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创高地是如何高质量炼成的
2022-05-12中国报道王哲
文︱《中国报道》记者 王哲
广东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现场。摄影/刘悦湘
一流湾区首先是一流的科创湾区。
放眼全球,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这些世界顶级湾区都是科技创新的高地,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跨越式发展最重要一环。
在这片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国家给予最有力的政策支持、赋予最宽松的制度环境,各方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科创、制度、人才、科教等高地建设,努力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吹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号角。3年来,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粤港澳大湾区,正铺展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加快集聚的科技创新力量正是绘就这一画卷的支支妙笔。
大国重器赋能“科创火车头”
3年来,一大批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大湾区星罗棋布般涌现。“国之重器”正在大湾区广泛扎根,形成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这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火车头”。
在东莞大朗镇美丽的松山湖畔,深藏地下13米至18米、占地足有40个足球场大的庞然大物散裂中子源是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其历时6年半的一期工程中光安装加速器的隧道就有600多米长。它如同“超级显微镜”,能在不对物质造成破坏的前提下“看穿”材料的微观结构,材料学、新能源、医疗制药、关键电子器件的突破仰仗于它。在此之前同类项目全世界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拥有。
从2018年8月通过国家验收以来,散裂中子源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400人,完成课题600多项,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用户课题约占1/3,其中来自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用户大概占总用户的10%,科学成果覆盖能源、物理、材料、生命科学等多个前沿交叉和高科技研发领域。
中科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说,大湾区的科学家依托散裂中子源这个平台,再也不用去求美英日。香港大学借此研发的超级钢震惊世界;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实验装置“孵化”成功,为癌症治疗带来技术性革新;散裂中子源的“磁吸效应”,更吸引了很多先进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人才、外籍科学家落户大湾区。
在深圳,鹏城实验室牵头研发的超级计算机“鹏城云脑Ⅱ”,计算能力连破世界纪录;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成果入选2019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佛山,由季华实验室研制的“佛山一号”卫星搭乘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升空;在江门,位于地下700米的中微子实验站建设预期2022年完成,未来它将揭开中微子质量顺序的谜底……此外,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装置,以及先进阿秒激光、冷泉生态系统、人类细胞谱系等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正加快规划建设。
基础研究迎头赶上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科学研究前移,基础科学研究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在科技、产业配套、人才、资金等多方面在亚太占据领先地位,此前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短板,源头和底层的研究亟待加强。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童欣指出,粤港澳大湾区要真正成为全球科创高地,聚焦科学突破是关键所在,要在源头上解决“卡脖子”问题,基础研究是根本、是源头,是不可或缺的必备保障。加强基础研究,做好统筹布局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粤港澳大湾区需要有更加长远的眼光和规划。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目前,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为脊梁的大湾区创新资源集聚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广东拥有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体系,已初步构建了由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3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东省将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政策人才优势引领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着“特区中的特区”——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2021年9月,两大纲领性方案相继落地:9月5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全文发布;9月6日,《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正式出炉,还有广州南沙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前沿中的前沿”,它们都是多重国家战略的交汇地。
特别是深圳前海享有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和深港合作区五区叠加的政策利好,既有全国自贸试验区共享的政策,也有前海合作区自身特有的政策,国际化视野的优势更加突出,简政放权的步伐更快,金融服务开放领域更广、力度更大,交通更加便利,投资与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更高。
这些独有的优势对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巨大,使其成为全球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不少全球优质院校、企业、机构的科创人才会把大湾区作为归国发展或者到中国生活、就业、创业的第一站。多年的产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多层次的国际人才梯队,有统计显示,仅在粤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占内地的1/5。
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优势明显还在于大湾区自身培养人才的能力强大,拥有各类适应市场需求的教育体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及多项任务措施,例如“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同时,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速度明显加快,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香港高校纷纷在内地设立办学机构或者与内地高校联合办学。在大湾区,能快速招到顶尖人才,同时又有很好的供应链来配套,借此可以很快地把理念及科技转化成生产力和产品力,对于科创企业来说,是最好的选择,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动能。
2021年9月3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土特产”月壤抵达广东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获得0.85克月壤用于四方面的研究,为日后解决一大批“卡脖子”问题、探索发现新能源提供宝贵研究对象。
从2019年到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4.84万家上升至5.61万家,两年新增7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这就是湾区科创蓬勃发展的速度。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之都,拥有超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广州的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东莞数量位居第三,有7000多家。仅这3座紧密相连的城市就拥有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傲视群雄。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已拥有超50家“独角兽”企业、1000多个产业孵化与加速器和15000多家投资机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蝉联第二名。
从2018年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49万件上升到2.79万件;从2020年到2021年,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最快的城市是深圳,两年间增长了3000家左右;紧随其后的是佛山和东莞,分别增长2266家和1173家。深圳2020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2.02万件,占大湾区内地城市总申请量的七成以上;东莞同年的申请量位居深圳之后,为3787件。
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新兴技术原创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提升。
“我们的起步与快速成长以及发展的任何阶段都离不开大湾区丰富的供应链资源支持,因为我们创新的产品聚合了全新的发明,研发过程中需要快速测试和响应,只有大湾区这种足够丰富、密切配合的供应链才能支持我们不断创新。”近年涌现出来的机器人行业“独角兽”企业云鲸智能创始人“90后”青年张峻彬说。在东莞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中,云鲸智能用了5年时间就做到了位列国内扫地机器人前列。
“别的地市用很高的价码吸引我们落户,但是我们去不了。大湾区拥有的供应链、人才、金融体系资源,都是世界级的,是当之无愧的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创新活力、潜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这是我们落户这里的最大原因,也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取代的。”成长于大湾区的企业级智能服务AI公司追一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悦表示,他们的技术研发团队,基本都来自湾区内的互联网大厂和海外顶级院校。
“大湾区健全的产业体系、完备的产业链条,高效的产业要素流动格局,是我们取得目前成绩的最大依托。”人工智能芯片公司鲲云科技联合创始人蔡权雄表示。鲲云科技去年研发的数据流AI芯片在芯片利用率上达到全球最高水平。
“以‘制造基底+创新基因+数字基础’为核心能力的科创生态,是全球其他三大湾区无法比拟的关键优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编制并发布的《共享创新——加速迈向全球顶级科创湾区》报告指出,未来大湾区将继续发挥市场化创新特征、数字经济特性、龙头企业所长,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底,强化科创资源共创共享,提升湾区科创“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