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路与路径

2022-05-12邓曦东张小曼

社会科学动态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农村

邓曦东 崔 蜜 张小曼

一、引言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①。201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谋划,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振兴。随后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对新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抓好三农重点工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等做出了重要安排,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②。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就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落地落实作出了一系列具体安排③。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乡村人才的内涵和研究价值

(一)乡村人才的基本内涵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可以看出,“乡村”的定义不再局限于“农村”这个单一的经济概念,而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概念。《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关于乡村人才的界定,也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拓宽至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因此,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实践发展,乡村人才的内涵不断延伸,被赋予了更多的属性。

第一,从空间属性上看,乡村人才不再局限于在乡村工作和发展的人才,而是涵盖了所有服务乡村发展的人才,包括土生土长扎根农村的“在乡人才”、在外接受教育培训回乡反哺的“返乡人才”以及身在城市却以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乡村发展的“下乡人才”等④,范围更加广泛。

第二,从功能属性上看,乡村人才不仅包括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发展的生产经营型人才,如种田大户、养殖能手、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等,还包括直接或间接服务农村农业发展的各类人才,如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农村电商从业人员等。

第三,从社会属性上看,乡村人才不是独立存在的单个个体,而是存在于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社会人。因而乡村人才振兴不仅包括人才个体的培育,还表现为乡村人才职业体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一系列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相关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总的来看,乡村人才指的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以各种方式参与并服务乡村发展的各类群体的总称。

(二)乡村人才振兴的研究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多个重要场合屡次提及并分享自己的人才观。2014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我们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引用了《资治通鉴》的典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在这次座谈会中,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关于乡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6月在山东考察时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⑤。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赴海南省考察调研,在同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干部群众亲切交谈时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这些重要论述,是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

乡村人才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乡村人才振兴是掌握乡村振兴主动权的现实需求。任何工作的落脚点都在于人,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上具备其他物种不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具体实施者、推动者和引领者,是贯穿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掌握了人才,就掌握了乡村振兴的主动权。第二,乡村人才振兴是保证乡村振兴科学性的现实需求。人才结构的好坏、人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效率和实施效果,只有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乡村人才,才能让乡村振兴的实施过程不走偏差、少走弯路。第三,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乡村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需求。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力量之源,人才兴则产业旺,只要人才培育得当,就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持续的动力。

三、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困境

(一)人才基数过小带来的数量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迁移,农村人口数量和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2020年期间,我国城镇人口由79298万人增加至90199万人;农村人口由58973万人减少至50979万人;农村人口占比逐年下降,由43%减少至36% (见表1)。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度资料)数据显示: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员总数达31422万人,但其中从事规模化经营和单位化经营的人员仅为1289万人和1092万人,两者合计占比不足8%,此现象在中部地区尤为突出,从事规模化经营和单位化经营的人员仅占2.8%和2.7%(见表2)。

表1 我国农村人口发展变化(单位:万人)

表2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数量(单位:万人)

以上数据折射出两大问题:一是农村人口存量的下降必然导致乡村人才基数变小,乡村人力资本面临稀缺困境;二是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从事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人才极度匮乏。这两大问题将制约乡村的发展,加剧乡村的衰落,难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和坚强有效的人才保障。

(二)人才素质偏低带来的质量困境

乡村人才质量的高低体现在其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状况上。《“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定义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并对这支队伍的总体文化素质、技能水平和经营能力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作为主要指标之一,要从30%增长至35%以上,年均增长1个百分点⑥。“十四五”时期,我国对乡村人才质量将有更高的要求。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2016年度资料)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仅占8.3%,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1.2%,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6.6%和7%,中部地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1%,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农业生产经营人员文化素质低下的问题尤其突出(见表3)。

表3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单位:%)

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难以为“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三)人才流动障碍带来的可持续性困境

受长期以来城乡两元格局影响,目前乡村人才可持续发展存在双重困难:一方面,目前农村人口多为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老人和儿童,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少年结束义务教育后外出继续深造及外出务工人员占多数,留守乡村的人员不多;另一方面,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比例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返乡意愿低,主动扎根乡村的外来人才数量少,综合导致“返乡人才”和“下乡人才”不仅数量匮乏,而且极不稳定。

四、乡村人才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内部意识薄弱,外部观念滞后

从乡村内部来看,一是乡村潜在人才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乡村潜在人才投身家乡、建设家乡的服务意识不强,主动担当和奋力作为的进取精神不够,这是影响乡村人才状况最重要的主观因素。二是乡村潜在人才的发展意识不强。乡村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使得乡村潜在人才缺少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难以在发展中受益、在发展中成长。

