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光伏装机将增四大路径破解供应链涨价
2022-05-12周夫荣
文/周夫荣
2022年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可能会大幅增长。2021年12月15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2021年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预测,2022年装机在国内巨大光伏发电项目储备量推动下,可能增至75吉瓦以上。
相比于2021年装机量,上述预测意味着2022年可能会有36%~66%的增长空间。政策对光伏的支持力度巨大。2021年12月10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新增可再生能源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通过能耗“双控”政策调整,中央支持新能源发展的目标明显。
目前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储备规模雄厚。第一批1亿千瓦新能源大基地已经启动,同时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也已经着手申报。只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2021年国内光伏装机规模低于预期。王勃华表示,由于指标下发滞后、价格上涨等原因,2021年装机规模预测下调,由年初的55~65吉瓦下调至45~55吉瓦。
尽管如此,前三季度光伏制造端增长势头强劲。其中多晶硅产量达到36万吨,同比增长24.1%;硅片产量165吉瓦,同比增长54.2%;电池产量147吉瓦,同比增长54.6%;组件产量130吉瓦,同比增长58.5%。
户用光伏新增装机量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截至2021年10月,我国的分布式装机规模继续超越集中式装机,达到19.03吉瓦,占比64.9%。这种极少见的现象出现在2021年上半年,户用新增装机再创新高,这主要得益于上半年补贴规模5亿元、补贴强度0.03元/千瓦时的政策支持。
2021年,国家政策密集提及发展分布式光伏。6月,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落地。9月,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等十部委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开展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10月,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11月,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发改委等四部委联合印发《深入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引领行动促进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50%。
北京、上海、江西、山西等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安装要求和激励政策。在这股热潮之下,国家电投、华能、三峡、华电、大唐、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军团,广州发展、申能、浙江交投、厦门建发集团、豫能控股等地方国企,中石油、中石化等传统能源龙头皆纷纷入局,一起参与了分布式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2021年1—10月,我国光伏发电量2 7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8%,占总发电量的4%,同比增长0.3%,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也达到了较高水平。
同时,光伏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光伏电池量产效率实现突破,2021年单晶电池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3.1%,高于2020年的22.8%。从2014年起,我国企业晶硅电池实验室效率已打破纪录42次。
供应链价格上涨是2021年整个光伏行业的热点,也是痛点。2021年,整个行业都在为上游打工。很显然,这也是光伏新增装机增速不及预期的原因之一。2021年,国内光伏供应链价格持续高位,价格压力贯穿上下游:上游硅料价格上涨;芯片、胶膜粒子、背板树脂、铜铝等相关商品涨价带来进一步压力;组件厂商面对上下游两头压力,开工率降低。由于硅料属于重资产行业、大化工产业,扩产周期约2年左右,远高于下游硅片、电池、组件的扩产周期。
回顾过往历史可见,只要出现产能与需求错配情况,基本都会导致硅料价格大涨。日前,随着硅片价格下调,业内人士期待产业链价格上涨的情况可以得到缓解,但客观来看,2022年硅料价格相对2021年或许会有所回落,但可能不会出现大幅下跌。
对于供应链价格上涨,王勃华总结了五大原因,主要包括: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世界订单涌向中国,供不应求;世界范围通货膨胀,比如美国实施低利率金融政策及全球运输成本提升;部分产品阶段性供需失衡,部分产品由于自身产量存在缺口,或受其他行业市场挤占,导致供需失衡;能耗双控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部分中间商囤积居奇。
而对于应对供应链价格上涨,王勃华总结了四条路径。这对于暂时无法彻底缓解的行业痛点,意义重大。
首先是联合投资。如通威牵手晶科能源和京运通,保利协鑫携手上机数控,新特能源则与晶科能源、仅高科技联手,天合光能联姻通威股份。
其次是战略合作。其中既包括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也包括央企与民企的合作。前者如下游企业隆基、晶科、晶澳、天合等,与大全、亚洲硅业、协鑫、新特、通威等上游硅料产业签订长单;后者如国家电投和隆基股份,国网综能与阳光新能源等企业强强联手,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消化产业链涨价。
最后是走垂直一体化道路。2021年,有不少企业打破多年的布局,开始向产业链上下游“跨界”。如东方日升、润阳光伏布局硅料环节,通威股份布局硅片环节,晶澳、天合等企业将产业链扩充至拉棒、切片环节。
前两条路径的合作大都集中在光伏、新能源行业内,第四条路径则是真正的大步跨界,牵手行业外企业,消除生产环节外的价格上涨。如晶科能源、隆基股份与中远海运展开战略合作,从物流运输环节降低光伏产业的系统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