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历史考察与使用路径
2022-05-13肖光伟杨宇哲
肖光伟 杨宇哲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的红色报刊涵盖了党、政、军、群各大系统,受众几乎覆盖了所有人群,呈现出党报(刊)姓党、为民发声、战斗号角、联系群众等主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苏区人民进行浴血奋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政治建设、开展社会治理、激励军民反“围剿”斗争、推动群团工作的重要手段。《斗争》《红色中华》《红星》《青年实话》等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最具代表性,保留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使用路径,一是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进行馆藏与展示,二是作为“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文本进行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中央苏区;红色报刊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2-0071-06
马克思主义者素来重视报刊在政治理论宣传教育上的主阵地作用,善于利用报刊开展理论研讨和政治宣传。从主编《莱茵报》到创办《德法年鉴》,青年马克思完成了从政治批判到政治实践的转变。从创办《火星报》到改造《真理报》,列宁充分发挥了报刊在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建设中的作用。从改进《新青年》到创刊《向导》,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报刊的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明确要求各苏区创办自己的报纸,以“经常宣传党与苏维埃目前的任务与策略”[1]P212,逐步构建起了以红色报刊为工作重心的宣传网络,为巩固党和苏维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境内创办、续办的报纸刊物可以统称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对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基本情况、历史价值及当代价值进行总结和探讨,既有助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宣传工作,尤其认识到报刊有助于将党的政治主张“深入广大群众”并能逐渐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在1929年6月25日由党的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宣传工作决议案》中提出,要“尽可能的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的党报”,并明确要求日报的内容“一定要严正的代表党的意见”。[3]P266在1931年1月27日通过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中提出,要使党报“成为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扩大党在群众中影响的有力的工具,成为群众的组织者”,并要求各地党部协助建立完备的“通信网”和“发行网”,并提出了将网络覆盖全国(包括白区)的雄心勃勃的计划。[4]P71-73
(一)出版发行
在党中央的统一指导下,1931年1月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之后,苏区党和团分别创办了机关刊物《战斗》《实话》和《青年实话》,尤其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创办之后,苏区各级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刊物,如中央一级党政机关创办的《每五日宣传提纲》《党的建设》《苏区工人》《少年先锋》《儿童战线》《苏维埃文化》《工人报》《反帝战线》等,省一级党政机关创办的《红色五月通讯》《红的江西》《福建红旗》《省委通讯》《前线》《红色闽赣》《红旗报》等。除了党政群团系统,军队系统也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刊物,如中央一级的《通讯》《红军报》《红星》《革命与战争》《政治工作》《党的工作》《战士报》《健康报》《赤色卫生》等,还有方面军以下层级军事单位创办的《战士报》《武库》《政治消息》《挺进报》《火线报》《猛进》等等。可见,当时党政军群各级机构发行的报刊名目种类繁多,这些报刊中,尤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斗争》《红星》的發行量和影响力最佳,《红色中华》的单期发行量达到四万份,《青年实话》达到二万八千份,《斗争》达到二万七千一百份,《红星》达到一万七千三百份,[5]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取得如此可观的发行量,实属不易,足见此四种报刊的受众之广和影响力之大。
中央苏区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红色报刊的通讯和发行工作,1933年1月27日中央政府联合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全总苏区执行局向所属报刊通讯员发出告示,提出要建立一张覆盖苏区的良好的通讯网和发行网。[6]随着红色报刊发行量的逐渐增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发行网络,由中央总发行部统一推销派发,地方则设立发行所或由书店代理销售,基层有发行点、代售处和推销处,在街头则发动团员和青年群众成立了叫卖队,逐步构建起了一张完整的发行网络。可见,中央苏区时期党和政府在注重报刊出版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报刊的通讯和发行工作。
(二)基本内容