从乡村外部来看,一是上层设计与下层落实不均衡导致的观念滞后。地方政府在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战略时思想认识不足、工作力度不大,对乡村人才的重视程度从上至下层层弱化,导致出现了上热下冷、上紧下松的现象。二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发展不均衡导致的观念滞后。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农业文明是落后文明的代表,工业文明才是现代文明的代表,农村农民是落后的代名词,城市白领是高端的代名词,导致部分涉农专业大学毕业生宁愿留在大城市里打拼,也不愿意把一身农业技术带回更需要他们的乡村。

(二)内部保障不足,外部支撑不力

从乡村内部来看,人才流动受到经济待遇、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等多种因素影响。乡村本就在要素流动上处于天然的弱势,因此在人才储备上不仅要学会“引”,更要注重“留”。然而乡村人才引进政策支持力度小、配套制度不完善,造成了人才既引不进来也留不住的尴尬局面,严重影响乡村人才队伍的搭建和稳定。

从乡村外部来看,人才引进模式没有创新,人才引进渠道没有扩充,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因此要么人才引不进来,要么引进来的人才跟需求不匹配,导致外部人才输送难以有效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

(三)内部培育乏力,外部培养脱节

从乡村内部来看,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在现有的乡镇管理模式影响下,既没有健全的人才选拔机制选出一批思想素质好、能力素质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培养对象,也没有合适的人才培养渠道对培养对象实现有效孵化,更没有畅通的人才晋升通道为优秀人才提供合理保障。二是人才培养条件不完备。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的“剪刀差”使得工业汲取了大量农业剩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剪刀差”慢慢演化成城乡资源的分配不均。较城市而言,乡村的教育环境、教育规模、教育资源等均显得落后又匮乏,无法满足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

从乡村外部来看,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从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树立起一道道壁垒。从二元制度到二元社会再到二元文化,城市与乡村之间不仅是要素上的流动被禁锢,观念上的不同更是难以消融。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城市是资源的掌控者和制度的设计者,乡村是资源的需求者和制度的被管理对象,城乡之间这种沟通上的壁垒使得资源的落地不一定精准,制度的制定不一定合理。这个问题映射到乡村人才培养上,就表现为城市对乡村人才需求情况了解不足,乡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不够,培养的人才难以有效对接乡村需求。

五、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思路

“职业院校不进村、乡村难振兴”,和其他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一方面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于农村,为培养乡村人才提供了天然土壤;另一方面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其培养逻辑、路径相通,职业教育的育人经验可以应用于乡村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助力我国乡村人才振兴目标的实现。

(一)以需定招、以用定教,构建乡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职业院校应充分把握地方农业产业的需求,以需定招、以用定教,构建合适的乡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以需定招”即立足本地现代农业产业优势与特色,围绕农村致富带头人、现代农业技术人员、农村经济管理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生等乡村人才的培养,优化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精准施策,按需招生。“以用定教”即聚焦各类乡村人才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能适应乡村基层的特色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二)财政保障、本土培养,完善乡村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

按照“财政保障、本土培养”的原则,建立“政、行、校、企”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即人才需求由政府提出,招生由学校和政府共同开展,培养由政、行、校、企联合实施,人员的使用最终由政府统一调配,以此引导人才长期稳定地服务农村(见表4)。

表4 “财政保障、本土培养”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

(三)农学结合、分段培养,创新乡村人才的培养模式

创新培养模式。推行“学业导师+技能导师+创业导师”三导师培养制。充分发挥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四方面的优势,吸纳高水平师资为学生提供学业指导、技术技能指导和创业指导。结合分段教学,合理安排师资开展教学,理论教学时段多安排校内专业教师及政府农村经济管理专家、农村政策研究人员等开展课堂教学,生产实践时段多安排企业技术专家、创业达人等开展技能指导。

细化培养周期。按照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培养周期细分为专业认知、技能实训、专题研讨、生产实训、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创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多个时段。针对每个学习时段的学习任务和培养目标确定课程设置,形成模块化乡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村生产经营的特点,实施分段培养,农忙时多安排实践教学,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

(四)重点突破、补齐短板,构建乡村人才培养的综合体系

对接现代农业产业链,开展乡村人才供给侧、需求侧现状分析,加快农村紧缺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是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对农村致富带头人、种田能手、养殖大户、农村合作社负责人等进行重点培养,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示范”的土专家、田秀才,让农村产业发展有希望。

二是实施“定向培养乡村医生计划”或“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培养一批“技术过硬、医德高尚”的农村卫生健康及公共卫生服务人才,让农民健康有保障。

