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路径
2022-05-12李沁媛李元迪
李沁媛 李元迪
(1.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2.东华高级中学,广东东莞 523128)
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直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回应现实的需要,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一流人才。随着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物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喷涌而出,网络文化纷繁复杂,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蓬勃发展的互联网也成为孕育错误价值观和西方虚无政治思潮的温床,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中逐渐迷失自我,理想信念动摇,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带来了冲击和新的挑战。因此在物联网环境下,面临新的时代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发展迅速做出调整,转变教育模式、策略和内容,以科学的方法建构高效的课堂,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从而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真正做到“聚人才、育人才、出人才”。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核心,在其基础上通过多种信息采集设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GPS、激光扫描器等)自动获取信息,通过既定的算法,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从而实现多种信息的交互和通信。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和识别技术使实物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实现智能化管理,被称为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
物联网具有广泛性。物联网实现了万物皆可联,大千世界,大到整体环境的监控,小到微型设备的记录监控,它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几乎可以覆盖到任何地方。物联网具有交互性,物联网可以通过信息采集设备自动传输和处理信息,运用云计算和数据分析实现人机的高效互动。如物联网可以通过收集处理学习者的手势、表情和心跳等信息,引用大数据和智能化管理来识别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习惯,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实现真正的深入学习。物联网具有全方位性,如果互联网使地球变成了“村庄”,那么物联网使其发展为“智慧地球”。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融合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应用在医药、教育、公司管理等各个行业,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如在高校教育方面,物联网可以运用在学生的定位监管、宿舍安全管理、课堂考勤记录、老师的教学反馈等等方面。物联网具有普及性,相比于传统媒体,物联网在使用和传播方面的普及程度更高,覆盖面更广。尤其随着5G基础设施的加速发展,5G时代即将到来,更快的网速就意味着更多的设备与网络相连,物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能够深度融合,从而不断地深化拓展其应用。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物联网已经渗透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智慧教育”应运而生。在新的物联网环境下,面对新的变化如何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科学高效,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考验。同时物联网的特点和优势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建构新型课堂提供了契机。
二、物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实质
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减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实效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手段产生了新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课堂面临新的挑战。
(一)多元的价值观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网络时代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三观塑造。网络信息纷繁复杂,网络文化良莠不齐,文化渗透采用的方式更加隐蔽和多变,在不同声音的表达中,各种思想观念交流碰撞,在此中间大量的西方政治思潮涌入。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借着“自由”“人权”的幌子,站在所谓中立、客观的角度,披露“事实”和“真相”,用反转大众平常认知的标题内容吸引眼球,借助网络平台和影视作品来隐藏其中的特定价值导向,许多政治敏锐性不强的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偏差,盲目追捧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同时物联网会根据浏览历史智能推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信息壁垒,浏览过西方思想相关内容,云计算在潜意识中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划入不感兴趣,使一些大学生只浏览自己喜欢的内容或者进行与之前浏览内容相关的重复浏览。
物联网环境下,普及性广,在一些突发的事件上舆论导向容易失去控制,通过信息采集,一些自媒体故意引导舆论,大学生对主流发声的不信任滋生。新媒体不如传统的媒体严谨,为了吸引眼球博取关注用一些粗俗或者冲击性的内容,久而久之,容易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在多样化的选择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缺乏吸引力,主流宣传阵地没有很好地与大学生新的需求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先入为主的态度排斥思政课的传授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其学科的目标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一致,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其政治立场是特定的,外延是有界限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老师为中心,多是对学生的单方面理论灌输。内容多是爱国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内容的传授。许多学生带有“又红又专”的有色眼镜,认为它讲的多是假大空的内容,没有切实相关性,让一些学生本能排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之前中学学习的内容大致脉络相同。一些教师没有随时代的发展增添新的案例或者时事观点,许多学生觉得内容乏味无聊,课堂“抬头率”较低,与老师的互动少,思政课的实效性有待提高。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为“隐形”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质的改变。所以大学生会产生高校思政课无用的想法。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以戏谑、娱乐的方式博取眼球已经成为常态,思想政治教育本应该有着厚重的历史深度和严肃的态度,但是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大环境中反倒有些格格不入。高校思政课中有关政治立场、历史方向等关键问题上不能用戏说的态度,更不能用夸张和搞笑的方式削减主流核心价值观的神圣感。在碎片化、娱乐化的物联网环境中,大学生追求个性,想要与众不同、向往自由表达,认为社会统一的价值观反而是泯灭自己的个性。这样浅层阅读,不经过理智思考的态度让他们对高校思政课已经先入为主地产生了“枯燥无味”“说教”的刻板印象,更别说深入了解。
