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背景下产业转移所带来碳排放转移问题的思考

2022-05-12林妍如

中国储运 2022年5期
关键词:长三角研究

文/林妍如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发挥领头作用,努力落实国家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本文通过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项关建议,对长三角地区更高效的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言。

2018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同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全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且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纲要中指出深化长三角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将长三角地区区域一体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原则。长三角地区要在经济方面继续发挥活跃度高、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带头作也要在环境生态方面做出共保联治的表率作用。

一、文献综述及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

国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效应时主要运用了库兹涅茨曲线和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并且其观点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的转变或者FDI的增加碳排放也会相应增加。Du H(2002)等利用2002—2007年的中美交易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蕴含碳排放会随着中美交易规模的扩大而增加;Radoslaw L.S.essays(2009)利用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研究了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大国结构转型对国际油价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排放随着新兴国家结构高级化而增加;Mariam Oganesyan(2017)同样利用了库兹涅茨曲线研究了1980-2013年间金砖四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与碳排放、能源利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随着经济的增长碳排放量也在相应增长并且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弹性为1.74%。第二类观点认为经济发展的转变或者FDI的增加会对碳排放量产生积极作用。Talukdar,D和Meisner等人(2001)利用面板数据数对从1987年开始8年内全球44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发现随着FDI的增加这些发展中国家的CO2排放量有所降低;Khalil等人(2006)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对从1972年开始30年间巴基斯坦的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会一定程度上使得巴基斯坦的CO2排放量减少。现有文献在研究产业转移对碳排放影响主要是从整体角度出发,没有具体到特定区域。一体化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在我国要想实现一体化必须先进行各区域的一体化然后才能实现全国的一体化。鉴于此,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进行研究。

二、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产业转移与碳排放的现状与问题

(一)长三角一体化下产业转移现状

目前长三角是我国一体化程度最高并且经济程度最发达的区域。一体化主要分为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根据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发布《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水平研究报告(2018年)》衡量一个市场的一体化程度通常采用“一价定律”相对价格方差法来衡量区域间回报率是否一致。

根据图1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市场一体化指数在2000年到2010年较为稳定,而劳动力市场的一直不平稳波动较大,在2003年劳动市场一体化指数在0.0023左右,2006年接近 0.0030,2003年超过 0.0015,2013年接近0.0020,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波动较大,说明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变化较大。从图2整体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主要体现在第二产。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从2002年到2017年第二产业占比总体下降,第三产业占比总体上升。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2009年前后长三角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和第三产业占比出现了交叉点,这说明从2009年来是长三角地区的第三产业占比整体上要超过第二产业占比,说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开始,从图4中更可以看出从2010年开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开始并且取得初步成效。

图1 :长三角地区市场一体化演变

图2 :2002年——2017年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二)产业转移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

目前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主要以污染较大的产业为主,火电、冶金、石化、交通、建筑、化工产业为高污染产业。碳排放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大气破坏,环境污染和气温上升。因此要想研究产业转移对碳排放的影响就要研究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来源,工业作为污染排放严重的产业,根据中国碳交易网的统计工业每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排放量的50%左右,在工业中传统的非金属采矿业一直是污染较为严重的部门。根据图3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上海市的非金属采矿业工业产值在降低而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的非金属采矿业的工业总产值在上升说明上海市的非金属采矿业在逐步转移到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

图3 :长三角地区非金属采矿业工业总产值变化

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碳排放效应实证分析

(一)测度方法

在本文的研究中产业转移的衡量是关键,因此在研究中我们采用偏离份额法来衡量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规模。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将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作为参数,研究一个具体时间段的产业转移情况我们可以用竞争分量来表示地区间产业转移情况(成艾华等,2008)。

公式(1)中DSij表示竞争分量也表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情况,其中表示的i产业在t年在j地区的产值表示i产业在t年在j地区的产值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表示i产业在t年在长三角地区的产值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

(二)模型构建

利用长三角地区四个省2002年—2017年的产业转移相关数据和碳排放数据建立面板模型(2)来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该模型中i=1,2,3,4表示长三角地区四个省份,t表示2002年—2017年15个年份;Pit表示环境污染指标,在本文研究中用碳排放强度来表示;DSit表示在前文计算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规模大小;CITYit表示省际间的控制变量,包括长三角地区四个省份2002年到2017年期间的人均GDP、外商直接投资数额FDI、进出口贸易总额EI。回归方程中的产业转移变量我们用上文提到的竞争分量来衡量。

(三)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2002年—2017年各省统计年鉴,个别数值在统计年鉴年中没有记录的通过查找环境统计公报等进行补齐然后依据公式进行相关指标计算。研究中涉及的数据,如人均GDP以2002年作为基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四)回归分析

1.综合分析

同时通过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这四个省份2002年—2017年的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并加以处理计算得到计算公式中需要的指标。由此长三角地区四个省份的产业转移规模我们可以根据计算得出,详细结果见表2。上海市从2004年开始进行产业转移并且在2011年达到产业转移规模最大,从2011年开始产业转移规模减小。浙江省和江苏省的请情况于上海市的情况类似。而安徽省的从2004年开始则是承接产转移。

表2 :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规模 单位:亿元

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产业转移会带动碳排放随之转移。产业转移DS的系数为2.81,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强度会随着产业转移规模的扩大而增加;人均GDP的系数为-12.5,表示人均GDP越高得省份其碳排放强度越小;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系数表明在外商投资会对增加该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进出口贸易总额EI的回归系数表明进出口贸易总额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碳排放强度也有一定影响,经过检验其影响也较为显著。

表3 :综合回归分析

五、降低长三角产业转移而带来碳排放转移的措施建议

(一)企业具有环保意识。思想是一切的源头,为了保证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量有条不紊的下降就应当保证长三角地区的生产企业主动地承担起节能减排的社会责任,具有环保意识。在生产过程中始终铭记绿色生产、节能生产、可持续生产的理念,从源头做起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能源和排放的能源污染最小化。企业应当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我国其他省市产业转移时的碳排放问题提供借鉴经验。(二)政府应当继续完善鼓励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弥补当前的政策不足之处,加强政策的落实力度,为企业自主主动发展低碳技术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注意产业转移和地毯发展的协调性问题,也要保证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并且同时使得转移企业和留下来的企业的碳减排工作顺利发展。同时要完善我国低碳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强制企业进行低碳的生产方式。

引用出处

[1].崔建鑫,赵海霞.长江三角洲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转移及驱动机理[J].地理研究,2015,34(03):504-512.

[2].Du H,Guo J,Mao G,et al.CO2 emissionsembodied in China-US trade:Input-output analysisbased on the emergy/dollar ratio[J].Energy Policy,2011,39(10):5980-5987.

[3].RADOSLAW L.S.ESSAYS on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D].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Minnesota,2009.

[4].Mariam Oganesyan Carbon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BRICS[D].Minnesota:the University ofMinnesota,.2010.

[5].Talukdar,D and Meisner,CM,2001,Dose the Private Sector Help or the Environmenta?Evid-enve from Carbon Dioxide Pollu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5),827-840.

[6].Khalil,Sand Inam,Z,2006,Is Trade Good ForEnvironment?A Unit Root Cointegration Analysis[J],The Pakistan Development Review,45(4),1187~1196.

[7].廖双红,肖雁飞.污染产业区域间转移与中部地区碳转移空间特征及启示[J].经济地理,2017,37(02):132-140.

[8].邓荣荣,李亚芳.中国中部区域承接国内产业转移进程中的碳排放转移测度[J].产业经济评论(山东大学),2019,18(03):114-133.

猜你喜欢

长三角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