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转化模型的颠覆性创新过程解构:知识创造视角

2022-05-12张光宇曹会会刘贻新曹阳春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隐性阶段方案

张光宇,曹会会,刘贻新,曹阳春

(1.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520;2.广东工业大学创新理论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520;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510)

1 研究背景

颠覆性创新是一种立足于非主流的低端市场或新兴市场,通过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后发优势,逐步削弱在位企业竞争力并颠覆现有市场结构的一种具有颠覆性的创新范式[1]。在市场竞争中,率先掌握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主体往往能在竞争中出奇制胜,因此,颠覆性创新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2]。颠覆性创新是关乎国家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主题,2020 年5 月,我国科技部、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了《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以下简称《举措》),强调要对颠覆性创新活动建立免责机制,为颠覆性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探索颠覆性创新过程的内在机理,符合我国正确认识和培育发展新技术领域颠覆性创新、并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战略主动权的现实需求[3]。从知识创造角度来看,颠覆性创新的本质是知识创造所引导的价值体系重构,知识要素的流动、整合与颠覆性创新效率息息相关。知识不仅是创新主体保持竞争优势的要素依托,也是实施技术突袭的重要手段。黄鲁成等[4]学者也指出,谁能及时发现与抓住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信息机遇,谁就能在全球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浪潮下赢得先机。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原创技术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本质上就是知识的竞争,知识成为企业竞争的战略性资产,因此知识创造对于颠覆性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是创新发展的内核,也是颠覆性创新的核心元素,其竞争力体现在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的能力方面[5]。就知识创造而言,知识创造是企业内生知识积累的基础,企业知识创造能力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创新绩效,更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知识的转化能力也是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新技术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取得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企业自身的成长,也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技术体系的外部影响。现有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是后发企业成功实现技术跨越、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6]。因此探究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深化对颠覆性创新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推动颠覆性创新的培育和发展。

基于此,本文主要从知识创造视角出发,对“颠覆性创新产生与演化过程”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分析。传统的知识创造过程主要围绕SECI 模型展开,SECI模型考虑了组织内部的知识创新,也描述了不同层面之间的知识转换,然而对个体、组织和行业之间的知识交互与创新过程阐述不清,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没有具体分析知识创新的方向及路径问题[7]。并且与SECI 模型的理想状态不同,企业所处的环境并非封闭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企业或组织的知识创新过程不仅受到内部知识的影响,也容易受到外部知识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首先通过引入企业外部知识源这一要素,对知识创造模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进,构建了契合颠覆性创新发展特征的B-SECI 改进模型;其次,本文探索颠覆性创新过程中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演化,从知识转移流动和创造演化等维度对颠覆性创新过程进行解构,具体分析了知识创造过程的实现路径,有利于深化对颠覆性创新的认识;最后,本文分析了B-SECI 知识创造模型与颠覆性创新过程的耦合点,对颠覆性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流动和创造等内在机理展开分析,丰富了知识创造模型的应用场景和颠覆性创新知识转化的相关研究。

2 理论依据

2.1 知识创造的内涵

现有知识创造相关的研究可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从过程视角对知识创造进行界定。Nonaka 等[8]提出知识创造是企业主体不断更新和创造知识,并将不同领域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转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创造过程的SECI(知识转换)模型(socialization externaliz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zation)。随 后,Nonaka 等[9]进一步引入了“知识场(Ba)”作为企业或组织知识创造的平台,更为详尽地探讨了SECI 模型中的知识转化过程。Almeida等[10]在Nonaka等[9]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知识创造是以组织成员为知识载体,实现外部显性知识与内部隐性知识整合转换的动态过程,并强调了知识创造主体的能动性。韩智慧等[11]认为知识创造是企业在组织内部完成知识的更新和扩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知识能够体现在公司的技术、产品与服务之中,并且员工是知识创造的主体,因此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于晓庆[12]也认为个体才是知识创造的主体,企业的知识创造行为是员工个体创造新知识并共同汇聚成企业知识库的过程。