三是实施“定向培养乡村教师计划”,培养一支热爱乡村教育工作、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队伍,做好农民子女知识引路人,让农民子女上学有质量。

四是实施“村两委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对村干部实施系统培养,让村两委干部能力上强起来、知识上富起来,让农村治理更有效能。

五是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兽医计划”,培养一支既懂农村动物疫病预防与诊疗、也会兽药经营与使用、具有高度责任心的乡村兽医队伍,降低农村生产畜牧产品的风险,提升畜牧产品的质量。

六是实施“农村电商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熟悉农产品、擅长电子商务和新媒体营销的“互联网+农村”电商人才,让农产品销得出、销路畅,让村民发家致富。

六、职业教育助推乡村人才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实施“三全育人”工程,更新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理念

人才培育、理念为先,要培养一批真正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就必须从培育理念入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一方面,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增强理想信念和价值认同,厚植兴农富民的家国情怀,筑牢爱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根基;在课程体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文学历史、民间艺术等人文素质类教育,提升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增强对乡土文化的价值认同,激发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统筹办学各领域和教学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育“爱农、学农、务农、兴农”的乡土人才。学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言传身教、知行合一,激发学生爱农学农之情;技能导师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农匠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坚定学生务农兴农之志。优化环境建设,拓展育人方式方法,以优秀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校园先进典型培育项目等为抓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引导学生树信念、重责任、强人文、立大爱。

(二)按照“三增三减三优化”原则,完善乡村振兴人才的课程体系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及农村基层岗位的特点,实施“三增、三减、三优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实用性人才。在设置课程时,以培养乡村人才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基本农业知识和基本农村公共服务为支点,以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实施三增,增加学生乡村思维和农村农业应用能力培养,增加“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人文素质教育,增加深入农村基层开展实践的教学力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农村大学生工作生活实际,结合农村生产经营和农时季节特点实施三减,适当减少课时总量、减少课程数量、减少模拟仿真,鼓励教师将课堂开在田间地头,使学生能够快速熟悉工作环节和工艺流程,强化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工作适应性。在制定乡村人才培养方案时实施三优化,根据乡村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农村基层岗位的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根据生源特点优化培养模式。

(三)打造“农教融合型”师资队伍,打造乡村振兴人才的教学团队

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师资水平,打造结构化高水平“农教融合型”师资,保障“三导师”培养制顺利施行。第一,按照“农教融合”的要求构建结构化师资。遴选有农村工作经验、有较强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教师担任学业导师,建立一支亦师亦友的学业导师队伍,全面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业和就业;聘请校外涉农专家学者、行业企业高管、政府官员、创业达人等担任专业兼职教师,打造一支农教融合型技能导师队伍,全面参与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和技能辅导;对接现代农业公司、农业科技型企业,聘请涉农企业家、创业达人担任创业导师,创建一支接地气的“绿色”创业导师队伍,全面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第二,按照“农教融合”的能力要求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教师选拔、培养与管理,围绕农业农村政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焦点组织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和职业道德素养,促进自身三农知识体系的更新;加快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教师实践基地、教师企业流动站等,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增强技术转化,进一步促进“农教融合”。

(四)建设“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践基地,提升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质量

与当地农业产业示范区、农业高科技园区、乡村振兴综合试验区、特色村镇、高效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合作,共建一批校内外高水平“产、学、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如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中心、动物疾病预防与检测中心、乡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农村电商孵化基地等。统筹安排学员到相应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熟悉工作环节和工艺流程,强化所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工作适应性。利用实践基地的技术优势,围绕农村生产中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开展技术服务、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服务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人才质量升级,带动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将基地建成集产业发展示范、文化建设示范、队伍建设示范、制度建设示范于一体的产学研创基地。

(五)实施“教培并举”措施,拓宽乡村振兴人才的培育渠道

将长期系统性人才培养与短期农民培训相结合,畅通乡村人才有效供给的路径。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两后生”群体开展作物种植技术、动物养殖技术、茶艺插花技术、乡村文化手工制作工艺、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上述群体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本领,培养一批懂技术的乡村人才。组织有创业意愿、有创业基础的在乡人员和返乡人员,开展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创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创业思维并付诸行动,实现创业致富。提供平台让他们开展广泛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探寻致富门路,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②参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人民日报》2018年9月27日。

③参见《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光明日报》2021年2月24日。

④苗成斌等:《“十四五”江苏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研究》,《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⑤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乡村人才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9日。

⑥参见农业部编制《“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

猜你喜欢

人才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