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2022-05-12张大方郭琦琦沙志祥
●张大方 郭琦琦 沙志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大命题。”[1]创新能力不强是我国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2]。但“阿喀琉斯之踵”从来都不是无药可救,关键就在于如何使其成长为自己的铠甲。近年来,高校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新本学科理论体系,而且对于捍卫主流意识形态、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种求新求异的开创性实践活动,人类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利用和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当中就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马克思曾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创造是一个很难从人民意识中排除的观念”[3]。处于新时代的大背景中,社会生活离不开创新,创新也必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4]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是指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创新性思维品质,以及较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较完备的知识体系,能获取丰富的信息,进行创新性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能力。
然而,创新主体的不同,能力内涵也会有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属性和育人属性,吸收哲学、法学、政治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发展成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同向同行。本专业的研究生要具备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强大的思辨能力,融会贯通,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立德树人上发挥应有的价值,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神聚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并非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包括学习研究能力、社会洞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如图1 所示。
图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指在深刻把握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动态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性思维,能够提出一定的独立见解,推动学科良性发展;并且坚持实践导向,敏锐洞察社会现状,探究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扎实的理论和坚定的立场发挥教育感召和思想引领作用,在自己的领域内创造出先进性、实用性成果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高度重视。2019 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要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专项支持计划[5]。国家对于本专业人才的重视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朝着可持续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通过对大连大学等在大连高校发放的200份问卷的调查情况以及四川大学、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大连大学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和部分导师的访谈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很多高校都把对本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但是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高校整体推动力不足,创新的效能建设有待深化
经调查发现,高校在理念上逐渐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设置和考核评价机制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还存在着创新理念渗透不到位,创新效能不佳等问题,导致了本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推动力尚存不足。管理学上的效能指的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显示出的能力以及收获的效益的一种较为综合的反映。创新的效能欠缺指的是高校在创新氛围、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措施所起到的效用不足以引导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显著提高。首先,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在访谈中一些同学提到虽然学校时常会举办一些活动,但是却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这就难以达到潜移默化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另外,也有部分同学反映,学校内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活动较少,高校之间相互交流的渠道有限,思想交流的火花难以碰撞,这就会直接影响研究生思考、分析前沿问题,不利于创新性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其次,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少。经过高校的一些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比例趋于恰当,课程延展性得到提高。但是课程的开展还是偏重于理论课,实践类课程较少。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67%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缺乏实践课程,有61%以上的同学表示自己学校并没有对实践学分的明确要求,实践基地的建设不足是影响实践课程开设的一个重要原因,有26%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学校有实践基地,43%的同学表示自己知道,但没有去过。实践课程的缺乏,不仅影响本专业研究生学习研究时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还会影响他们将来走向工作岗位进行宣传教育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效果。最后,考核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尚存不足。第一,对导师的考评缺乏对教学和学生指导的考察。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中,所获项目级别、论文发表、人才项目头衔等科研成果的量化评价占比越来越高,“CSSCI”至上风气盛行[6]。职称评价过于强调科研,导致导师投入教学和指导学生的时间都较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深受影响。此次调查问卷显示,31%的同学表示找导师频率为每星期一次,有46%的同学表示有事才找导师,有16%同学表示每学期一次,甚至有7%的同学表示极少找导师。第二,对学生的考评缺乏“质”的考察。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些学校的评奖评优主要依据考试分数以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档次。只注重结果的考察,却忽视了学习过程中对创新能力发挥的考察。在访谈中也有同学表示,虽然自己学校有做学术报告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要求,并与毕业挂钩,但是只重“量”而非重“质”。这就必然会导致敷衍了事的情况发生,达不到在学习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教学创新引领力不足,教学效果有待增强