另一类是从产出的视角对知识创造进行界定,认为知识创造是主体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的,通过特定行为来实现知识的获取、存储、更新以及创造的活动。Drucher[13]指出知识创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能动行为,其目的在于实现知识的创造、积累和更新。Krogh 等[14]指出知识创造是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个体通过互动和协同来更高效地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更新与创造。

创新活动是组织创造新知识的重要基础和途径,知识创造反过来也能够推动创新水平的提升。企业通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不仅仅获取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将外部新知识和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进行整合,使得吸收的新知识真正纳入企业组织知识系统之中,有效激发企业新知识的创造,从而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5]。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颠覆性创新能力培育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作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路径,颠覆性创新与知识创造具有紧密的理论联系。

2.2 颠覆性创新与知识创造

2.2.1 颠覆性创新的内涵

颠覆性创新概念由Christensen[1]教授提出以后,众多学者对颠覆性创新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其内涵也在不断完善。Ganguly 等[16]认为颠覆性技术是凸现在已有市场中并最终取代主导技术的新兴技术形式。Constantinos[17]提出在高端市场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或提高产品性能也属于颠覆性创新。Govindarajan 等[18]则将颠覆性创新解构为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其中,技术维度是指产品中包含实质性新技术的创新,这与Garcia[19]提出的有两股力量(技术和市场)导致颠覆性创新发生的观点一致。综合来看,颠覆性技术可以是基于新概念、新原理的给人类与社会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全新技术,也可以是基于现有技术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多项技术交叉融合产生的颠覆性技术或创新型应用。

2.2.2 颠覆性创新与知识创造的联系

知识创造的过程和创新的产生具有紧密联系,知识创造的不同途径也对应着创新的不同类型。从颠覆性创新的特征来看,颠覆性创新是一个由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多阶段衔接的动态演化过程。颠覆性技术初期较粗糙,是基于新的技术轨道发展,需要主动撕开市场。这类技术初期在主要性能方面无法与旧技术相媲美,极易夭折[20]。持续性技术是指对现有技术进行增量式改进的技术;而颠覆性技术则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现有主流技术。从知识创造角度来看,知识创造的过程可以分为渐进型和突破型两种类型。渐进型知识创造是指新知识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逐步调整和增量改进而获得。例如,瓦特将蒸汽机推广应用到工业领域就是建立在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不断改进的基础之上。而突破型知识创造则是指不断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以获得新的知识,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新旧范式的交替和科学革命来实现的,新知识也是通过新旧范式的交替和革命而产生的。例如,在信息技术领域,晶体管取代真空管、集成电路取代晶体管都是属于这种突破型的知识创新。突破型知识创造的过程与颠覆性创新较为一致,二者都是在新技术领域进行不同于以往的颠覆,取得突破性进步。

3 知识创造的过程B-SECI 模型

Nonaka 等[8]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创造主体的视角阐述了组织创造和利用知识的动态过程。该理论包括SECI 模型、知识场(Ba)和知识资产这三个要素。其中SECI 模型被视为知识创造的“引擎”,用来描述新知识在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中创造的过程。传统SECI 模型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个人与组织之间的转化过程划分为4 个阶段:(1)个人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阶段(socialization);(2)组织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的外显化阶段(externalization);(3)组织显性知识转化为个人显性知识相结合的组合化阶段(combination);(4)个人显性知识到个人隐性知识的转化的内隐化阶段(internalization)。组织内的知识通过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以及内隐化这四个阶段就完成了一次SECI 的知识转化循环[6]。

