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的自然美呈现形式及意蕴
2022-10-21黄婧霖
黄婧霖
华南师范大学
与“自然”概念相对应,自然美具备外在自然物之美和内在天性之美双重内涵,《边城》一书对于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人的自然状态的刻画都极富特色和重要意义,自然美的两方面内涵在书中也都有所体现,正是壮丽又兼具娴静之美的自然与古朴民风、纯粹人性共同构成了湘西风情。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大量运用景物描写的方法,以丰富而清新的自然意象,铺陈故事情节,展开全篇叙述。另外,在对自然意象描摹的基础上,作者也通过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对人物心理进行细致描写,展现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表达了其对当地百姓善良本性和高洁品格的赞美之情。
《边城》里的自然景物、环境描写同样蕴含着沈从文的思想价值意向和人格理想。由特定的地域、文化环境共同造就的、发生在茶峒山城的故事昭示着:在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人间,自然环境形态或许多变,但自然、纯洁的爱定可以永恒存在。本文将从自然美的呈现形式、方式,和自然美的内涵及意义出发,解读小说,以更好地诠释书中的自然美表达。
一、《边城》自然美的呈现方式
《边城》作为一部中篇小说,全书篇幅不长,但其对自然美的描写无疑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小说内容的梳理分析,笔者觉得《边城》中自然美的呈现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事物展示形式美,创造自然美。
自然审美的内容常常较为朦胧、宽泛,而侧重表现审美对象的形式美是书写自然美的重要方式。《边城》中有多处对故事发生地地形特点的描述,均着笔于自然事物的外形,运用贴切的修辞或清新隽永的语言进行细致描写,营舒适意境,创造独有的自然美。如书中的“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就是从山水这一自然审美对象的形式美展开,从形式美构成要素中的“形”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自然事物之间相映成趣、和谐统一的美感。后文“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又关注到自然物河流“静静的”“清澈透明”两大特性,分别对应了形式美中的“声”“色”两个要素,从听觉和视觉接受的形式因素入手,充分调动读者的审美机能,激发读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自然物之美产生个性化艺术想象,进行个体内部的艺术加工。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为读者铺开磅礴在文字中的自然美学艺术画卷,呈现湘西大环境的审美特性,创造了富有韵味的自然美,给人以超凡脱俗、身临其境的意境体验。
另外,《边城》中作者也注重对语言表达的雕琢,其中量词的运用别具一格,从文中对夜景的描绘:“有一匹大萤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可见一斑。“匹”原是用于体型较大的动物,但此处立足于主人公翠翠的视角,写出黑夜里这一点儿光亮在人眼中的大,随后自然地切换画面,写女孩的眼睛随着它追去。在这句描写中,“匹”是对自然事物形式美的夸张化交代。除此之外,作者也多以抒情的笔调写小说,赋小说以诗体形式的创作,从而加强自然事物展示形式美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人与自然关系紧密,体现自然美。
在《边城》中,人与自然关系紧密,人赋予自然更多美的情感,这也属于自然美的内涵属性,成为了书中自然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自然美的呈现首先体现在湘西自然环境作为湘西百姓生存发展、开展实践活动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与人产生深厚的情感关联。例如书中提到:“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从此处可感知到,《边城》中自然美的价值具体表现于湘西自然环境为湘西人民提供世代延续的土壤和闲适的生活状态。“天然”言“天”,“自然”言“自”,天然美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与自然美殊途同归。小说通过直接表达人们对家乡故土的依赖、热爱,侧面表现自然界事物的自在天成本然之美;又通过描写家乡环境自然美带给人们的舒适、闲怡状态,反向凸显自然事物的天然美。桃花生长处便是家族扎根地,人的世代繁衍、血脉延续与自然之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祖祖辈辈,或许会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但至少这片供养了家族世代子孙的土地一直安稳地在脚下,为又一代湘西儿女提供生活生产资料和情感支撑。正是这以情感积累构建起来的、有生气生机和传承象征意味的自然美、天然美,使人们乐于受美的熏陶和感染,他们真诚恳切地为桃树的内在天性之美而欣喜,发出:“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的自豪断言。此处,桃花因成为地标而有了更厚重的美感。而人们在近水桃杏花下过着愉悦安逸生活,反过来更加证实了自然美的存在,是美孕育、哺育和滋养了这里的万家儿孙。书中注重表现人与自然的双向选择、互相陪伴、和谐共生,这种环境描写是自然界中自然美的动人再现,也是本书中自然美呈现的独特方式。
其次,自然美还表现于自然事物作为人的精神的投射,呈现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在《边城》的自然景物描写中多有体现,可以看做是本该“无情”的自然景物都具有某种“寄情”在内,这不是指某种简单的主观好恶的判断,而是自然景物与人的命运的生生不息、共同演进,人与自然乃至宇宙万物达到深层次的和谐统一。在兄弟俩相约为情人唱情歌的晚上,他们身处的是静谧安宁的大自然:“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小鸟儿有了人的情感,变得懂事而能够知晓人的心事,在这个充满爱意和深情的夜晚,万物皆可爱,好像这一刻所有艰难险阻都会为这世上最单纯的青春爱情让路,他们勇敢而坦荡,他们的对手只是他们自己。自然事物自成为人的精神的投射,便会呈现出丰富的内涵意蕴,这也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被感同身受本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而此处,在无意识中自然事物被赋予了人的感情,为人所感知,人与自然之间或许会有相互认同的亲切感产生,所以自然事物带上美的光辉,展现出自然美的特性。
