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2022-05-12田应薇代子洋曹熙润
李 玥 田应薇 代子洋 曹熙润
大连民族大学
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加之翻译的困难,中国文学进入欧洲较晚,“四大名著”直到20世纪才全部以完整版进入(以前只有删节本),加之欧洲人对“社会文学”的推重,《金瓶梅》《红楼梦》的地位最高。《水浒传》被看作“通俗小说”,而《三国演义》、《西游记》由于阅读的范围小(大部分外国民众看不懂),只好在专家中流传,而在东方的日本、朝鲜、越南,中国的四大名著影响极大、极为深远。本文以《三国演义》为例,阐述其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一、《三国演义》在朝鲜的传播
《三国演义》又被称之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由罗贯中所著,除《三国演义》外,罗贯中还创作通俗小说、戏剧,如《隋唐志传》与《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国演义》为演义体小说,语言成熟,全篇共计75万余字,《三国演义》通过四百多个人物的塑造呈现当时百年发展进程,以历史演义的形式撰写小说,创造了新的体裁。《三国演义》体裁新颖,在当时引起“追更”热潮,“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在此形势下,文士均纷纷投入到同类小说编写工作中,书商同样将演义体裁小说视为潮流。《三国演义》不仅创造了新的体裁,其语言也区别于其他文章,由半文言半白话入文,雅俗共赏,给人一种明快流畅之感,同时笔法变化多样,采用旁冗侧出、对比映衬的手法展示为波澜曲折的演义故事,使故事发展引人入胜。
从故事剧情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之间,跨越百年历史,通过刻画政治军事斗争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并在历史巨变中突出英雄人物形象,而机构恢宏,将三国百年头绪纷繁的事件厘清,使错综复杂的物组织严密且完整地呈现出来,前后呼应、有条不紊,且事件之间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环环紧扣。《三国演义》最大艺术成就主要为英雄人物塑造及军事政治描写中,尤其是战争特点、战略战术上尤为擅长,真实展现各组织人物指导作战能力及个人特色,在描写战争时,不过度描述武艺较量与个人实力,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在20世纪,韩国依据《三国演义》调整了原有的教育、经济、军事模式,开办军官学校,并将《三国演义》作为大学军事战术教学及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
《三国演义》备受海外读者欢迎,其于明隆庆三年(公元1568年)传至朝鲜,《三国演义》传至朝鲜后在民间广为流传,在公元1569,朝鲜大臣奇大升将《三国演义》流传盛状禀报给向朝鲜国王,《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到,奇大升于文政殿禀报《三国志衍义》盛状,此书因朋辈问而闻之,甚多妄诞,似天文地理之书,观《三国志衍义》上报国王,奇大升称之不知怪诞之事、无稽之言中的内涵根本。在朝鲜,《朝鲜王朝实录》中朝鲜大臣奇大升的禀报为最初的《三国演义》记载史料。
《三国演义》在朝鲜大卫流传,故而多次印刷出版,其他相关书册均广泛流传,如《坊刻本三国演义》、《贯华堂第一次才子书》。在朝鲜肃宗年间,以《国演义》的名称出版共计二十卷二十册,书名《鼎時志》、《贯华堂第一次才子书》。除上述《朝鲜王朝实录》的记载外,在《西浦漫笔》(由朝鲜学者金万重著)内同样验证了《三国演义》在万历朝鲜战争后的流传盛状,对《三国演义》进入朝鲜加以验证。在《西浦漫笔》中,金万重指出了《三国志演义》出自元人罗贯中,壬辰后于我东盛行,语言易懂,妇孺之辈均可诵说。经《西浦漫笔》不难看出,万历朝鲜战争后,《三国演义》在朝鲜流传甚广,已经达到妇孺通读的程度。
二、《三国演义》中儒释道思想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政治军事斗争中传递了自身曹魏政权的排斥以及蜀汉政权的尊崇,该观点为学界共识,罗贯中“尊刘贬曹”的思想主张并非无缘由而为之,实则是以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宣扬儒家思想,尊崇蜀汉政权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并在小说撰写中,将儒家思想主张贯穿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的方方面面。文学批评家毛纶和毛宗岗将关羽、诸葛亮、曹操称之为“三绝”,“义绝”关羽,“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毛宗岗父子对上述三人的评价不仅使人物形象特征更为直观,还表现出了人物形象中蕴含的儒家文化思想。《三国演义》不仅承载着当时文臣武将的政治军事功业故事,道家思想、佛家思想赫然其中。小说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表现佛家四大皆空、今生来世等观念,借助佛家因果报应观阐述各组织势力之间的历史事件,并以生死轮回观解释朝代更迭与历史演变,感叹之中带有虚幻色彩。但虚幻色彩与虚无感并非佛家文化特有,以无为观念为核心的道家思想同样蕴含其中。例如:《三国演义》开篇时的“雌鸡化雄”、“青蛇坠地”故事以道家文化观念为支撑而构造情节,由此可见儒释道思想贯穿于《三国演义》全文。
朝鲜三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沈清传》讲的是一个孝女的故事,完成于18世纪,《沈清传》的故事情节是韩国民间传说《孝女知恩传》与佛经《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相互融合。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古典名著对朝鲜古典文学的深刻影响。