然而,知识并不完全来源于组织内部,现有的SECI 知识转化模型只关注了组织内部知识的转化,并没有将组织外部知识源考虑其中。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仅仅依靠组织内部知识源很难满足颠覆性创新的要求。由于SECI 模型是一个封闭的知识创造系统,一个自动生成的认知系统[9]。在这一系统中,知识只能以组织内部知识为基础进行知识再造,成为一潭死水。然而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创新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所以从企业外部引进新知识并将其融入组织内部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本文将组织外部知识源纳入知识转化过程的SECI 模型中,结合颠覆性创新的发展特征,构建了契合颠覆性创新特征的B-SECI 改进模型(见图1)。与传统的SCEI 模型不同的是,B-SECI 模型考虑了组织外部知识源对知识转化过程的影响,外部知识源包括供应链上下游知识,社会知识,相关组织的知识、政策环境等。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这些外部因素会对创新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将组织外部知识源与内部结合至关重要。首先,组织通过吸收外部知识源,结合组织内部已有的知识,经过共同化将其融入组织内部。其次,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的创新等各种知识通过交流,能够促进创意的产生,这里的创意可以是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产品草图或雏形,也可以是具有高度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再次,创意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操作,实现了组织内部高度的内隐化,成为具有完全外显化的操作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就实现了知识的不断创造。B-SECI 模型将外部知识源引进组织,也表明知识创造并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将外部知识引入与内部知识进行结合,不断丰富组织的内部知识。

图1 知识转化模型

从知识创造和知识转化流动的视角来看,颠覆性创新的一般过程也可以分为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这四个阶段,在知识的社会化和内隐化过程中,组织外部知识也和组织内部知识一样起到了重要的知识源作用。B-SECI 模型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其突破了野中郁次郎的SECI 模型的封闭性,将组织外部知识源融入组织的创新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一个开源的系统,拓展了企业涉猎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其次,在开放性系统中,创新的源泉不断涌入组织的知识体系之中,使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产生新想法、新创意,让企业“活”起来。再次,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各种开放性资源,结合时代背景,对组织的管理模式不断进行革新。最后,也可以帮助员工不断学习交流,让员工在大数据时代增加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可能。该模型表明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循环在组织内部知识和组织外部知识的共同作用下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质与量方面,从而更高效地促进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

4 基于B-SECI 模型的颠覆性创新过程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仅依托组织内部知识源进行创新发展的路径越发艰难。培育以颠覆性创新技术驱动为核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协同、多阶段衔接的动态复杂系统工程,能否顺利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技术运用及产业化不仅影响着新技术自身的内部演进,还关系到其所处的社会—技术体制的外部演化[21]。因此,培育以颠覆性技术为核心的战略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组织内外部的双重知识源进行转化、整合和创新。就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和转化过程而言,知识创造是颠覆性创新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与核心动力,颠覆性创新知识创造的元素来源于两大模块,一是企业内部知识源,二是企业外部知识源。在企业的颠覆性创新发展过程中,内部知识源是将知识创造的过程聚焦在组织内部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要素转化上,是个人隐性知识与组织隐性知识通过经验交流、灵感分享等方式实现共享。而外部知识源是企业及时发现新的市场契机、技术机会以及政策方向,激发员工的创新灵感,并通过知识创造将外部有效知识纳为己用,提升企业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在颠覆性创新过程中抢占市场先机。在颠覆性创新过程的知识创造模型中,创意社会化阶段包括机会识别与创意产生,这一阶段主要是组织成员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从中发现创新机会,促进创意产生;方案外显化阶段包括创意筛选与方案形成,这一阶段主要是对上阶段产生的创意进行筛选,通过集体评议等方式,形成符合组织要求的创新方案;技术雏形化阶段包括资源配置与产品形成,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创新方案形成之后,通过对组织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新产品;产品商业化阶段包括市场进入与标准建立,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将新产品推入主流市场,使后发企业逐步取得竞争优势。结合本文构建的B-SECI 模型,颠覆性创新过程的内在机理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知识转化模型的颠覆性创新过程

4.1 创意社会化

创意社会化是颠覆性创新活动开始进行的重要条件。颠覆性创新是通过提供全新的功能、不连续的技术标准或新的所有权形式,来改变市场的性能指标或消费者期望的创新过程[22],通过对多技术的融合促使现行的社会制度及生产规范标准进行重组。