中央苏区的报纸可以根据主办方的性质划分为党、政、军、群四大类别,党的报纸如《实话》及后来的《斗争》,主要刊登党的政治路线及政治任务;苏维埃政府的报纸如《红色中华》及江西省苏的《红的江西》、福建省苏的《红色福建》、闽赣省苏的《红色闽赣》等,主要刊登政府的方针政策及社会治理;军队系统有中央军委的《通讯》《苏维埃》、军委总政的《红军报》以及红军总政主办的《红星报》等,主要刊登中央军委有关军事斗争的消息,尤其是前线的反“围剿”斗争和后方的拥军优属、节省助战、扩大红军等支前消息,各方面军、军团、军、师也有自己的报纸,如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主办的《红色战场》、红一军团政治部主办的《战士报》、红七军政治部主办的《火炉》、红二十二师政治部主办的《铁拳报》等;群团单位主办的机关报,如共青团苏区中央局创办的《青年实话》、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局创办的《苏区工人》、苏区少先队中央总队部主办的《少年先锋》等,主要刊登本系统的消息新闻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实际情况。
各报刊主要围绕党中央和苏区中央的政治决策,作出详细解释和部署本系统的具体工作,以及刊登一些本系统内部开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揭露和纠正一些错误的思想和方法,鼓舞人心,使大家都能团结一致凝聚到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推动本系统工作顺利开展。各报刊虽然有属性和内容的明显区别,但是也可以看成是中央层级党报党刊在各自系统内的延展,相辅相成,共成体系。
(三)主要特点
中央苏区发行的报刊突出政治站位,始终做到党报(刊)姓党,不变色不走样,接受群众的监督,体现群众的利益诉求,无论是对内部腐败的揭露还是对外部军事反“围剿”的报道都展现了党报勇于斗争的特质,无愧于“党报”的称呼。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特色鲜明,概况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党报(刊)姓党。党及其领导下的苏维埃、红军、群团各系统严格遵守党报(刊)姓“党”的原则,如在创刊《红色中华》时就明确指出要发扬党中央对“中国苏维埃运动的积极领导作用”[7],《红星》创刊时的“见面话”指出要使《红星》成为红军党的“政治工作指导员”,让报纸帮助红军打造成为真正的“铁军”,[8]顾作霖在为《青年实话》写的代序——《建立团报的领导作用》中明确指出《青年实话》要发挥其“领导作用”[9]等,明确了各报刊不仅是党的宣传员还是实际工作的领导者。
二是为民发声的“喉舌”。中央苏区党领导下创办的报刊继承了党中央创刊《红旗》时所指出的要成为“广大劳苦群众的喉舌”的作用[10],让报刊向群众开放,积极吸收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欢迎群众的监督。《红色中华》是“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喉舌”,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工农劳苦群众自己的报纸”。[11]红色报刊中登载了大量群众发来的文章,并鼓励群众利用报刊提高文化知识,参与到报刊栏目的讨论中来,集思广益,不断改进和提高报刊的质量,最终成为了“群众爱护的报纸”[12]。
三是反“围剿”的战斗号角。中央苏区时期,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策略,发动国统区的报刊对苏区进行大肆诬蔑造谣,严重扰乱了苏区民众的日常生活。党和苏维埃通过自己的报刊批驳各种谣言和公开各种前线后方消息的方式,使民众及时获知真实的消息新闻,并号召民众团结起来反对国民党的军事和政治进攻,不但团结了民众,还在民众的监督之下纠正了个别干部错误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使他们及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红色报刊通过刊登标语口号及登载大量军民创作的诗词、歌曲、口号、漫画、游戏等方式来鼓舞民众的斗志,无疑起到了战斗号角的作用。
四是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红色报刊是党联结群众的重要纽带之一,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宣传他们,要摆脱工作中的机会主义与官僚主义的做法,毛泽东在《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中谈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问题时,指出苏维埃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各级领导干部要“明瞭下层的情形”,理解“群众的情绪”,如此方能更好地去做群众工作。[13]苏区报刊自始至终体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的工作作风,既发挥了党的宣传者和组织者的作用,也成为关心和反映群众生活的一面镜子。
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诸多“围剿”措施下的一种独特的反“围剿”斗争,其结合特殊的时代需求孕育而成的活力四射的战斗文字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报道模式最终培育成为一种风格鲜明的党报特质。二、中央苏区四大报刊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以中央苏区时期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排在榜前、包含了中央苏区时期党、政、军、群工作主要内容的《斗争》《红色中华》《红星》《青年实话》四大报刊为例,逐一对其发展历程、主要内容、舆论导向等进行探讨,从而把握其关切重点及基本论调,为如何发挥报刊的作用提供了历史启示。
(一)从《斗争》看党的政治路线和政治任务
《斗争》最开始是1932年1月21日中共临时中央在上海创办的机关报,1933年临时中央迁往江西瑞金后,于2月4日创刊出版了苏区版的《斗争》,作为中共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主编由张闻天担任。《斗争》登载了大量有关革命任务、苏联经验、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支部工作、领导方式、何为进攻路线、工作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阶级斗争等的文章,主要是阐明当前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宣传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方法以达到告知全党使其统一认识的目的。毛泽东、张闻天、秦邦宪、杨尚昆、吴亮平、邓颖超等同志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宣传解释黨的政治路线、宣传模范人物事迹、批评违背中央的错误路线、自觉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正确工作方法等,展现了《斗争》开放包容的一面。1933年2月21日《斗争》发出《党报启事》特别指出,所发文章“需要能够真实的反映党的下层的实际情形,也只有各级党部经常把实际的材料,和我们工作的缺点与经验告诉党报,党报才能更具体的起它的领导作用”[14]。《斗争》在张闻天主持之下采取的开放包容、贴近实际的党报风格,为党内路线争论公开性、透明性奠定了基本论调,也将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内部思想混乱展示了出来,使得大多数党员都能结合实际认识到党内路线问题的根源,为以后纠正“左”倾错误路线和思想的重新统一打下了基础。
