔”“茶”的文化气息十足;“寅”主题,形制为明制袄裙,“寅”呼应了“虎”年,主款配色以红色为主,每一款主题都设计了不同的配色,搭配一系列汉元素,满足不同人的审美需求。
亲子汉服另辟蹊径,深挖传统汉服文化并融合现代元素进行文化创新,获得了热爱汉服的年轻父母和3—12岁的群体的青睐,其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的态度以及实践成功贯穿于少儿汉服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
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为少儿汉服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播教育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传播内容丰富的可施展平台。少儿汉服可出品汉服衍生商品,借鉴当下流行的芭比娃娃商品形式,为5—10岁儿童推出汉服换装实体玩具商品和線上儿童换装小游戏等,在换装过程中可以帮助儿童了解汉服襦裙、袄裙、长袖袄衫、齐胸襦裙等形制。在线上购买的汉服产品、线上换装小游戏以及汉服换装玩具上标注二维码,为儿童生动解释每种汉服形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过程。针对3—10岁的儿童,可根据汉服相关的典籍故事推出系列动画片,帮助儿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激发少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与此同时,汉服文化与传统礼仪息息相关。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汉服作为跨时代的文化载体,拥有着承载传统礼仪教育、发挥更大文化传播价值的无限潜力,少儿汉服产业或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礼仪教育融入线上线下汉服产品,文化产业可以出品汉服礼仪家庭绘本和礼仪教学视频,让各个家庭进行亲子互动和文化学习教育,实现产业和家庭教育联动,形成汉服产业文化构造——家庭教育文化模式,从而更加有效地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助力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不断发展。
家校共建:立足文化育人,建设文化强国
亲子互动文化育人,汉服文化积蕴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有了好的家庭教育才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学校中来。”当下,家庭教育和亲子互动越来越火热,但家庭教育要教什么、怎么教仍是重要问题。汉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物质载体之一,对少儿文化启蒙有着重要意义。
5岁及5岁之前的儿童正处在智力发展的最佳期,此时家庭教育应以游戏互动为主,要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得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家长可以购买汉服绘本和汉服换装玩具,陪同孩子看图画、共读汉服小故事并在游戏换装过程中让孩子亲身感受汉服领、襟、衽、带、韨等构造,培养孩子搭配组合能力和对汉元素文化的感知力;家长还可以为孩子播放汉服动画视频或者绘画简单的汉服图形,通过易懂有趣的方式让孩子了解汉服内涵和相关典籍知识,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10岁的儿童处于心智逐步成熟的阶段,此时的家庭教育应以亲子互动体验为主、游戏为辅,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自身兴趣阅读一些汉服图鉴和講解书籍,培养孩子审美能力;还可以通过汉服礼仪视频或参加学校礼仪课程、线下汉服展等活动深切感受汉服文化的深厚博大,让孩子养成知礼、懂礼、用礼、孝敬长辈的好习惯,进一步提升儿童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10—17岁的孩子处于动手能力较强的阶段,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回收旧衣物,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简单汉服,体会汉服制作的流程和工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及变废为宝、创新改造的乐趣,以提高孩子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水平。
文化树人五育联融,汉服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以包容的心态将现代传播方式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符合现代儿童心理的教育内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使之焕发新的光彩。”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教育资源。汉服有着可触摸、可穿着、可制作的独特体验,还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学校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利用汉服以提供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将汉服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文化人,推动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对于3—7岁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将汉服文化合理地融入教学工作中去,帮助孩子了解认识传统文化。幼儿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家校互动。幼儿教育工作者可以召开以“学习汉服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班会,争取家长在课后的实践配合和帮助,努力破除家长认为汉服是“奇装异服”的错误认识;幼儿园还可以开展儿童汉服秀、简单汉服礼仪教学、亲子汉服剪纸、亲子手工等兼具观赏性、趣味性、实践性和游戏性的活动,让孩子在学习礼仪中发展德育,在儿童汉服秀、汉服手工课活动中发展美育,培养孩子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还可在汉服活动中组织孩子学习蒙学读物,借助汉服提升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智育发展。
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学校可借助汉服发展校园文化,学习传统礼仪,构建文明礼仪校园,鼓励学生组建汉服文化兴趣团,举办汉服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特长比赛等活动形式,发展德育、智育,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每周可进行国学诵读和礼仪展示,如江西万安一小学组织的汉服拜师礼活动——“一拜传道、二拜授业、三拜解惑”,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受到国学启蒙,感受汉服文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学校在课间活动可组织学生学习汉服舞蹈,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作,不拘泥于古风汉服舞蹈的传播和展示方式,如信阳市固始县永和中学运动会开幕仪式上,学生展示了汉服与现代流行民族音乐结合的舞蹈作品《哈尼宝贝》,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形式不同于一般汉服时装秀,该作品的舞蹈采用哈尼族的舞蹈形式,热烈活泼,学生边唱边跳,突破了汉服表演化和时装化的窠臼,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和选择。汉服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推动五育联融发展,发挥着文化树人的功能和影响,为教育事业不断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上起着奠基和铺路石的作用。
新时代的少儿教育连接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文化自信将会为少年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长动力。汉服文化契合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社会期望,可以在少儿教育中发挥更大的时代价值。在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复兴的主旋律引导下,汉服产业要把握时代契机、立足少儿群体,促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更高质量和更具创新性的少儿教育文化产品。家校互联互通,帮助少年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受到国学启蒙和汉服传统文化熏陶,在学校教育中获得更广阔的文化学习与展示空间,这些都有利于少儿在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走好新时代的文化复兴和传播、创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景,李安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家庭教育的路径探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8(03):24-27.
[2]孙冠杰.学校教育需要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人民教育,20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