文章从开头起便奠定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基调,“学而优则仕”这一儒家文化思想贯穿在整个小说故事情节中。在《沈清传》开篇介绍了沈家背景,沈学圭祖上世代高官显贵,但现已家道中落,沈学圭为重振家业而发奋苦读,旨在金榜题名走上仕途。沈学圭发愤图强、振兴家族之路是“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具象体现,由此可见,儒家文化已深入朝鲜人民心中。《沈清传》中还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沈学圭晚年得女,家中贫困,宁愿去要百家饭养活沈清也不曾将她遗弃,沈清同样对父亲孝顺有加,父亲眼睛已盲,沈清为使父亲重见光明宁愿牺牲生命,沈学圭为养活沈清而向邻居求奶时,同样贫寒的左邻右舍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借助类似故事情节阐述儒家仁爱”思想。
此外和中华民族相同,朝鲜民族同样极为讲究孝道,无论古代、现代均是如此,都始终奉行对于长者的孝道。《沈清传》内序言写到,孝与诚是为人之道的核心关键,同时在《沈清传》故事发展中,时时刻刻离不开孝道主题,因此在朝鲜,《沈清传》被视为三大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在朝鲜民间广为流传。
在儒家思想中,“孝”为教化之源、诸德之本,故儒家伦理思想将“孝”视为核心。在朝鲜社会中,以孝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渗透在朝鲜各个方面。《大韩民国》指明,儒家伦理规范思想已在韩国得到肯定与发扬,已成为韩国人灵魂的一部分,根深蒂固。文学作品是谁时代背景下社会生活的真实映照,在《沈清传》内,沈清为使父亲眼睛复明而不惜牺牲性命换,沈清身上承载着儒家孝道思想,并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传统孝道思想外,小说《沈清传》还蕴含着部分佛教文化。在沈清父亲沈学圭于村口小河落水后遇见了寺院化缘僧,两者产生佛缘,引发佛缘故事,而与寺院化缘僧的相遇改变了沈清、沈学圭的命运,继而引出后续捐米卖身、葬海报恩的故事。在佛教思想中,宇宙万物的运行均遵循因果规律,同时运用“苦尽甘来”情节,深化《沈清传》中的佛教因果报应观念。在《沈清传》中,将沈清为盲父而献出生命的行为视为“孝”,感动玉皇大帝,以此使沈清重返人间,恰逢皇后驾崩,皇帝悲痛欲绝,看见从莲花中出现的沈清后,将其册封为皇后。《沈清传》中蕴含佛教因果报应观念,沈清卖身捐米是对佛家的善,为因,孝感动天重返人间成为皇后为果,此为善有善报。此外,《沈清传》故事还涉及佛教的恶有恶报思想,因沈学圭家产及白银,病德娘提出照顾沈学圭,但病德娘将家产败光后,看到黄瞎子家境宽裕,起贪念之心,病德娘与黄瞎子私通逃走,此为故事初期病德娘与黄瞎子种下的因,沈清成为皇后后,黄瞎子捉拿黄瞎子与病德娘,此为果,是恶有恶报的表现。
朝鲜半岛的佛教由中国传入,在新罗时代,朝鲜僧侣前往中国求法,将佛教法典带回新罗,在僧侣传播下形成佛教新流派,同时,中国科学文化传入朝鲜。在当时时代背景下,新罗佛教具有护国属性,为新罗政治服务,新罗统一后,新罗佛教还具备了哲学思辨性与宗教性,随着朝代演变,佛教在高丽王朝时被封为“国教”,当进入朝鲜王朝后,为巩固王权,历代朝鲜君王不断削弱佛教势力,佛教日益衰微,但在朝鲜民众中,佛教思想仍占据重要地位,人民依旧寄希望于神灵,想要通过求神拜佛来改变命运,这与封建时期的中国人民的思想基本相同。
三、《三国演义》中忠义思想对朝鲜文化的影响
朝鲜仁祖时期(1635年),朝鲜受到清太宗大军攻打,战争第二年,朝鲜投降,朝鲜世子押入盛京,成为人质,朝鲜王朝需每年向清纳贡,该时期为丙子虏乱。朝鲜与清王朝的战争不仅给朝鲜人民造成经济压力,更造成了精神压力,这是因为经历万历朝鲜战争后,朝鲜将明朝视为自身“皇朝”,此时朝鲜世子成为人质,且向清王朝纳贡,朝鲜认为朝贡行为背叛了明朝,不符合仁义礼智信思想。
自丙子虏乱后,《三国演义》故事情节中蕴含的忠义观念效果被进一步放大,朝鲜文人士子尤为推崇,且朝鲜民众认为《三国演义》忠义思想与民族道德观念相吻合,使忠义逐渐成为朝鲜正统思想。《三国演义》在朝鲜内的地位不断提升,被文人士子视为经典,甚至将《三国演义》作为朝鲜科举考试题目,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在于忠义思想的被肯定与流传。《星湖说·人事门》(李瀷著)中指出,《三国演义》家户诵读,今印出广布,视为试场中举之题。结合朝鲜科举考试来看,《三国演义》中的“过五关斩六将”、“桃园结义”、“星坛祭风”、六出祁山”等典故为朝鲜科举考试重点。在“学而优则仕”思想引导下,朝鲜文人士子为取得功名,必须熟读《三国演义》,由此可见,《三国演义》成为朝鲜科举考试题目后,得到了大面积传播。进入朝鲜后期后,结合当时朝鲜人民对于《三国演义》的需求,文人士子选取《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情节翻译为朝鲜文字,并印刷为单行本,如《大胆姜维实记》、《关云长实记》、《赤壁大战》、《赵子龙实记》、《张飞马超实记大战》等,在朝鲜文字单行本推行下,《三国演义》成为朝鲜各阶层人民日常读物,忠义思想也随之根深蒂固。
四、结语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三国演义》衍生出的无形和有形的文化依旧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和朝鲜的社会文化生活。《三国演义》在朝鲜长期保有文化生命力,并广泛地衍生出新的文化成就,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实现了跨文化视角下的持续传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值得多角度进行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