(二)从《红色中华》看党的社会治理实践
1931年12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于江西瑞金创刊。从1933年2月7日开始,《红色中华》改为党、团、政府与工会合办的中央机关报,目的就是要使“今后的红色中华真真能成为苏维埃运动的(指)南针”,并且要逐步加强其“在战争动员中的领导作用”,最终达到改造的“实际的成果”。[6]6月17日,从第86期开始,又重新改回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4年10月3日,中央苏区出版了《红色中华》第240期后停刊。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守赣南的瞿秋白主持出版了若干期,可惜大部已经散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之后,重新复刊,期号仍沿其旧从第241期开始。中央苏区时期的《红色中华》作为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刊登了有关苏区社会治理的政策法规、文件布告以及社会消息和新闻。
从《红色中华》所反映的情况来看,中央政府的施政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几个方面:一是打造廉洁政府。通过开展检举运动,肃清贪腐分子;实行政令公开,接受舆论监督;曝光贪腐行为,接受群众监督;总结经验教训,敲响反腐警钟等。二是建立战时经济政策。通过抓住农业这个核心,修缮基础设施备耕;丰富财政来源,建立统一的财政系统;节省办公经费,资助战争开支;发行公债,支援战争和经济建设等。三是实行普遍的社会教育。通过推行全部免费的义务教育政策,开设各类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举措来普遍的宣传教育群众。四是发动群众全员参与。通过划分阶级,引导重分土地(查田)运动;关心民生,引导合作化(合作社)运动;认清形势,引导扩大红军运动(简称“扩红”)等。党在中央苏区的施政是“手段多元,覆盖全体人民的一场综合性社会治理”[15]实践活动,有效达到了“一切为了战争”[16]的目的,同时由于团结和凝聚了群众力量,巩固了党和苏维埃的统治基础,无疑是党能够战胜战争困难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
(三)从《红星》看中央红军的反“围剿”斗争
《红星》是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1932年1月改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于江西瑞金和《红色中华》同时创刊。在《红色中华》暂时停刊及中央红军长征之后,《红星》成为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唯一报纸,实际上起到了党中央机关报的作用。《红星》通过开设群众工作、列宁工作室、战斗消息、扩大红军、红军生活、铁锤、诗歌、论文(针对发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公开讨论),如何开展自我批评、如何加强政治教育、开展革命竞赛等各种专栏,联系红军实际生活,起到了教育和引导红军的作用,无疑为打造“铁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国民党欺骗愚弄民众的宣传,红色报刊作为党的宣传主阵地,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对民众尤其是前方官兵采取不隐瞒、及时公布战地消息、允许公开讨论等方法,消除了官兵的疑问和迷惑,关心红军生活、重视士兵群众工作的相关报道又有效缓解了官兵战时的疲惫身心,对于红军队伍应对国民党军事上的接连“围剿”而仍能保持团结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四)从《青年实话》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群团工作
《青年实话》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主要受众是普通团员和工农群众,是中央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9]。为了有效领导团员和群众,《青年实话》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青年化、群众化,在办刊方式上坚持多样性、灵活性,力改简单“发一个通告”[9]的形式,而是采取青年团礼拜六、俱乐部、欢送会、轻骑队、歌曲、体育运动、游戏节目等多种活动或专栏形式,所用语言简洁明了、高亢激昂、通俗易懂,语言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都很强,文章内容上更贴合团员和青年群众的生活,使《青年实话》真正做到了“不仅是一个集体的宣传者,并且也是一个集体的组织者”[17]。
总之,无论各个报刊属性如何不同、语言和文字风格如何迥异,都是代表党来宣传、掌握、组织群众,真正在各个系统中构筑起了“主阵地”,充分发挥了舆论导向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争取胜利的重要手段之一。三、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使用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利用和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科学保护”,“二是要开展系统研究”,“三是要打造精品展览”,“四是要强化教育功能”[18],这为开展红色报刊的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对于红色报刊这类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既考虑到了它的稀有性,也指出了合理开发利用的时代性和必要性。基于此原则,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相应措施,以达到保护和利用的双赢。目前,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两种路径:
