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拖延症”,父母该怎么办?
2022-05-12胡晓霞
胡晓霞
近日,有家长向我求助:“孩子的学习状态最近很差,每天晚上的作业要做到11点,有时候11点也做不完,还得早上起来做。问题是她也不出去玩,只坐在桌子旁边磨蹭,星期天能一整天坐在那儿不动,作业还是拖到晚上11点。现在连穿衣吃饭等小事也是一拖再拖,我骂、哄、表扬、鼓励甚至打都用上了,还是没奏效,而且作用越来越小。我坐在旁边看着,也找不到原因。尤其最近两个月更严重了,孩子经常说头疼,几乎每天都有,越做不完作业越说头疼。”
上述这个家长反映的问题是一个“拖延症”孩子的典型表现,那么什么是“拖延症”呢?“拖延症”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孩子这是怎么了,却没有静下心来想想问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孩子的行为是亲子关系的一面镜子,当我们认真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几乎都与父母有关。我们常说孩子犹如一张白纸,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留在这张纸上的色彩。那么面对磨蹭、拖拉的小孩,父母又对他们做了些什么呢?
父母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较高的期望值,总是喜欢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可是教育必须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否则就是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父母的催促会打乱孩子的内在秩序,不断地催促,本质上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控制。被掌控后的孩子不但会失去自我,他的自尊水平也会降低。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今后的自律性。孩子的拖延,是自律性差的直接表现。
2催促过多,导致的不良心理暗示
总是催促孩子,就会给孩子一个不良的心理暗示“我动作很慢”,渐渐的孩子就会给自己一个定位,形成一个负性标签:“我是一个慢动作的人”“我是需要被催促的”。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后,就会使自己的行为渐渐越来越符合这个标签,于是就出现了家长越着急,孩子越慢,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很强烈,总是喜欢不停地给孩子布置任务,作业写完了,还会报很多兴趣班、课外辅导班,结果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来。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要知道,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于不想去面对的事,孩子就会选择逃避。所以,为了反抗,因为不能与父母正面冲突,他们只得用磨蹭拖延的法子进行消极对抗,以避免更多的任务。
拖延会导致孩子自信心不足,从而产生畏难和逃避行为。他们对以往本可胜任的学习任务也常感到力不从心,总是高估学习任务的难度、低估自己的能力,不敢迎接本非难事的挑战。一旦孩子面对需要他们完成的任务时,他们既怕因拒绝而被人鄙视,又因自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而以低效率的学习状态来应对。并且将这种行为泛化到了其他行为表现上。
长期的行为偏差会影响到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比如习得性无助,表现出对自己的无能全然接受,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从而表现出自卑、破罐子破摔的人格倾向。我们都知道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一旦形成改变起来也是很难。人格的不健全,将会导致个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教育家孙云晓曾说,家庭教育的实质是改变父母自己,而这种改变的关键就是自觉自愿地与孩子一起成长。那么,面对孩子的拖延,父母该如何做呢?
父母之所以会对着孩子大吼大叫,抓狂不已,是因为家长觉得这些题目很简单,所以孩子应该会、必须会!但这种要求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是以成人的标准在要求孩子,对于我们很简单,可对于孩子未必是简单的。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小时候是否也有过这样的情形,我们甚至还不如孩子现在的表现。所以父母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走进孩子心里。只有真正理解孩子了,才能心平气和地去帮助孩子。
即使同样是年龄相当的孩子,不同孩子由于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也会表现出心智方面的个体差异,所以作为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也要认识到,即使孩子没有完成我们的心愿,也要接纳孩子的一切,他是一个独立的自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学习不是唯一的出路。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学会接纳孩子的一切,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
孩子出现磨蹭、拖延等情况时,做家长的应该分析背后的真正原因,如果是孩子自身问题,我们应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通过规定作业时间,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培养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培养及时完成作业的快乐。而不是不问原因的斥责、惩罚,特别是强迫罚写错题,不但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容易让孩子对作业产生厌倦心理。正确的做法是,当我们发现孩子写得好、写得快的时侯,或者哪怕是有小小的进步,我们应该及時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做作业的快乐。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掉拖延的毛病。
父母由于孩子拖延,而变得焦躁不安,于是不停地催促,不停地说“快点写,快点写”,你会发现你越催促,孩子越慢,这就是我们说的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它指的是个体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的现象。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教育中不焦虑、不急躁,能以积极的正面情绪去感染孩子,保持与孩子的界限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最后要说的是,“拖延症”虽然是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但解决的根本还在于先解决家长的心态和教育观念问题。相信自己,当我们改变了,你会发现孩子也改变了。