(1)机会识别。创新机会识别是创意社会化的第一步,指的是通过资源整合、思想碰撞等互动方式刺激或产生颠覆性创新思路,从中选出能够转化为创新方案的机会。颠覆性创新产生之前的关键阶段之一就是机会的发现与识别,这一阶段需要企业员工不断收集信息,将外部知识源内化为自身的新知识,这些知识和信息便是颠覆性创新机会产生的源泉。

在创新机会识别过程中,企业及其成员需要不断对市场形势、顾客信息、技术方向以及产品知识进行关注。首先,企业需要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掌握市场最新形势,寻找市场空缺和企业创新的技术方向。其次,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产品消费体验,根据顾客需求导向制定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升用户的消费质量,将创新思路更好地贴合顾客的消费需求。掌握顾客及市场信息对于发现颠覆性创新机会具有关键的引导推动作用,如刘海运等[23]研究发现新兴客户市场对颠覆性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此外,企业还应时刻保持对行业中最新技术与产品知识高度的敏感性。行业的技术演进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路径,企业需要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学研机构建立紧密的联系,利用企业外部知识源实现知识共享,促进自身对创新机会识别的敏感性。Roy 等[24]提出在面对技术革命浪潮时,及时把握用户信息以及掌握领先技术知识的企业将会在颠覆性创新的挑战中占据更加优势的地位。

(2)创意产生。企业员工是颠覆性创新创意产生的重要来源,员工是企业信息收集与知识储备的重要主体,除了技术开发人员对技术信息的把握之外,销售人员对市场动态的了解、管理人员对发展方向的决策都能够在基于不同角色岗位的特征基础上提出具有价值性的创意。企业员工可以从外部知识源与内部知识源搜集创新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并选择出价值性的内容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进而提升企业的知识库储备,知识库储备越丰富的企业越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创意。由于企业员工的知识主要停留在思维这一隐性知识层面,创意产生环节的重要内容就是将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分享以实现社会化。因此,创意社会化的过程主要伴随着信息搜集、整合分享、知识吸收等内容,如图3 所示。

图3 创意社会化过程

4.2 方案外显化

方案外显化是颠覆性创新过程中将信息与知识外化为具体创新方案的过程。颠覆性创新通过对形成的创新方案的选择,将企业的隐性知识外显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实现方案的遴选目标。

(1)创意筛选。创意筛选是方案外显化的第一步,信息与知识通过企业员工之间的分享,在组织层面以方案的形式显性化,随后,管理人员通过对产生的创意进行筛选以决定是否采纳。企业在建立创意筛选机制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创新性。企业需要对方案的创新程度进行衡量,判断创意方案是针对技术或产品的渐进性改进还是变革性创新;2)可行性。企业需要对方案的实施规划进行设计,判断资源配置是否能够满足方案实施的需求,包括人才要素、资金要求及技术支持等;3)盈利性。企业需要对方案的产出回报进行预期,面对市场竞争行情,方案能够为企业带来怎样的竞争优势,能够为企业实现多大规模的收益回报;4)用户认可度。企业需要评价方案是否能够得到用户的认可,主要针对何种类型的市场群体,以及能够取得多大程度的用户青睐。

(2)方案形成。在经历创意筛选阶段之后,企业会将评价结果较好的方案纳入创意池之中,通过集体会议等方式对相关方案进行组合完善,促进方案形成,并做出最终抉择。颠覆性创新旨在为用户提供全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向消费者传递全新的价值观念和产品意义。方案外显化的过程主要是确定企业创新方案的选择,其核心任务是将企业的隐性知识外显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即实现方案的遴选目标,具体过程如图4 所示。

图4 方案外显化过程

4.3 技术雏形化

技术雏形化是颠覆性创新过程的核心基础。颠覆性创新通过对创新方案的选择和实施,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利用新知识产生新产品,以此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1)资源配置。按照颠覆性创新的发展进程,当组织确定了创新方案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创新活动实施所需的各种资源,如技术知识、资金要素、人力资本等进行合理配置。颠覆性创新方案的选择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会与在位企业的主流业务发生冲突,传统主流业务会占据很大一部分的企业资源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既得利益,但颠覆性创新将偏离原有的技术轨道,会面临更大的创新投入风险,资源配置的方式体现了组织在面临主流业务冲突时保持原有业务模式抑或进行颠覆性创新的选择。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面对竞争形势与创新资源开放性的外部环境,企业需要建立开放式的研究团队,仅依靠企业内部知识源难以推动颠覆性创新活动的开展,因此,需要跨越企业边界与外部进行知识互动与分享。