(一)馆藏与展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是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
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流传至今有约90年的历史,有些散落在民间,有些则保存于一些馆藏机构,由于当时印刷技术和材质的限制,容易造成字迹脱落和纸张腐烂,不易保存。因此,首先应该加大馆藏机构自身的建设,建设符合文物保护需求的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做到防火、温湿度控制、防光、防虫、防霉、防鼠、防酸、防破损等。其次要兼顾展示的需求,做到藏、展结合,将馆藏文物在受到特殊处理和保护的情况下陈列展示,让观众能够感受到红色报刊的厚重。再者应该加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资源的普查和整合工作,加大资金投入,使有条件的馆藏机构能够发挥牵头人的作用,购入和汇集流散的红色报刊资料,使之能得到妥善的保护。
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是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对于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机构来说,馆藏红色报刊的价值不可估量。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是苏区的历史见证,可以向党员干部“现场解说”红色政权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本身就是一部部珍贵的文献资料,加之记载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利于直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苏区史,有条件的机构可以通过建立以红色报刊为主题的特色馆藏来供党员干部研学,可以更好地提高学员党史学习的兴趣和增强党史培训的效果。
(二)整理与研究:中央苏区红色报刊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文本
目前,对红色报刊的整理主要以纸质化和数字化为主,纸质化目前有影印出版和整理出版两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出版社、北京图书馆、上海文艺出版社等出版机构影印出版了《解放日报》《红色中华》《共产党人》《新华日报》等红色报刊。2014年湘潭大学出版社汇集了191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各级机构出版发行的红色报刊151种,最终影印出版了《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是迄今为止出版发行的最为丰富的红色报刊库。影印出版的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相对来说比较少,相关工作仍有待进一步深入下去。整理出版方面,以2012年以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联合各大出版社推出的四大报刊(《红色中华》《斗争》《红星》《青年实话》)整理项目成果最为显著,经过字体繁简转换、句读标注、补辑补录完整的横排版相继出版面世。数字化方面,以红色报刊为主题的数据库目前有9个(中共党史期刊数据库、红色报刊档案数据库、红色历史文献库、红色经典报刊库、延安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报全文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人民日报》数据库、《晋察冀日报》数据库、《晋绥日报》数据库),其中个别库收录了部分中央苏区红色报刊,而专门汇集中央苏区时期红色报刊的数据库阙如,亟需进一步挖掘和完善。数据库建设应该避免重复、突出特色以及结合最新技术(如AR、VR、人工智能等),可根据不同需要打造精品特色库,使读者和研究者可以更加便捷地开发利用中央苏区红色报刊。
红色报刊的研究除了对其馆藏、展示以及纸质化、数字化出版等的讨论之外,综合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等跨学科领域尤其是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非常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要求党员干部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即“四史”学习教育。红色报刊是“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文本,不仅表现在提供了大量的党史资料,还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以及对政治建设、社会治理、军队建设、群团工作等的实践和探讨,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开展革命和建设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四、余论中央苏区红色报刊虽然发行层级、发行机构各异,名目种类繁多,但是都聚焦了苏区党和苏维埃所重点关注的政治、经济以及反“围剿”军事斗争的需求,在主要内容和报刊特色上具有相当多的共同点,是进一步研究中央苏区历史的重要文献来源之一。独特的时代背景和党的特殊关切无不时刻影响和主导着中央苏区红色报刊的内容选择、舆论导向以及发展过程,甚而成为党发动群众、掌握群众和组织群众的一个有力工具,是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最终取得全国政权的关键密码之一。以红色报刊为主构建起来的一套广泛的、合适的、有力的宣传模式,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动方向发挥着巨大的导向作用,逐渐改变着“人心”、塑造了“新人”。目前,很多馆藏机构虽然已经认识到了红色报刊的宝贵价值,逐步将红色报刊引入到了特色馆藏之中,但是整理与开发利用红色报刊的长期稳定的机制還没有形成,对红色报刊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开发挖掘仍然不够,尚处于以“藏”为主的阶段。面对新时代党内教育的需求,正视红色报刊的历史价值的同时,有必要对中央苏区红色报刊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对其中的经验启示进行系统性的总结,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挖掘出它们的潜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七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2]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五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