教师是本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领者,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与时政联系相当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一味地遵循确定化的专业知识和固定化的教学逻辑,否则就会束缚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发散。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高校教师对创新理念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对教材的教条化倾向有所减弱,讲解内容倾向与时政联系。但是却存在着与学术前沿、社会热点话题契合度还不够的问题。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只有33%的同学认为教师教学中与学术前沿联系较为紧密,对自己进行创新研究帮助很大;有48%的同学认为有一些联系,对自己也有一定的帮助;还有19%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与学术前沿几乎没有联系,帮助也是微乎其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引入最新研究成果的力度不足,缺乏对学生吸收、加工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指导。再加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缺乏描绘、预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创新研究。此外,在访谈中,有同学提到部分教师所用案例虽然新颖但缺乏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引起自己较为强烈的共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带有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需要遵循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契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引领和感召广大人民群众。教师在课堂中对社会现实的把握不够,势必会对学生现实回应力的培养存在不利影响。其次,在教学方式上很多高校教师改善了以往灌输和说教的教学手段,结合研讨、辩论等方式教学,但是却存在着课堂氛围调动不够的问题,学生时常以沉默应对,“问”的能力欠缺,存在互动受到阻滞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创新引领力不足,难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分析,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5%的同学表示在教师指导下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43%的同学表示有明显提高,21%的同学表示提高较少,甚至也有11%的同学表示没有提高。
(三)学生缺乏创新自觉性,创新表现力欠佳
学生创新自觉性强调的就是自身主体自觉自愿地去追求创新目标、完成创新任务。首先,学生虽然对创新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现实中进行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从访谈调查情况来看,一方面是由于一部分学生读研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对学术研究兴趣不强,专业情感、创新情感不足,因此只想循规蹈矩,不愿意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专业的认知偏差。据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社会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其学生、从业者的认同度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但仍有人认为本学科不具备独立性、科学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边界、研究对象都存有疑惑。这就影响着本专业从业者及研究生们的自信心、学习主动性、创新的热情。其次,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同学虽然对创新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自身创新意志不坚定、自律性不强、对学习和科研规划不清晰,很容易半途而废,完不成任务,表现出来的创新力不尽如人意。第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调查结果表明,部分同学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涉猎面狭窄,能够发表核心期刊的较少。并且部分本专业的研究生很少参与到导师、学校的课题项目中,也很少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锻炼。第二,社会洞察力不强。据有关调查,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0.4%[7]。在网络资源如此丰富的前提下,一部分同学却只顾消遣娱乐,很少用于收集信息资料,对于社会思想变化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无法做到深入社会实际认知问题,看不到事情的本质。第三,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同学经过研究生期间知识的洗礼,学术水平得到提升,理想信念也更坚定,但是运用所拥有的理论引领和感染人的能力却是不足。在此次调查中有对自身创新能力评价情况的调查显示,只有22%的同学是对自身创新能力评价持乐观的态度,持悲观态度的大概有31%,有49%的同学认为“一般”。
三、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
从内外因辩证原理的视角进行探析发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自身创新认知、创新情感、创新意志不强是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制约的内因,并且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创新氛围、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教师教学、社会偏见问题是外因,起到的是延缓的作用(如图2 所示)。管理学中的协同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协同效果是系统整体性能是否优越的关键因素。如果它们之间有序架构、相互协调配合,就能够产生1+1>2 的良好效益。反之,则会致使系统内耗增加,各部分也都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应。因此,内外因需要相互配合、统筹合作,才能最终实现本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图2 制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外因
(一)营造优良创新氛围,培育高校创新氛围感知
