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疗法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05-13关改新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2年4期
关键词:抑郁脑卒中治疗效果

关改新

【摘要】目的:此次课题主要针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采用认知疗法,观察对其抑郁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近1年左右时间内本院所收录的90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以入院就诊先后顺序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抑郁剂结合一般支持心理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认知疗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状况、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之后对所得出数据予以统计评估。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可以掌握到,患者在经过八周治疗和随访期末,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缓解程度和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间患者治疗满意度,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总满意度为75.56%,前者概率更高(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21%,差异显著(P<0.05);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更低于对照组(P<0.05);分析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评分对比可得,观察组患者得分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采用抗抑郁剂和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或是在此基础上实施认知疗法,能够使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尽管认知疗法起效较慢,然而长期效果良好。因此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对于后续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脑卒中;抑郁;生活质量;治疗效果;治疗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4-0048-04

在临床上,脑卒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1]。其主要由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所致致使局部脑功能受到障碍。患病后会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意识不清、抽搐以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其具有较高的发病概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发病群体多为老年人[2]。由于其发病原因较为繁多,因此在治疗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方案。若其治疗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以至于大部分患者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所收录的90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采用认知疗法对患者抑郁及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课题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入院就诊先后顺序法的方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本课题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同意本次课题研究且签署知情的意向书。本课题排除:正参与其他类似的研究者、认知障碍者、资料残缺不全以及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对盐酸氟西汀分散片进行服用,1次/d,20 mg/次,并联合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采用的治疗要素包括倾听、引导、建议、鼓励及其关系调整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疗法,相关医务工作者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施经验。通过门诊预约的方式进行,可以采用单独或是小组的方式实施。采用认知疗法的ABCDE技术逐一实施。A:对患者的精神压力加以评估;B对患者的信念或是价值系统进行调查;C:对患者的心理冲突加以分析,并探讨相关应对方法;D:哲学思想的导入和实践;E:评估及强化实際治疗效果。在这其中,步骤D是较为关键的一步,需要重点实施:首先,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对认知疗法的技术原理和森田疗法的核心思想加以介绍。其次,对患者的既往价值以及所获取的成就加以强调,发病后需要做好价值观的调整,努力适应且享受当前的生活。最后,对患者的病情加以分析,并召开病情分析会,相关医务工作人员对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老年患者所出现的错误认知和导致抑郁发生的原因进行一一列举,患者自身需要作出分析,给予患者相应指导,让其对认知疗法有更为深入地认识,变更自身错误认知,纠正不适宜行为,同时对自身的心得体会加以记录。实施E步骤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实践的具体情况和体会有所掌握,归纳患者的进步和不足,主治医生需要进行更为深入地指导与强化。各次时间为60~90分,可重复多次实施。起初治疗时可一周两次,持续进行四周的治疗,之后的四周每周需要进行一次的治疗。标准治疗期是八周,之后每隔1~2周进行一次复诊,并进行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

1.3    观察指标

本课题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抑郁和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指标。①患者治疗前、治疗后两周、四周、八周以及后期随访通过HAMD和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 QOL) 分别针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抑郁状况和生活质量实施评估。其中HAMD主要包含躯体化/焦虑、绝望感、阻滞、认知障碍等多个方面,通过0~4分五级评分法实施评估,分值越高,患者病情越为严重。总分值不足8分判定为没有抑郁,8~20分判定为轻度抑郁,21~35分判定为中度抑郁,超过35分判定为重度抑郁。SS-QOL牵涉患者生活、心理及社会等诸多领域,主要包含患者精力、性格、语言、思维、情绪等多个方面。通过1~5分五级评分法实施评估,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高。由经过相应专业培训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实施完成。为了保证最终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全部患者都通过临床访谈的形式实施评估,在统一指导语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相关临床表现完成评分。②分析组间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情况:以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评价表,分析所有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的满意度情况。该量表内容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病情恢复情况、治疗方式、服务态度以及行为语言等。量表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5分,满意:85~94分,不满意:84 分以下;分数高者表示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更高。③分析组间治疗效果情况: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要记录并统计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然后对所得出数据进行评估。临床效果评估的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完全好转,语言和肢体功能正常,生活能够自理;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语言和肢体可以活动,但不自如,部分生活可以自理;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变化,甚至出现病情恶化、加重的情况。④分析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和治疗三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所得出数据进行统计评估。主要包括意识功能、肢体功能和感觉功能,总分为42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⑤分析组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况:根据日常生活评分量表(ADL)对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和治疗三个月的日常生活情况进行评估,其中包括10个条目,满分为100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分数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组间患者治疗情况调查评估