[4]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上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5]毛泽东.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N].红色中华,1934-01-26.
[6]佚名.关于红色中华的通讯员问题[N].红色中华,1933-02-04.
[7]佚名.发刊词[N].红色中华,1931-12-11.
[8]佚名.见面话[N].红星,1931-12-11.
[9]顾作霖.建立团报的领导作用[N].青年实话,1931-07-01.
[10]佚名.发刊词[N].红旗,1931-01-21.
[11]佚名.本报一周年的自我批评[N].红色中华,1932-12-11.
[12]邓颖超.把“红中”活跃飞舞到全中国[N].红色中华,1933-08-10.
[13]毛泽东.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报告的结论[N].红色中华,1934-01-31.
[14]佚名.党报启事[N].斗争,1933-02-04.
[15]肖光伟.《红色中华》与毛泽东在苏区的社会治理实践[N].领导科学报,2021-04-19.
[16]佚名.人民委员会第四十八次会议[N].红色中华,1933-08-31.
[17]佚名.青年实话的革新计划[N].青年实话,1933-02-19.
[18]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
A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d Journal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Their Uses
XIAO Guang-weiYANG Yu-zhe
(Administrative Office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
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the red journals issued by the CPC involved the systems of the Party,the government,the military and the masses,and covered almost all the people in the soviet area.The red journals were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spoke for the people,and well functioned as war horns and facilitated the Partys ties with the masses.They were powerful weapons for the CPC to lead the people in the soviet area to fight against the enemies,and also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Party to strengthen its own political building,carry out social governance,stimulate the civil and the military to engage in the counter-encirclement campaigns,and promote the work regarding the masses and civil organizations.The four red journals,namely,Struggle,Red China,Red Star,and Youths Truth,were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s of the red journal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and they saved a lot of valuable historical literature.As to the uses of the red journals of the Central Soviet Area,they can be collected in museums and demonstrated as vivid textbooks for party spirit education,or sorted up and studied as important texts for education on the “four histories”.
Key words:Central Soviet Area;red journals
[收稿日期]2022-01-08
[作者简介]肖光伟(1982—),男,江西吉安人,博士,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图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图书管理;杨宇哲(1990—),男,江西新干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图书档案馆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圖书馆视角下的红色报刊整理与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19TQ02)、2021年度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以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社会治理实践为例”(项目编号:21YB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