(三)信息的不对称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
物联网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都可以共享信息,而且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更快,途径更多,削弱了教师的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这挑战了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的非平等关系,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凭借对网络的敏锐感知度和海量的网络信息自己可以主动的制造、传播信息。教师不再是思想权威,而是信息传播者和对话者的双重身份,对其教育模式和理念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标准。
物联网通过全方位的多层次的信息传播也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便捷和范围更广阔的社交平台,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虚拟世界扮演不同的主体表达意见。“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包括新媒体从业人员和网络意见领袖在内的网络人士大量涌现。在这两个群体中,有些经营网络,是搭台的,有些网上发声,是唱戏的,往往能左右互联网的议题,能量不容小觑”。在物联网的环境下,人人能发声,网络空间的平等成为主流的价值理念和实践诉求,信息的不对称削弱了教师的权威。
三、直面物联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路径
物联网时代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的浪潮已经出现,面对物联网环境下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种种挑战,主动顺应变化直面环境才是正确的选择。利用物联网技术变挑战为机遇,转变教育模式、手段和内容,建构新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一)数据分析——有的放矢坚定政治立场
物联网用信息传感设备将互联网与设备相连,通过收集学生的手势、心跳和言语等信息捕捉学生在阅读内容的情绪变化和细微动作,记录其与设备的交流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语境、心理状态,形成学生的个人档案。通过海量的数据收集与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感兴趣的内容,精准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以此入手来通过生动的内容,多样的手段进行价值观教育,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
物联网也可以通过精准度高的接口识别学生的表情、肢体并进行情感计算,建立相关数据库。在学习中记录学生与政治相关的浏览内容,通过采集内容,分析数据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状况和具体价值观念影响,对相关问题进行推送和解疑。尤其是错误价值观念相关内容的浏览,要有的放矢的针对性教育。
通过物联网的监测,可以记录学生上网的位置,上网的时间长度和浏览的内容,从而分析学生的思想趋势和行为动态,预测学生行为产生和思想萌芽的原因、性质和发展趋势,让教育者及时掌握,有的放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把思想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
把物联网与云计算相结合,通过大数据收集分析掌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预测思想动态、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和推送内容,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理想信念,有的放矢的坚定政治立场。
(二)智能感知——软硬兼施端正学生态度
联网通过智能芯片和感应器可以对周围的环境智能感知,如检测所处环境的位置、温度、湿度和噪声,同时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实时记录相应环境下学生的心情变化和集中度等,分析最佳数据,自动调节教室内的光线、温度等以此优化学习环境。教室配备智慧屏幕、媒体系统,方便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构建高效、智慧的课堂。
物联网通过对学生个人数据的分析,课本内容可以个性化定制,学生可以进行移动学习改变传统的上课浏览页面,记笔记方式。在感兴趣的内容上加深学生印象,在一些兴趣较弱的内容附视频内容讲解,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记录学生的疑难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联网通过GPS和射频识别技术对学生的位置进行追踪定位,监测监管学生的位置和行动轨迹,当学生进入教室,系统会自动感应识别学生的身份,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对课堂情况实时监控,监测学生的上课听课状况,全面掌握课堂信息,加强教学管理。
运用物联网的智能感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制定个性化学习内容,实时监管学生出席情况和上课状态,整治学风和班风,全方位的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软硬兼施端正学生的态度,让学生从内而外的真正对思政课产生浓厚兴趣。
(三)信息共享——面面俱到提升教师素质
物联网可以智能化建设教师队伍,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教师高水平和高标准发展。物联网收集分析各个教师的授课数据和学生互动情况,归入教师的档案,让教师对自己的授课情况全面了解,补齐自己的短板,实现教师管理过程的精细化。根据学生的反馈掌握大家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的讲解。
在课堂的进行过程中,通过手势、音频等新的技术手段授课,对学生表情、情感等进行信息处理,得出学生的上课注意力情况和每部分内容的集中程度,在与学生的交流反馈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捕捉细微变化的过程中考核学生,及时调整授课计划和教学活动。这样才可以与学生形成真正的互动,更好地展现课堂的教学效果。
老师面对新事物、新思想要有积极的态度,要采取与学生平等的态度进行沟通,向“人性化”转变,用引导的方式真正与学生心贴心的交流,获取学生的信任。老师也可以用网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物联网也可以收集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实现双向监测。通过对课堂实时效果的监测分析和课后学生的评价,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方便教师能根据反馈调整自身的方法,更加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把老师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加以基础信息,为统筹调配教师资源,合理安排岗位提供技术支持。
虽然物联网环境下,教育者的权威有所削弱,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本质没有改变,教师的本质规定也没有改变。所以教师要不断掌握信息技术,适应网络生存。通过熟练应用新媒体,改进教学手段,提高信息素养来发挥网络优势。教师要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学生的难点,多掌握信息。同时提高自己信息获取、选择、识别和处理的能力,避免和克服信息异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观念,预防网络成瘾。
物联网的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思政课带来了冲击,但物联网的交互性、普及性和广泛性也给予了高校思政课更多可能性和创新的契机。在新时代,高校更要充分利用物联网的技术优势,改革教学内容和手段,化危机为转机,“软硬兼施”提高学生积极性。同时通过物联网的信息共享优化教师资源、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形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数据库,真正构建科学、高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