(2)产品形成。企业根据既定的创新方案完成技术路线的设计后便会开始研发创新的步伐,在技术完善与产品开发的过程中会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方案路线,加速产品雏形的显现。产品形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的创新与应用,创意通过加工提炼成方案,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不断进行完善,颠覆性技术得到顺利开发并呈现出新的产品。首先,颠覆性创新是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全新应用,在知识源的应用上需要保障知识的科学性以及应用的可行性;其次,新产品在研发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实验与测试,了解功能上的缺陷与不足,并在市场中进行小范围的试用体验,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产品改进。技术雏形化阶段所产生的新知识以及形成的新产品,能够将企业知识外显化,并可以通过专利、版权的形式率先在市场中建立自身的主导设计,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其发展过程如图5 所示。

图5 技术雏形化过程

4.4 产品商业化

产品商业化是颠覆性创新过程的关键内容。颠覆性创新形成新产品或者专利之后,通过市场进入和标准建立进入消费市场进行扩散,并向主流市场侵蚀,逐步取得市场优势。

(1)市场进入。颠覆性创新的创意产生于对消费者需求、市场机会等信息的精准把握上,市场是颠覆性创新的知识源泉,也是检验其能够成功的最终标准。在颠覆性创新产品商业化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产品从非主流市场逐步向主流市场扩散,并逐渐成为新的主流产品。颠覆性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发源于低端市场或新市场,在低端颠覆性创新市场中,企业对产品供给过剩的属性进行精简以让利用户,通过价格优势从低端市场开始侵入,从价格敏感型的低端用户为主不断向高端市场冲击,随着性能提升,其技术标准与主流产品不断接近;在新市场颠覆性创新领域中,企业重点关注潜在的消费群体,通过挖掘潜在用户的消费需求发现创新契机,在产品的市场进入过程中更加强调市场宣传的创新推广效果,强化潜在用户对产品功能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标准建立。颠覆性创新企业通过在低端市场与新市场的切入进入市场,并通过技术性能与产品质量的提升向主流市场侵蚀,在不断抢占主流市场份额的过程中动摇在位者的行业地位。在位企业在面对后发企业的颠覆性挑战之中,有的固守于原有主流业务,享受既得利益,也有部分企业积极应对挑战,接纳颠覆性创新知识,共同参与到颠覆性创新的业务开展过程之中。随着技术提升与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后发企业开始逐步取得在技术领域与消费市场的优势,并且全新的技术轨道会为其他企业的模仿复制带来困难,企业可能通过建立新的技术标准和市场壁垒来提升行业进入门槛,并借助专利保护的手段保护自身的创新成果,并将显性的知识成果内化为企业影响力、企业知识库以及企业文化等。如图6 所示。

图6 产品商业化过程

基于B-SECI 模型可以将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创意社会化、方案外显化、技术雏形化与产品商业化4 个阶段。根据上文的分析过程,可以得到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见图7)。颠覆性创新过程首先经历创意社会化阶段,在此阶段将企业内部知识源与企业外部知识源结合,进行创新机会的识别,为下一步的创意产生做好准备,然后对创意进行评估和筛选,根据创新技术发展的需要来对创意进行初步评估,若创意满足要求,则该创意就进入到下一个方案外显化阶段。在方案外显化阶段,首先对已产生的创意在团队内进行讨论,关注其创新性与可行性,其次通过团队会议对相关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做出最终选择,这一过程主要是完成创新方案的选择。第二阶段完成后,就进入到技术雏形化阶段,这一阶段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为技术路线的完善提供基础,在已形成的创新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应用与创新,对技术路线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加速技术产品的雏形化。技术雏形化阶段所产生的新知识以及所形成的新产品,能够将企业知识外显化,在市场中建立自身优势。最后进入产品商业化阶段,颠覆性创新产生新产品以后,首先通过占据低端市场和新市场以价格优势让利用户,然后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进入主流市场,作为后发企业开始逐步取得在技术领域与消费市场的优势。在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中,知识流动与演化发展不断深入,推动着颠覆性创新从最开始的创意产生到最终的主流技术产品的跃迁,即完成了一次颠覆性创新活动。