二、《边城》中自然美呈现的内涵
曹文轩曾将《边城》归结为“降格艺术”:“从前,我们总以为,艺术要比生活更强烈,殊不知真正的艺术恰恰是比生活更浅淡。《边城》是降格之艺术的一个经典。”《边城》中的自然美看似平淡日常,但实则也蕴含着着大美不言的深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挖掘《边城》中自然美的内涵,理解其意义。
1.自然美中的道家精神。
道家最根本的法则就是“道法自然”,而这种尊重生命、展现生态平等之美的精神在《边城》中有着生动而细腻的表现。例如,书中写道草莺会为了夜的宁静而停止叫闹乖乖入睡;也写到了在听祖父讲故事时,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都是好奇又认真的模样;而那只渡船和黄狗是孤独老船夫唯一的朋友……道家强调的“自然”即“自然而然”,《边城》中的自然美多体现于自然事物的灵动天性,而这深层原因在于其包含道家的“自然”观。在未受到现代文明冲击的湘西大地,自然之物自有庄严生命,它们有自由生长、自然发展的权利。在物我一体的自然环境中,鸟、狗、船与人之间消除了主客区别,打破了传统物我分离的自然审美,人与自然休戚相关、友好平等相处,共同处在和谐统一、温馨平和的自然美意境之中,而这种自然美中的内涵就是道家精神。
而与自然美所表现的自然之物被赋予人的生命所相关的是,书中对人物自然状态所进行的大量描绘。“人的自然化”是天然美在人生社会层面的表现,也与道家思想精神中的“复归于朴”观念有契合之处。常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品行难免会受到自然的影响。《边城》将翠翠的明眸比作水晶,因她个性活泼而将她比作了小兽物,又因为她的乖巧将她比作山头黄麂,这属于对人生社会的天然美的描绘,如此描写极具地方特色,借湘西自然之物的澈静纯真特点,将人性的纯洁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在自然美呈现过程中,人性与自然总是相辅相成的,翠翠的单纯品性由“自然”滋养而生,而翠翠的自然品性又衬托出孕育万千生灵的自然的超然意境,这也正体现了“天地之美”的具体内涵,即天地万物的自然无为、素朴真纯特征。
2.自然美中的人物情感。
《边城》一书中自然美所呈现的内涵最直观的便是其内在天性之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情感,既可从中窥见书中人物的思想变化,又可读出作者的思乡之意。作者以家乡自然为创作素材,书中多次提到当地的河流,小说开篇便提到河流水深但又清澈,茶峒镇的人们依水而居,五月端阳赛龙舟那天“河中水皆豆绿色”,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端午粽子的颜色,自然因此带上了人文色彩。而当翠翠等候爷爷,但爷爷迟迟不归时,翠翠见“黄昏把河面装饰上了一层薄雾”,心里产生不祥的预感,此处自然美的呈现体现了自然的多变性和变异性,这在于自然事物自身运动变化具有无限丰富性,也是因为主人公翠翠在面对自然事物时的视角、心态发生了变化,人物的心被阴霾覆盖时,恰平日里开阔浩廖的河面也笼罩着薄雾。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常有的情感体验也十分类似,此处自然美在渲染环境、烘托人物心情的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深化、丰富自然美的意蕴。这些关于自然美的语言如诗如画,在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动态,展现自然物无意、无法、无功的内在天性之美和天然天成之美时,也寄托着作者作为故事“旁观者”、自然美的“参与者”的思想感情。对“自然”的留意最能够表现出蕴含着作者对故乡湘西的怀想与依恋,对自然有如此细致的把握,作者的心该是无比牵挂着这片土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作者通过对“自然”意象的精妙刻画和放大,赋予自然事物灵性,展现独具地方特色的自然美,也表达了自身对家乡的无限怀念、歌颂,和对返朴归真、归于朴实之道的生命状态的追求。
另外,“自然”与《边城》的难解难分和城市乡村生活的矛盾、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自我怀疑、苗族的巫祝文化以及荆楚道家精神传统等方面也不无关系。作者正是基于湘西地区相关传统文化,将自己对发展中的家乡的忧虑、迷茫情绪融入其中,作者的关怀已注入这片湘西大地,所以在《边城》自然美的背后有着作者饱满的情感和明确的审美取向。
三、《边城》中自然美呈现的意义
从文本内容和结构层面分析,《边城》中自然美多呈现于故事开头、故事情节发展转折变化处和人物情感抒发处,起着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渲染氛围等作用。而进行小说总览时又可发现,《边城》所呈现的自然美贴合“人与自然契合”的生态理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生态文学范式。自然美呈现所代表的生态乌托邦书写,是作者打造的理想王国,有着许多生命的最初形态。这些自然之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不仅意在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短暂的“诗意栖居”,收获精神洗礼;也期望读者能够在文学中得到启迪,反思当下,永葆初心。书中所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强烈关注,对自然人性和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呼唤,为中国文学的创作开辟了新视野,显示出特异的审美价值与意义。
《边城》中的自然美表现在原始古朴的湘西自然生态环境及自然与自由和谐人文生态社会的关系上,自然美的呈现也蕴含着深厚内涵,其审美和社会价值的呈现对回应现实社会中自然与人精神发展面临的困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