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05-12□郭笛
□ 郭 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 信息与商务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互连等新技术的涌现引领着传统环保向智慧化、信息化、集成化的新发展方向转变,为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环境信息收集与分析处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能够提高环保管理的效率,及时发现环境污染的漏洞和问题,为智慧环保的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智慧环保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徐敏等[1]指出了数字环保到智慧环保转型的关键是构建立体化、智能化的物流网平台;杨学军等[2]探讨了智慧环保战略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主要设计思路和方法,阐明了智慧环保的建设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党安荣等[3]分析了新型智慧城市在智慧环保领域的应用成果,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规划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胥彦玲等[4]基于我国智慧环保发展的政策、市场等现状条件,分析了未来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针对未来重点的发展方向,为我国智慧环保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智慧环保是新技术发展与融合下的新兴产业,研究也往往集中在对发展现状的调研、发展的趋势分析、发展对策及建议等理论层面,对于实践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从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的内涵界定出发,分析其定义与特征,进而构建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智慧环保的发展评价提供参考。
1 新技术下智慧环保的内涵
目前,学者对于智慧环保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内涵基本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在业内认可度比较高的是,姚新等在《智慧环保体系建设与实践》一书中针对智慧环保提出的定义:智慧环保是在原有数字环保的基础上,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慧。
结合目前“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和在环保领域的深入应用以及智慧环保所达到应用效果的体现,本研究给出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的概念:智慧环保是指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5G移动应用、空间信息和智能控制等新型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信息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集中决策和高度共享,与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环境信息服务和环境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各个资源和各个参与方之间的无缝衔接与协调联动,对环保管理运作做出智慧响应,达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环境监管精准化和公共服务便民化的智慧化环保发展目标。新概念界定如图1所示。
图1 新技术融合下的智慧环保
2 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模型
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和融入,智慧环保呈现出了一系列智慧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全面感知(comprehensive perception),通过运用信息交互平台、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定位器等能够随时随地对河流、陆地、大气、污染物等进行信息采集和获取,准确掌握各项信息;广泛互联(extensive interconnection),在跨地域的范围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万物互联互通,打破地域的限制、空间的限制、行业的限制;深度融合(deep integration),推进工业互联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能够帮助环境综合治理突破技术壁垒;集中决策(centralized decision),通过信息的集成和交互,各相关部门针对重大环保治理问题可以集中决策,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高度共享(highly shared),通过运用集成化监测平台实现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的共享,打通行业间、地域间的信息孤岛,提高实施决策的效率。
基于以上特征,构建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模型,其表达式为
E=F(P,I,I,D,S)
3 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设计思路
基于对智慧环保内涵和目标的解析,在政策文件搜集和文献资料调研的基础上,由于智慧环保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有关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借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环境信息化建设指南研究、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研究等已相对成熟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成果,通过与专家的沟通和意见收集,提出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
3.2 设计原则
为了提高智慧环保发展水平,体现新技术融合后的特征,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科学性、可实施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影响因素较多,与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应该衡量指标体系的辨识度与冗余度,保证指标在可操作的前提下能够全面、不重复、有效地涵盖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的主要特征。因此,在智慧环保指标体系的构建中应该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动态性原则。
3.2.1 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所构建的指标能够真实、清晰地反映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的特征,准确地衡量智慧环保的发展水平。选取的评价指标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指标如果过多过细,会使指标过于繁琐、相互重叠,如果过少过简,容易出现指标覆盖不全面、信息遗漏、评价有失公允的情况。因此,本文在指标的构建过程中,一方面借鉴了环保发展、绿色技术实施、智慧城市建设等相关的评价体系,通过总结其指标采用率衡量指标的科学性;另一方面,采用德尔菲法调研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
3.2.2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所选取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不仅能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集中决策、高度共享的主要特征和状态,而且能够反映全面感知、广泛互联、深度融合、集中决策、高度共享的内在关联性。指标体系的构建按照层次关系进行分层梳理,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解出二级指标,进而分解出三级指标,形成层级分明、关系密切的评价体系,各个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高度联系。在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严格按照系统性原则梳理层级指标之间的关联,使得各个子系统的指标成为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2.3 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智慧环保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满足可量化、可操作实施、可比较分析。其中,可量化是指指标易于衡量,能够通过定量化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可操作实施是指评价指标相关的资料和数据是可获得的,能够通过现有的资料或者对现有资料进行简单处理加工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数据资料;可比较分析是指选取的指标要具有可比性,对于指标的描述尽量使用国际上通用的名称、概念和统计方式。此外,选取的指标应该是社会认可度高的指标,能够使构建的指标体系在更广阔的区域范围内应用。遵循可行性原则,有利于选取最合适的指标,简化统计分析过程,提高指标的应用效率。
3.2.4 动态性原则
动态性原则是指构建的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柔性,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坚持动态性原则,有利于体现灵活性,有利于可持续性地评价智慧环保的发展。在构建过程中,充分把握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平衡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指标体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迁移性。
3.3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的评价原则,在充分借鉴现有的环保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的基础上,构建了以智慧环保评价模型五大特征为维度,细化出对应的特征相关要素,进而分解出各要素主要的评价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新技术融合下智慧环保评价指标体系
4 结论
基于新技术融合的特点,对智慧环保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从界定的全面感知、广泛互联、公众参与、集中决策、高度共享五大特征入手,构建了评价的基础模型,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运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的调研和打分,以便评价某城市的智慧环保发展水平,也可以通过收集基础数据进行量纲归一化处理,进而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进行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的总体评价。在后续的研究中,拟将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践运用,为智慧城市中的智慧环保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推动智慧环保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智慧环保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