实践是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行为的发生。而创新行为的产生同时受到个体创新的内驱力和创新氛围外驱力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研究生心理资本与创新能力及其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本专业研究生在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状态即心理资本是个体进行创新的内在支持力量。对于外在创新氛围的感知是影响心理资本水平和创新行为产生的更为直接的因素。高校培育的创新氛围越好,研究生对于创新氛围的感知度就越高,知觉到的对于创新支持的刺激就越多,有助于他们具备更好的心理预期和更为强烈的创新信念,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因此,优良的创新氛围,较高的创新氛围感知,更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高校应积极地把创新理念融入校风、学风和教风之中。在校园内倡导大胆探索、发展个性、兼容并包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熏陶、创新启迪。对内,重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注重学术融合,多提供学科交叉的交流平台。对外,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各高校举办的学术论坛,还可以派遣研究生去重点高校访学,扩宽学术视野。其次,针对社会上目前存在的偏见,本专业的研究生要积极促进学科良性发展,端正社会群体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与其他领域存在着交叉、渗透、互涉,但是它是有自己的独特属性的,具有学科独立性和科学性。本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要在发展前进中塑造学科专业化的品格,实现价值自觉,也给予本专业研究生研究创新以合理的价值肯定。并且加大对本专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优化社会参与机制,帮助搭建培养平台,积极提供实践机会。
(二)坚持实践导向,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和教学的实践导向,能够帮助本专业的研究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需求,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首先,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配合课后实践性作业开设,包括理论课程、应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三大课程模块。理论课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基本知识,为创新学习和科研扎牢理论功底。应用课程包括案例分析课程、现实问题研究课程等。在对社会现实思考、分析中提升社会洞察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社会实践课程包括现实性的问卷调查、实地访谈、调研以及进行社会宣讲等课程,注意把优秀调研报告和调查数据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材料,带领学生进入工厂、街道、政府机关等,尽早了解社会现实,撰写工作方案,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此外,在学分设置上要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重,教师要对调查情况进行严格检查,防止“公费旅游”、作报告敷衍了事等情况的发生。其次,构建高效的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积极推动科教结合,将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最新、最稳定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教学内容,描绘、预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领域内的发展趋势,强化学生的创新科研思维。此外,与一般的理工科相比,本专业属于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研究生上课时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教学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实行翻转课堂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科前沿、社会热点问题,采取案例式、讨论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评析社会思潮、解读时事新闻,提高研究生的理论运用能力。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发问”水平和思考能力教学,可以采取提前布置思考题的方式,以留出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创新思考。
(三)加强考核评价管理,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制度的优化改革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内容。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不仅对于激发教师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助于引导、调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既要考核教师的科研成绩,又要将教学质量、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纳入到考核评价指标中去。其次,优化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多元评价标准。积极发挥竞争评价促进发展的作用,鼓励同辈之间的良性竞争。在考核评价方式上增强梯度和弹性,评价可以采取自评、同学互评、导师评价多位一体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既考察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也要考察论文的质量。最后,通过运用网络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成果的正面宣传,激发研究生的创新动力。此外,还应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严格把关,配合惩罚机制,提高论文整体质量。加大盲审力度,保证论文质量和评审的公平公正,以此引导研究生创新。
(四)学生增强创新自觉意识,提升创新自强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双向互动,才能使培养的效果达到最佳。首先,本专业研究生要增强自身创新认知,加强理想信念,增强创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做好清晰的学习和科研规划,认清创新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提高自身对创新的重视度。并且培养创新情感,明确自身的发展欲求,提高对学术研究的创新兴趣;在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践行中提高自信心、主动性,增强创新自觉意识。其次,提高自律性,增强创新意志,加强思想文化修养,提升创新自强能力。第一,提高自身理论创新能力。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多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邻学科的知识,争取做到融会贯通。此外,由于课程的学习难以满足社会的即时需求。因此,要自觉主动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学习,积极参与导师和学校组织的课题中去,多参与学术研讨会、交流会,关注学科发展动态,提高自我修养,强化自主研究能力。第二,提高自身社会洞察力。利用网络资源,熟练运用各种媒介,并且能够实现新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性结合,关注国际国内形势以及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好新时代下思想变化等特点。第三,提高实践创新能力。本专业的研究生可以积极参与本科生的教学工作或是助理、见习辅导员等其他学生管理工作。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中锻炼自己,并且积极发挥育人作用,将理论知识和学生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真正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时代新人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高校应整合力量、完善制度,加强培养思政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