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结合耳针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的疗效观察
2022-05-13严炜
严炜
【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偏瘫患者行体针、耳针联合治疗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门诊和病房治疗的6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采取摸球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肢体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以及抗阻运动等进行康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用体针和耳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BS评分及上下肢FMA评分。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及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下肢FAM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SS-QOL总分高于对照组的(89.35±5.46)分、(78.34±12.51)分,差异显著(t=4.418, P<0.05)。结论: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过程中应用体针结合耳针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以及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体针;耳针;中风恢复期;偏瘫;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2)04-0033-04
中风导致偏瘫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范畴,该疾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快速增长,该病发病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报道称,国内中风后幸存患者数量达700万,致残率达到75%,且其中约65%患者丧失自理能力[1-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虽然中风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但中风后失语、偏瘫等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精神及家庭经济代带来重创[3]。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长期的临床医疗也表明,针灸在治疗中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5]。本文对中风恢复期偏瘫治疗过程中应用体针结合耳针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对我院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以体针结合耳针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门诊和病房治疗的60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采取摸球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研究组患者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6.86±3.47) 岁;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5.74±2.15)月;男女比例为13: 17。对照组患者年龄56~78岁,平均年龄(67.16±3.51)岁;病程2~10个月,平均病程(6.12±2.28)月;男女比例为16: 14。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相关标准;②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③伴有不同程度偏侧肢体瘫痪;④均为单侧肢体偏瘫;⑤病情稳定且意识清醒,具备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①合并关节病变患者;②合并其它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③精神异常患者;④骨质退行性病变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依照既定流程进行康复训练,循序渐进的开展体位转换、关节被动与主动活动、抗痉挛训练等;当患者的身体开始逐渐恢复,后依照患者体能及耐力情况,尝试进行坐起、行走及协调训练;基本训练课顺利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训练,保持由简至难原则,具体包括缓慢行走,协助患者进行日常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得患者能夠慢慢恢复自理能力,同时引导患者进行语言训练,帮助其恢复语言能力,多加鼓励,使其树立信心,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
研究组同步开展体针、耳针治疗,所有患者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先进行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挽救生命,并进行预防感染处理,等到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后,再进行针刺治疗。体针选穴:百会、四神聪、肩髃、肩贞、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阴陵泉、绝骨、足三里、委中等。协助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以临床症状和体征选取施术区,提前常规消毒,医生根据患者不同穴位,选取适合的毫针,消毒后进行补泻治疗,行针停留时间大约为1 min左右,频率控制在150~200次/min,每次留针30 min, 1次/d,连续治疗30 d左右。耳针选穴:脑点、脑干、神门、交感、肝、肾、颈椎、胸椎、腰椎等,隔天针灸1次,体针每次留针30 min,耳针每次留针1 h。一个月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周,治疗三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疗效评定:依照Brunnstrom分级相关标准:无随意运动判定为1级;2级:联合反应或共同运动,评定为2级;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评定为3级;开始出现分离运动,评定为4级;肌张力恢复,且伴有分离精细运动,评为5级;运动水平基本正常,评定为6级。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分为显效(4~6级)、有效(2~3级),无效(1级)。②以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百分制形式,分值同生活自理能力呈正比。依照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包含对14个项目的评价,均采用1~5分5级评定法,分值同患者平衡能力呈正相关。③依照Fugl-Meyer(FMA)量表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功能评定,包含对上肢运动能力、下肢运动能力的评定,总分值分别为66分、34分,总评分同样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④SS-QOL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满分为25分,分数与患者改善呈正相关。分析SS-QOL评分总分,总分为100分,分数与患者改善情况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BBS评分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上下肢FMA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上下肢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0 d,研究组上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QOL评分比较