两组患者经过八周治疗后,相较于治疗前,HAMD评分和SS-QOL评分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末,相较于治疗前,HAMD评分和SS-QOL评分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经过八周治疗和在随访期末,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SS-QOL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2.2    组间患者治疗满意度调查评估

经治疗,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如下:观察组4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有36例,比例为80.00%;满意患者有7例,比例为15.56%;不满意患者有2例,比例为4.44%;总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4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有30例,比例为66.67%;满意患者有4例,比例为8.89%;不满意患者有11例,比例为24.44%;总满意度为75.56%。组间对比可得,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满意度(P<0.05),详见表3。

2.3    組间患者治疗效果统计评估

经治疗,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如下:观察组45 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35例,比例为77.77%;有效患者有8例,比例为17.77%;无效患者有2例,比例为4.44%;总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45例患者中,显效患者有25例,比例为55.56%;有效患者有12例,比例为26.66%;无效患者有8例,比例为17.77%;总有效率为82.21%。组间对比可得,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P<0.05),详见表4。

2.4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统计评估

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如下:观察组: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17±2.60)分,治疗1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12±2.35)分, 治疗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82±1.64) 分。对照组: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2.52±2.73)分,治疗1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5.36±3.24)分,治疗3个月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9.61±2.15)分。组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可得知,治疗前两组数据无明显差异,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2.5    组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情况统计评估

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如下:观察组: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5.14±4.35)分,治疗1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5.27±4.68)分, 治疗3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89.71±5.27) 分。对照组:治疗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53.52±4.43)分,治疗1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68.52±5.26)分,治疗3个月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为(71.41±5.61)分。组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可得知,治疗前组间数据不存在差异性,治疗1 个月和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P<0.05),详见表6。

3    结论

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的治疗,结合该病的发病机制,所采用的治疗方法需要是全面且系统的,可以由如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针对病理学基础实施治疗。老年患者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改变多半都是永久性的损伤,当前相关抗抑郁药物起效都相对较慢,疗程较长,同时治疗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其次,心理治疗。对于老年抑郁患者而言,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都需要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以辅助。这样可以给予患者一定的支持,使矛盾问题得到良好化解,助力其将困难克服,减低各种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表示,基于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认知疗法应被当作老年抑郁治疗的一种常规方法[3]。对患者采用药物及认知疗法结合运用的方式所收获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

本次开始研究时,全部患者都进行了八周的抗抑郁药物治疗,主要是为了能够使患者的抑郁情绪有所减轻,加强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获取更加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八周治疗和随访期末同患者治疗前相比较,HAMD和SS-QOL评分都得到了较为明显地提高。两组患者在治疗四周后以上两项评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在经过八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述两项评分显然高于对照组,随访期末,观察组的两项评分依然趋于改善,但对照组这两项评分却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评分变化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自身所接受到的治疗效果总满意度为95.56%,对照组对自身接受到的疗效总满意度为75.5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而前者概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55%,对照组有效率为82.21%,数据差异明显,前者比后者概率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自理能力明显要比对照组更优,组间数据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结果充分说明,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老年患者抑郁情绪的缓解都具有一定作用。然而因为药物和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相联合的方法无法从根本上对患者的价值观与认知评价方式作出改变,伴随药物作用的衰减,患者的抑郁情绪也会相应严重,生活质量亦会有所下降。但采用认知疗法,虽然起效相对较慢,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疗法核心思想的不断渗透,老年患者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固定思维模式一旦被改变,便会发挥有增无减、标本同治的良好效果国。但在随访期末,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状尽管得到了比较显著的减轻,然而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患者发病之前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比较容易出现抑郁。这种类型的患者对于认知疗法的接受性相对较差,很难从根本上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产生的抑郁情况和其生活质量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而生活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最终目标。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而言,采用抗抑郁剂、一般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认知疗法,一同实施,相互之间可以有效促进,可以令患者的抑郁情绪得到较为明显地改善,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同时患者对这种治疗方式的满意度比较高,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冉珊.早期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脑卒中病人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 (32): 113.

[2]童运梅,张武昌,申岳林,等.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J].中国老年学,2016, 36(17): 4196-4198.

[3]周海云,方岩,杨青松,等.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期老年患者抑郁的治疗研究[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 34 (1): 16-20.

[4]万思,曾胜,刘泰.早期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

[5]张瑞芳.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特别健康,2019,19(35): 90.

猜你喜欢

抑郁脑卒中治疗效果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比较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