图7 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在传统SECI 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企业外部知识源,建立了契合颠覆性创新发展特征的B-SECI模型。在颠覆性创新实现过程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遵循B-SECI 模型的社会化、外显化、组合化和内隐化过程,并在具体形式上体现为创意社会化、方案外显化、技术雏形化以及最终的产品商业化历程。研究发现:第一,在颠覆性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中的创意社会化阶段,机会识别与创意产生是知识创造的关键。全面地掌握市场和用户的信息,以挖掘机会提升创新方案的可行性对开展颠覆性创新活动至关重要。第二,方案外显化的过程主要是确定企业创新方案的选择,其核心任务是将企业的隐性知识外显化为组织的显性知识,即将企业隐性知识外显化为可供选择的创意和方案。第三,技术雏形化包括资源配置与产品形成。颠覆性创新创意和方案形成后,还需要相关资源的配置以形成可实现价值的最终产品,在资源配置和开放式研发过程中,既定的创意和方案加速形成产品雏形。第四,在产品商业化阶段,通过商业化手段使产品占据新兴市场并最终进入主流市场。市场是颠覆性创新的知识源泉,也是颠覆性创新知识创造的最终目的,能否市场化以满足市场需求是检验颠覆性创新成功的重要标准。在这一环节,知识积累和技术改进十分重要,自主研发、合作联盟、专利购买等方式都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技术提升。

本文通过构建B-SECI 模型对颠覆性创新的知识流动和创造演化进行解构,重点探析了颠覆性创新知识从创意社会化到最终产品商业化的一般过程。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构建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颠覆性创新创意源于组织内部知识源和外部知识源,而创意的产生需要借助组织内部资源配置和研究试验才能实现从创意社会化到产品商业化的转变,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快实现从后发者到颠覆性的过程。因此,结合B-SECI 模型,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打通产学研链条,以促使颠覆性创新创意的产生并实现占领主流市场的产品商业化结果。

(2)建立开放式创新团队。相对于传统组织和团队模式,开放式团队能够通过柔性化的组织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快速进行颠覆性创新识别和创意评估,促使创意方案产生,实现组织隐性知识的外显化,为创意方案的技术雏形化和产品商业化提供充分准备。此外,开放式团队还能够强化组织外部知识源与组织内部知识源的联系,通过组织内部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为颠覆性创新的创意产生提供更多可靠的知识源和创意源。

(3)加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在颠覆性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中,企业的创意和技术专利都是其核心资产,颠覆性创新的创意产生需要大量的原始知识积累才能形成,并且从颠覆性创新创意产生到技术雏形化的过程中,企业还承担着高昂的试错成本和机会成本。因此,必须加强对颠覆性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保护颠覆性创新中看得见的专利、技术等,也要保护企业创新创意的所有权,以提高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4)借助市场“无形之手”推动产品市场化。从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过程来看,企业在完成前期的创意设计和产品雏形之后,只有进入产品商业化阶段,才最终完成了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的全过程。因此,企业不仅要从外部吸收更多知识以推进创意产生,还应该关注市场需求,借助市场“无形之手”发现用户的产品需求和推出创意产品,快速占领主流市场,然后再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性能以占领主流市场,实现从颠覆性创新创意到产品商业化的价值转换。

本文主要基于B-SECI 模型对颠覆性创新与知识创造的耦合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在未来予以进一步探索。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对颠覆性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扎根理论的多案例分析方法对基于B-SECI模型的颠覆性创新知识创造模型进行进一步地验证和完善,增强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与科学性。

猜你喜欢

隐性阶段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