治疗前,各组SS-QOL评分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在我国第三次居民调查结果中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第一位疾病致死原因,且以每年增长8.70%的速度继续发展,不仅给家庭还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的负担[6-7]。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致残率与致死率较高,因此临床在治疗该疾病时需要将预防、治疗救护、康复贯穿在一起,且与家属共同护理患者。在预防脑卒中的过程中,尤其是存在高血糖、高血压等基础病的患者中,需要告知其基础病与脑卒中的关系,督促其积极治疗,以防脑卒中的发生。中医认为,中风患者肝肾阴虚,气血逆乱,气虚血瘀,痰淤互结,出现偏瘫,头部和全身经络之间密切相关,人体十二正经与头面部相连接,故通过静脉针灸治疗,达到调整气血、恢复内脏、四肢功能的目的,从而治疗疾病。目前,临床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时常用措施为康复锻炼,虽能够获得一定治疗效果,但该措施治疗时间较长,且需患者长期配合,治疗效果较慢,无法达到理想状态。在查阅相关文献可知,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针刺治疗,临床效果较佳。
康复运动通过主动、被动以及抗阻的方式,提升患肢的活动功能[8]。针灸是一种有效的内部平衡调节的治疗方法,它的作用是多系统、多层次的。由于它具备疗效显著、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在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针灸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加快患者肢体康复[9]。针灸风府、百会等穴,具有全身宣通气机的作用;曲池、外关促进血气流通,有利于上肢活动功能的恢复;环跳、三阴交等穴位有利于改善下肢活动功能恢复。耳针的穴位是全身各个部位在耳郭上的反应点,与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语言区相对应。通过耳针对各功能区形成持续刺激作用,进一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和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加强梗塞的区域血液循环,缓解患者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症状,改善患者运动功能[10-11]。有报道称,针刺可加速出血后的液化及吸收,从而促进梗塞区域尽快疏通并增加脑供氧量[12]。另有研究表明,同大面积梗塞患者相比,小面积出血后恢复及相对较快,而大面积梗塞后因局部水肿、周围组织出血等因素影响,患者预后普遍不容乐观[13]。而针通过对脑中枢的物理刺激作用,可帮助解除血管痉挛情况,并同步改善血液循环及缺氧状态,对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恢复具有积极意义[14]。
在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治疗中运用针刺和康复治疗,不仅能及时地缓解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就总有效率更高(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Barthel指數评分、BBS评分明显更高,上下肢FMA评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说明在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过程中应用体针结合耳针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对上述结论进行分析,原因如下:站在中医角度分析,脑卒中后偏瘫属于“筋病”范畴,患者筋骨存在损伤,因此在治疗时,应注重通络止痛、活血化瘀。临床在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时,常用针灸针刺治疗。对患者的相应穴位进行刺激,能够实现止痛的效果,另外还能够对相关的经络进行刺激,实现气血顺畅的效果。因此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可以对脉络进行疏通,调和气血,从而提升肝硬化腹水患者的治疗效果[15]。所谓针灸针刺是指临床医师使用一次性无菌毫针,对患者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临床症状患者选取不同穴位进行治疗,起到温经通络、疏通止痛的效果。另外对患者原本的痛觉系统进行调节,从而阻止疼痛信息的传递,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情况,治疗效果较为显著。经研究可知,目前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针灸针刺治疗时,能有效改善患者机制。①对患者缺血区进行改善,能够实现突出重塑,降低患者缺血后神经元的损伤;②对患者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改善,目前有相关研究可知,在采取针康法后,可以有效恢复脑卒中患者脑细胞和神经功能;③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新生血管的生成,从而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表达进行刺激。
耳针是指临床医师使用针灸对患者耳部相关穴位进行刺激,将产生的特定生物信息输入体内,通过耳与经络的感传联系,疏通气血,平衡阴阳,使脏腑及人体各部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提高人体组织相应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之目的,从而起到治疗效果。对不同类型以及不同临床症状患者选取不同穴位进行治疗,起到温经通络、疏通止痛的效果。另外对患者原本的痛觉系统进行调节,从而阻止疼痛信息的传递,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情况,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耳针,可以减少大量应用利尿剂带来的严重电解质紊乱问题,减少人血白蛋白的使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
综上所述,体针配合耳针辅助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效果显著,可在提升临床疗效的同时,同步改善患者肢体平衡能力及上下肢运动功能,对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可进一步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 51(9): 666-682.
[2]朱刚.针灸治疗中风恢复期的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3(11): 1294-1296.
[3]冯凤坡.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中风恢复期的效果[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5): 2028-2029.
[4]张晓莉,唐朝正,贾杰.中西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现状分析[J].中国康復医学杂志,2015, 30(3): 294-298.
[5]倪建俐,黄姝,袁晴.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2020,41(9): 1339-1341.
[6]杨小梅,张转霞,蔡霞英.脑梗通汤辨证治疗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恢复期偏瘫的临床疗效[J].辽宁中医杂志,2019, 46(2): 315-317.
[7]张淑娴,郑雅丹,李鑫,等.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在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 34(10): 1183-1187.
[8]陈基民.头针结合体针对博茨瓦纳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7.
[9]路晟,程飞,陈乾.滋阴通络方联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20, 60(7): 77-79.
[10]王雪,胡志高,戴春花,等.针灸及功能锻炼对脑中风瘫痪恢复期疗效及脑血流,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37(11): 2588-2591.
[11]冼冬炼,王小波.益智安神通督针法配合通络扶正汤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偏瘫的疗效及对肢体、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 1281-1283.
[12]王勤俭,王燕,董良杰,等.耳针联合当归须散加味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20, 31(8): 1921-1923.
[13]张相鹏,武密山,袁超,等.应用耳针联合地黄饮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9, 30(11) 2670-2672.
[14]吴开肖,武志全,潘能毅,等.醒脑启咽汤联合舌三针对脑卒中恢复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作用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 38(10): 248-251.
[15]马丁莹,吕晓,何结石,等.肌内效贴辅助康复训练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1,43(1):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